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吾用兵三十余年,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王先謙;《莊子集釋》;《莊子集解》
我在閱讀《莊子集釋》時,發現王先謙為《莊子集釋》所作的序言中沒有任何對《莊子集釋》的褒揚之詞,并且對《莊子》的看法甚多。有趣的是,王先謙卻于宣統元年著成《莊子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王先謙對莊子的看法發生了這么大的轉變,由對莊子之學的不屑到花費苦工為《莊子》作注本。此次閱讀《莊子集解》和《莊子集釋》,對王先謙的心境以及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淺談我的看法。
一、解讀《莊子集釋》與《莊子集解》的序言
以下是我對《莊子集釋》序言的淺薄釋義:
“子貢挈水之槔,而h丈人笑之。今之C械C事,倍於槔者相f也。使f子之,奈何?U|氏於角,伏尸等f,逐北旬日。今之U|氏不知其滓玻而f子奈何?”①
莊子說過,子貢認為汲水用桔槔是最有效率的,但是遭到了漢陰丈人的嘲笑,而我們今天的機械、機事超出桔槔的地方何止萬倍。讓莊子見了,又會怎么辦呢?莊子還說過蠻氏之國和觸氏之國為了爭奪地盤而打仗,伏尸數萬。而今天,蠻氏之國和觸氏之國不知道有多少,莊子又能怎么辦呢?
“是故以S帝榫而有蚩尤,以榫而有咧Α⒆凇⒛、胥敖。S帝、蚍嗆檬亂玻然而欲起,刑其人,其不能以o治,Q矣。彼f子者,求其g而不得,⒅皙立于廖之野,以幸全其身而S其身,踝慵疤煜攏 雹
因此,當黃帝為君時,有蚩尤在作亂。當堯做君主時,有叢枝、宗、膾、胥敖作亂。黃帝和堯不是好事的人啊,但是他們仍然想要征伐國家,用兵攻打,不可能用虛靜來治理天下。像莊子,想尋求虛靜之道來拯救亂世,但是做不到,也就只能獨立于廖闊之野,用保全自身性命來使得自己悠然閑適,莊子的虛靜之道怎么能用在天下的治理上啊!
“x演樾W,o解c胡羯之氛;唐尊檎,o救c安史之y,徒以世主侈,澹末俗利欲,庶有一二之助焉。”③
到了晉代,莊子之學發展成為玄學,但這對解決胡羯迫在眉睫的威脅沒有作用;到唐代,把《莊子》尊為經書,但它對安史之亂也沒有起到作用,要說這部書的價值,也就是幫君主清蕩了些許侈之心,幫小人物們看淡了一些利益與欲望,只是有幾分小作用而已。
以下是我對《莊子集解》序言的淺薄釋義:
“夫古之作者,M必依林草,群B~哉:余^f生甘曳尾之辱,s拗聘,可^m埃富F者也。然而J粟有,冉混院櫻幌德畝行,通]於梁魏;fw王之殿,意q存乎W世。遭惠施三日大素,其心E不能於同之友,r於子乎!吾以是知f生非果能避以全其道也。”④
古代的著書之人難道一定要依傍山林野草,成群的鳥魚嗎?我看莊子雖甘心忍受屈辱,他可以說是把富貴不放在心上的,但還是會出門借米,會上朝謁見梁魏趙的國君,他還是存有救世的想法的。惠施在國內連續三日行大素,他的心跡不能被同聲相應的朋友莊子諒解。惠施之所以會這樣做,王先謙認為是莊子不是真的能完全回避世俗名利來全其道的人吧。
“奚取夫空名之仁x,co定之是非?其志已,其~遇激。後世浮慕之以成俗,此x生者之咎,咎M在哉!”⑤
在殘暴的世界里,仁義只是一種空名,孰是孰非怎么能分辨得清呢?他的心志已經受傷了,所以言辭才會過激。后世的讀書人追慕莊子的言論,但卻不考慮這些特定的背景。這是讀莊子書的人的過錯,難道過錯在書嗎?
“余治此有年,I其要,得二Z焉,曰:“喜怒哀罰不入於胸次。”`L持此以樾l生之,而果有益也。噫!是t吾也夫!”⑥
王先謙治《莊子》已經有些年歲了,體會全書的要領,得到兩句話,“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王先謙曾把這句話作為養生的原則,也果真有益處啊。這樣說來,莊子也算是他的老師。
二、王先謙對莊子之學的態度轉變
通常史學論著的序言主要是對該著作的學術價值進行評價,而在《莊子集釋》的序言中并未看到王先謙對該書學術價值的評價。他所作的序言中沒有任何對《莊子集釋》的褒揚之詞,并且對《莊子》的看法甚多,文中出現“使f子之,奈何?”、“而f子奈何”、“使f子之,得毋曰‘此q吾之糟粕’乎?”等語句,他甚至認為郭慶藩撰寫《莊子集釋》也只是因為《莊子》行文奇絕(“而其文又^奇,郭君弁娌灰眩因有集之作”⑦)。
就在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問世后,思賢書局刊印出版了一部《莊子集解》,再看這部書的作者,竟是王先謙。在閱讀王先謙自己所撰寫的《莊子集解》的序言后,我們會發現,王先謙對莊子之學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
王先謙的這篇序言,沒有對玄理進行糾纏,他的意思大致就是:莊子痛恨當時的局勢,但他卻無力救世,只好借玄理來修養心性。王先謙把莊子說的“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作為養生的原則,他甚至還替《莊子》鳴不平(“後世浮慕之以成俗,此x生者之咎,咎M在哉!”⑧)。
三、《莊子集釋》與《莊子集解》寫作的歷史背景
從《莊子集釋》的序言中,我們明顯看出他把莊子之學的嘲諷,但值得注意的是序言的落款“光緒二十歲次甲午冬十二月,長沙愚弟王先謙謹撰”。光緒二十歲次是公元1894年,的失敗標志著三十余年的的失敗,使所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下降,這樣的劇變使得傳統的莊子之學受到強大的沖擊。面對動蕩不堪的時局,王先謙不再把心思放在學術問題上,而是把心緒聚焦在實用價值上,認為治學講求的是實用。在這篇序言中,王先謙反復陳述“使莊子見之,奈何”,“而莊子奈何”,清王朝國正在遭受列強的侵害,“而莊子奈何”?
我們再注意一下《莊子集解》這篇序言的落款處,“宣統元年七月”。宣統元年即1909年, 1909年距離爆發的時間已經過去15年。在宣統元年年初,載灃下令各省在1909年內成立咨議局,要求實現立憲組閣。在興起之初,王先謙曾痛批梁啟超,認為他有謀反之心。如今面對攝政王載灃一手督辦的立憲組閣,面對這樣自上而下的改革,他盡管心有不滿,也難以言說。在后的十五年里,維新變法,八國連聯軍侵華,立憲組閣等重大事件的發生使王先謙意識到了個人力量的渺小,盡管痛恨當時的時局,但卻無力救世。王先謙由對莊子之道的不屑,變為尊奉莊子的內圣之道--“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無奈之情溢于言表。王先謙對莊子之學的態度轉變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甚至會對人的思想造成沖擊性的影響。
[注釋]
①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一頁。
②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一頁。
③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一頁。
④王先謙:《莊子集解》,陜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頁。
⑤王先謙:《莊子集解》,陜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頁。
⑥王先謙:《莊子集解》,陜西: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頁。
⑦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