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6: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詞語搭配,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取得成績;
2、獲得成績;
3、提高成績;
4、公布成績;
5、爭取成績;
6、學習成績;
7、登記成績;
8、修改成績;
9、考出成績;
10、競爭成績。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英漢詞語搭配;搭配習慣;差異分析
1 英漢詞語搭配
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詞與詞聯合起來才能發揮出它們的作用。詞與詞的經常性聯合,就形成了詞語的搭配。菲斯( Firth)認為“理解一個詞要看它的結伴關系(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某些詞經常和某些詞共現,它們這種“mutual expectancy of words”形成了搭配關系。
2 英漢詞匯搭配的相同之處
2.1 英語中“形容詞/名詞+名詞”與漢語中的偏正結構相同
在這里的偏正結構主要指表限定關系的結構。例如:a formidable task艱難的任務。英語中有很多名詞作定語的情況,這也是當代英語簡略走向的反映,但這樣的搭配翻譯成漢語時,有必要做一些調整。例如:shoe habit穿鞋習慣。
2.2 英語中“動詞+名詞”與漢語中的述賓結構相同
在這里述賓結構主要是表支配關系的。例如:They annulled their marriage last year.(解除婚約)
2.3 英語中“名詞+動詞”與漢語中表主謂的結構相同
例如:blood circulate血液循環bombs explode炸彈爆炸
2.4 英語中“動詞+副詞”與漢語中“副詞+動詞”相同
They were arguing heatedly over unemployment.(激烈辯論)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英語中的詞匯搭配“動詞+副詞”與漢語中的詞匯搭配“副詞+動詞”相似。針對這些相同之處,翻譯時要牢記固定搭配,以免出錯。
3 英漢詞匯搭配的不同之處
3.1 引申義搭配不同
漢語中的“騎”漢英語中的ride基本意思都是騎馬,英語中ride的引申義有很多,搭配有The moon ride in the sky等,比喻義也有很多,如ride high(獲得成功)等。而漢語中的“騎”只能引申為“騎車”和“騎墻”,但英語中去沒有“騎墻”的搭配。很明顯,英語中ride的搭配范圍更廣一些。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英漢詞匯的引申義不同,其搭配范圍也存在差異,因此翻譯時,規則也不同。
3.2 對應詞的搭配習慣不同
英漢對應詞在搭配習慣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任何語言都十分注重搭配,如果語言搭配不當,就會違背人們的語言習慣。
1.單位詞搭配習慣不同
英漢單位詞搭配習慣不同主要表現在兩點:(l)英語中單位詞相同,但在漢語中要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a pair of scissors一把剪子。(2)漢語中的單位詞相同,而在英語中卻要用不同的單位詞。例如: 一片燈火a blaze of lights。
2.動詞與名詞搭配習慣不同
在英語中,與漢語中的“禁運”“禁止通商”相對應的詞是embargo,但英語中與embargo搭配的動詞是lay,place,put加上on,表示“對……實行禁運”。
3.修飾語習慣搭配不同
如英語中的rancid和漢語中的“腐敗變質的”。漢語中的“腐敗變質的”可以和很多食物名詞搭配,而英語中的rancid只能與多脂肪多油脂食物相搭配,如The butter has gone rancid。
4 英漢詞匯搭配差異分析
上面我們已經分析了英漢詞匯搭配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這樣我們翻譯時,需要注意這些。下面我們注重分析一下英漢詞匯搭配存在差異的原因。
4.1 受語法規則限制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例子:The speed of a plane i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a car.我們知道,漢語中有“速度快慢”這樣的搭配,但在英語中,這樣的搭配卻不存在,和speed搭配使用的單詞是high和low,fast或slow只有在直接說交通工具的時候才能使用。顯然上述例的表達是錯誤的,不符合英語的語法規則。再如:Your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made good progress.漢語中有“教學科研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樣的說法,但英語中make progress這樣的搭配要求主語必須是有生命的人,很顯然這樣的表述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表達應該為: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4.2 受構詞方法限制
英語除基本詞匯外,其他詞匯大都是由派生法、截短法、合成法、首尾字母縮略法等而來的。而漢語絕大多數是雙音節詞與四字詞語,有許多的詞匯是通過語素相加而成的,即在表示類屬上義詞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具有不同特征的詞而構成的。因上義詞的概插性很強,所以詞與詞的搭配也受到了構詞方法的影響,使得詞語間的搭配比較寬松,范圍比較寬泛。從這一角度來講,英語詞匯的搭配范圍不及漢語的廣泛。因為翻譯時,要注意構詞法。
4.3 受詞匯外延限制
詞匯的搭配范圍受單詞詞匯外延的限制,外延越寬,搭配范圍就越廣,反之亦然。如英語中的white一詞,在white lie中表示“無害的”,在white coffee中表示“加牛奶的”.white sale是“大減價”的意思,white elephant指的是“昂貴又無用之物”等。而漢語中與之相對應的詞“白色”,其含義外延就沒有這么寬泛。
4.4 受詞匯語體限制
詞的搭配能力和詞的語體也有關系,通常詞的語體越低,如接近非正式語體和口語語體,該詞的義項越多,搭配范圍就越廣,反之依然。漢語口語的搭配能力要強于書面語。例如偏口語化的詞“死”,它可以指人生命的消亡,也可以指動、植物生命的消亡,如某人生病死了,小貓餓死了,樹枝枯死了等。但是一些表示死亡的書面語只能運用于特定的情況下,或只能和特定的人或物搭配。因此翻譯時候要注意這些特定搭配。
5 結語
對于任何一種語言來說,詞語搭配都有一定的范圍,超出這個范圍就會難以接受。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分析和發現英漢詞匯搭配的異同,有意識的收集和記錄英語搭配的習慣用法和特殊用法,從而避免在翻譯中產生不必要的錯誤。由于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總是具有不同的搭配用法,因此在翻譯中,就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因此,翻譯時應遵循詞語本身的搭配規律,根據語境采用與之相匹配的搭配。這樣,才能使譯文顯得地道規范。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英漢詞匯比較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葉蜚聲.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4]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杜百順.英漢詞匯搭配對比分析[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
[6]思果.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7]王宗炎.語言對比小議[J].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
關鍵詞: 流行歌曲 歌詞 超常搭配 方文山
詞語搭配得當是常規語言的起碼要求之一,搭配不當就被視為一種語病。但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人們為了追求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往往又自覺地臨時地打破語言常規,偏離語言規范,形成詞語的超常搭配。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有別于一般的應用性的文體,它與小說、散文、詩歌等一樣屬于文學語言創作范疇,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較強的時代性、新鮮感,甚至超前意識,這些時尚文化元素也越來越多地影響到人們的語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發展的潮流并引導著潮流,當然流行歌曲歌詞的這些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超常的詞語搭配得以實現的。周杰倫的很多歌曲可謂流傳廣泛,膾炙人口,這一切與其御用詞人方文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方文山敢于大膽突破詞與詞的常規搭配,把按照常規邏輯思維并不能搭配的詞語搭配在一起,或者改變詞語組合的常規線性排列,因此他所創作的中國風的歌詞獨樹一幟,不但蘊含濃厚的中國古典文化意境,而且風格獨特,與其他流行歌曲迥然不同。本文以方文山作詞的幾首流行歌曲的歌詞為語料,談談流行歌曲歌詞詞語的超常搭配現象,并分析由此產生的表達效果。
一、語法上的超常搭配
語法講究詞句組合能力,漢語缺少嚴格意義上的詞形變化,更多地依靠詞序和虛詞來確定結構關系。在現實生活中,說話者往往有意突破言語的語法規范,創造性地偏離習以為常的東西,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達到某種“陌生化”效應。這樣的超常搭配在歌詞中也略見一斑。
(一)量詞與所限制的名詞的超常搭配
名詞通常跟某一類量詞相搭配,這是語言規則,而在方文山的詞中,并沒有受此限制。例如:
①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東風破》
②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發如雪》
③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東風破》
“一盞、一瓢、一壺”原來分別與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燈”、“酒”、“水”搭配。“離愁”、“愛”、“漂泊”都是表示抽象意義的詞語,這里分別看作是燈、酒、水的象征意義,方文山跳過實物“燈”、“酒”、“水”,直接用表示具體的數量詞與有著象征意義的抽象詞語搭配。雖然在常規語言中它們被視為違反語法規則,但在這里卻可以最大程度地承載感情。
(二)“很”修飾名詞的現象大量存在
詞的語法特點決定了一類詞和另一類詞的組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名詞可和動形容詞結合,一般不受副詞的修飾,但在歌詞中“副名”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很+名”的形式。例如:
①被雨濕時的唐裝那股嘆息很東方。《雙刀》
②我忍住的情緒在很后面。《不能說的秘密》
上述例子說明,對傳統語言規則的創新,給歌詞帶來了更時尚、更靈動的效果,得到了大眾的接受和認可。
(三)變式句的使用
如主謂位移變式句,例:
①隨風飄散,你的模樣。《臺》
②透明著塵埃,你無暇的愛。《千里之外》
③將恩怨全看穿,丹鳳眼的目光。《雙刀》
這三句是純粹主語后置的變式句,還有主語后置變異為動賓結構的。如:
①紛飛了眼淚。《發如雪》
②凄美了離別。《發如雪》
這兩句的常規語序為“眼淚紛飛”、“離別凄美”,為了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把動詞“紛飛”、形容詞“凄美”提前,活用為動詞,形成動詞+助詞“了”+賓語的結構,強調一種結果。
(四)詞類活用
①花已向晚,飄落了燦爛。《臺》
②那飽滿的稻穗幸福了這個季節。《七里香》
例①“飄落”是個不及物動詞,這里活用為及物動詞,帶了一個抽象賓語“燦爛”,“飄落燦爛”,從語義上來說,似乎也不知所云,但在詩歌這種特殊的文體中如此用法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常規的語言搭配所無法企及的。這一句重新拉回男主角的情境當中,花的燦爛已過去,正說明美好青春已流逝,恰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感嘆。例②中的“幸福”是形容詞,在這里活用為動詞,帶賓語“這個季節”,既讓讀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整首歌曲的幸福感覺,又實現了語言的“陌生化”,避免流于俗套。
二、語義上的超常搭配
詞與詞的組合搭配不但要符合語法的要求,而且要合乎邏輯事理,講究約定俗成。例如:“喝”一詞要求后面所帶的賓語含有“液體”這一義素,如“喝水”,而不說“喝飯”;再如“狗咬人”符合事理,而“人咬狗”的搭配卻不符合事理。但現在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詞為了追求個性,敢于突破語義條件的限制,形成語義上超常搭配的現象。雖怪異卻招人喜歡,甚至流行。
(一)主語和謂語在語義上的超常搭配
①韻味被私藏。《青花瓷》
②歲月在墻上剝落。《東風破》
③薄如蟬翼的未來,經不起誰來拆。《千里之外》
“韻味”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這里比作可以觸摸到的寶藏,與動詞“收藏”搭配;把“歲月”比作年代久遠的墻皮,與動詞“剝落”搭配。“未來”也是較為抽象的詞語,這里比作一件可以拆的實體與表示具體動作的“拆”來搭配。這里方文山跳過喻體,而把本體和與喻體搭配的動詞直接搭配在一起。
(二)動語和賓語在語義上的超常搭配
①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臺》
②我用手臂拉開這整個土地的重。《龍拳》
③飄落了燦爛。《臺》
④戒不掉她的微笑。《她的睫毛》
“勾住”一詞一般與具體事物搭配,這里與表示抽象意義的詞“過往”搭組合。“重”在這里意義也比較抽象,象征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拉開弓”的“拉開”搭配。“燦爛”是形容詞,這里與“飄落了花朵”的“飄落”搭配。同樣,方文山先把抽象名詞比作具體事物,然后用原來與這些具體事物搭配的動詞來與之搭配。“戒”字一般與具體實物“煙、酒”搭配,表明對一樣東西徹底放棄,而此時卻將其與“微笑”組成成動賓關系,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再現“我”喜歡她的微笑,且嗜之如癮,比“忘不掉”更具形象感、深沉感。
(三)定語和中心語在語義上的超常搭配
①你說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覺。《七里香》
②我此刻卻只想親吻你倔強的嘴。《七里香》
例①“夏天”一詞和“感覺”搭配在一起,從語義上來說也超出常規,但這種表達卻能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受,從而迅速理解作詞者的表達意圖。例②“倔強”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這里用來修飾“嘴”,在給人一種新奇感的同時,還描繪出了女主人公的俏皮可愛。
(四)語義上不相關的詞語并列形成意象格
在方文山的作詞的流行歌曲中,有很多從語義上看來似乎毫無關系的詞并列組合,采用意象格的手法創造意境。意象格一般為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直接組合,現代作品中的意象格可以是動詞、形容詞及其短語的組合。古詩多采用意象格,通過詞語的組合形成一個復合意象群,只能意會,卻可以感受無限的詩情畫意。
①酒暖回憶思念瘦。《東風破》
②你無聲黑白。《千里之外》
第一句“酒暖”、“回憶”、“思念”、“瘦”這一組詞和短語的并列形成成一個意象群,讓人聯想到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的“新來瘦,非干病酒”這句詞,體會到一種落寞、哀愁的心境。而第二句“你”、“無聲”、“黑白”這幾個詞并列,讓人聯想到電影的特殊拍攝手法,拍到特定鏡頭,特別是深沉的情節時,鏡頭由彩色轉為黑白,意味深遠,特別唯美。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方文山作詞、周杰倫演唱的流行歌曲中存在著大量的詞語的超常搭配現象,這種現象在其它歌曲中普遍存在,是歌曲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的需要。歌曲要營造一種意境,太真實的語言,太呆板、正統的詞語搭配,會使歌曲的表達過于直白,流于庸俗,讓受眾產生一種審美疲勞,缺乏新鮮感,也使整個歌曲缺少了詩意。而詞語的超常搭配則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給人一種朦朧美,容易讓人進入歌曲營造的意境,易于歌曲的傳頌。
歌詞詞語的超常搭配使用得當是很有表現力的,因而我們對此不必大驚小怪,應該持開放的、發展的語言觀,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此類語言現象。自古以來,人們對于語言,不僅僅滿足于準確,還要求生動、鮮明、形象。人們總是想要打破常規的模式,說一些別人沒有說過的話語,想方設法地追求語言的新奇。常規搭配往往不能滿足特殊的表達要求。于是在一定的的語言環境中,創造者敢于大膽地打破常規、靈活地進行搭配。這種超常規而又合乎情理的搭配使得語言新穎獨特、別開生面。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同尋常的搭配使得方文山的歌詞卓爾不群,倍受廣大歌迷的喜愛。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有些流行歌曲歌詞中的超常搭配不但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反而污染了現代漢語,畸變為“語病”。超常搭配是在扎實掌握語言理論的基礎上對語言的一種靈活運用,主觀違背語法語義,但在“語用”上凸顯其創造性,達到刻意的“與眾不同”;而語病是由于主觀疏忽造成的客觀失誤,并非“有心栽花”,會讓人于不經意中感到言語殘缺、粗糙,不知所云。因此,超常搭配和語病是有明顯的界限的,創作者應提高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在避免語病的前提下進行歌曲創作。
參考文獻:
[1]楊紹林.超常搭配在特殊語境中的修辭效果[J].成都師專學報,1994,(2).
[2]姚霽珊.談談流行歌曲歌詞的語言特色[J].楚雄師專學報,1994,(4).
[3]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
[4]孟昭泉.流行歌曲歌詞的個性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7,(4).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多做題,搞懂每一題,不要有生詞。不確定為什么答案是B就查字典。推薦朗文及牛津辭典。最好用英英,次之中英雙解,最不推薦用中英辭典,這樣永遠學不好。查單詞時,一定要從從頭看到尾,把各種解釋、用法、例句都快快看過一次。查字典找句你覺得不錯的例句多看,自己最好也造一句寫下來。
collocation 詞語搭配。這是一般學英語學生的最大罩門。中文也有collocation,例如我們說一匹馬,不說一匹女人;打草驚蛇,不說打草驚蚯蚓。所以學英語要連該單詞的固定使用詞套或語境(context)一起學。一個單詞固定搭配的介詞也要一起記。如be consistent with視為一個單位記。所有解釋都過一遍,自己找出最符合上下文中的定義。字典中有單字就繼續查那個生詞,查到沒生詞為止。 Cross-referen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boosting your vocabulary power.
想盡辦法自己找出答案,自己真的找不到答案才問老師。 一定要學會自己找出答案.。Be your own teacher!英語學習方法:4. 給自己定個時間表。詞匯量是日積月累的,一天搞懂十個重點單字,當天寫篇日記或發手機短信運用學到的這些詞。每天復習前一天的單詞,考試當天自是得心應手。
隨時隨地學英文。我記憶力不是很好,所以我大多是用分析的方式幫我記住單詞。我也不習慣用看的,所以大部分用聽的方式學習。我還習慣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例如打車時,走路時,玩電腦時,就放著BBC廣播當背景聲。你們也可以去買一套有磁帶的單字書,每天多聽幾次。睡前也聽,睡眠學習法很有用。英語學習方法:6. 活用語音表意、以形表意、語音轉換等詞匯學習法,利用已知背未知的大原則。每次看到新單詞,就先從你已經知道的單詞中找最接近的單詞去聯想,看能否語音轉換,多多練習聯想會愈快。這些理論只要自己多練習活用,以后下意識看到單詞就自動會把它拆開啦!上過我詞匯課的同學,應該要看的懂我所標示的說明
基本詞綴要看熟。如ad-,-ate, -ful etc. 去找本有字根字首分析的書。然后最好要有英文解釋及例句。運用我教過的幾種詞匯理論,把每個單字都歸納過一次,包括書中的字根字首都可以用語音轉換分析,這樣單字才記得牢。英語學習方法:8. 請盡量學習用英文了解英文。我的講義向來不放中文解釋,就是不希望同學太依賴中文,而影響對英文單詞的正確理解。我的單詞解釋都以英文為主,不告訴你中文。要是有生詞,請自己查字典。至少定義部分要達到無單詞的地步。請盡量學習用英文了解英文。當你比我用功的時候,你的英文應該進步神速了。
請盡量學習用英文了解英文。我的講義向來不放中文解釋,就是不希望同學太依賴中文,而影響對英文單詞的正確理解。我的單詞解釋都以英文為主,不告訴你中文。要是有生詞,請自己查字典。至少定義部分要達到無單詞的地步。請盡量學習用英文了解英文。當你比我用功的時候,你的英文應該進步神速了。
No passive reading!盡量開口說,就算記生詞也是。把握正確念法,才能幫助記住一個單詞。多找文章大聲朗誦。
(來源:文章屋網 )
論文關鍵詞:語料庫,搭配,語義偏好
1.引言
詞語搭配(collocation)在語言使用中出現頻率很高,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自從Firth提出“由詞的結伴可知其詞”(Firth,1957:12)以來,對詞語搭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Leech認為,形容詞是英語中僅次于名詞和動詞的第三大詞類,在語法和語義上的重要性決不亞于其他實詞(Leech,1989)。本文試圖從語義偏好角度探討英語同義形容詞在搭配方面表現出的特征。
Halliday將搭配界定為“體現詞項在某種顯著的臨近范圍內組合關系的線性共現”(Halliday,1976:75)。本文采用衛乃興對詞語搭配的定義,“詞語搭配是在文本中實現的一定的非成語意義并以一定的語法形式因循組合使用的一個詞語序列,構成該序列的詞語相互預期,以大于偶然的幾率共現”(衛乃興2002:100)。本研究以strong和powerful這一對同義形容詞為例,從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中提取大量真實數據來分析形容詞搭配行為,總結其在學術英語中各自的主要搭配特征和語義偏好特征。
2.研究目的和方法
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使用一些合乎語法卻不地道的詞語組合,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掌握足夠的搭配知識。本文試圖通過同義形容詞的對比研究,為今后外語學習者在英語形容詞搭配使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研究基于在線的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利用其強大的列表(LIST),關鍵詞檢索(KWIC)和同義詞比較功能(COMPARE),提取兩個同義詞詞項所在的索引行及搭配信息。詞語搭配研究的是詞語的典型共現行為,Sinclair認為,“沒有不可能的詞語搭配,但是一些搭配比另一些搭配更為恰當”(Sinclair,1966:411)。Sinclair一直在尋找搭配跨度的最佳設置,他提出:“搭配是兩個詞同時出現,而中間間隔不超過四個單詞。這是橫組合方向最簡單、最明顯的關系。”(Sinclair,1991:113)經過十三年的研究實踐的檢驗,他認為4:4的詞匯跨度是最合理的設置。因此,本文把搭配跨度設置為4:4。本文重點研究節點詞(NodeWord)的顯著搭配詞(SignificantCollocate),使用計算MI值(MutualInformationValue)的統計方法來確定搭配詞共現的顯著程度。節點詞即研究者在語料庫中檢索其搭配行為的關鍵詞。MI值檢驗節點詞和搭配詞的相互吸引程度,當其達到一定數值,搭配詞即可視為顯著搭配詞。本文取其MI≧3為顯著搭配,數值越大,搭配顯著程度越高(衛乃興,2002:41-50)。本文選取特定的節點詞strong和powerful進行分析。
3.strong和powerful的語義搭配特征
形容詞(adjective)用來修飾名詞或代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和特征。在學術寫作中,形容詞絕大多數情況是用來修飾名詞的,鑒于此,為了更精確的區分strong和powerful這兩個同義形容詞的用法和語義區別,我們主要借助名詞來對其進行研究。
strong和名詞搭配的特征:
首先分析strong一詞在COCA中與名詞的搭配情況。表1列出了strong的顯著名詞搭配詞的統計數據,其中collocate表示在限定跨距內與節點詞共現的有顯著意義的搭配詞(本文采用跨距為+4,-4),“f1”表示搭配詞在語料庫中的觀察頻數,“f2”表示搭配詞與節點詞的共現頻數。
表1strong在COCA中的顯著名詞搭配詞統計數據
collocate
f1
f2
MI
Nino
137
10
12.79
Nio
175
6
11.70
Serbia
528
2
8.52
El
7511
16
7.69
NATO
2782
4
6.12
Germany
7050
4
5.78
US
85567
33
5.22
incentive
5370
140
4.81
tie
7634
169
4.57
Europe
13654
3
4.41
correlation
9079
156
4.20
emphasis
9558
137
3.94
opposition
8395
113
3.85
sense
28446
369
3.80
commitment
10667
136
3.77
evidence
23744
264
3.58
desire
12966
123
3.35
express
15142
指出句子表達不合理的毛病,并加以改正:重建黃鶴樓的工程已經開始了二十個月了。
面對這道題,許多學生看不出語病所在,更不會修改。其實,此題涉及到時點詞語和時段詞語的區別及這兩類詞語與動詞合理搭配的問題。
我們使用的表時間的詞語,有的是指出在時間長河中所占據的某一個“點”,即表示一個具體的時間,一般稱之為“時點”。有的是指出在時間長河中所占據的一個段落,也就是表示一段時間,常表示事情(動作)持續時間的長短,一般稱之為“時段”。
表示“時點”的詞語,包括確指性時間詞語。它一般由時間名詞或時間名詞組成的短語構成。例如:“五四”時期、一九、五月一日、去年、今年、六點半、星期五等。還包括指代性的時間詞語,例如:這會兒、那時候等。
表示“時段”的詞語,大多是表示時間的數量短語,例如:三小時、三天、四個月、五年半等。
表示“時點”的詞語,在句中做主語、賓語經常指明事情(或動作)發生在什么時間;表示“時段”的詞語在句中做主語、賓語、補語,經常指明或補充事情(或動作)經過或持續了多長時間。試比較下面的句子:
①第二天早晨,他就領水生回去了。
②今天動身。
③這時候來人了。
④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⑤一個月出一本書。
⑥他忙了一整天。
①②③句中加線的詞語為“時點”詞語,表明發生事情在什么時間;④⑤⑥句中加線的詞語為“時段”詞語,表明事情持續了多長時間。
兩類詞語表示不同的時間概念,不可混淆。試看下面的病句:
⑦ 三十年前的往事,好像短暫的一瞬,卻往往歷歷在目。
上句中把時點詞語“三十年前”與時段詞語“短暫的一瞬”作比,講不通。可改為“三十年的時間好像短暫的一瞬”(時段詞語比時段詞語)。也可改為“三十年前的往事,發生在昨天” (時點詞語比時點詞語)。前種改法如同“幾十年如一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說法。
在運用時,要注意時點詞語和時段詞語與動詞的搭配,兩類詞語不能相比,只能同類相比。時點詞語應與表短暫性動作的動詞搭配;時段詞語常是用在表持續的動詞上。
一、新組詞語應與原詞語詞性相同,詞根義相同或相近
例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1)就此事件,我新華社_______發表聲明。
(2)她就是這部小說中女主人公的_______。
(3)他們兩位素未謀面,還要請你_______一下。
A. 受權 原型 引見 B. 授權 原形 引薦C.授權 原型 引見 D.受權 原形 引薦
【解析】答案是A。(1)“受”可組詞為“接受”,“授”可組詞為“授予”;因為提供的一組詞語原本都是動詞,所以新組的詞也應該是動詞,都可以充作謂語。“受權”的意思是“接受權力”,“授權”的意思是“授予權力”。那么新華社授予誰權力了呢?其意含混不清,所以只能用“受權”。(2)“型”可組詞為“類型”,“形”可組詞為“形狀,形態”;從詞性上說也是前后一致的。但是漢字多數有不止一個本意, “型”也可組詞為同樣是名詞的“型號”,只不過這個新組的詞語已經與“女主人公”搭不上任何關系了。(3)同理,“見”可組詞為“相見、見面”,“薦”可組詞為“推薦”,區別不言而喻。
二、新組詞語應接受語法與習慣性搭配的檢驗
例2:馮老師的“碼根碼”漢字輸入軟件已進入電腦市場,他的生活_______也有所改善。( 境況/境遇)
【解析】在這個句子中,可以先將“況”組詞為“情況”,將“遇”組詞為“遭遇”,然后找到與之搭配的動詞“改善”。答案應該是“境況”,因為“遭遇”無法和“改善”搭配。
有時,選題中出現的詞語較難區別,因為它們單獨出現時并不是一個有特定意義的詞語,而只是一個短語的組成部分。此時,可以通過造句、自設搭配的方式來作出選擇。
例3:與會的很多國家認為,嚴厲打擊國際恐怖活動無可厚非,但草木皆兵,隨意擴大戰爭范圍,則_______輕率。(有失/失之)
【解析】“失之”和“有失”,區別時易先想到“失之偏頗”和“有失風度”這兩個常見短語。“失之”搭配的賓語一般是貶義詞,“有失”搭配的賓語一般是褒義詞。“輕率”是個貶義詞,因此,選擇“有失”。
三、新組詞語應該接受文句形成的特殊語境的觀照
正確的語言感知能力不僅來自于積累與巧妙的辨析,更主要的還在于對一個句子、一個語段的整體把握。只有接受了整個句子形成的特殊語境觀照后作出的判斷才是最高明、最可靠的。請看下例。
例4:究竟有沒有外星人呢?長期以來,這一直是人們______________的問題。( 思索/思考)
【解析】供選詞語中“索”有“探索”義,因而呼應了“長期以來”包含的蘊意。
例5:蘇州河就像大病初愈的老人,需要精心______________,千萬不能把各種額外的負擔加到他的身上。(看護/保護)
【解析】“保”可組詞為“保衛”,含防止受人侵犯的意思;“看”可組詞為“看管”,沒有防止受人侵犯的的意思,更側重于“關注”。上句中因為將蘇州河比作“大病初愈的老人”,所以“看護”顯得更為合理。
總的來說,“拆詞辨析法”簡單明了,適合大多數的近義實詞辨析題。但是,這種解題方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重要的還是平時對字詞含義的積累。很多詞語的意思很難用什么巧妙的方式來解釋,比如“干預”“干涉”、“體制”“機制”等。“拆詞辨析法”只是快速解題的方法之一,在緊張的高考中,適當運用一些方法迅速準確地解題顯得十分重要。
【強化訓練】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1)孟姜女的悲慟,表示了她對丈夫的_______。
(2)同志們對親手紡的線織的布做的衣服,格外_______。
(3)他把仇人殺了,心里感到無比_______。
A.哀傷 愛惜 快慰 B.哀思 愛護 安慰
C.哀傷 愛護 安慰 D.哀思 愛惜 快慰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1)除了語言之外,我們還可以用動作、神態來________心意。
(2)某些單位人浮于事,工作________,政府就應該從重進行處理。
(3)對不同酒的喜好能體現男人的性格和________。
A.溝通 不力 品位 B.勾通 不利 品味
C.溝通 不利 品位 D.勾通 不力 品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1)最終,經過柯克帕的________,約翰尼很快由潛在客戶,變成了正式客戶。
(2)追擊部隊奉命停止追擊,就地轉入________。
(3)這部現行的規章制度出現了不少問題,我們應該予以________。
A.引見 搜繳 審訂 B.引見 搜剿 審定
C.引薦 搜繳 審定 D.引薦 搜剿 審訂
【參考答案與解析】
1.D解析:(1)“哀傷”中的“傷”可組詞為“傷痛”,與“悲慟”語意重復;“哀思”中的“思”另可組詞為“思念”,出現了新的語意,可與“表示”搭配,使句子表達準確。(2)“愛惜”中的“惜”可另組詞為“珍惜”;“愛護”中的“護”可組詞為“保護”。“線”“布”“衣服”等不能和“保護”搭配,可以和“珍惜”搭配,所以選“愛惜”。(3)“快慰”中的“快”可組詞為“快樂”,第三句中應該是感到暢快的,用“快慰”更合語境。
【關鍵詞】語料庫 語料庫語言學 英語詞匯教學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語料庫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日益顯現。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基于語料庫的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語料庫語言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得到廣泛認可。在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是最基本的英語技能教學,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料庫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為語言學習者提供豐富的語境,有利于學習者語言知識的構建。本文將探討語料庫語言學對詞匯教學的影響及在其中的應用。
二、語料庫及語料庫語言學
長期從事語料庫研究的新西蘭語言學家G. Kennedy 在《語料庫語言學入門》一書中指出:“在語言科學中,語料庫是指書面文本或是轉錄的話語的載體,它是語言研究和描述的基礎。”語料庫是一個由大量的語言實際使用的信息組成的,專供語言研究分析和描述的語言資料庫。它通過在隨機采樣的基礎上收集人們實際使用的有代表性的真實語言材料而創建的,因此只要有足夠的語料數量,抽樣分析得出的結果則是可靠的,同時也是詞典編撰及各類教材的重要材料來源。語料庫語言學則是利用語料庫對語言的某個方面進行研究,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手段,依據語料庫所反映出來的語言事實對現行語言學理論進行批判,提出新的觀點或理論。
“語料庫語言學是80年代才嶄露頭角的一門計算機語言學的新的分支學科。它研究機器可讀的自然語言文本的采集、存儲、檢索、統計、語法標注、句法語義分析,以及具有上述功能的語料庫在語言定量分析、詞典編纂、作品風格分析、自然語言理解和機器翻譯等領域中的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使用,語料庫語言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且由于現代語料庫規模越來越大,擁有可以貯存和處理億萬字符的語料,使得語料庫語言學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語言研究學科。楊惠中在其主編的《語料庫語言學導論》一書中明確指出,在語言學領域,語言現象涉及人類活動的一切方面,出現了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神經生理語言學、語言哲學、語用學等眾多跨學科的研究領域,“語料庫語言學則是出現在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認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邊緣的一門交叉學科。”它研究的是語言行為,而不是語言能力,通過考察語言的實際運用來尋找語言使用的規律。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對英語的諸多層面進行描述,如詞匯層面,句法層面,篇章結構,篇章類型等。這些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文將重點介紹語料庫語言學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三、語料庫在英語詞匯研究方面的運用
語言學家Sinclair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外語教學可以從詞匯入手。對詞語語義、語用的研究一直是詞匯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語料庫中真實的語料能對單個詞語的意義和語用功能做出更為客觀的描述。這個研究成果對學習者深入全面了解詞的意義和實際面貌很有幫助。詞語搭配研究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一個詞的詞義只能通過與之相伴出現的搭配才能加以辨識。詞的含義與上下文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即:詞的含義服從于這樣的一般規則:一個詞用于一種新的語境時,就具有了新的含義。人們通過語料庫可以在自然語境下觀察詞語的搭配行為和類聯接,進而啟迪詞匯教學。
1.語料庫在詞頻統計中的應用。詞頻統計是詞匯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過去限制詞頻統計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手段的落后。數據的臨時收集和手工整理,使得研究的投入大,收效低,數據不全面,相關討論的說服力不強。近年來,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世界各地陸續有許多機讀語料庫相繼建成,而且相應的索引軟件也隨之研制開發成功。語料庫的出現和相關索引軟件的開發使用,極大地方便了詞頻統計工作,使依賴詞頻統計的有關詞匯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全面、分析準確的局面。根據高鳳英對Birmingham語料庫中2,000萬的英文詞匯的詞頻統計,得出30個最常用詞匯,從高到低的頻率次序是:the,of,and,to,a,in,that,I,it,was,is,he,for,you,on,with,as,be,had,but,they,at,his,have,not,this,are,or,by,we和國外學者對Brown Corpus,LOB Corpus,London Lund Corpus,American Heritage Corpus等其他語料庫的研究相比,雖然詞頻排列順序有所不相同,但詞匯表里的單詞非常相似,如在英語口語語料庫中,前30個高頻詞,主要是人稱代詞、系動詞、冠詞和其他功能詞。其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功能詞,人稱代詞頻率更高一些。語料庫可以給我們提供英語中最常見的單詞和最常見的詞義,是外語教學中一個重要工具。要使得語料庫具有代表性,能夠真正反映語言的實際用法,還須根據建立語料庫的目的,盡可能廣泛全面地收集各方面材料。
2.語料庫詞匯在文體研究中的應用。語言項目在篇章中的出現頻率是語言學家都承認的一個重要特征。隨著計算機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將語言事件的出現看成是隨機事件。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學者程實以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為例,研究了語料庫工具Range在文體研究中的應用。語言學家Johansson為了研究一些科技詞匯在整個語料庫和科技文本中出F的頻率是否有差別,比較了Brown語料庫中整個語料庫中的詞匯和科技文本子庫中的詞匯,結果發現,科技文體中詞匯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某些和科研程序、科研結論等有關的詞語,discussion,analysis,experiment,measurementsample,argument,conclusion,在科技文體中使用頻繁;第二,表示類比關系的關聯詞,如same,similar,equivalent,equal,different,distinct,頻繁地使用于一些科技文本;第三,相對于其它的表達形式,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出現較頻繁,而處所副詞出現頻率相對較低。從語言形式的量化調查入手,可以從不同角度探討作品的文體風格。例如對小說文體子庫與人文學科文體子庫進行了比較研究,列出這兩種文體中“最具特色”的30個詞,發現在小說文本中頻率最高的是:mister,kissed,damned,impatiently;而在科技文本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依次是:constants,measured,thermal,theoretically。通過對不同文體中出現的詞匯比較研究,為深入探討不同社會層面和認知層面的人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內容、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思維結構的研究,也提供了有一定價值的資料。
3.語料庫在詞語搭配研究中的應用。Halliday (1976: 82)指出,語言學習中發生的許多錯誤最好從搭配角度加以解釋;可以通過介紹詞項及其習慣性語境學習詞語搭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掌握一個詞的搭配詞比掌握它的詞典釋義更為重要。學習者通過了解搭配,可以產生更合乎本族語習慣的語言。Bahns(1993)主張用對比方法進行詞語搭配學習。他認為,對外語學習者搭配能力發展造成主要障礙的并不是英語中存在著的大量詞語搭配,而是第一語言和英語之間的搭配區別。從語料庫中發現的大量實例表明,學習者往往按母語的規則來組合單詞,而這些組合卻是不合本族語習慣的。語言學家Palmer研究詞語搭配時,也把詞頻這個變量納入考察的范圍。20 世紀30 年代,他以語料庫為基礎,對6,000多個基礎詞語進行搭配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詞語搭配在日常用語詞匯中超過人們所估計的詞匯量”。因此他提倡,語言學家們應該重新對詞匯的本質進行思考。有一些經常性共現的詞并不總是相鄰出現,有些詞語搭配并非連續出現。例如:在LOB語料庫中,與at經常性共現的詞有time,moment。但是在at和time,moment之間可能分別被幾個詞隔開,而它們仍然屬于正確的詞語搭配。如at the same time,at much the same time,at the moment,at the very moment等。
因此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解釋詞義,還要引進搭配概念,有必要研制一些新型的軟件來從結構框架層面和具體搭配層面辨認詞語搭配模式,從非連續性的搭配層面來對其歸類并統計詞匯表中的詞語搭配,這樣才能夠更有效地描述詞語搭配,有利于我們重新認識詞匯的本質,進一步理解語言結構和心理語言過程,從而掌握地道的搭配詞。
四、總結
語料庫以及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有了一定的發展歷史,語料庫在記錄保存特定時期的語言以及為研究者提供大量科學研究對象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無可替代的作用,以其多領域、多層面、多功能的優勢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利用語料庫輔助詞匯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適應語言發展的趨勢。
References:
[1]Kennedy 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2]Sinclair,J.M.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Halliday,M.A.K.Lexical Rela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何安平.語料庫語言學與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余國良.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與應用[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6]孫海燕.語料庫語言學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
[7]程實.語料庫工具Range在文體研究中的應用[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09(9):42-44.
[8]高鳳英.語料庫語言學在詞匯和話語研究中的應用[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0(4).
[9]譚愛華,馮川源.基于語料庫語言學的詞匯教學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
一、形近義近導致混淆──形義致混,似是而非
一些形近義近關聯詞極易混淆,但仔細辨析,它們在適用對象、范圍、場合和搭配習慣及其所表達的語法關系等方面卻有著細微區別。
例1:目前,利比亞過渡委員會的主要任務不是盡快消滅境內忠于卡扎菲的殘余武裝,就是盡快組建臨時政府。
“不是……就是”與“不是……而是”形近,極易用混。“不是……就是”表選擇關系,而“不是……而是”表并列關系。根據句意,例1分句之間為并列關系,故應用“不是……而是”。
例2:美國的次貸危機仍然在持續蔓延,不管美國政府最近推出了一系列美國歷史上少見的大手筆的救市舉措。
“不管”與“盡管”形近,但“不管”是條件句關聯詞,而“盡管”是表讓步轉折關系的關聯詞。例2句意為轉折,應用“盡管”。
例3:既使試驗失敗了,我們也要繼續搞下去。
“既”與“即”形近,誤用誤寫的幾率非常高。其實,沒有“既使……也”這一對關聯詞,只有“即使……也”,表假設。例3句意為假設,應用“即使……也”。
二、邏輯關系不清導致誤用──不明關系,強加因果
關聯詞反映了句子的內在邏輯關系,如果對句子或分句間邏輯關系不清楚,常會用錯關聯詞。
例4:你只要刻苦努力學習 ,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只要……就”表充分條件,邏輯關系是有前件(刻苦努力學習),就有后件(考上理想的大學)。而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刻苦努力學習未必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其實“刻苦努力學習”是“考上理想的大學”的必要條件,即沒前件(刻苦努力學習),必無后件(考上理想的大學);有前件(刻苦努力學習),不一定有后件 (考上理想的大學)。應用“只有……才”。
例5:不管有沒有相關的法律來規范游戲規則,我們都無法想象一個本來值得期待的網絡營銷產業會走向何方。
“不管……都”是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表示的是“無條件”,即無論出現什么條件,結果都只有一個。而這句句意表現出來的邏輯關系是假設關系,故應用“如果……就”。
三、生拉硬扯錯搭配──成對拆散,張冠李戴
關聯詞語有著固定的搭配習慣和語法功能,許多關聯詞要求成對使用,如果無視搭配或硬性拆散,就會張冠李戴,導致句意混亂而表意不明。
例6:既然新股市由市場決定,因此市場的供求因素作用巨大。
“既然……那么”“既然……就”是一對固定的搭配,而此句卻錯與“因此”搭配,顯然“張冠李戴”,應用“既然……那么”。
例7: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為什么人的問題,就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只有……就”不是一對關聯詞,不能搭配。“只有……才”“只要……就”才是成對的關聯詞。此句誤把“只有……就”搭配在一起――張冠李戴。例②應改為“只有才”。
例8:團隊精神的關鍵因素不只是個人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隊員同心同德協調一致的協作精神和技能。
“不只是……而是”不是一對關聯詞,“不只是……而且是”“不只是……還包括”才是一對關聯詞,例③應改為“不只是……還包括”。
四、位置擺放不恰當──位置失當,造成病句
關聯詞語的位置有時是固定的。復句的主語一致時,第一個關聯詞語放在第一個分句主語之后;主語不一致時,第一個關聯詞語放在第一個分句主語之前。
例9:他如果天天都熬夜看世界杯,精力不濟影響工作,那么我們就應該及時向他提出意見甚至警告。
有兩個主語“他”“我們”,“如果”必須放在“他”之前。
例10:針對胡斌是“替身”的傳言,西湖區法院今天雖然向新聞媒體澄清了“被告人胡斌身份確認無疑”,但是眾多網民仍留言表示,希望公安機關也能出面“澄清”。
這里有兩個主語“西湖法院”“眾多網民”,“雖然”必須放在“西湖區法院”之前。
例11:感恩教育已成為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不僅感恩教育關系到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孝道的發揚。
只有一個主語“感恩教育”,因此“不僅”應放在“感恩教育”之后,不應放在“感恩教育”之前。
五、分句關系顛倒──句序不當,邏輯混亂
有時不是關聯詞語本身運用的不當,而是前后兩個分句的邏輯順序顛倒,造成與關聯詞語不搭配,這種錯誤主要體現在遞進關系的復句上。
例12:在中國組裝生產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空中客車”,這不僅會改變世界客運飛機制造的市場格局,而且也將提高中華民族飛機制造業的整體水平。
“提高中華民族飛機制造業的整體水平”的意義層次不如“改變世界客運飛機制造的市場格局”高,不屬于遞進關系,與“不僅……而且”搭配不當。應把“改變世界客運飛機制造的市場格局”放在第二個分句位置。
例13:“阿Q”一類的“字母詞”已遍布漢字文化領域,不但進入了教科書,而且活躍在各媒體上。
“活躍在各媒體上”的意義層次不如“進入了教科書”高,不屬于遞進關系,與“不僅……而且”不搭配。應把“進入了教科書”放在第二個分句位置上。
六.漏用必要關聯詞──成分殘缺,失去照應
關聯詞語大多成對使用,如果只用一半丟了另一半,就會使分句失去照應,表意不明。
例14:他雖然是個農民,平常喜愛學習,認識很多字,擅長編秧歌
“雖然……但是”一般是成對使用的關聯詞,第一分句只用了“雖然”,第二分句漏掉關聯詞“但是”,使分句失去了照應,句意不明。應在“平常”前加“但是”,構成轉折關系。
例15:王老師不是馬上給我講題,先講了這部分的相關基礎知識。
盤點2008年各地高考試卷病句試題中列舉的病句,可以發現,“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以及“不合邏輯”是命題者們青睞的熱點。現將各地試卷病句試題中的49個病句按高考大綱所列的類別一一分類,并逐句診斷其病因,按類別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應對策略。
[分類檢測和對策]
一、搭配不當
1 (全國卷二)金烏炭雕工藝精湛,采用純天然顏料著色,具有高雅、時尚、個性的藝術享受,還能吸附有毒有害氣體,是一種環保藝術品。
句中動詞“具有”的賓語居然是“享受”,能說“具有”“享受”嗎?應在“享受”之后加“的優點”之類詞語。
2 (全國卷二)該縣認真實施“村村通”這一全省規劃的八件實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區率先解決了農村百姓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
只能說“實施”“村村通工程”,不能說“實施”“八件實事之一”:動賓搭配不當。可改為:“實施全省規劃的八件實事之一的村村通工程”。
3 (全國卷二)聽說博士村官潘汪聰要給大家講農技課,大家興致很高,還沒到時間,村委會會議室就擠滿了很多村民來聽課,場面好不熱鬧。
句中,同“擠滿”搭配的賓語的是“很多村民來聽課”,這是說不通的,應該是“擠滿”“來聽課的村民”。
4 (重慶卷)坐火車到威爾士北部最高的斯諾登尼亞山峰去觀賞高原風光,是威爾士最主要的一個景點。
此句也是主謂搭配不當:能作為“景點”的不是“坐火車到威爾士北部最高的斯諾登尼亞山峰去觀賞高原風光”,只能是“斯諾登尼亞山峰”。
5 (重慶卷)1984年12月26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抵達南極洲。12月31日,南極洲上第一次飄起了五星紅旗。
此句錯誤在于數量詞定語與中心語的搭配不恰當:“考察隊”的記數單位應該是“支”,因此“首次”應改為“首支”。
6 (安徽卷)以“和諧之旅”命名的北京奧運火炬全球傳遞活動,激發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關注。
此句也犯動賓搭配不當的錯誤:動詞“吸引”不能與其賓語“關注”搭配,可將“吸引”改為“引起”。
7 (湖北卷)第二航站樓交付使用后,設備可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旅客過安檢通道的時間,將從目前的10分鐘縮短至1分鐘,縮短了10倍。
此句犯的是動詞與其賓語中表數量的詞語搭配不當的錯誤:在漢語中,“倍”只能用于“擴大”,不能用于“縮短”,應改為“縮短到十分之一”。
8 (江蘇卷)奧運火炬登頂珠峰,必須克服低溫、低壓、大風等不利的特殊氣候條件,充分考慮登山隊員登頂時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
句中動詞“克服”與其賓語“條件”搭配不當,“克服”的只能是“困難”之類的詞語。可將句中的“不利的特殊氣候條件”同后面的“困難”互換位置。
9 (寧夏卷)城關中學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為山區百姓義務投遞郵件,幾年來沒有丟失一封信,推動了村民之間的聯系,彌補了當地交通發展的局限。
此句動賓搭配不當:怎能說“推動”“聯系”、“彌補”“局限”?可改為“加強聯系”“彌補不足”等說法。
10 (山東卷)我校這次為四川地震災區募捐的活動,得到了許多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積極響應,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募集善款三萬余元。
此句主謂搭配不當:不能說“活動”得到“響應”,應改為“得到支持”等說法。
11 (四川卷)學習方法可能因人而異,但勤奮、努力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合理的時間安排卻是每個想取得成功的學生所必須具備的。
在句中并列的主語“學習態度和合理的時間安排”中,可以說“具備”“態度”,卻不能說“具備”“時間安排”:主謂搭配不當。
12 (寧夏卷)馨園社區居委會在展示的普法板報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剖析了生動典型的案例現實,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領略到法律精神的獨特魅力。
此句動賓搭配不當:句中動詞“剖析”的不能是“案例現實”,應該是“現實案例”。
13 (全國卷I)王羽除了班里和學生會的工作外,還承擔了廣播站“音樂不斷”、“英語角”欄目主持,居然沒有影響學習成績,真讓人佩服。
此句動賓搭配不當:可以說“擔任”“主持”,不能說“承擔”“主持”。
答題策略:從以上例句看出,句子中各種成分在搭配上出現的問題,最常見的是主語和謂語、動詞謂語和它的賓語之間的搭配。而診斷時最常用也最適用的辦法是“濃縮句子‘主干’”,即先把句子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的中心詞找出來,看主語和謂語的搭配是否恰當。如果謂語是動詞,就要特別注意動詞謂語和它的賓語搭配是否恰當。如果句中有并列短語,還要仔細檢查并列的各個成分是否都能與它們的主語、謂語或者賓語正確搭配。此外,還要注意量詞的使用是否恰當,等等。
二、成分天殘缺或贅余
1 (全國1卷I)養麥具有降低毛細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環、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發作等疾病的輔助治療。
由于在“可用于”之后缺少介詞“對”,此句便犯了讓名詞性短語直接作補語的錯誤。
2 (北京卷)由于環境污染,常繼發厭氧細菌的嚴重感染,極易發生破傷風,致使在當地或運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句中,是什么或者是什么人“常繼發”那些疾病?全句缺主語。
3 (湖南卷)我國的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悠久歷史的證明,是我們與祖先溝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堅實根基,我們應當永遠保持對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緬懷和感恩。
此句也少了個介詞:“以及”之后少了一個可以引進動作對象的介詞“對”,這不光造成了前后句式的不對稱,而且使動詞“保持”不能與后面詞語搭配。
4 (江蘇卷)推行有償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培養人們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袋,這無疑會對減少白色污染、凈化環境產生積極作用。
此句中的動詞“培養”缺少賓語。
5 (山東卷)這幅圖片再現了身穿節日盛裝的姑娘們圍繞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歡,汗水浸濕了她們的衣衫。
此句中的動詞謂語“再現”缺少賓語。
6 (四川卷)市政府決定配合奧運項目的實施,重點抓好地鐵建設、危舊房改造、污水處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現代化大都市建設的進程。
句中的詞語“工程”和“工作”語意重復,造成成分贅余。
7 (浙江卷)這種無紡布環保袋經過工藝處理后,具備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滿足消費者對環保袋的客觀需求的勢。
句中的動詞謂語“具備”缺少賓語。
8 (四川災區延考卷)專業人士告誡說,18歲以前是孩子長高的重要時期,請家長們在起居、飲食、運動及心理
等方面應該為孩子的健康做好相應的準備。
句中的表敬副詞“請”與能愿動詞“應該”,二者應刪去其一。
9 (江西卷)他潛心研究,反復試驗,終于成功開發了具有預防及治療胃腸病的藥粥系列產品。
句中動詞“具有”之后缺少賓語,應加“功效”等詞語。
10 (遼寧卷)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勢,辯證地回答了在大開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觀念來協調各種關系。
句中動詞謂語“回答”缺少賓語,應加上“問題”之類的詞語。
11 (安徽卷)誠信教育已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因為不僅誠信關系到國家的整體形象,而且體現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
此句的最后一個分句缺少主語,它的主語被前一句的關聯詞“因為”“關”在里邊,因而出現兩個句子主語不一致的狀況,應該把“誠信”提到關聯詞“不僅”的前面,改為“因為誠信不僅……”,讓“誠信”充當后兩個句子的主語,但這又與前一句的主語不一致了。可將第一個分句修改為“誠信已經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中重要的教育內容”。
12 (江西卷)三年來的“旅游興市”竟成為今天發展核電的障礙,這可能是地方政府當初始料未及的。
句中詞語“當初”包含有與“始料”的“始”相同的意思,因刪去。
13 (廣東卷)我們平時所用的調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鈣、磷、鐵和維生素B等成分,被皮膚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膚營養缺乏。
此句的最后一個部分中,“改善”缺少賓語,可加上“的狀況”之類的詞語。
14 (四川災區延考卷)某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專業課、外語課、政治理論課,還包括演講與口才、基礎寫作等課程,以進一步提高說寫方面的技能。
句中詞語“除了”之后,缺少動詞謂語“包括”,因而與前面的“課程設置”的說法不相吻合。
15 (遼寧卷)交通臺日前播報說,有的人在小轎車內開著空調過夜,由此發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發生,應該引起司機朋友們的高度重視。
此句中的后兩個部分都缺少主語,“由此發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發生”由兩個主謂結構雜糅而成,應在“事件”之前加一“的”字,以變主謂句子為詞組。“應該引起司機朋友們的高度重視”缺主語,應在其前面加“這”之類的詞語作主語。
16 (重慶卷)當冰雪皚皚之際,唯獨梅花昂然綻放于枝頭,對生命充滿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為之一振。
此句中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梅花”,但因為它在“唯獨”之后,便不能讓第二個和第三個分句可以“承前”省掉主語,這就使這兩個分句缺少主語。應該把第一個分句改一改,將“唯獨梅花昂然綻放于枝頭”改為“唯獨昂然綻放于枝頭的梅花”,讓其充當全句主語。
答題策略:要查找句子成分的殘缺或贅余,除了用“濃縮‘主干’法”審視句子主干之外,還要仔細審視句子的“枝葉”,即看句子的各種修飾成分是否多余或殘缺。在句子“主干”中,常見的是因為介詞結構的使用而缺少主語;在句子“枝葉”中,最常見的是缺少賓語,或者缺少(或有多余的)介詞、介賓詞;還有兩個句子的雜糅;也有兩個近義詞的重復多余,等等。一般來說,這類病句應多讀幾遍,有不少單憑語感就可察覺。
三、不合邏輯
1 (北京卷)一名韓國官員透露,有關成員國已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建立該項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樣的金融危機不要再次發生。
“防止”的應該是“再次發生”,如果是“防止”“不要再次發生”,那豈不是“要”再次發生?這是因為否定詞語的使用不當而發生的邏輯錯誤。
2 (浙江卷)奧運圣火登頂珠峰的瞬間,無論是參與登頂的勇士,還是全世界觀看這一壯舉的人們,無不毫無例外地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憾。
這句的邏輯也因為否定詞的錯用而發生錯亂:“無不”與“毫無例外地”應二者刪去其一。
3 (天津卷)一些房產中介表示了同樣的擔心,他們認為購房者一定要考慮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條件,不可盲目跟風。
“房源條件”就包括了“房屋的地理位置”,這是由于并列詞語之間存在包容關系而發生的邏輯錯誤。
4 (江西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此句錯誤與前句相同:并列詞語“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三者之間有包容關系,概念的范圍有交叉,因而犯了邏輯錯誤。
5 (湖北卷)社區服務中心為孩子們準備了跳繩、羽毛球、拼圖、棋類、卡拉OK等19項體育活動,并將20萬元活動經費發動到各社區。
這句的邏輯錯誤也因為并列詞語而出現:在句中所列的“體育活動”中,“卡拉OK”和“拼圖”不屬于體育活動。
6 (遼寧卷)中國皮影戲的藝術魅力曾經傾倒和征服了無數熱愛它的人民,它的傳播對中國近代電影藝術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示作用。
此句的邏輯錯誤因濫用代詞而產生:依照原文,“它”應該代“皮影戲的藝術魅力”;但是,“藝術魅力”能“傳播”嗎?“它”應改為“中國皮影戲”。
7 (四川卷)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多地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取決于各類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數量。
此句的邏輯錯誤則是由于“兩面對一面”而產生的:“強弱”是個具有正反兩面意思的“兩面詞”,可“提高”卻只能表示一面。這就犯了前后不對應的錯誤。
8 (浙江卷)在交融與沖突并存的文化環境中,能否用東方雕塑語言來表達這個精神,恰恰是中國當代雕塑所欠缺的。
此句邏輯錯誤同前句。“能否”是兩面詞,而“欠缺”只能表示“一面”:前后不對應。
9 (廣東卷)對這部小說的人物塑造,作者沒有很好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憑主觀想像加了一些不恰當的情節,反而大大減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此句因關聯詞語搭配不當而發生邏輯錯誤:“反而”表轉折,可這里無轉折意味,應改為表因果的“因而”。
答題策略:對于不合邏輯的病句,主要應從句子內容方面考查。命題者常青睞的角度是:(1)多個否定詞造成的混亂;(2)并列詞語內部包容關系的錯亂;(3)代詞指代對象的錯亂;(4)句子前后“兩面”與“一面”的不相呼應;(5)因關聯詞語的誤用而造成的邏輯混亂。因此,如果發現下列情形,應特別注意:(1)有否定詞語,要注意句子意思是否因多重否定而出現邏輯錯誤;(2)有并列詞語,應注意各并列詞語之間是否有相互包容或語意重復的情況;(3)有代詞,應注意代詞所指代的對象是否明確;(4)有“兩面詞”(如“是否、成敗、強弱”等),應注意句子前后是否照應;(5)有關聯詞語,應注意句子內容之間的關系與關聯詞語是否一致。
四、結構混亂
1 (全國卷I)閱覽室圖書經常出現“開天窗”現象,
我們可以從這一現象反映兩個問題,一是閱讀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強。
“我們可以從這一現象反映兩個問題”把“我們可以從這一現象……”和“這一現象反映兩個問題”兩個句子雜糅在一起了,應只選擇一種句式,要么寫成“我們可以從這一現象看出兩個問題”,要么寫成“這一現象反映兩個問題”。
2 (北京卷)我國水墨畫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紙上浸染,互滲,通過不同濃淡反映不同審美趣味,被國人稱為“墨寶”。
誠然,此句的主要話題是“我國水墨畫”,但從語法結構上分析,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主要成分”,下一分句“加以清水”的主語還勉強可說是承上句賓語(“墨”)省,但后邊“通過不同濃淡反映不同審美趣味”和“被國人稱為墨寶”的主語卻怎樣也弄不清是什么了。層層偷換主語,結構混淆不清。
3 (廣東卷)高速磁懸浮列車沒有輪子和傳動機構,運行時與軌道不完全接觸,列車的懸浮、驅動、導向和制動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
此句把“列車的懸浮、驅動、導向和制動都靠的是電磁力”和“列車的懸浮、驅動、導向和制動都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兩句雜糅在一起了。
4 (寧夏卷)為了露出琉璃瓦深藍色的瓦體,去年蓋的辦公樓沒有在屋檐外設墻體遮擋,這是成為樓頂覆冰融化時容易整體滑落砸到過路人的原因之一。
此旬的后一分句也把“這是樓頂覆冰融化時容易整體滑落砸到過路人的原因之一”和“這成為樓頂覆冰融化時容易整體滑落砸到過路人的原因”兩句雜糅在一起了。
5 (天津卷)我們一定能在奧運之際展現出古老文明大國的風范,那時我們的城市不僅會變得更加美麗,每一個人也會更講文明。
此句的問題出在關聯詞語的位置上:在“我們的城市不僅會變得更加美麗”一句中,“不僅”在主語“我們的城市”之后,本應該下旬的主語仍是“我們的城市”,但下句的主語實際已變為“每一個人”。這樣,“不僅”就應放在“我們的城市”之前。
6 (天津卷)為慶祝戛納電影節60華誕,電影節組委會特別邀請了曾經摘取過戛納金棕櫚獎的35位導演,每人拍攝一部3分鐘的紀念短片。
這本來應該是個兼語句:全句主語是“電影節組委會”,謂語是“邀請”,邀請誰?“曾經摘取過嘎納金棕櫚獎的35位導演”。邀請他們干什么?請他們“每人拍攝一部3分鐘的紀念短片”。但原句卻寫成了兩個句子,且后一句偷換了前句的主語,因而成了病句。應在后一句前加“讓他們”一語,恢復兼語的形式。
7 (湖北卷)在那些艱難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體有多差,生活條件再不好,精神壓力有多大,他都堅持創作。
并列詞語“有多差”“再不好”“有多大”結構不統一,不能都與關聯詞“不管”搭配,應該改為都能與“不管”搭配的統一結構,比如把“再不好”改為“有多壞”。
答題策略:識別結構是否混亂,其方法與鑒別成分是否殘缺多余和搭配是否恰當的方法差不多,都可以用“濃縮主干,審視枝葉”的方法,這里不再贅談。
五、表意不明
1 (山東卷)根據意大利法律規定,貝盧斯科尼在總理任期內不能擔任俱樂部主席,否則他就有可能做有違公眾利益的行為。
此句的問題出在“否則”一詞上。“否則”的意思是“不這樣”,而此句前面有否定詞“不能”,于是有了問題:“這樣”指代的是什么呢?是指這位總理能擔任還是不能擔任?這就造成了表意不明。
2 (安徽卷)今年4月23日,全國幾十個報社的編輯記者來到國家圖書館,參觀展覽,聆聽講座,度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世界閱日”。
句中的“全國幾十個報社的編輯記者”因為可作兩種語法分析,所以可產生兩種理解:是“幾十個報社”,還是“幾十個編輯記者”?
3 (四川災區延考卷)有人認為,不少電影劇本浮在生活表面,對題材挖掘不夠深,這是阻礙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上走得更遠、不能獲得更多國際大獎的最大障礙。
由于句中的代詞“這是”指代對象不明確,造成了表意不明。
答題策略:造成表意不明的原因大多出在兩點:一是代詞指代對象不明確,一是某些詞組可作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法分析。這提示我們,(1)若句中有代詞,一定要注意其指代對象是否明確。(2)要學會對某些特殊詞組作不同的語法分析。縱觀這幾年的高考試題,這類詞語大多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某些數量詞組,像“幾個工廠的工人”、“我們三人一組”等;②某些動賓詞組或動補詞組,如“熱愛人民的總理”、“穿破褲子的小孩”、“我想起來了”等;③某些表時間的詞語,如“晚上來”、“某日前來”等。
六、語序不當
(江蘇卷)任何一種文明的發展都是與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過程,完全封閉的環境不可能帶來文明的進步,只會導致文明的衰落。
句中的并列詞語“碰撞、融合、交流”的先后順序安排不當,應當先碰撞、再交流,最后才能融合。
答題策略:語序不當主要表現在并列詞語的先后排列順序和各分句之間的邏輯關聯上。答題時主要注意兩點:(一)句中若有并列詞語,要檢查其排列順序是否合理;(二)旬中若有關聯詞語,要檢查各句內容之間的關系是否同關聯詞語一致,檢查分句間先后順序是否恰當。
1.1 錯用關聯詞語。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樂。為了喜歡踢球,就把一個流氓封為殿師太尉。(應把“為了”改為“因為”)(也可以把“就”移到“因為”前面)
1.2 關聯詞語搭配不當。
例:只有你意識到這一點,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們戰士的胸懷是多么寬廣。(“只有”與“才”搭配,去掉“就”)
2.注意辨別非關聯詞的連續語
有些短語看起來比較像關聯詞,但是并非關聯詞。譬如像“一會兒……一會兒……”“一下子……一下子……”等等,這些都不是關聯詞,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是擁有三個或三個地方以上的相同詞語連成的詞語。像這種詞語相同卻不到三個的詞語只能算是連帶詞或者連續詞。
3.常見關聯詞
1.因為……所以、2.不但……而且、3.與其……不如、4.寧可……也不、5.寧可……也、6.之所以……是因為、7.如果……就、8.只要……就、9.既然……就、10.即使……也、11.無論……都、12.不管……都、13.不僅……還、14.不僅……而且、15.不但……還、16.雖然……但是、17.不是……而是
使用關聯詞語的句子往往比較復雜。同學們在使用關聯詞語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此,這里提醒同學們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要正確運用關聯詞語,首先必須懂得各類關聯詞語的作用
同一個句子,運用不同的關聯詞語,作用就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例如:“我們共同努力,競賽取得勝利。”這個句子沒有使用關聯詞語,可以看作是并列關系。如果加上不同的關聯詞語,句子的關系就起了變化:
4.1 因為我們共同努力,所以競賽取得勝利。
4.2 如果我們共同努力,競賽就能取得勝利。
4.3 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競賽就能取得勝利。
這樣,第一句成了因果關系,第二句成了假設關系,第三句成了條件關系。在我們平時的說話、造句或作文當中,究竟選用什么關系,這就要根據自己表達的需要來確定。
5.要注意配對使用關聯詞語
有些關聯詞語是要求配對使用的,不可隨意改換。例如:
5.1 只要經常鍛煉身體,才會增強體質。
5.2 他寧可挨打,不如泄密。
5.3 不管天氣多么惡劣,他卻是按時到校學習 。
第一句,“只要”應與“就”相配,“只有”應與“才”相配,“只要”與“才”搭配不當,應把“才”改為“就”。
第二句,“寧可”應與“也不”相配,“與其”應與“不如”相配。句中“寧可”與“不如”搭配不當,根據兩個分句的意思,最好是把“不如”改為“也不”。
第三句,“不管”與“卻”搭配不當,應把“卻”改為“都”。
6.關聯詞語的位置不能放錯
6.1 雖然天氣十分寒冷,卻清潔工流下了汗。
6.2 今天,我們班搞演講比賽,表達能力強的同學不但上臺演講了,而且從愛說話的小明也上去演講了。
第一句,“卻”表示轉折的意思并沒有錯,可是,一念原句就給人不通順的感覺。如果把“卻”放在“清潔工”之后,句子就通順了。
第二句,讓人念起來感到很別扭,如果把“不但”放在“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前面,句子就順暢了。
7.該用關聯詞的地方不能缺少關聯詞
有一部分配對使用的關聯詞,可根據情況省略其中的前一個,如“不但……而且……”,可省去“不但”、“雖然……但是”,可省去“雖然”。但一般不能省去后一個的“而且”、“但是”。如果只用前一個關聯詞語,而省去了后一個關聯詞語,句子間的關系就會不明確,句子的意思也會表達不清。例如:
7.1 自從開展“一幫一”的活動以后,不但加深了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
7.2 如果我們齊心協力,把這件事情辦好。
第一句在意思上有遞進的關系,但缺少了一個與“不但”配對使用的關聯詞語,讓人讀了以后,感覺話沒有說完,遞進的關系也不清楚。如果在“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前面加上“而且”或者“并且”,不但遞進的關系明確了,句子的意思也清楚了。
第二句是假設關系的句子,前面一個分句表示假設的情況,后一分句表示結果。因為缺少與“如果”配對使用的關聯詞“就”,句中的結果就不明確,讓人讀后也有一種話未說完的感覺。要是在“把這件事情辦好”之前加上“就能”,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8.不要濫用關聯詞
8.1 他自己不跟老師講,并且要我講。
8.2 我的成績差,可是我能虛心地向老師請教,但是誠懇地向優秀同學學習,所以我有了很大的進步。
第一句應該是轉折關系,不是遞進關系。濫用“并且”,使語意表達不清,應把“并且”改為“卻”。
[關鍵詞]四六級考試;影響;“短文翻譯題”;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6-0151-02
一、引言
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了較大改革,出現了幾個題型上的變動,如聽力的聽寫部分變為了全部考察單詞和短語;出現了段落匹配題,翻譯變為短文翻譯。試卷的總體難度與之前比較,難度加大,部分學生反映備考信心不足。而詞匯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比較重要的一部分,與四六級考試息息相關,為了切實幫助學生克服備考中出現的詞匯學習困難,教師要結合真題,給學生灌輸詞匯學習的方法,同時學生要積極探索,克服詞匯難題,以在四六級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二、“短文翻譯題”的特點
改革后的四六級考試中,翻譯部分由長句翻譯變為了150-200字段落翻譯,以往只用翻譯五個句子,而改革后的段落翻譯則考察了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可見,改革后的“短文翻譯題”能更好地考察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以及綜合運用能力,非常切合新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短文翻譯題”不僅考察了學生的詞匯知識,還考察了學生的語法知識,在準備此部分時,學生普遍反映此部分難度加大,需要投入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短文翻譯題”涉及到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生活和科技等方面,話題涉及面廣,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備考中涉獵較多的關于以上領域的知識。此題型考察了學生的詞匯量以及單詞的靈活運用能力,因此,學生需要比以前投入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單詞的記憶,且要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和記憶技巧。除了較大的單詞量的儲備,學生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比如動名詞、副詞以及連詞的基本用法;被動語態的用法;形容詞和副詞的最高級的使用;句型的靈活多變以及簡單句、并列句和從句的使用。可見,為了在“短文翻譯題”中獲得高分,學生需要具備非常豐富的詞匯和語法知識,同時還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和較強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三、“短文翻譯題”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為了研究新題型“短文翻譯題”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影響,作者對近年來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了整體和梳理,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經驗以及對學生的訪談,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總結了其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教師的教
1.詞語內涵意義的灌輸
在四六級考試中,“短文翻譯題”中關于中國文化的文章翻譯較多,如“絲綢之路”、“中秋節”、“茶文化”、“中國結”、“大熊貓”、“京劇”、“中餐”等。學生需要掌握詞語的文化內涵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給學生教授關于這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學生就能找到詞匯記憶突破的關鍵。如2014年6月六級真題涉及到“土豪”和“大媽”等熱詞,“土豪”和“大媽”是近年來流行起來的新詞,可能會收入到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中,成為英語語言的一部分,可音譯為“Tuhao”和“Dama”,其含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能針對熱點詞和新詞語給學生做一定的灌輸,學生就能夠了解土豪指有錢但缺乏品味的人,而大媽則指不久前金價大跌時大量購買黃金的中國婦女。了解了這些詞的文化內涵,學生在翻譯中就能更好的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2.講清中英文詞匯差異
翻譯是通過信息的輸入,在人腦中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英兩種語言分屬于不同的語言系統,其差異非常大。因此,了解兩種語言的詞匯差異對于做好“段落翻譯題”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如2014年12月6級真題“中秋節”中就談到“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是人們拜月的節日,這天夜晚皓月當空,人們合家團聚,共賞明月”。在中秋節“拜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西方沒有這種習慣。又如在中國,結婚時新娘和新郎需要拜天地,但西方并沒有這樣的習俗,也就不存在“Kowtow to the heaven”的說法。因此,教師在授課中如果涉及到此類中西方詞語差異的知識點時,要做重點講解,以引導學生做課外的自主學習。
(二)學生的學
1.詞匯的積累和學習
通過分析歷年真題可以發現,改革后的“短文翻譯題”較之以前的長句翻譯,在詞匯的掌握上要求更加嚴格。學生只有具備較大的詞匯,才能順利通過四六級考試。以2014年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翻譯題“鄉村理想生活”為例,文中涉及的詞匯較偏且難詞較多,如下棋飲茶(play chess and drink tea);耕耘收割(in the harvest);織布縫衣(weaving),砍柴采藥(cutting wood and gathering herbs)和吟詩作畫(chatting poetry and painting pictures)。因為題中涉及到的生詞較多,部分學生在看到此題時,出現了緊張和畏懼心理,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學生能夠在平時的詞匯學習中,多積累相關的詞匯知識,會發現此段翻譯難度并不是特別大。又如2014年12月六級考試真題翻譯部分“大熊貓”,題中涉及到很多平時很少接觸到的難詞,如“溫順的”應該譯為docile,“獨特的”翻譯為unique,“瀕危物種”是endangered species,“世界自然基金會”為World Wildlife Fund或者縮寫為WWF。
可見,詞匯是翻譯的基礎,只有積累較大的詞匯量,才能在四六級考試翻譯部分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學生在平時的詞匯學習中,除了要學習一般詞匯,還要掌握一定的生詞和難詞。
2.掌握詞匯的搭配和用法
學生在平時的詞匯學習中,還要注意詞匯的搭配和用法。詞語的搭配包括語法上的可能和語義上的可能,也就是滿足索緒爾所提出的橫組合和縱聚合的可能,搭配涉及到語音、語法、語用等領域,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語言點。詞語的搭配有主謂搭配、動賓搭配以及動詞和介詞的搭配等,其中,主謂搭配、動賓搭配所占的比例最大。2014年6月四級真題翻譯題“旅游”就涉及到了動賓搭配,如促進教育公平是promote the justice;加強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是enhance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of the countrysid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rural area of mid-west。此外,學生還要掌握詞語的用法,并能靈活運用到翻譯中,如2014年12月四級真題翻譯題“旅游”中還涉及到了非謂語動詞的用法,最近調查顯示,很多年輕人想要通過旅行體驗不同的文化、豐富知識、擴展視野(參考譯文為The latest survey shows that by traveling.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want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enriching knowledge and broadening the vision.),體驗用了動詞(experience)表示,后兩個用非謂語動詞(enriching and broadening),使表達更加多樣化。可見,掌握詞語的搭配和用法對于四六級備考是非常有用的。對于一些固定搭配和用法,學生需要采取識記的方法,或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分析不同的搭配所體現的含義,且用于段落翻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