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9: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五一小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要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開展多種方式的信息技術應用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與學的工具,因為信息技術課程本身還承擔著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目標,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們提出了海淀區信息技術與北京市地方課程的整合實驗,確立了信息技術課程與北京市地方課程互為載體的整合模式。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任務與地方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和北京市地方課程的學習成果以計算機作品的形式呈現,在探究地方課程任務過程中提升信息素養,在信息技術營造的教學環境中實現地方課程目標的新型教與學方式。
在整合研究過程中,每所實驗學校根據自身的資源,開展具有特色的整合研究。例如,北大附小結合北大數字圖書館資源,開展“禁毒宣傳小講堂”系列活動;五一小學利用參觀禁毒基地,邀請家長進入學校開展社會大講堂等多種形式,引領學生深入了解預防教育的內容,并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現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實現兩個學科教學目標的落實;北航附小在創建博客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東北旺中心小學引導學生通過發送電子郵件、創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邊的人宣傳垃圾分類、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內容;理工附小通過引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了解身邊的環境;育鴻學校通過制作電子報刊,增強了安全意識,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在實驗中,通過研究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在解決專題課程授課質量問題的同時,提高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
結合學校優勢資源開展課程整合研究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何立新 李巖
結合北大數字圖書館資源,開展“禁毒宣傳小講堂”系列活動
在結合地方課程開展預防教育的過程中,北大附小根據學校的信息特色,倡議學生以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作為搜索資料的重要途徑,進一步深入研究預防知識,并擴大教育面向的對象范圍,向全校學生開展宣傳,開展“禁毒宣傳小課堂”活動。
系列活動一:利用少先隊廣播進行意識滲透
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就無法激發學生的認知需求,無法引起學生內心深刻的思索。活動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基礎和研究環境。教師利用每周一下午班隊會時間和中午廣播時間,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廣播宣傳,向學生普及預防的常識,宣傳“禁毒宣傳小講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系列活動二:利用信息技術課進行案例研究
只有對預防形成自發的認知,才能真正在行為上得以體現。因此,除了在課堂上介紹預防知識之外,組織學生形成研究小組,利用課下時間主動研究、分析法律案例,自發學習、深入探究,為最后的“禁毒宣傳小講堂”做準備。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北大數字圖書館收集、篩選資料,利用網絡向法律專業人士請教課堂的重點,并用各種數字化手段,如畫電腦畫、制作PPT演示文稿、制作宣傳小報、拍攝視頻等,向其他學生匯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系列活動三:開展“禁毒宣傳小講堂”活動
教師組織所有學生參與研究,然后從小組合作研究的成果中篩選出優秀案例,對案例進行合理規劃與整合,成為“禁毒宣傳小講堂”的基礎材料。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分配角色,將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分頭準備。在“禁毒宣傳小講堂”中,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展示優秀作品,也可以根據作品內容拍攝成小電影。教師指導學生演講和表演,在全校進行直播或者錄播。
系列活動四:制作“禁毒宣傳小講堂”活動主題展板,進行全校展示和宣傳
在開展“禁毒宣傳小講堂”活動的同時,教師和學生及時整理、搜集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在每一節小講堂結束之后,由學生自行設計、制作“禁毒宣傳小講堂”相關的主題展板。在學校的陽光大廳進行展示、宣傳,加強“禁毒宣傳小講堂”活動的宣傳力度,更強化了全校師生預防、遠離禁毒的意識。
開展課程的實踐研究,探究了解學情的新模式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停留在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階段,更加重視整合教學的實踐探究,把理論與實際教學真正結合起來。北大附小獨立承擔了地方課程《四課》的教學設計和海淀區信息技術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整合的方案。
1. 明確“前測”思路,精心設計課程,實現“生本”教學
為了更有效地把握學情,做到教有所依、有的放矢,我們在每一課獨立設計了教學前測。教學設計從學生入手,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真實狀況,從而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思想。對學生進行前測主要采取的是課前座談與課上網絡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精心設計具有連貫性和系統性的地方課程。以下是北大附小承擔的地方課程《四課》的教學設計。
2. 總結前期研究,展示課題成果
隨著對課題研究的深入,我們在研究后期對整合課程的設計進行反復地修改,力求能體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特點,即在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使其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
借整合東風 揚課改之帆
北京海淀區五一小學 張雪剛 龐盛
五一小學在北京市中小學地方課程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項目的帶動下,通過北京市主題教育“預防教育”與海淀區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實驗,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北京市地方課程及其他學科整合,形成具有五一小學特色的信息技術校本教材。
參觀禁毒教育基地,初步獲取信息素材,將信息技術與德育有機結合
2012年3月,五一小學五年級師生來到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參觀了禁毒教育展覽。
學生們在聆聽講解員講解的同時,參觀了櫥窗中的展品,還向講解員學習了“參與禁毒,人人有責”的手語,并就相關知識點進行了提問和討論。在參觀過程中,學生們被形象、生動的雕塑作品、實物展品以及“鮮花與蛇”等互動游戲所吸引,這一活動為學生創設了感性的、理想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們體會到什么是以及帶來的危害。這次參觀活動不僅是一節生動的預防宣傳教育課,同時達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學生們還紛紛把展品的文字說明、實物以及禁毒手語用照相機和DV機拍攝了下來,獲取了初步的信息資料。
利用多方資源,開展社會大講堂,確定研究主題與方向
五一小學學校規模較大,家長資源豐富。學校利用家長資源搭建了能夠拓展學生視野的“社會大講堂”。 在籌劃“社會大講堂”活動時,信息技術教師結合將要進行的“演示文稿制作”學習,提前布置好任務,使學生帶著問題參與到活動中,有針對性地記錄感興趣的內容,初步確定自己的研究主題,為形成自己獨特的演示文稿作品打好基礎。學習任務布置之后,學校邀請了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以及海淀區禁毒大隊從事法律工作的家長走進“社會大講堂”,他們帶來了鮮活的案例與學生們一起分享。生動的案例、精彩的講解,將枯燥的預防知識轉變成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這樣的活動引發了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使學生確定了各自的研究主題與方向。
夯實課堂教學,提升學生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凸顯課程整合優勢
通過參觀禁毒教育基地、專家講座等課外活動,信息技術教師適時適度地點播引領,使學生在自覺主動的參與中,產生了與同學交流分享的強烈愿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培養他們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術與預防教育整合的課堂教學中,體現出既幫助學生形成對的正確認識,又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交流和展示認知成果的技術平臺的特點。
課改實驗實施過程中,項目組專家以及海淀區信息技術教研室教師多次來校進行指導,為我們明確了目標,解答了階段性的困惑,為實驗的開展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幫助。最終使五一學校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綻放了新的活力,凸顯課程整合的優勢。
結合學校科技節,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落實德育目標
學習的目的在于學以致用。我們充分利用交流、展示等學習環境要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他們應用和發表信息的能力。結合學校科技節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將學生制作的演示文稿作品制作成展板,并通過班級作品展評,選拔出禁毒志愿者,向其他年級同學進行禁毒知識宣講,從而實現由“遠離”、“拒絕”向通過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參與禁毒宣傳”的逐步轉變,樹立社會責任感,達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
整合課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具有可充分拓展的課程空間,這些優點無一不讓我們感到欣喜,但我們深知課程改革任重道遠,我們剛剛啟程,期待更多同行和我們一起走在課程改革的路上。
網絡:開拓課堂教學新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小學 方東
小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就是要根據小學生的各種發展需求,引導學生從家庭、上學路上、社區中發現環境問題,嘗試研究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并從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引發學生思考,在解決問題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逐步養成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網絡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不僅能夠處理各種媒體信息,實現人機交互功能,而且能夠將多媒體信息資源在互聯網上傳遞與共享,從而形成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們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平臺。
運用網絡廣播教學功能提出新需求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綠色環保宣傳——創建博客》一課時,教師利用網絡廣播功能,回憶了前幾課與別人交流的方式:小組合作、QQ聊天室、電子郵件等。接著提問:“還有環保的與別人交流方式嗎?”學生回答:“飛信、博客、微博……”這時,教師提出今天的任務是:我們要更廣泛地宣傳環保知識,創建屬于自己的博客。
在創建博客過程中提高學生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當學生對博客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教師便可以布置任務:在網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博客建立后,將《綠色家庭環保公約》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在發表過程中學會博客的使用。同時,在閱讀其他同學的博客時既可以借鑒別人的公約內容,又可以學習“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提高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在博客展示中加深學生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在博客展示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網絡廣播將每位學生的博客通過“學生演示”展示給全班同學,并請他讀一讀自己的博客內容。在閱讀過程中,加深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知識的認識,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整合的教學,通過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促使教師由以前的“講”轉變為“導”,將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形成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學的有機整合。
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優勢
促使學習效能最大化
北京海淀區東北旺中心小學 蘇巖
研讀教材,恰當選取整合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必須重視結合學科領域的特點、教學目標的要求,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環境,整合有關課程資源。在北京市地方課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教材中涉及了許多相關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同時又與學校的主題活動、校園景觀寓意不謀而合,因此我們決定將六年級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發送郵件”與“創建、使用博客”等教學內容與之有機整合,讓學生從身邊的現象、活動入手,在加深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過程中學習信息技術,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增強其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合理應用,課堂凸顯整合優勢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題教學以學生生活中的實例為基礎,引導其對“綠色、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等內容開展討論和探究。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和途徑,可以將討論和探究開展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我們讓學生在課前搜集綠色家庭的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拋出“什么是綠色家庭?”“你們的家庭是否屬于綠色家庭?”“怎樣做才能成為綠色家庭?”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況和搜集到的資料,利用即時通訊工具闡述自己的觀點,引發討論,進而形成共鳴,使接下來深入的交流變得順理成章。
學生針對不同的環境問題進行探討,并通過發送電子郵件、創建和使用博客等方式向身邊甚至更多的人宣傳垃圾分類、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使用已有的知識來搜集、整理、加工、傳遞信息,不再只是為用而用。
巧妙延伸,促使學習效能最大化
通過學習,學生對“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時也認識到利用網絡交流工具能夠擴大宣傳范圍,引起更廣泛的關注。為了將教學內容得以延伸,我們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學校的太陽能集電設施、垃圾分類回收活動進行深入的了解,將整個過程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這一安排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響應,相關內容在博客上不斷更新,資料性內容逐漸被身邊的實際問題取代,關注度節節攀升。在學期末,精心組織學生開展了“東北旺中心小學綠色長廊——優秀博客展評”活動,通過加關注、寫評論、網絡投票等方式,號召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學校全體學生的參與率達到60%以上,三到六年級參與率達到了75.2%。經過整合的教學內容在活動中得以有效延伸,學生利用網絡工具表達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為其進行其他的學習和活動奠定基礎,這些都使得學習效能最大化成為可能。
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小學 王杰
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理工附小的“手拉手地球村”成立于1998年,14年來,學校堅持每月回收一次,將可回收的資源再利用,通過向學生講解地球變暖的知識,認識地球形態及現狀,以保護環境、節約回收、幫助伙伴為主題,以環保教育和組織環保實踐為目的,開展了一系列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主題班隊會。學生將多年來的成果匯總,建立了關于地球村的網站。學生通過網站,更多地了解了環保知識,在環保方面人人爭做“環保達人”,從小樹立了環保意識。
利用信息技術課撰寫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調查報告
眾所周知,北京的生態問題非常嚴峻,我們面臨節約用水、節約能源、垃圾處理、合理綠化等一系列問題。要想找到問題的答案,可以采用調查研究的方法。教師布置調查任務,力求多給學生發散思維的空間,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并確定研究方向。在實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做事的計劃性,不盲目地去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學會分析問題,練習設計方案;指導收集資料,明確調查方法,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教師帶領學生通過上網查閱有關資料,收集素材,并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分類管理。其中一組針對北京理工大學校園內的環境進行生態調查,撰寫了調查報告《關于北京理工大學生態環境的調查與研究》。通過調查研究,學生了解了自己所居住的環境,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設計調查問卷、處理調查數據、制作調查報告的能力。
重交流,培養學生的相互學習與合作的意識
信息技術與地方課程整合,并不是僅僅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的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的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新人才培養所需要的。
展示《調查報告》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教學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本組的調查結果,認真傾聽他人的匯報,對一些有爭議的數據結果,大家會認真討論,評價的內容也越來越準確。一方面,從調查報告的過程與結果去分析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學會了從技術與制作方面進行分析與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極為重要,它是學生再提高的前提。選擇的題目不一樣,評價的方式及內容就不一樣,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有些課題需要教師提前查找相關資料,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復。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促進了師生的可持續發展。
乘課程整合東風 為生命安全護航
北京育鴻學校 李效慶
立足信息技術課堂,找準契合點
北京市地方專題課程涵蓋預防、安全應急與自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每冊教材獨設一個專題。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下,信息技術課程的模塊化結構使得任務載體選擇范圍非常靈活。兩種課程的特點為整合找到了契合點。針對學校特點,我們選擇六年級信息技術同“安全應急與自護”專題開展整合研究。
教學中,通過學生用Word軟件制作電子報刊,以安全專題課程為任務載體開展整合。首先,教師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搜索,找到大量意外傷害或自然災害案例和數據統計。學生切身感受災難降臨時生命的脆弱,而兒童則是主要受害者。然后,教師展示印尼海嘯中一名10歲的英國女孩通過自己課上所學知識提前發現海嘯前兆,挽救了幾百條生命的案例。使學生懂得了災難雖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預防或逃生。
在此之后,學生開始制作電子報刊,搜索、保存和整理資料,進行素材準備,綜合應用Word軟件的技能,完成報刊制作。其間,學生之間以小組為單位團結協作,在教師的點撥與幫助下,共同完成了電子報刊作品。在同學們的提議下,將優秀作品利用校內顯示屏、櫥窗等進行展示,在全校宣傳安全知識。
實現學科優勢互補,拓展新視野
通過信息技術與安全專題課程的整合實踐,避免了專題課程課時安排隨意、無法保障的現象,為其找到了實施的園地。同時,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載體拓展了新視野。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對找到的數據和案例產生了更深的思考。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完成電子報刊的過程中,對搜集的信息不斷進行篩選、加工和梳理,并用所學技能予以整體呈現,其規劃設計、技術應用、審美能力在報刊的制作過程中得以展現,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以提高。
信息技術與安全專題課程的整合提高了課堂實效,使學生受益終生。學生通過制作電子報刊,得以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增強了安全意識,掌握了一些防范措施和逃生方法。整合使兩個學科的教學目標得以有效落實,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信息技術在整合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其工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