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6: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滑翔紙飛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5月中旬,全世界各地的紙飛機愛好者紛紛聚集到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在那兒,每三年會舉辦一次“紅牛杯世界紙翅膀大賽”,就是我剛才說的紙飛機世界錦標賽。要想參加總決賽,得過五關斬六將,在自己國家或者地區的紙飛機選拔賽上脫穎而出才行。中國現在只有香港地區舉辦這樣的選拔賽。
紙飛機比賽要產生三項世界冠軍——最遠飛行距離冠軍、最長飛行時間冠軍和飛行特技冠軍。其中比拼最遠飛行距離和最長飛行時間這兩項比賽的紙飛機只能用一張A4紙來制作,紙的重量不能超過100克,只能折疊,不能撕、剪、粘貼、訂或者加載重物,而且必須要用大賽提供的專門用紙進行現場制作。進行飛行特技比賽的紙飛機,制作時才允許使用剪刀、膠水和其他材料,紙飛機的構造、設計創意、飛行表現等各方面都很優秀,才能得高分。
最經典的紙飛機
把一張紙折疊幾次,改變它的形狀,就能像飛機一樣在空中翱翔,簡單又容易掌握,很多人從娃娃開始就學會了用紙“造飛機”。后來,紙飛機的外形、速度、空氣浮力得到了不少改進。有一種經典的紙飛機,相信你也折得不賴,它只要6步就能折出一架紙飛機。原本,它只是一種用來進行測試的模型,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約翰·諾斯羅普1930年制作出來的,沒想到一直到現在它仍然十分受歡迎。
“造”出好紙飛機
為什么折出來的飛機一松手,就頭朝下扎向地面,總也飛不遠?就算是最經典的飛機,“戰斗力”也十分有限。一架好的紙飛機可是有特點的。首先,飛機前端要對稱,不然難以平穩地飛行。其次,整架紙飛機的結構要緊湊,重心位置應該靠前,防止紙飛機在飛行中搖擺,影響表現。第三,機翼角度應該向上,從前面看飛機成“Y”型。如果可以在機翼的尖端加上小翼,能有效地減少飛行遇到的阻力。要當一個優秀的紙飛機“制造師”,得有耐性,同時還要有超棒的眼力,該折什么地方才能讓紙飛機擁有更好的性能,心里統統有數。
擲飛機是個技術活兒
千萬別認為有好的紙飛機就萬事大吉了呀!使蠻力、瞎用勁,紙飛機也飛不出好成績。這時候,怎么擲紙飛機就特別重要啦!
第一步:準確找到紙飛機的重心,捏住!
第二步:根據飛行的特性選擇出手角度、力度和方向。有人說,想要飛出最大高度和較好地進入滑翔狀態,可以采用在水平方向向上10度的角度擲出。不過,這純屬個人經驗,到底怎么擲還得看情況而定。
關鍵詞:航模; 創造力;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2-066-001
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常會存在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壓抑兒童創造性思維的做法,忽視能力的培養。針對這種教育現狀,我們如何在學校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重點要讓我們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力,必須把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都解放出來,對兒童的創造力予以適當之培養。這種創造教育的思想,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腦統一起來,培養兒童“獨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航模活動自身的特點正好能很好的把陶行知先生的六解放落到實處,對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有很好的引領和激發作用。下面筆者就如何結合航模活動的特點培養兒童的創造性的思維和能力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以科技模型自身特點為引領
航空模型運動中蘊涵著啟迪性和創造性,兒童在科技輔導員的指導下,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智慧在一個個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中得到啟發和升華。解放雙手,動手做是航空模型運動的基礎。參加航模活動的兒童要親自制作和裝配模型飛機,親自檢查和調整,親自放飛和維修模型飛機,做好這些需要開動腦筋,手腳勤快,從而有利于培養人的獨立工作能力,養成一切從實際出發和注重實際效果的創新思維方式。
通過航模運動的全過程,即設計--制作--飛行,尤其是通過飛行訓練和對飛行性能的反饋,不斷提高人的“心智技能”。在你追我趕的競爭性環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模型能夠飛出好成績,創造新記錄,這就使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從而做到不是你讓,而是我自己想干的一個嶄新境界。通過外場的飛行,對模型飛機的操縱、放飛、回收,能提高參與者的靈敏度、耐力、臂力、腰部和腿部的力量,尤其是在外場的放飛活動(訓練)和比賽,是運動量很大的綜合運動,對提高孩子的體質也有很大的益處。
二、以兒童自身特點為基石
小學是兒童在校學習知識的基礎階段,兒童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以及動手能力相對比較差,同時由于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又存在著許多的不良習慣。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和長時間開展航模科技活動的經驗,根據不同年齡的兒童特點,采取如下辦法:針對低年級兒童入學時間短,可塑性大、好奇心重、又好動的特點。首先在學生中開展學生比較愛好又簡單易行的折紙飛機,進行折紙飛機的制作和放飛比賽。由最簡單的折紙飛機到相對復雜的折紙飛機逐步提高。折紙飛機的難點在飛機的折疊上,折疊不好或不規范,往往飛機就飛不好,而放飛對學生來講要相對容易得多。通過這樣活動,可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通過放飛比賽提高學生對航模科技活動的興趣,同時選拔出對航模科技活動興趣旺盛、動手能力強、家庭支持的同學進入航模科技小組進一步的集中訓練和培養。對經過選拔出進入航模科技小組的兒童,繼續進行折紙飛機的制作和放飛活動,目的是提高學生相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同時在活動中根據放飛中出現的問題,逐步進行航模基礎知識的講授和相關技能技巧的培養。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進行橡皮筋彈射紙飛機模型的制作和放飛活動。目的是通過彈射紙飛機的制作和放飛活動,掌握與飛機飛行有關的空氣動力學的知識和簡單的模型飛機的調整技巧,如飛機重心如何調整、如何根據飛機的飛行狀態調整上反角和調整機翼等知識等,尤其是對彈射飛機配重的調整。這些都是紙飛機活動的重要技能。
為進一步提高兒童的動手能力和相應的技能、技巧,為提高兒童的航模科技活動的水平。在有一定經濟條件的情況下,進行彈射木飛機的制作和放飛活動。因為紙彈射飛機制作調整簡單,只需要簡單的粘結和簡單的調整。彈射木飛機則需要繪圖、桐木條的裁剪、打磨以及相關零部件的組裝和粘接。這些都是彈射木飛機制作中的關鍵措施,都會影響到飛機正常的組裝、正常飛行和放飛的完成。并且由于材料是木材,在調整和粘接等方面要相對難的多。
【關鍵詞】古生物 飛行動物 風神翼龍 生物學
1 有翼物體為什么會飛
有翼物體(火箭和導彈除外)飛行的原理基本就是以翅膀為載體,靠速度換升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風箏和紙飛機。飛行理論依據主要是伯努利原理和牛頓第三定律。
以飛機為例,對飛機整機做受力分析可以看出,飛機受到四個外力的作用,分別是向上的升力,鄉下的重力,向前的推力和向后的阻力。從受力分析可知,只有當升力大于等于重力的時候,才能保證飛機不會掉下來。升力主要是由機翼提供。
升力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第一,氣流在翼型前緣點被分為上下兩部分,最后在翼型后緣匯合。但因翼型上下表面形狀不對稱,氣流沿翼型上表面運動的距離長,自然流速快,根據伯努利定理,速度快的氣壓小,這樣就形成下翼面壓強大于上翼面壓強,從而產生升力。如下圖1所示。
不過,這個理論肯定不是物體飛行的唯一解釋。這個理論的一個錯誤在于,認為“機翼上下表面不對稱”是升力之源。然而上下對稱的機翼并不罕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紙飛機,紙飛機在滑翔過程中一樣可以產生升力。此外,現代飛機廣泛采用的超臨界翼型,出于減阻目的,其下表面的長度實際上是比上表面長度還長的。同時,這個理論也完全無法解釋戰斗機是如何倒飛的。
第二就是來源于空氣對翼型下翼面的反作用力,就像打水漂一樣,石子在快速滑過水面時,會排開水體從而獲得反向的作用力重新離開水體,飛機在飛行時不斷向下推開空氣,從而依靠反作用力獲取升力。如下圖2所示。
這個理論的顯著錯誤在于,它認為產生升力的主要是機翼下表面,機翼上表面的貢獻可以忽略。這也就引申出一個結論:機翼下表面不變,則上表面的形狀改變不會導致升力改變――這顯然是不對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擾流板,當機翼上表面的擾流板打開時,下表面毫無變化,上表面可以說形狀改變不大,但是Y果卻非常顯著――某些飛機著陸時僅打開擾流板就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升力。
所以,物體飛行的條件是,至少這兩種力在為提供升力做貢獻。
2 風神翼龍的起飛的身體條件
300kg的翼龍,他的翼載負荷大概在600牛頓每平方米左右。撲翼時最大會受到兩倍重力過載,翼面積至少要90平方米以上。單翼面積約為45平方米。風神翼龍飛行形象估計為為4米的體長,13米多的翼展,3米多的翼寬,翅膀振幅3米,以滑翔為主。這個和生物學家發現的風神翼龍化石十分類似。
所以,從理論上講,300kg體重的翼龍是能飛的。
3 食物來源
300kg的體重在休息狀態下,一天大概需要8000大卡,差不多也就是吃下十斤牛肉。這些食物來源在遠古時期的環境下獲取,應該不算困難。因為當時地球上還有很多體重超過50kg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和魚類。
綜上所述,從飛行、食物和身體結構方面考慮,風神翼龍的體重可以達到300kg。
參考文獻:
七月的蒲城內府機場驕陽似火,近300余名中小學生、航模愛好者以及教練員們卻不畏酷暑,在2016陜西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的賽場上奮力拼搏。本次大賽由陜西省體育局和教育廳主辦,陜西省航空無線電汽車摩托車運動管理中心、陜西省航空運動協會承辦,是多年來省內舉辦的規格最高的省級航模賽事,被列為省體育局2016年度十大賽事之一。
陜西的航模運動曾有過輝煌的過去,涌現過不少世界冠軍、全國冠軍。但隨著全國航模運動陷入低谷,陜西省航模運動也經歷了起伏波折,曾長期在低位徘徊。近年來,航模運動在各地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陜西省航模運動的回升。民間航模愛好者群體不斷擴大,航模培訓機構發展迅猛。作為航空工業和高等教育大省,各航空企業院所及高校大都建立了專業的航模隊伍。中小學生、在校大學生以及社會上的模型愛好者參與航模運動的熱情高漲。而隨著參與地區和人數的增多,大家缺乏一個交流溝通和相互學習的平臺,也沒有為“飛北”及全國青少年航模錦標賽進行隊員選拔的省級賽事,嚴重制約了陜西省航模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為此,2015年底,重組之后的陜西省航空運動協會推出了一系列舉措:舉辦省航空模型教練員輔導班、裁判員培訓班,組織兩個批次遙控航空模型飛行員培訓考核,成立陜西省航空模型運動裁判委員會等,對陜西省航模運動的正規化、有序化以及安全、快速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重組伊始,陜西省航空運動協會就將舉辦省級航模賽事作為協會工作的重要內容。歷經半年的策劃籌備,2016陜西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終于順利舉行,除商洛外,西安、漢中、榆林、渭南等8個地市均派出代表隊參賽。在大賽的組織工作中,閻良航空產業園、陜西中天火箭技術有限公司、陜西夢想飛行俱樂部及陜西金色科技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航空航天單位企業以及民間團體響應積極,紛紛參與到大賽的各項工作中。
由于陜西省航空運動協會已多年未曾舉辦過如此規格的省級大賽,因此特將面向青少年的“飛北”項目、全國青少年航模錦標賽項目及面向普通愛好者的公開組項目整合在一起。自7月10日開始,歷時4天的大賽共設電動自由飛、飛翼沖刺賽、手擲直線距離、模型火箭傘降、火箭助推模型滑翔機、電動線操縱、電動四軸障礙飛行、電動模型滑翔機定點(P5B)、遙控固定翼障礙(穿龍門)、遙控電動空戰(公開組)、遙控固定翼特技(P3A-2公開組)、電動遙控紙飛機競速(公開組)、四軸飛行器定點競速(公開組)等13個項目。其中,公開組項目不設置年齡組別,接受普通模型愛好者公開報名,其他項目則全部為“飛北”及全國青少年航模比賽項目。
7月10日上午,隨著陜西省體育局局長姚金榮等領導按下發射按鈕,一枚枚模型火箭在“嗖嗖”聲中直刺藍天,拉開了2016陜西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的序幕。緊接著,精彩紛呈的滑翔傘、動力三角翼、遙控紙飛機、線操縱雙機編隊、大型固定翼花式、渦噴特技、像真機雙機編隊以及模型直升機花式飛行等表演依次進行。參與表演的既有參賽的小選手,也有捧場助陣的普通愛好者。
當天下午,各項比賽在相應的場地陸續開始。為了保證比賽公平、公正、順利地進行,裁判隊伍由大會組委會委托陜西省航空模型運動裁判委員會指定,選擇具有航空模型裁判員資格及現場執裁經驗的裁判擔任,并由國家級裁判現場監督執裁過程。
7月13日,伴隨最后一項比賽順利結束,本次大賽也圓滿落幕。相信,經過各級比賽活動的歷,陜西省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高水平選手,陜西省的航模運動也將重新啟程,再現輝煌!
一、何為動手能力
所謂動手能力就是實踐的能力。一方面,我們要敢于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動手操作、制作等解決實際問題。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也就是說,單憑思維的碰撞、博弈只能讓我們認識世界,而我們學習理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需要實際的行動,即實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知識與理論,從而達到認識的新高度。
動手能力或實踐能力在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都有哪些體現呢?
首先,體現在學生的課程中。小學生年齡較小,知識面較窄,對于老師的權威無條件服從,老師說的話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真理,所以老師在課上講什么,學生就相信什么,哪怕是老師出現明顯的錯誤時,學生也只會懷疑自己,而不會質疑老師。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學中的數學應用題,經常會出現一些計算速度的應用題,假如一道題的計算結果是一個人正常每小時可以步行15千米,這是一個明顯的常識性錯誤。但老師如果單純地認為這是學生應該知道的常識而沒有明確指正該錯誤時,學生就會比較迷惑,因為人應該不會走這么快,但老師就是這么講的,老師是不會錯的。那該怎么辦?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生自己步行走一走試試,這樣就可以明確知道老師講得對不對了。經過自我嘗試,知道了一個正常人步行的速度大約是每小時4~6千米,即使是快步走也不會超過8千米。通過這種方式,解決了疑惑,自己親自嘗試后學到了真正的知識。
其次,學生在學習“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知識時,雖然老師是這樣講解的,教材上也是這么說的,老師在課上也親自進行了實驗。但是學生還是要發揮動手能力,自行用木板和釘子等制作一個三角形,施以一定的壓力測試其穩定性,也可以制作幾個矩形、平行四邊形等分別測試進行比較,看看三角形的穩定性是否強于其他四邊形。通過動手制作可獲得長時間的記憶,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與動手的興趣。
二、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動手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動手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為小學生并沒有認識世界的確切方法,而老師所教授的方法會成為小學生日后學習以及與外界互動的基礎,而且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性,難以撼動。如果在小學階段就培養學生的動手意識和動手能力,那么學生在日后遇到問題時就會傾向于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來完成,從而培養習慣性動手思維,練就熟練的動手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全世界最好的,而缺乏必要的動手能力,只是過分注重書本上的計算與知識的掌握。歐美國家的學生通常更加注重個人的感覺,比如,在“紙飛機大賽”中,選手們在起點拋出自己的紙飛機,滑翔距離最遠者取勝,中國的選手在設計飛機時通常是先畫草圖,然后分析材料、拋出瞬間的方向以及空氣動力學等方面,綜合考慮后再按照草圖制作飛機;而美國的選手是如何做的呢?拿到紙之后又要了更多紙,然后開始折,折完一個試飛,從飛行姿態、落地滑行距離以及自己拋出飛機時的姿態等要素不斷感覺、不斷調整,到最后,用最后一張紙折出的飛機一定是飛得最遠的。事實也證明,在這場比賽中,經驗的確比理論更有效。
以上實例說明,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很好地培養小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各種活動,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覺動手練習,不用局限于教材或老師的講解。對于有些東西,盡管不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但依舊可以通過動手或實踐來學習、來感知。我國的學生對于未知普遍是恐懼的,不掌握相關的知識似乎就沒法研究,這就缺乏一種探索性的實踐能力,尤其是在理科學科中,所以學校和老師需要做的就是為小學生創造更多的綜合實踐活動,如科技大賽、模型建構比賽等,讓學生有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明白,理論并不是絕對的,動手能力同樣不可或缺。
總之,學校和老師對于小學生的教育,一定要重視動手能力和實踐思維的培養,掌握了實踐的思維才能練就動手的能力,而動手能力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經驗,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理論無法解決或解釋的問題,為日后的學習或研究提供便利。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要多組織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
幼兒手工活動深受幼兒的喜愛,他們把手工活動當作游戲。在手工活動中獲得自信和成功感。幼兒手工造型活動需要由粗糙、稚拙、不準確的階段逐漸發展到一個比較細致、生動、準確的過程。手工活動必須依靠物質材料,并進行合理性的加工制作才能將物質材料變形,成為理想的作品。我們從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中,汲取營養,把他的教育思想應用到幼兒手工活動中,讓幼兒在手工活動中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幼兒對手工活動是十分感興趣的。他們對自己動手制作一件東西,并從這種游戲性的活動中獲得一種能力十分投入。他們對待手工活動是同游戲一樣看待的,一只紙飛機,只要能滑翔飛行,他們會津津有味地去做,并從中得到創造的愉快。陶行知先生曾激情地指出:學習一定要喚起興味。孩子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
關鍵詞
手工活動 游戲 自信 基礎體驗 “學”和“樂”
幼兒手工活動是一種游戲性的幼兒造型活動,它深受幼兒的喜愛,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發展幼兒手、眼、腦的協調性,手的靈活性以及形象思維能力、空間知覺能力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在動手又動腦的玩玩、做做中,幼兒可以學到很多造型知識,又能開發智力,還可以形成耐心、細致的習慣。
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小孩只有在動手中才能獲得成功,讓小孩有動手的機會,小孩的好奇心才能得到滿足。因此,手工教學活動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在從事幼兒美術教學的十多年中,一直注重幼兒手工活動的訓練和培養,對手工活動的特點、意義及孩子對手工活動的興趣所在等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積累:
一、把手工活動作為一種游戲活動
幼兒對手工活動是十分感興趣的。他們對自己動手制作一件東西,并從這種游戲性的活動中獲得一種做什么東西的能力十分投入。他們對待手工活動是同游戲一樣看待的,一只紙飛機,只要能滑翔飛行好,他們會津津有味地去做,并從中得到創造的愉快。陶行知先生曾激情地指出:學習一定要喚起興味。孩子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
幼兒喜歡手工活動是因為他們覺得手工好玩,如果把手工教學變成枯燥的技能學習,幼兒就不會有積極性了。從幼兒愛玩和不愛玩的玩具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特征:他們對于能夠把他們自己的意圖參與進去,借助玩具實現自己游戲目的的玩具,普遍很喜歡。例如,一個漂亮的但不能活動的玩具和一個外觀簡單但可以根據需要變形的玩具,幼兒更喜歡后者。有些利用這種特點而設計的玩具如插塑積木、七巧板、拼圖、變形金剛(現在孩子玩的那種)等自然受到孩子的歡迎。幼兒對手工活動的各種材料也是如此。橡皮泥、彩色紙只有使幼兒覺得好玩,覺得根據自己的意圖或通過學習可以使這些東西變成玩具或美的形象時,他們才會感興趣。陶先生就倡導“學”和“樂”不可分,教師要關注兒童知情意行的統一,我們的手工活動要一改傳統的機械、沉悶和煩瑣,要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讓孩子把手工活動當作游戲,認為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做一件有趣的事。所以教師要經常做這樣的思考:這節手工課上,我的孩子快樂嗎?他們在我的課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了嗎?因此,手工教學活動要充分考慮活動內容的游戲性、趣味性、美觀性。在這方面,手工活動有廣闊的天地有待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在充滿創意的手工教學中,有些材料的使用、操作的技能是不必跟老師學的,孩子在自我探索中就能獲得。我們都知道,“模仿”是幼兒的特點。幼兒要通過模仿才能學會操作性的技能。因此,教育者應該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直接做給孩子看,使幼兒從直觀的體驗中獲得造型的基礎知識和簡單的技能技巧。但陶行知先生的主體創新式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自己主體發揮而獲得的,它重視孩子的獨立探索。陶行知先生強調:創造教育是“活”的教育,“行動”的教育,要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自覺投入到具體行動中去。所以作為教師,其主導作用就是在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駕馭教學手段時,盡可能地發揮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多讓孩子獨立思考,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提供一些簡單的圖示,啟發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制作中的問題,從而培養幼兒的智力和創造性造型能力。
二、在手工活動中獲得自信和成功感
“要把教育化為‘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一樣,人人有得沾濕的機會。學以厚生則可,學以傷生是斷斷乎不可的。” 陶行知先生的錚錚教導時刻響在耳側。
在實施“愉快的節日”主題活動中,有“制作燈籠”這樣一個手工活動,實施這個活動時,本來想讓孩子們在作品中挑一些好的用來打扮活動室的,給孩子們一個評價性的肯定,再一個用意是給孩子們一個節日的氣氛。可當孩子們作品完成時,孩子們很激動,一副很舍不得的樣子,幾個膽大的孩子來到我身邊央求我說:“錢老師,讓我們帶回家吧,我要給爸爸媽媽看呢”,看得出孩子此時對自己作品的滿足感和成功感,他們很想再次獲得父母的肯定,由此,我想到不管孩子的作品完成得怎么樣,“肯定”他們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孩子進步的最大的動力。即使面對粗糙的作品,成人也要用欣賞的眼光發現閃光點,舍得給孩子表揚的詞語,以保護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體會到成功,享受到尊重。一個亮點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就是一回期待。所以,我們的活動室雖然少了點他們的布置,但是比起那一句句肯定的話語,我想是值得的。他們的自信和成功感動著我。
三、手工活動應遵循幼兒年齡特點
幼兒手工造型活動同繪畫一樣,需要由粗糙、稚拙、不準確的階段逐漸發展到一個比較細致、生動、準確的過程,他們不可能做較為復雜的手工活動。例如,在泥工中,小班的幼兒最初拿到橡皮泥時,只會無目的的用手抓、拍,或者把泥掰成一小塊一小塊,至于做什么則很少考慮。因此,小班幼兒的泥工主要是團團、搓搓、壓壓、捏捏,做一些麻花、餅干、糖球、糖葫蘆之類的東西。到了中班,手的動作發展了,才能學會捏小鴨子、小兔子。到了大班甚至小學后,才能表現人物等造型。紙工也是這樣,小班幼兒難以準確的折紙,所以小班的紙工活動可以采用撕紙和粘貼紙。到了中班,才開始學習折紙,但還不能進行難度較大的折紙活動。在剪紙中,四五歲的幼兒可以學會使用剪刀,但剪的圖形非常簡單,剪的線也很生硬和粗糙,這時幼兒還不會左手配合右手的動作轉動紙片。以后,幼兒用剪刀逐漸靈活、自然,到了大班,已經可以剪出較光滑勻稱的圖形,但對較為復雜的轉折線和面積較小的部分剪起來還是較為困難的。
由于幼兒手的骨骼、肌肉尚未發展成熟,因此難以完成難度較大的手工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手工活動本身的鍛煉,幼兒的手會越來越靈巧起來。
四、幼兒手工活動的基礎體驗
手工活動是一種造型活動,它主要用紙、泥以及其他適合幼兒使用的材料,通過簡單而有趣的方法和技術實現幼兒造型游戲的目的。
手工活動和繪畫有很大的區別,它必須依靠物質材料,并進行合理性的加工制作才能將物質材料變形,成為理想的作品,不像繪畫那樣自由。幼兒必須對材料、工具和技術進行體驗和了解,才能實現造型。在幼兒階段,這種體驗材料、工具和技術的過程是幼兒手工活動的基礎。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探尋出路。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有下列三種特征: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幼兒天生喜歡擺弄東西,喜歡構造一樣東西。他們懷著好奇心面對周圍世界的一切,他們對隨手撿拾的樹葉、木棍、泥團、石頭、紙片都會感興趣,更對能親手做一件東西感興趣。給他橡皮泥,他就會用手指去捏,壓,擰著玩;給他紙,他就會撕,揉,折來折去……這種與材料的接觸過程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感覺經驗,也是造型的基礎體驗。也正是陶先生思想里“做”的三種特征。先是行,再想:什么東西可以粘在一起的?怎么粘就變得更漂亮了,那就產生了新價值的東西了。再例如,當幼兒用一片樹葉當成盤子盛東西時,一端東西就掉下來了。“這不行啊!”他就要試圖用硬紙做一個盤子,這樣東西就掉不下來了。幼兒用泥做一個小人,如果上重下輕,一立就倒下了,他就要試圖讓下邊穩定,重一些,這樣才立得起來。孩子們先是思考,然后一邊做,一邊想,這是一個既有思想又有行動的過程。在美工活動中,這就是利用物質材料進行造型的基礎,也叫造型的基礎體驗。
在各種造型材料中,泥和紙為什么是兩種最基本的幼兒手工材料呢?因為泥和紙具有兩種最基本的材料屬性:泥具有實體性,被稱作體材,它占有一定的空間,又具有可塑性和粘性,可以任意改變形狀,既可分離又可粘合,既能拉長又能壓扁,可以做出各種形狀;紙具有平面性,被稱為面材,由面材制作的立體造型在造型活動中廣泛存在,有很多優點,也可以任意改變形狀,用剪、折、切、粘、卷、插等方法可以做出許多優美的造型。而且泥和紙這兩種材料使用方便,價格便宜,適合幼兒特點,因此歷來的手工活動基本上都是以這兩種材料作為最基本的材料。
我疑心那是我的幻覺。穿過林梢的滑翔,從容里帶著小小的慵懶——白鷺真的回來了。我的視線追隨著它,甚至忘了我還在授課。側偏著頭,余光還在搜索,眷戀而歡欣的情緒——應該還是去年的那只白鷺。它卻不理睬我,兀然向小溪的那頭俯沖。
它離開了我整整一年。當蘆葦開始枯萎、瑟縮,葦花飄散時,它就像個識時務的君子,決絕而去。漫長的冬天有多長啊,那枯澀的風灌著脖子逼壓人的意志時,我握粉筆的手在鍵盤上敲不出有關文學的方塊字。我甚至忘了那種感覺,那種體會非常之美的感覺。
油菜花開了。它還未歸。但我分明看到了它的身姿,滑翔著,輕盈著。
兩年前的五月,西山的明月灣,我跑步,有晨風。我的碎花裙子飄起來,我疑心我是跟丈夫慪氣才跑了出來,背著一個沉重的手提電腦,在悶罐子車上晃蕩了整整兩個小時——西山、太湖——我概念里遙遠而真實地企盼著那些地名。桔子花滿樹、滿山坡,小小的,淘氣的白色,裹著土黃花蕊。貪婪地嗅著香氣,我知道我要在這片湖水里蔓延一種逃離人間的情緒。金枝,是的,我的金枝,我筆下的金枝,自負、窈窕、有野性的沖擊,她沖不過性的關卡,可以這樣說,性實在是很美好的人間靈芝,她跌落在山谷懸崖間,覬覦著,并用傷感的語調鋪開而獨自敘述。
那是在朋友的車上。蘇州到西山并不遠。他來接我,他突然說起了他奶奶的故事,一個來自北方的大家閨秀——金枝,卻因為戰亂等原因在南方扎根。她乘著大輪船,穿著高跟鞋,一搖一擺,跟著父輩來西山明月灣來避難。南方燠熱、潮濕,這是很致命的兩點。北方人不愛待在南方,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感也仿佛變得濕嗒嗒起來,而更是漶漫不清。誰能準確表達呢?在偏僻的古街,雨水順著瓦當一滴一滴連綴下來。屋子里的男女眉眼里傳遞的是啁啾的鳥雀聲。我有點昏昏欲睡,我想,我的金枝大概最后是乘著月色逃離了。
五月。夾著甜膩花香的風撲打著臉。我是一個人,我居然不關心丈夫、兒子。像個離群索居的浪者。漫山島。太湖中的一個島,一年前才通上電。島上看不見壯力,只有老人孩子。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要讀書,于是要租房在最鄰近的鎮上讀書。漫山島沒有診所,更別說醫院。有人忍不住問,假如夜間突然得了急性闌尾炎怎么辦啊?茫茫太湖水,哪兒去找就診的地方?
編百腳簍的老者坐在日光下,慢慢掉轉過頭,悠悠說道:漫山島上的人從不發生這種事情。他神情篤定,膚色因日曬變得黝黑。——從不發生這種事情。他微笑著,用一種絕對又客觀的口吻說話,讓人不得不相信這孤島上生活著的人群里所固有的節奏感。
我喜歡漫山島。我踩在滿是雞屎鴨屎的路上。白鷺鳥聚成一片,撲棱棱參差回旋。我有白的淡藍的信紙,我折成一架紙飛機,想和白鷺一塊兒自由地舒展。
杜拉斯的文字:克里斯蒂娜·V,或許她骨子里是個流,骨子里是一個郊區的醉鬼,居無定所,沒有婚姻,跟誰睡、在哪兒睡都無所謂,吃什么也無所謂,或許就是在這一種不幸中,她會真的落淚真的微笑。
我在課間休息的十分鐘閱讀,鈴聲已改變了以往傳統單調的鐺鐺聲,變成電子音樂。池塘里的蛙聲此起彼伏,它們喧囂而寂寞著。我唯一能做的事——記錄和閱讀。盡管我的內心愁腸百結。我根本不敢像克里斯蒂娜·V一樣,絕妙地揚起巴掌。那是件兇殺案。她殺害了她的孩子。而她在女人所處的孤獨中,在大地深處、黑暗中孤獨。
孤獨。
我在火車上行進。我終于不可避免地寫到了火車,我在現實世界里的的確確脫離它整整有幾年了——這個雄性的、奔涌著激情、一路歡歌的器物并不了解我的憂傷。也許這表明了最近幾年我在循規蹈矩?在默默背負職業所帶來的使命感?可能哪一種說法都沾不上邊。我喝酒。在火車上喝。我和對面的詩人喝。我要花雕。我絮絮叨叨。陌生人進入了夢鄉,露出一雙雙腳丫,散著臭味。他們像魚一樣做夢,夢里是扁平的世界和放大了的器官,色彩鮮明。唯獨有一個孕婦,在黑暗中孤坐。她翹著嘴巴,她的下嘴唇本身就顯得肥厚。她是在深夜十二點鐘上火車的。她缺少孕婦特有的溫柔和弧度感,一個人,推開眼前的行李,生硬地坐在床鋪上。她在逃離,生氣,還是撲向遠方?她肚里的孩子足有五個月大。她穿著黑色的棉布上衣,像個性格乖戾的修女。一句話也不說。她又跟誰能說話呢?
酒精很快在我的體內擴散,我看不見窗外行進著的任何一棵樹。只有黑暗。醒來是北方的田野,蕎麥、玉米。還有散落在田間的牛和人。
讓我記敘一種清冽的空氣。我感到寒冷,風從胸口、小腿肚、指尖毫無罅隙地穿堂而過。我已經行走在北方的土地上。頭微暈。還有火車上殘酒的痕跡。要去見《散文》一些編輯,洗漱完,局促而不安,和昨夜在火車上的飲酒者判若兩人。
寫作是審判確實發生過的事情的絕對法庭。原諒我,冒出這樣一句干澀的話。杜拉斯和她的“小哥哥”有沒有真的體驗一些極端的事情?沖破眩暈的“洞穴”?寫作和生活的關系?我的痕跡散在日常的悄無痕跡的物態中。我每天沿著同一條小溪來回走。綠水東流,常年不息。我也知道,這越來溪的水通向太湖,匯入浩渺之中。我聽著鈴聲反復想起,預備鈴,正式鈴。急匆匆,拔上皮鞋腳跟,甚至來不及上個廁所,就擰開話筒,說一些跟文學有關或者無關的話。
沒有人來干涉話題。就像火車中那個老漢。他有魁梧、粗壯的軀干,和一雙毫不掩飾對女性窺覷的眼睛。他極不情愿地從早先占好的位置上挪起。他穿著粗陋,手掌上老繭橫生,他褲子的拉鏈甚至是豁開的。他是南方人,在北方做工程,腰里別著手機和錢夾。他很不禮貌地看著一個個陌生女性的身體。女性分別來自東莞、呼和浩特、蘇州。她們好像一個個符號在漂流而過,又像一面面旗幟飄揚于各自的領地。高聳的胸脯、瘦小的肩胛骨,耳釘,還有緊挨著的臀部——能傳遞微溫熱度的臀部。他——火車的極度擁擠把人推入困境——他在混亂中有一種幻覺的升騰。他買了兩罐聽裝啤酒,坐在洗手間的臺盤上,他的身子是往外側的。火車已經整整行駛了十個小時。
身子外側,這個動作,就已在不經意間泄露了內心的秘密。如同我張望白鷺一樣,企盼里滲著不安。而精神和意志嵌進了空白,閃著漆光,以閃電的速度飛快行進著。
空氣混濁,車廂是全封閉的,一點也吹不著野風。所有的細節都袒露無遺。偷窺和被偷窺相輔相成。只有沉悶的卡塔卡塔火車行進之聲,像一列士兵出征已久,卻仍在麻木地荷槍前行。火車在行進?一個城市到另一城市?城市的版本都差不多,夜色中更無區別,昏舊的燈光映襯著站臺上單薄的地名。站臺如一個鰥夫,孤獨、惆悵,在一次次失望后又撩起新的熱望。我靠著詩人的肩膀,我連假寐都做不到。我看見一對涉世未深的男女緊摟在一起,瘋狂接吻。污漬的臉,頭發凌亂,很不潔,但所有這些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興致。也許,我不能用“愛”或“性”這些簡單的詞語來描述這對青年人之間的關系,他們有些裝模作樣,有些情不自已。
無錫站。老漢彎腰從地上撿起扁擔,挑起兩個蛇皮袋,虎虎生風。晨曦的光芒已透入。散了陰霾,散了一整夜一車廂壓抑著的情緒,他好像受了鼓舞,疾步匆匆。
后來,在一次飯桌上,我見到了現實中金枝的孫女,她懶洋洋的,像一只捂在竹藤椅上的貓。她應該只比我大三四歲。她驚詫的眼光落在我胸前,很不相信我居然把她奶奶變成小說里的人物去流浪、去放蕩。
我擺擺手,我們喝了很多酒,她衣裙胸口很低,若隱若現。我忍不住會去看——她要把女性的貞潔和誘惑一并鋪開嗎?她和她奶奶骨子里是相像的,借助幻覺不斷生存逃離著。團團粉色上了她的臉頰,她開始生動起來,說:“哎呀,后來我一聽見奶奶嘮叨頭腦就發脹了,她總是不厭其煩說她自己年輕時,乘著大輪船,穿著高跟鞋,一搖一擺,千里迢迢從沈陽趕到太湖逃難……”
逃離,我們的金枝乘著月色逃離了。我們好像都有這樣一種渴望。從一個場景逃逸,管它身后是怎樣雞飛蛋打的一片狼藉。我們都有點沒心沒肺,自私而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