時間:2023-05-30 09:58: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舍茶館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讀后感網權威《四世同堂》讀后感500字,更多《四世同堂》讀后感500字相關信息請訪問讀后感網。 【導語】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四世同堂讀后感500字,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口氣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風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郁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斗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于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動。
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爭,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仿佛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無悔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賞的中國作家,之前也不過看過他的話劇茶館和幾個短篇,‘馬褲先生’、‘抱孫’、‘眼鏡’
...
他那不著痕跡的幽默讓我徹底折服,他筆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畫肖像,看似夸張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卻又發現如此神似。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許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可是卻也會一代代遺傳到今天的我們身上;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塑造了中華民族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筆下,總會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讓人掩卷深思......
一、“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培養學生“好讀書”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什么是興趣?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興趣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下產生的一種積極探求某種事物或從事于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或者某種活動感興趣了,他便會積極主動地去研究,非但不會把它當成一種負擔,反而會廢寢忘食地去探究。反過來,如果硬著頭皮去做一件不感興趣的事,非但做不好,還會令人產生厭煩情緒。所以,興趣的力量真是無窮大。可以說,興趣是學生認識事物、探索學問、探究創新的不竭動力。由此可見,在閱讀中培養興趣是多么重要。
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珍視學生的個性解讀
每個學生在教師眼中都應該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閱讀者。對于他們來說,接觸文學作品時間最長的場所便是語文課堂。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可以說是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讓學生們直接與文學作品進行有效對話。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答案的唯一性對于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束縛。課堂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甚至讓他們試著對文本本身提出自己的批判與質疑。鼓勵學生形成情感的個性化、眼光的獨特性、角度的多樣性,從而去體驗不同的文學作品,最后形成他們富有個性的理解。當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得到我們的尊重和珍愛時,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便得到了有效的激發。這樣一來,在課堂學習中就激發出對閱讀的情感渴望,就會使得孩子們期待更多的課外閱讀。例如,筆者在上《再別康橋》時,對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的理解,課堂上就出現了小小的分歧:有些同學認為將金柳形容成夕陽中的新娘很好,因為垂柳和新娘一樣嬌羞美麗,表達作者對康橋的留戀之情,這是大部分學生的想法,當然更是教參上的標準答案;此時有小部分學生卻認為這種寫法會引起歧義,“新娘”是愛情的象征,作者明明是和康橋作別,卻似乎開始詠唱起了愛情。教師在這時不必將學生這種思想“苗頭”一下子撲滅,反而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課后去閱讀更多徐志摩的詩歌,探求這位多情詩人浪漫的文學世界。
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注重學生興趣的遷移
語文課堂上,針對好文本教師應善于整體把握,并能做到舉一反三。教師在講解課本中某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時,不妨適時向學生介紹一下這些作家的生平、生活軼事,推薦不同作家的相關優秀作品。用文學藝術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們,讓孩子們形成自覺閱讀,這樣的閱讀是孩子主動與作家進行對話。例如,筆者在講授《濟南的冬天》時,可以對老舍的名字稍作介紹:老舍,舒慶春,其筆名是由他的姓氏變化而來,“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老舍先生生于陰歷年底,于是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含有慶賀新春、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后,老舍先生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棄;予,我(借機回顧文言知識)。含有“舍棄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在期間老舍先生不幸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先生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終年67歲。一代文學巨匠的殞滅是最令人心痛的,但是他遺留下的文學作品卻仍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在介紹完作者之后,教師便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課后去廣泛閱讀這位優秀作家的其他作品,例如推薦小說《駱駝祥子》,還可以觀看話劇《茶館》等。
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引導學生閱讀體驗
優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老師。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例如有一次在批閱學生的日記時,有學生問筆者是否讀過曹文軒的書籍,他的《紅瓦黑瓦》《草房子》等書籍筆者都曾讀過。當學生詢問筆者時,筆者不禁侃侃而談,在幾次與該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交換了眾多讀書的閱讀體驗,筆者更是推薦了其他相同題材風格的作家作品:如楊紅櫻《女生日記》、秦文君《男生賈里》等。除了老師的“親身上陣”,也可以在學生中樹立“偶像明星”。例如在一次作文中,有學生引用了當時還未學過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眾多詞句,在作文評講課時,筆者便大加贊賞,并鼓勵學生課外多閱讀多積累。這時候對個人的表揚其實更是對其他同學的一種有效激勵。
四、“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激勵學生“讀好書”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初中生正處于轉型期,特別是心理上,很多時候都處于迷茫期,什么書是良書,什么書是糟粕,還沒有一個完全判斷能力,更甚者由于好奇心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這時候“讀好書”就成為了關鍵。
(一)精挑細選
學生是茫然的,教師必須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教師可以開具書單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在推薦書籍的同時,教師可選擇與課文的作者、歷史背景相關的文學作品,也可是與課文內容、形式、寫法相關的作品,同樣可選擇與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相符的課外書籍,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等進行選擇。當然所選擇的題材要廣泛,不然倒成了井底之蛙。另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可涉及:小說、詩歌、童話、科普作品等都可以。
(二)眼到口到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實提高閱讀興趣首先可以讓學生含英咀華,從歷朝歷代的文學精品中發掘值得賞析的佳詞語段。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設置課前5分鐘演講,這一點在筆者班試行下來效果甚佳。比如在學習《黔之驢》時,筆者提到柳宗元的《三戒》,學生課后竟自覺地搜尋了另外兩篇《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并進行了課堂演講。又比如在學習《月跡》后,筆者推薦了數篇寫月的佳作,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接下來的幾次課堂演講中,有很多學生出乎意料的當堂背誦了該詩,并簡單談了一下對該詩的看法。由此看來,含英咀華到出口成章并不是異想天開之事。
(三)下筆躬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提高閱讀興趣的另一個途徑即自己動筆寫。從初中生的寫作能力實際看,學生還是能夠簡單地進行讀后感、書評等的寫作。要想使語文課堂煥發活力,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勢必要貫穿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例如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平時寫作中經常會涌現很多佳作,投稿后有時會毫無音訊,這時候,教師可以在自己班級設立作文展示角,通過展示,激發學生更廣泛地閱讀興趣。例如在筆者班設立作文角“萌芽”以來,已陸續收到眾多投稿,在“學生編輯”的初審,以及筆者的終審下,也陸續刊登了數篇佳作,學生閱讀與寫作的熱情大大增加。通過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孩子們不斷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認真閱讀,深入思考的激情,如此往復,才能形成一種課堂學習的良性循環。
誠如趙麗宏所說:“文學是一扇神奇的大門,所有愿意走進這扇大門的人,都不會空手而歸。”閱讀便是推開文學這扇大門最好的鑰匙,讓我們握住這把鑰匙,用“興趣”去打磨,探尋最美好的世界!
參考文獻:
[1]楊麗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樣板”教學[J].湖南教育(語文教師).2007,(06).
[2]馮大斌.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創新[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5).
[3]馮英歌.如何提高中學語文的閱讀興趣[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0).
[4]汪永霄.論中學生語文閱讀興趣的培養[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5).
[5]孟憲紅.淺議中學語文閱讀興趣的培養[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