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46: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所謂幸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直記得的,埋在自己最深層的記憶里。
那天下雨,只好在門房等雨停,因為沒帶傘。
屋頂是透明的,可以看見雨滴打在上面,然后滑下去,突然覺得煩躁,起身。
校門口明明全是人,自己看見的卻只有全是傘,各種各樣的,突然就很想念自己那把有黑色小碎花的灰傘,已經舊了,好像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用的吧。
雨一直沒停,喘氣都沒有,淅淅瀝瀝的,已經小了很多。
看見沒帶傘的同學陸陸續續北爸爸或者媽媽接走,心里突然沒有來的空空蕩蕩。想起今早上媽媽留下的字條--里面透出的關心……
后悔了,其實想想,和媽媽吵架有什么好,都是關心自己,何必太計較。
雨終于停了,沒有故事里描寫的美妙彩虹,我的心卻滿滿的了。
?懂的,就?放手?它自由…
有?心情,叫朋友,因?樗??我快?貳
有?心情,叫?崦粒??樗??我??饋
有?心情,叫??郟??樗??我?L到第一次的甜蜜
但…
有?心情,?s是?懂…
因?樗??我不知所措…
?矍槭鞘顫N...
?矍槭翹鶚強噙?是?o色?o味...
?矍槭??峭催?是?o止境的心碎...
?矍?Q?淼氖切θ葸?是眼?I..
任由?矍樵諼業納??信寢?...
得到的?s是玻璃碎片般的回??...
?矍槭欠襁?值得去相信.............?
?W??伺c人分享?郟?
?必??W??灰?o捉著所?鄄環牛?
最?ゴ蟮?劬褪親魴?λ?鄣娜耍?
最有利的事,即使那??钅閾奶邸!
我只能??分?不? 也?每天形影不?你反而??]有?趣
?鄣拿卦E就是保持????好的距?
真的? 放?了手 也不? ??去
真的? 心意相通 何必 太多甜言和蜜?
因?槲?勰闥?暈易?你走
因?槲?勰闥?暈也幌朊??你??畚搖
如到了最後我???是在一起了
那就是命中注定的了~所以我?在?你自由~~~
有些?分是?定要失去的~~~~~
有些?分是永?不??瀉媒Y果的.........
?垡??人不一定要?磧?~~~~
但?磧幸??人就一定要好好去?鬯?.........
一直以?樾腋T誆賄h?,
在可以追逐的未?懟!
??眼保持凝?;
用?耳仔?聆?;
深怕??未曾有幸福。
後?聿虐l?那些握?的手,
唱?的歌,流?的?I,?圻^的人....
吉而去兇謂之幸,天佑物足謂之福。古人遣詞造字極為嚴謹,形、意、韻缺一不可,幸福一詞最樸素的含義便是平平安安、豐衣足食,古人的幸福觀大抵如此。
無論古今,幸福,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標,只是隨著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詮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央視關于幸福的隨機采訪,便有了許多神一樣的回答。
角度決定視野,境界決定高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心系天下之憂苦,后喜天下之富足的幸福觀,高尚純粹到高山仰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的安貧樂道,同樣是本真的幸福;“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才是大多數人熱衷的幸福。
幸福,其實只是一種感覺,與手中銅板的多寡無關,與錦衣玉食粗茶淡飯無關,關鍵在一個“度”,重要在一個“足”,君不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灑脫。心里裝著什么,眼里就會看到什么,清明時節雨紛紛,橫笛的牧童快樂地歡歌,滿眼愁苦的詩人卻要覓酒消愁,從來幸福就沒有絕對的標準,也許只是存乎一心,在乎一念。
我等凡人,實在沒什么奢望,柴米油鹽吃喝拉撒,就是天大的事情,民以食為天嘛。現下正在流行的一句話“像豬一樣的活著”,看似荒誕的語言,實則包含很深的寓意。豬,無憂無慮食之即安的快樂,又何嘗不是我們艷羨的幸福?當紅塵男女為帽子、票子、房子、車子爭得面紅耳赤,充分展現人性之惡的時候,當欲望灼燒著一個個饑渴的魂靈,鋌而走險的時候,即使得償所愿,又何來幸福?何來快樂?
一富翁對陽光下小寐的漁夫說:為什么不趁著大好時光出海捕魚?
漁夫說:家中尚有余糧,為什么捕魚?
富翁說:你把捕來的魚賣掉,就可以掙很多的錢,然后換更大的船,捕更多的魚,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樣成為富翁。
漁夫說:成為富翁怎樣?
富翁說:成了富翁,你就可以不用出海打魚了,可以喝著啤酒曬著太陽,在海灘上享受幸福生活。
漁夫說:此刻我正在享受你所說的幸福生活啊。
本末倒置的幸福觀絕非富翁一人所有,我們也絕非鄙視努力工作,積極奉獻,相反幸福不是零成本的索取,幸福本身就是奉獻的回饋。漁夫家里的余糧也一定是他的勞動所得,平心靜氣,與人為善,幸福就會如約而至。
你也許會問我:“你幸福嗎?”
我,幸福!真的幸福!我有過嚴母慈父,享受過父愛如山母愛無邊,雖然他們已然逝去,但那些曾經的溫暖,會留待我一生慢慢品嘗。我有一個品學兼優可愛的女兒,我有一個快樂健康的家庭,我有友善的親朋好友,我有穩定的工作,我有這樣、我有那樣,惟獨沒有不切實際的理想和無法遏制的欲望,所以,我平靜快樂幸福。
你也許會說:“你的幸福過于簡單,沒有催人奮進的號角,沒有勵志的激昂。”
其實幸福真的就是這么簡單,沒有秘方,沒有訣竅,戒驕戒躁,腳踏實地才是追尋幸福的捷徑。“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同的幸福觀,決定每個人的幸福都無法復制克隆。夢想,是幸福的方向,每個人都懷揣著不同的夢想,努力實現夢想,讓幸福兌現,當所有人的小夢想都得以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還會遠嗎?!
幸福的定義:
不管是在冷意深深的寒冬還是在驕陽如火的時節,內心總是只會滿滿地期待兩個字---幸福。不管是在濃情蜜意的時候還是愁腸百結的時刻,總是能強烈地感受到兩個字的重量---幸福。不管是在天天向上時的順境還是在遭遇坎坷曲折的境況時,總是能體悟到兩個字的內涵---幸福。
所謂幸福,就是在你自己都忘記了疼痛的時候,會有人提醒你包扎傷口,疼惜你受傷的痛楚;
所謂幸福,就是在全世界都摒棄你的時候,會有人至始至終的陪伴,給了你小小的只有一手掌大的堅定支撐;
所謂幸福,就是在你沒心沒肺笑的時候,會有人告訴你不用那樣堅強,可以放心地軟弱給他看;
所謂幸福,就是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會有人牽起你的手告訴你慢慢地走,那個小小的臂彎就是你避風的港灣;
所謂幸福,就是在你沒有任何期許的時候,會有人做好連你自己都未曾想到的事,你驚喜的笑容是他最愿意看到的那一抹風景;
所謂幸福,就是在你胡攪蠻纏的時候,會有人包容你的強詞奪理,一再允許你的小小貪心,縱容你率性的孩子氣;
所謂幸福,就是在你淚流滿面的時候,會有人攬你入懷,告訴你“別怕,還有我!”
所謂幸福,就是在你有了小小驕傲的時候,會有人嘴上不屑但卻眼神肯定,你的每一個優秀都是他寵溺你的最大理由;
所謂幸福,就是在你無心插柳般隨意地表現了一下子的時候,會有人滿心歡喜,急不可待地去向全世界炫耀你的那份好;
所謂幸福,就是你無論多邋遢、多落魄的樣子還是多稀奇搞怪、多考驗耐心的模樣,都會有人只聚焦于你,因為在他的眼眸中,你始終是最美;
所謂幸福,就是看到紅的花、藍的天、綠的樹時油然而生的欣喜;就是面對父母關切的嘮叨、愛人溫柔的體貼、死黨怪氣的調侃、孩子信任的眼神時不自覺涌出的感動;就是睡到自然醒、吃嘛嘛香時體驗到地隨性的快樂;就是有人在牽掛你、有人在思念你、有人在信任你、有人在依賴你……
我懶散地很久不想寫日志,我怕傷心,我怕沒有人看,我怕記下我的痛苦!連分手都只是一個人完成.
我總是哭,因為我發現什么都值得傷心.于是我再也找不到方向.明明,幸福觸手可及,卻徘徊是否應該傷心.
我忘記了什么才值得傷心,什么是應該無所謂到不用想起 !我莫名的以為我是 一個注定在悲傷中遠走的孩子.誰都沒有告訴我那是錯的.只有我一個人在構思自己錯誤的生命.我越來越長大了,越來越應該明白時間應該為什么 而存在.無聊的浪費一天天的生命不是我的意義.
比起瓜瓜落地的baby,我真的大了,不應該在為無聊的寂寞而流淚了,大了就應該生活在曠野也要堅強的死去.自己找自己的幸福,哪怕是再也見不到陽光,也要為感受雨露而高興.
我終于知道幸福,所謂幸福,只是一直要實現的一種追求,所謂幸福,就是愛著也被愛著無論愛有多少,依然知足
我不會,我再也不會大聲的喊幸福過來,叫我要幸福.我發現了自己的幸福,別人給不了,拿不去,我的幸福,一剎那間,我被幸福圍住,誰也不能破壞.
我們總是習慣接受一切,認為理所當然,在呵護下心安理得地度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總是期盼它可以時常來光顧我們,坐享我們所得的,熟不知,已在不經意間迷失了自己,改變了人生——它消失了,消失得那樣了無蹤跡。所享所得的,卻成所尋所失的。
于是,我們又開始喜歡急于追求結果的美好,卻忽略的沿途的美景,在匆匆忙忙的人生旅途中將它遺失,或許,它早已和你擦肩而過,也曾在你身邊駐足停留,只是,你忽略了過程,更忽略了它。
直到失去后,我們又回味所忽略的,珍惜所失去的。在它不知不覺地消失后,才拾起地上曾被自己忽略和不屑的曾經,恍然發覺:原來,它來過。
其實,它并沒有那么來之不易,關鍵是看你懂不懂得,珍不珍惜。它或許只是一聲叮嚀,一句問候,它似幸福,可同時又只是最平凡的溫暖。它,其實時刻圍繞在我們身邊——幸福,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那么,它又是什么?它是一個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遇,就有不同的答案。
也許你會問:幸福于你來說是什么?我會說:所謂幸福,就是可以“遙望洞庭山水翠”,品味“白銀盤里一青螺”。
所謂幸福,就是觀賞“接天蓮葉無窮碧”,贊嘆“映日荷花別樣紅”。
所謂幸福,就是思考“不知細葉誰裁出”,想象“二月春風似剪刀”。
所謂幸福,就是沐浴“春風又綠江南岸”,哀嘆“明月何時照我還”。
幸福,有時就像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味,卻滋潤心扉。
幸福,有時就如周圍的空氣,無形無影,卻非它不可。
幸福,有時就似清晨的陽光,溫暖心田,卻捉摸不透。
我無法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或許是奢華,或許是平淡,一千個人可以有一千種解釋,也可以只有一種解釋,于我來說,或者:活著便是一種幸福,最簡單的幸福。
近年來,“成功”與“幸福”越來越成為社會價值的中心,引發了極大的關注,這些觀念也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構成了極大的影響。所謂“成功”就是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幸福”則是追求個體生命的美好感受。如今,關于“成功”路徑的所謂“成功學”的書籍雖然已經引起了相當的爭議,但還始終是熱銷的,而對于“幸福”的探討更是激發了廣泛的關注。如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的新書《幸福了嗎?》就形成了相當的影響。這都說明這些觀念和價值既是人們關注和探討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們不滿足和焦慮的所在。一些年輕人在網絡中所流露的抱怨,往往也在于在“成功”和“幸福”這兩個方面上嚴重的完成不足的感受所致。
當然,像“成功”“幸福”這些議題和價值是永恒的存在,任何社會中的人都會對此有強烈的渴望。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中國社會的富裕程度和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已經不再是滿足人們的溫飽和基本的生存需要,中國社會也面臨著一些“新型”的問題。像“成功”和“幸福”這樣的價值就在相當程度上難以量化和統計,其選擇和可能也是多樣化。如成功的概念是否就等同于擁有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幸福是否就等同于奢侈和闊綽的生活?顯然答案不可能是肯定的。因為,“成功”和“幸福”不會僅僅是一種狹隘和刻板的觀念,而是取決于個人對于社會的認知和理解,取決于個人的自我選擇和價值觀的。
但是,現在我們社會中的焦慮感往往來自于這些相對主觀和多樣的價值的一種簡單化的訴求。同時,渲染幸福就是財富,就是奢侈闊綽的生活等觀念也有意無意地對年輕人形成了相當大的壓力。應該說,這樣的價值觀問題,就是將“成功”和“幸福”轉化為一些極為狹窄和刻板的觀念,極大地壓縮了生活的多樣選擇和多樣可能性,讓人們涌向一座獨木橋。因為,這樣單向的所謂“成功”和“幸福”的觀念,姑且不討論其價值上的嚴重問題,也是很難達到的。
因此,對于社會關于“成功”和“幸福”的觀念應該有更為明智和豐富的觀念。如“成功”這一觀念就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做出重大成就的是“成功”,在平凡的工作中堅守崗位,受到尊重也是成功。幸福也是如此,通過勞動獲得更多財富是一種選擇,同樣在社區中從事服務,贏得了尊重和愛戴更是一種“幸福”。社會應該讓個體知道,“成功”的路有千條萬條,“幸福”的生活也有不同的選擇。
讓“成功”和“幸福”的選擇多樣化。
關鍵詞:教師德育專業化;教師德性;教育幸福;公正;仁慈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3)01-0005-06
康德有句名言,“道德的學問(倫理學)主要不是幫助人去謀求幸福,而是幫助人做到配享幸福。”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配享幸福——創造幸福的主觀條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我們人生大部分最美好的時光是在職業生活中度過的。另一方面,只有我們是幸福的教師,才可能給人以幸福和幸福的方向,成為真正的教育家。所謂教育家應該是那些付出最大的教育愛的同時也收獲最大教育幸福的人!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所有教育工作者“配享幸福”,做好成為幸福的教育家的倫理準備。
一、追問教育幸福
(一)幸福的真諦
多數情況下,我們講的幸福其實是幸福感。例如我們常常說,今天好幸福啊、幸福指數高不高啊等等。這些情況下,“幸福”表達的實際是人的幸福感。而幸福實際上是幸福感后面的東西——一種主體的生存狀態。康德有一個解釋:所謂的幸福是世上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在其整個生活中間一切都稱心如意的那種狀態。我認為,幸福就是人的目的性實現時的那種主體狀態,或者人的本質實現時的那種狀態。當然,幸福和幸福感又是聯系在一起的。人們喜歡幸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樂于感受幸福帶來的那種歡愉(幸福感)。但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人們極容易將幸福感和感官上的快樂相混淆,而且最后會本末倒置,誤將庸俗的、物質上的享樂以及感官上的等看成幸福感。所以,對于幸福概念的準確理解,最重要的是將“幸福”和“快樂”,“”和“幸福感”這兩對相似而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分開來。
幸福與快樂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價值性、無限性、超越性和動力性四個方面。所謂的價值性是指,幸福可以作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去追求,而快樂則不然。幸福作為“人的目的性實現時的那種主體狀態”是有意義的生活的實現,它可以作為我們一生的追求目標。但把快樂假定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則是不可能的,感官上快樂的作為終極目標不能給人提供滿足感。所以,幸福有價值性,但是快樂沒有。其次,幸福具有無限性,而快樂具有消費性,也就是說快樂是有限的。在生活中你每感受到一份感官上的快樂,快樂的邊際效應就會遞減,甚至走向反面(痛苦)。由于快樂與感官、物質和利益的聯系比較緊密,所以多數情況下,快樂是非常局限的,而且很難與人分享。幸福則不然,幸福作為一種主體狀態是所有人都肯定、欣賞的對象。第三,幸福具有超越性。比較有意思的是,有時候人獲得了幸福不意味著他肉體上一定是有的。例如,我們會發現:一件明明很吃虧的事情、誰做了就感覺身體很不舒服的事情,仍然有人樂意去做。這里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超越性”。因為幸福是價值生活的實現,它著重的是精神層面,因此有時它可以超越利益上的審視和肉體上的痛苦。最后,幸福具有較大的動力性。精神生活上的愉悅是一種強大的、持久的動力。而快樂本身就是短暫的,動力性是十分短暫和有限的。在學校管理中,要想刺激教師長久地為教育事業工作,最大的著力點也許就在于設法讓教師擁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幸福感!
確認了幸福“不是”什么后,那么,幸福“是”什么呢?這就需要解釋為什么說“幸福就是人的本質或者目的性實現時的那種主體狀態”。
什么是人的本質?我認為人的本質就是自由,就是目的性。有學者認為,生命有三種:包括生理生命、內涵生命和超越生命。我非常贊成。生理生命就是我們外在的皮囊,吃、喝、拉、撒、睡這樣的生理活動。內涵生命就是所謂生命的豐富程度,例如我們到很多地方旅行過、見過許多的事物等等。內涵生命雖然比生理生命復雜了一步,但仍然可能是生理生命的簡單重復。而超越生命是尋找永恒目的和最高價值的那種生命形態。在此形態下,生命有自己的人生目的、超越簡單的物質需求、擁有較高價值追求。人高于動物的地方恰在于人是自由的,人是有目的的,人是可以超越適應性生存的動物。所以,我認為雖然生命有生理生命、內涵生命和超越生命三種形態,但人的本質屬性卻只能是目的性,人生的本質只能是超越性生命。而超越性生命確立的時候其實就是生活意義確立的時候,所謂“幸福”只不過是這種有意義確證的生命狀態而已。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幸福是“價值性的實現”,“目的性的實現”,“人的本質的實現”。三者是幸福的最好詮釋,他們之間也互相詮釋。如果人生沒有價值性、目的性的本質及其追求,我們可能只能獲得感官上的快樂,難以擁有精神上的幸福。
(二)德福一致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幸福。那么,該如何做到“配享教育幸福”呢?這就涉及到了幸福和德性的關系。幸福和德性的關系非常復雜。既有矛盾又有統一,但統一是總的原則。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無論在質,還是量上,幸福與德行或德性都是矛盾的:一個壞蛋可能活得很愜意,一個好人則可能過得很凄慘;一個人德性的高低與他獲得的幸福似乎不成比例,一個人為惡的多少與他的災禍也不成比例。幸福和德性在表象上是有矛盾的一面的。但問題是,我們如何去解釋這個矛盾。事實上,幸福和德性之間一方面有矛盾,另一方面又是一致的。
首先,從整體上看,幸福與德性是相對一致的。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多數人都不遵守規矩的話,社會是不可能正常運轉的(除非我們面對的是落后腐朽的道德)。那怎么解釋我們看到的善人有惡報,惡人有善報的現象呢?德國倫理學家包爾生作過這樣的解釋:“這些現象吸引人如此多的注意、引起如此的義憤的事實看來正好說明:這些現象不是常規,而是例外。”“如果這些事件不是違背事物的本性,它是不會引起這樣的激動。”可見,這其實是一個心理假象。因為我們都在心里認可了德福一致的規律,所以當那種德福不一致的現象出現時,那些特例給我們的印象就會十分深刻,讓我們在心理上覺得它們是如此之多。其實,從總概率上講,幸福和德性是一致的,否則天下大亂。
其次,從“雅福”角度看,幸福與德性是絕對一致的。這里的“雅”對應于“俗”。幸福雖然不同于快樂,但它仍有感性、外表的一面。在正面的心理感受這點上,幸福和快樂是一致的。所以有人將感官上的這種快樂感也稱之為幸福感,但這一情形反映的只能是“俗福”部分。上文已分析,嚴格意義上的幸福是與快樂區別開來的,幸福是人的目的性的實現,這實際上就是所謂的“雅福”。“雅福”是真正意義的、精神意義的幸福。從“雅福”這個角度上講,幸福帶來的那份精神上的愉悅是沒辦法與德性剝離的。多數情況下,我們所講的德與福的矛盾都是將快樂那個功利上的“俗福”與“雅福”相混淆了。如果將物質上的收獲和精神上的愉悅區分開來的話,你會發現德行和幸福如影隨形、沒有須臾的分離。
在此,我們也就明確了一個最基本的倫理法則,那就是“德福一致”。只有道德和幸福是一致的,人們才有充足的理由、充分的信心去做一個道德的人。換言之,做一個道德的人是我們最高貴、也最聰明的選擇,因為只有道德才能確保我們“配享幸福”。修養道德的意義就在于幫助我們領略幸福生活的真諦。所以對于社會來說、對于個體來說、對于道德建設來講,“德福一致”原則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在職業生活領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都在追尋教育幸福。而依據“德福一致”的原則,我們要想在職業生活中獲得職業幸福,就一定要在職業生活中遵守專業道德(專業倫理)。教師的專業道德的內容很多,其中,公正和仁慈是兩個最重要、最基本的倫理原則。
二、教師的公正
從字面上說,公正的概念很好理解——“公”與私相對,“正”與偏相對。所謂公正,簡言之就是公平、正義。教育事業本身就是一個追求公平、正義的事業,教育當然應該具有公正的性質。概括地說,教育公正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威信、維護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還有利于形成良好教育環境,實現社會的公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先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然后再用其他辦法去促進我們的社會公正,使整個社會為公正的陽光普照!
教師公正的內容主要包括:對自己的公正、同儕性公正、對象性公正和其它領域的公正。
1.對自己的公正
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和師德文化中,對教師的道德要求比較高。如果教師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話,他們的壓力就特別大,就會招致人們的批評。這種社會文化傳統的遺存和心理暗示的優點是讓東亞文化圈的教師擁有比較高的師德水準;但它也可能讓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太過苛刻,成為一個片面的、犧牲型的教育工作者。講道德是應該的,但是片面的犧牲反而是不道德的。片面犧牲型的教師道德形象不僅對教師不好,對學生也不好。
教師最好的道德形象應該是幸福、美好、能夠展示道德生活的優雅的。有了人生大智慧之后,他的生活本來就應該是“陽光”的。反之,就像我們一定要用幸福去說明道德一樣:如果沒有人生的幸福,僅過苦行僧式的生活,道德生活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教師對自己當然應該有適度的道德規范的要求,但教師絕不可以只做苦行僧。因為苦行僧不僅苦了自己,而且在道德上會嚇跑我們道德教育的對象。他們會覺得:老師固然是道德的,但我不會去做老師那樣的人。為什么?——太苦!其實日常生活中沒有那么多需要愁眉苦臉的日子。教師,應該是一個陽光的角色。講道德,但是很陽光、很感性、很懂生活。
道德高尚,又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過苛刻,這就是自己對自己的公正。我們很容易講要對別人公正,但是對自己要不要公正?也要公正啊!忘記了這條線索,就會失掉師德修養及其合理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2.同儕性公正
同儕性公正是指同事之間關系處理時的公正。同事之間的關系不外有兩類:上下關系和平行關系。這兩類關系有時候很復雜,不好處理。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也是最智慧的選擇就是公正地處理人際關系。
在上下(級)關系的處理上,知識分子容易出現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很多知識分子溜須拍馬、失去人格尊嚴;另外一種是有些知識分子為了顯示自己是“知識分子”,故作清高、冷落他人。這兩種情況都是有問題的,其實,所謂分寸,所謂不卑不亢的問題,就是公正的問題。譬如理論上講,在一個校園里咱們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校長,為什么我們成為校長之后就要被孤立呢?這是沒道理的。無論是逢迎,還是故意地回避或者冷落領導,你都是不公正的。公正原則就是要求我們要正常交往,他是個上級又怎么樣呢?上級也只是工作分工而已,大家在人格上是互相平等的。
同儕性公正還有一個方面是要公正處理平行的同事關系。現實生活中同事關系有時候真的很難處,尤其是極度平行的同事關系。比如:兩位老師都是同一個師大中文系同一年畢業的,都在同一所高中教高三語文,都教得一樣優秀,都應該晉升,但今年就一個高級教師指標。兩個人當中誰先上?這是一個麻煩的問題。人們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應用道德原則常常是比較困難的。但我覺得可以考慮的生活智慧還仍然是公正的智慧。公正原則建議我們的是:你只要按公正的程序去做就好。雖然A上了,B不高興;B上了,A不高興。但這種失落是短暫的。但是我們設想:如果A上了,而B發現A上的原因是他搞了不光明的小動作。那么B的“不舒服”就會轉化為強烈的憤怒甚或仇恨,而A同時也會有內疚甚至罪惡感。這兩個同一年畢業于師大中文系的親如兄弟或姐妹的人,就可能會因此而失去寶貴的友誼,甚至在兩個人的人際關系上背負終生的陰影。與早一年或晚一年獲得高級教師職稱相比,A的做法根本不值得!因此,面對類似的情況,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公正地做人。如此,即使有遺憾,也可以把遺憾控制在最小。
3.對象性公正
所謂“對象性公正”,就是要公正地對待教育對象——學生。對象性公正至少有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平等地對待學生。這是指整體上我們要有一個平等的師生觀、學生觀。《聯合國兒童公約》里說,我們之所以尊重學生,不是因為兒童小、容易受傷害,而是因為學生跟我們一樣擁有平等的人格。這一點表面上很容易接受,但事實上許多教師在心底里是不接受的。許多教師在心靈深處總認為:我是一個老師,應該比學生高一點,學生就應該比我們矮一點;我可以對學生隨便一點,而學生對我們就應該更尊重一點……他沒辦法把學生在整體上看作是與教師完全平等的人。這樣,他就不可能真正關切學生的感受、設身處地地去為學生著想。所以平等地對待學生,確立現代學生觀和師生觀,對于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只有觀念變革了,日常教育生活中才可能有真正平等的師生交往。
教師的仁慈或“教育愛”既有仁慈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的規定性,它至少包括教育性、理智性和方法性。
教育性可有兩個說明:一是說教育要求仁慈,二是教育規定仁慈。“教育要求仁慈”指的是教育的人道性質決定著教育必須踐行仁慈的原則;而“教育規定仁慈”則是指教育過程中的仁慈具有教育的規定性。常言道“師生如父子”,“如父子”的意思是類似但不等于父子。這說明教育者對學生的愛要更多考慮是否有教育性,這是“教育愛”不同于一般家長對孩子的“自然愛”的地方。而這里所謂的教育或教師的仁慈的“教育性”,最主要的意味就是教育仁慈的理智性和方法性。
理智性對教育的仁慈或教育愛來說十分重要。前述的那個失敗案例(在學生臉上刺 “賊”字)就是教師喪失了理智所導致。理智性的重要依據在于兩點:首先,教師要看到學生的長遠發展;其次,教師要考慮教育的整體意義。
教育事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部分之間的簡單相加,教育是一個整體。我們的一些教師可能身處被人們稱之為“不好”的學校,這些學校每年招收的都是重點學校挑“剩下”的學生。這些教師可能覺得教這些“不好”的學生特沒意思,別人也會低估其工作價值。但其實,沒有這部分教師的工作,我們的教育和社會都將會陷入十分麻煩的困境,因為這部分學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學生。積極地看,共和國大廈的建構需要最普通的磚瓦。正是有了普通學校這部分教師的工作,我們的教育才在整體上具有了更強的社會意義。
第三點是方法性。這就是說:一方面,我們要幫學生處理問題,實質性地愛學生;另一方面,我們的處理還要有方法,要有智慧地對待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教師在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時要像家長一樣去思考。因為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誤時,他的第一念頭不是給孩子記過、給學生留校察看等等,而是趕緊想孩子為什么犯了這樣大的錯誤、如何趕緊幫助孩子認識并糾正錯誤——這才是真正愛學生的表現。簡單的、一味的批評和指責不是深刻的教育愛。
父親是地地道道從陜北長大的,雖說進城當國家干部也十幾年了,可父親仍樂意并保持著在農村時的思維方式,在兒時的思維方式:避開塵雜,追求最自然的本質。因而父親總在家鄉飯、農村、農民上找到自己的快樂幸福。
(一)
父親不喜歡吃山珍海味,不喜歡吃上千元的大宴,不喜歡正兒八經地坐在茶樓里品茶,不喜歡扎著領帶穿著西裝陪人喝酒。父親說,這樣的生活總不是個味兒,其實一點也不快樂。父親喜歡吃大碗大碗的羊肉面,喜歡吃半個拳頭大的羊肉蘿卜餡餃子,喜歡吃錢錢飯,還要放鹽喝稀飯,喜歡吃剛煮好的撒了鹽的大土豆,喜歡吃陜北的南瓜子……母親總說父親很土不會享受,可父親說過著農民般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快樂幸福。
這就是父親的思維方式,追求的不在于所謂的品質,而在于回憶中的那份快樂幸福!
(二)
父親不喜歡坐高級的小轎車,不喜歡整天坐在電腦電視前無休止地娛樂,不喜歡躺在按摩椅上舒服地看報紙,不喜歡扎堆兒沒完地閑聊。父親說,這樣的生活看似悠閑,其實并不自在,談不上快樂幸福。父親喜歡在周末自己騎上摩托車到郊縣的農間地頭走一走,爬上小小的土堆,蓋著帽子先舒坦地睡個午覺,隨后望著無際的麥田自在地哼上一曲。到處走走,到處看看。有一次,父親受邀嘗到了剛摘下的新鮮柿子,回家樂道了一晚上。
這就是父親的思維方式,不追求所謂的情調,只聰明地在大自然中汲取快樂幸福!
(三)
父親不喜歡冠冕堂皇的客套話,不喜歡勾心斗角的為官之道,不喜歡虛情假意的迎來送往。父親說,這樣的生活在有些人看來也許挺風光,可那是個空殼,一點也不快樂幸福。父親喜歡和農民打交道,高興和家門口炸油條的聊聊地里的莊稼,樂意從車上下來幫老漢推上一截子架子車。周末到農民家坐炕沿兒上吃碗湯面條兒更是常有的事。叫幾個農民朋友到家里美美喝上幾杯,更能讓父親高興好幾天。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時光讓彼此之間已漸行漸遠。所謂的刻骨銘心只是紅塵往事中一縷輕煙。所謂的一生一世,不離不棄,只是擱置在心靈深處的一個空白。一本往事錄,合上誰的歸宿,誰盛開的煙花,在空中匆匆謝幕遺忘,記錄,一本泛黃的書,行走停留,擦肩而過的幸福。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六月的天,離別的季節。淅淅瀝瀝的雨,下得那么纏綿,淋濕了我的心,模糊了我的愛情。原以為,我用盡了所有的勇氣與努力,便會換來那份彼此的幸福。但,有些事,我們注定了是無能無力,即使你用盡真誠,勇氣,付出……保持那一份美好,最終還是不歡而散。所謂宿命,不過如此,再怎么挽留,也挽留不住。
如果情感和歲月也能輕輕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從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語,我愛聽,卻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見,卻不明白。你說,不要讓一個人全部左右自己的感情,最后你會傷的很深。而我,確是那么傻,明明知道不能傾盡所有的感情,但,還是騙不了自己的心,對不起。記得最初在一起的我們,現在想想,嘴角還是會微微上揚,對不起,你給的記憶,我暫時忘不了。人家說,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就越容易放棄,或許,是對的。我有多恨那時的自己,你才剛剛向我表白,我便義無反顧的開始在意。一直都知道,你會有離開我的那一天,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么快。就像是一個夢,幸福來得太快,讓我措手不及,悲傷意外降臨,不知所措。你不知道,點到為止,這四個字,用盡了我多大的勇氣。我沒有哭,只是整整一個晚上都在回憶,回憶這最初那份感動,甜蜜,平淡,悲傷。翻看短信,看著看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沉默了。失望,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有所期待所以才會失望。因為有愛,才會有期待,所以縱使失望,也是一種幸福,雖然這種幸福有點痛。我沒有流淚,只想讓我們的回憶不悲傷。或許,你不曾在意過,但都不重要了,你選擇離開,我選擇廝守,直到再也沒有愛你的勇氣,即使,我的愛,再也與你無關。
望不穿,流年錯。闌珊般錦瑟年華。月黃昏,夢里木槿花開,一曲離殤,終落盡,唯剩荒蕪。記憶中,眼前你的笑容,我的悲傷還是落滿了整個雨天,轉身后,再也找不到丟失的諾言。只希望你幸福,你一定明白,我比這世上任何一個人都熱切地期盼你幸福。即使這場幸福,最后沒有我的份兒,此去今年,愿,安好。
我,是孤獨的,因為我不快樂,也不幸福。在家里,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而與母親斗嘴。在學校,總為每天寫不完的作業而苦惱,甚至我那所謂最要好的朋友也離我而去。
此時的我,如同站在黑暗里的一棵小樹,想要生長,卻沒有可以維持我生命的那片陽光。
傍晚,上完課外輔導班回到家中,看到家中沒有亮任何燈。我心想,平時我回到家里老媽一定在給我準備熱氣騰騰的飯菜,而今天怎么沒人啊?正在我疑惑的同時我看到了桌上有張字條“寶貝,媽媽有事出去了,飯在鍋里,自己熱一熱再吃,如果累了就先睡吧!”
看完這張字條我眼里的“金豆豆,銀豆豆”硬要出來呼吸新鮮空氣。哎呀!我真是糊涂,這就是所謂的幸福吧!原來幸福如此的簡單!我立馬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我回來了,不用她擔心。
在黑暗中,我這棵小樹苗,似乎感受到了陽光,在不只不覺中哺育我成長。
第二天,來到學校,雯雯看到我,蹦蹦跳跳地跑了過來,問我“你知道企鵝的肚皮為什么這么白嗎?”我說不知道。她接著說“因為啊它的手臂太短了,洗澡的時候只能洗肚皮這一片!”“哈哈哈…。。”我們不約而同的笑了。
友誼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身邊。而這次,是真正的友誼,可以帶給我幸福的友誼!
原來幸福就在身邊,只是沒有發現。
薩姆。沃爾頓因珍視每一個美元而使他成為“美國夢”的代言人。
我,因珍視每一次幸福,而使我成為幸福的人。
它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你說,人生就是一次不可重來的旅行。你從遙遠的地方來,最終也沒有旅途的終點,而幸福――這個被無數次膜拜與求尋的東西,就是這次旅行的意義。
幸福是什么?你也一直在問自己。聽說有一個地方可以找到幸福,你便跋山涉水去了那里。那里有高大壯偉的房屋,有香氣四溢的美食,有觥籌交錯的歡樂,還有無憂無慮的生活。你在那里停下,迫不及待地開始在一片繁華之中尋找你的幸福。但你失望了。
住在高大壯偉的房屋中,你雖可以舒服地休息,但沒有找到幸福;吃著香氣四溢的美食,你雖滿足了自己的胃,但沒有找到幸福;享受著觥籌交錯的歡樂,你雖感到熱鬧暢快,但沒有找到幸福;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你雖輕松自在,但仍沒有找到那所謂的幸福。
雖然有很多人宣稱在這里找到了幸福,并且停留在這里不愿離開,但你明白,這不是你要找的幸福。于是你毅然離開,繼續你的旅程。
你開始懷疑,開始迷惘,幸福到底存不存在?它到底是什么?你的內心開始痛苦,你的腳步開始變得沉重不堪。
你漸漸來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這里和之前的“幸福城”完全不同:這里很安靜,這里有平坦開闊的土地,這里有潺潺的小溪,這里有平靜如鏡的湖水,這里有安詳溫暖的陽光。你驚訝地發現,這個地方如此讓你著迷。
你走到湖邊,看到了倒影中的自己。那個人風塵仆仆、眼神焦灼,那個人內心躁動不安,總是為自己對生活無窮無盡的需求所累。這還是自己嗎?你坐在湖邊,靜靜地等待心中的喧囂平靜下去,不再去想那些無謂的事。你聽到了流水的聲音,你感受到了輕柔的風,你得到了心靈的安寧。突然,你感受到了尋找已久的幸福!
此刻,你終于明白,幸福不在遠方,更不在那些所謂的“幸福城”,幸福就潛藏在你的內心里,幸福就是你心靈的安寧。
你不再對世界有多深的渴求,不再追求那些物質上的享受,你擁有心靈上的安寧,就擁有了幸福。你看到了路旁的花、天上的星,你看到了充滿欲望的心看不到的美景……
你終于找到旅行的意義,原來幸福是心靈的安寧。
其實在感情的世界,自己并沒有太多豐富的經驗,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也好,所謂的從校服到婚紗也罷,就是所有關于愛情中浪漫的事情,好像自己偷偷都沒有做過!
說起自己的愛情故事,也只不過是在,到了結婚的年齡段,然后找了一個適合結婚的人,然后一路磕磕絆絆的走到如今!
所以就是說每當看到生活中的一些關于愛情的爛漫故事的事,其實說實話,自己內心心里還是比較羨慕的吧,就是自己曾經想那些轟轟烈烈的愛情,都沒有在自己的身上發生過!
可是自己今天在看視頻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就是說一個男生在自己十年前對一個女孩一見鐘情,并且在記錄班里通訊錄的時候,記下了女孩的電話號碼,然后就是一直電話微信聯系著,一直到十年后的今天,兩人總算是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然后就是看著一對新人回憶一路走來的一些經歷,讓自己真的是看到了愛情中幸福的模樣吧!
最羨慕的愛情,大概真的就是從一見鐘情到白頭偕老吧!好多時候我們說的都是,其實我們并不羨慕在路邊擁吻的情侶,我們更加羨慕的是白發蒼蒼,還是牽手走過的老人!
可是想一想一對新人,如果能夠從幸福到婚紗,然后從穿著婚紗到一路白頭偕老,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緣分?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爛漫?
現在這個社會,人心總是太過浮躁,就是什么所謂的一見鐘情也好,還有就是轟轟烈烈的追逐也罷,就感覺兩個人能夠牽手走進婚姻的殿堂,挺不容易的!
十年的日子,兩個人就那樣走過,相信以后的漫長生活中,兩個人也能夠一路牽手走過,然后讓大家看到他們一路走來,幸福的模樣!
因為幸福真的是需要堅持的,兩個人已經走過了十年,我相信以后漫長的人生路也會更加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