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龍駒鳳雛

龍駒鳳雛

時間:2023-05-30 09:12: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龍駒鳳雛,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紅樓夢》;楊憲益;霍克斯;歸化翻譯;異化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5-0104-02

《紅樓夢》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它有兩個最有名的英文全譯本,分別是由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大衛?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譯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中國翻譯家楊憲益和夫人戴乃迭的合譯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盎艨怂故怯耍瑢τ⒄Z駕輕就熟;而楊先生英文水平高超,并與其夫人戴乃迭中西合璧,對英語的運用也十分自如,因此兩者在語言上都運用歸化策略。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在文化層面上,雖然眾說紛紜,但主要集中在兩種觀點: 一是異化優于歸化;二是歸化異化都有可取之處,該選擇哪種策略應視具體情況而定”[1]。

一、《紅樓夢》與歸化、異化翻譯

在楊譯本中,通過異化翻譯策略使譯作中保留了濃厚的中國特色,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走進西方。“劉艷麗,楊自儉認為楊先生的翻譯有助于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如其將風月筆墨譯成breeze and moonlight school,保留了原文的結構和特色”[1]。而同樣頗受學者歡迎的霍的譯本中則使用了大量的歸化翻譯策略,因為“對于普通讀者來說,霍克斯的歸化翻譯更易懂。因此更受歡迎對于想要學習中國文化的英美讀者來說,也許歸化翻譯會將很多中國文化元素展現在他們面前,但因為文化差異,很多中國獨特的文化內涵外國讀者無法理解”[1]。

文章在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的理論指導下,結合《紅樓夢》的楊譯與霍譯版本,對比兩者在標題、成語、俗語以及詩句翻譯上的異同,分析在此翻譯過程中各自的翻譯策略,并比較歸化與異化翻譯何者更佳。同時,也有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二、歸化與異化翻譯理論回顧

“歸化”與“異化”這兩個概念,首先是德國古典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書中提出的――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 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 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書中, 將第一種方法定義為“異化法”;第二種方法為“歸化法”。

實際上,“異化翻譯就是要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 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而歸化翻譯則是采用透明的、流暢的風格為譯文讀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譯策略”[2]。也有學者從異化與歸化的源頭處入手,如“異化與歸化是直譯與意譯爭論的延伸和擴展。 直譯與意譯的主要爭論是翻譯中的語言的表達方式問題, 而異化與歸化主要爭論的是翻譯中文化因素的移植問題”[3]。

總的來說,異化翻譯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而歸化翻譯則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目的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

三、異化與歸化翻譯實例對比

1.以成語翻譯為例

成語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它雖簡短卻精辟、思想內涵豐富,以四字成語“龍駒鳳雛”為例:在《紅樓夢》第十四回中,寶玉經其父賈政的引薦覲見了北靜王,“北靜王見他語言清朗,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在此句的翻譯上,楊憲益譯為The clarity and fluency of Baoyu’s answers made the prince turn to observe to Jia Zheng, “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而霍譯則是Delighted that everything Baoyu said was so clear and to the point, the prince observed to Jia Zheng that “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對比這兩個版本的譯文,可以發現兩人在翻譯“龍駒鳳雛”一詞上存在差異。不論是在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鳳”都是吉祥的象征;而對于“龍”的認識卻大相徑庭。在中國,“鳳”是百鳥之王,是福瑞的象征,而在西方,“鳳”(Phoenix)被叫作長生鳥,死后會在自己的尸體上重生,正如中國文化中的“鳳凰涅”一樣。與“鳳”相對的,“龍”象征著富貴和皇權,充滿吉祥之意,而且中國人一直視自己為“龍的傳人”,作為中國人的楊憲益便更想要通過翻譯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介紹到西方去,因此把“龍駒鳳雛”就直譯為“a dragons’colt or young phoenix”;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惡和暴力的象征,這在圣經中也是有依據的,甚至與上帝作對的撒旦也曾被叫作“dragon”。因此,霍克斯在譯文中僅僅保留了“鳳”這一意象,而舍棄了容易讓西方讀者產生誤解的“龍”。

筆者認為,楊憲益與霍克斯在此成語的翻譯上并無太大的分歧,他們的譯本均被大家所接受。雖然“龍”這一意象在西方屬于邪惡的意義,但隨著跨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已廣泛接受 “龍”在東方的象征意義。此處歸、異化翻譯策略均無明顯的優勢。

2.以俗語翻譯為例

在中國古文中常常出現一些通俗性的語句,它們便是俗語,既說出人民生活經驗還表達出了他們的愿望。如在第八回中,寶玉前去看望抱恙的寶釵時,寶釵順手拿過他的“通靈寶玉”并念出了寶玉上所刻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壽永昌”,丫鬟鶯兒聽了便說這與寶釵的金項圈上的篆文“不離不棄,芳齡永繼”恰好是“一對兒”(匹配)。

對此,楊憲益在的譯本分別為“Never Lose, Never Forget, Eternal Life, Lasting Prosperity.”和“Never Leave, Never Abandon, Fresh Youth, Eternally Lasting.”;而霍克斯在翻譯時,將這兩句篆文都譯作同一句話“Mislay me not, forget me not,And hale old age shall be your lot.”

楊、霍都將篆文的意思翻譯了出來,只是楊憲益站在傳播中國文化的立場上,更遵循“忠實”的原則。而且,他知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兩句的意思雖大體相同,但也存在區別。寶玉原是天上的神仙,因而是“仙壽”;而寶釵僅為凡人,且是女子,只能用“芳齡”來刻畫。對應地,楊憲益分別譯為“Eternal Life”和“Fresh Youth”;而霍克斯在翻譯時,注重這兩句的韻律。但以同樣的翻譯對應來自不同身份匹配的原文,雖然方便了外國讀者的閱讀與理解,但丟失了原文字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內容所折射出的深層次信息。因而,筆者認為此處,楊憲益的譯本在達意和工整的同時還保留了原文的多樣和意味,歸化翻譯策略更勝一籌。

3.以詩句翻譯為例

中國的古詩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國文學史長河中傳承至今熠熠生輝的部分。在《紅樓夢》中,“黛玉葬花”是最為經典的故事之一,黛玉的多愁善感與高超的文學造詣在這個故事里展露得淋漓盡致。而她所作的《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北☉懭?,讓人不禁“心碎腸斷”。而楊憲益與霍克斯在這首詩的翻譯上分別為:

中國的詩詞言簡意賅,措辭優美,不僅描寫的形象生動,而且字數對仗工整,十分具有韻律感。用“花”的凋落暗示“人”命途多舛,且原詩中“癡”與“知”頭尾押韻,可見曹雪芹用言的細致與考究。然而,這卻成了譯者所要面臨的極大的挑戰。從兩譯本中可以看出楊憲益與霍克思都煞費苦心,都竭盡自己的全力以還原詩句的意蘊和韻律。

楊戴的譯文在表達原文的意思時遵循忠實的原則,但失掉了原文押韻和對仗所產生的語言的美感;而霍克斯則將這首七律詩也相應地處理成詩歌的形式,不僅在意思上忠實于原文,描述出了黛玉悲花憫人的心境,而且在形式上也再現了原文的韻律。原文有押韻,譯文中也有押韻,韻律感十足易于引導讀者,讓人如身臨其境,與黛玉一同“心碎腸斷”感嘆人生。

楊霍對與詩歌的翻譯分別注重“信”與“雅”,有學者提出“以上的兩種譯文從內容上看都很忠實于原文,但是從形式上看霍譯要更勝一籌。他的譯文用詞講究,句子長短安排合理,兩兩對應,韻腳使用恰當,所以讀起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體現了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譯原則,而楊譯在結構安排方面就顯得遜色不少”[4]。

四、結語

就《紅樓夢》的翻譯而言,霍克斯在翻譯時更注重譯文的文學性,目的是為了方便外國讀者的理解,或深或淺改寫了內容,雖“形美”卻失了原意義;而楊憲益夫婦翻譯《紅樓夢》的目的則是為了傳播中國的文學經典,所以將 “忠實”作為首要原則,極少發揮譯者的主體性,因而譯文有時丟失美感與創造力。

通過對《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的對比分析,筆者發現異化、歸化這兩個策略各具優勢、相互補充, 并沒有孰優、孰劣之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譯者翻譯時需要把握好度,不僅要做到“忠實”,還要“通順”,以便共同為跨文化交際發揮重要作用。楊、霍兩篇譯文都是紅樓夢翻譯中的佳作。外國讀者閱讀時,最佳選擇是將這兩譯本相結合去理解。學者今后應努力結合歸化與異化策略,將楊譯、霍譯取長補短,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更加廣泛地傳播給更多的讀者。

參考文獻:

[1]黃靜芬.從歸化異化看《紅樓夢》兩英譯本對比[J].雞西大學學報, 2010(6).

[2]張東京, 方蔚.從《紅樓夢》兩英譯本看歸化異化的對立統一[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1(8):148-149.

[3]朱愛秀.試析翻譯的異化與歸化――《紅樓夢》兩譯本熟語翻譯對比[J].中國科技信息, 2005 (7):217-217.

第2篇

關鍵詞: 動物喻人 成語 比較

一、引言

Lakoff和Johnson以雙域映射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概念隱喻的觀點,而動物隱喻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很多動物與人之間存在某方面的相似性或相關性。根據雙域映射理論,以動物的外部特征、行為習慣、自然習性、與人類的密切度等因素為參照,將其投射到人類世界,構成動物與人的相似喻或相關性轉喻關系,從而完成人類對自身的認知。這種動物喻人的認知深刻地體現在人類的語言載體中,特別是凝結人類智慧的成語中。本文依據漢文版《新華成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3)和維文版《維吾爾語成語詳解詞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兩部詞典,選取漢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對其進行分析。

二、動物喻人成語的分類

動物喻人成語既有隱喻類型,也有轉喻類型。隱喻類型主要建立在動物的外部形態、動作方式上,轉喻類型主要以動物的習性、性格特點為參照,轉喻具有相同或相似習性或性格特征的人。

(一)由隱喻形成的動物喻人成語

漢語和維吾爾語中由隱喻形成的動物喻人成語,主要表現為通過動物的外形、動作等來隱喻人的外貌、狀態、行為活動。

1.以動物喻人的外貌

動物的外形、聲音等外在形態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可以隱喻人的外貌外形、聲音等特征,其隱喻的喻義分人的正面形象和負面形象兩類。

表1: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語

形象 喻義 成語舉例

正面 相貌美麗英俊、儀表出眾;身材修長、高大、魁梧;聲音好聽、洪亮 沉魚落雁、龍眉鳳目、龍章鳳姿、鶴勢螂形、牛高馬大、虎背熊腰、人高馬大

負面 相貌兇狠、威猛、丑陋、猥瑣;身材枯瘦;禿頂;聲音難聽 獐頭鼠目、鷹鼻鷂眼、燕頷虎頭、鳶肩豺目、鳥面鵠形、牛山濯濯、鬼哭狼嚎

表2: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語

形象 喻義 成語舉例

正面 ―― ――

負面 身形消瘦 ????? ????? ??????(像吃了針的狗,喻骨瘦如柴)

從上表可以看出,漢語以動物喻人外貌的成語比維吾爾語豐富,在隱喻的喻義方面也多一些,并且形象直觀,活潑生動。

2.以動物喻人的狀態

動物的外在神態、行為狀態,與人的某些狀態、心理行為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隱喻人的某種狀態或心理。這些喻人的狀態有積極傾向的,也有消極傾向的。

表3: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狀態的成語

形象 喻義 成語舉例

積極傾向 精神抖擻、充滿活力;威武雄壯、老實、飄逸奔放的樣子;眷戀、疼愛的心理情感等 鶴發童顏、虎頭虎腦、龍驤虎步、生龍活虎、龍飛鳳舞、華亭鶴唳、舐犢情深

消極傾向 衰老、貪婪可惡、鬼鬼祟祟的樣子;驚恐懼怕、悔恨、悲涼等心理狀態 鶴發雞皮、鴟視狼顧、虎視眈眈、賊眉鼠眼、呆若木雞、鳥驚魚駭、亢龍有悔、猿驚鶴怨

表4: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狀態的成語

形象 喻義 成語舉例

積極傾向 欣喜、滿意、驚訝、豁達的心態 ???? ?????? ????? ?????????(老牛喜歡刀子)? ???? ???????? ?????????(受到像宰了頭駱駝款待客人一樣的禮遇) ?????? ????? ????????(貓吃皮牙子般感到驚訝)? ??????? ??? ?????? ??? ??????? ??? ??????(烏鴉聒噪,自得其樂)

消極傾向 狼狽窘迫的樣子;擔心、自大、幸災樂禍的心態 ???? ?????? ????????(像掉進水里的貓)? ????????? ????? ?????????(貓撓肚子,心里忐忑)? ??????? ????? ??????(斑鳩仰天飛,得意洋洋)? ??????? ?????? ???????? ?????(幸災樂禍)

漢語和維吾爾語中都含有以動物的狀態喻人的成語,并且都包含積極傾向和消極傾向兩種精神狀態。漢語中多以“龍、虎、鶴、鼠”等動物的神態來隱喻人的精神狀態,維吾爾語中則多以“牛、貓、駱駝、斑鳩”等動物來隱喻人的精神狀態。

(3)以動物喻人的行為活動

動物的行為方式、活動方式等,投射到人的領域,可以隱喻人的行為活動。有些行為活動是人們所喜愛的具有褒義傾向的行為,有些則是為人們所不喜歡的含貶義傾向的行為。

表5: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行為活動的成語

感彩 喻義 成語舉例

褒義傾向 信守承若、關心愛護、施展才華、選賢任能、思念親人、關系和睦、戰勝困難、勇猛善戰、強大力量、雄心不老…… 范張雞黍、犬馬戀主、犬馬相報、犬馬之養、老牛舐犢、蛟龍得水、騰蛟起鳳、打龍撈鳳、素絲良馬、走馬上任、走馬換將、見鞍思馬、乘鸞跨鳳、鸞鳳和諧、魚水相投、降龍伏虎、駑馬十駕、橫戈躍馬、匹馬當先、兵強馬壯、老驥嘶風、老馬為駒

貶義傾向 偷竊、侵吞、欺壓、逃竄、助紂為虐、阿諛奉承、警告恐嚇、勾結、不務正業、爭奪、見識短、受限制、分離、逝世…… 雞鳴狗盜、鼠竊狗偷、鯨吞虎噬、鶴軒虎冠、老馬戀棧、狗仗人勢、抱頭鼠竄、狗急跳墻、割肉飼虎、引狼入室、攀龍附鳳、吹牛拍馬、使羊將狼、殺雞儆猴、指雞罵狗、狼狽為奸、狐假虎威、狗彘之行、雞鶩爭食、鼠目寸光、鳥入樊籠、離鸞別鳳、龍馭上賓

表6: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行為活動的成語

感彩 喻義 成語舉例

褒義傾向 落葉歸根、互相忍讓、一箭雙雕、安分守己、賞罰分明、努力勤奮、分工明確、知恩圖報、果敢堅持…… ??? ???????? ???????? ?????(馬走千里,終回槽頭)? ?????? ????????? ??? ???????(相互忍讓)? ????? ?????? ????? ??? ?????? ?????(和氣生財)? ??? ??????? ????? ?????? ??????(一箭雙雕,一石二鳥)? ???????? ???? ???????? ??? ????????(不招誰惹誰)? ???? ????? ??????? ??????? ?????? ?????? ????????(胡達明明白白:給毛驢沒賞賜雙角,給青蛙沒賞賜尾巴)? ????? ?????? ?????? ??????(笨鴨子,笨鳥先飛)? ????? ??? ???? ???? ????? ???(毛拉念著吃,烏鴉啄著吃)? ??? ??? ???????? ????????(狗不咬主人)

貶義傾向 懶惰、爭名奪利、忘恩負義、強人所難、糊涂、侵占、陷入危險、袖手旁觀、消失、挑撥離間…… ??? ??????? ???????? ????? ????????? ????????(狗支貓,貓支尾巴,大懶支小懶)?? ??? ??????? ??????? ????????(狗坐轎子――不識抬舉;狗頭上不了金盤子)? ??? ????? ???? ?????????? ????? ????? ???(與狗爭涼席,與貓爭上席)? ????? ?????????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 ???????? ???????? ????????????(牛犢再跑,離不開麥草房,不過爾爾)? ????? ??? ????? ??? ????? ?????(毛拉多了羊暴死,龍多不治水)? ?????? ????? ????????(暈頭轉向,昏頭昏腦)? ????? ?????? ??????? ??????(把羊托付給狼)? ?????? ????? ?????????? ????????(才脫狼穴,又入虎口)? ?????? ???????? ??????(強人所難,趕鴨子上架)? ??????? ???? ????? ??????(挑撥離間)

通過以上歸納,我們可以看出,漢語和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成語非常豐富,其隱喻的喻體(即源域)和本體(即目標域)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喻指意義也很生動形象。

(二)由轉喻形成的動物喻人成語

漢語和維吾爾語中通過轉喻形成的動物喻人成語,主要以動物的內在習性、性格特征等為源域,來轉喻具有某種特征的人、人的性格品質等內容。

1.以動物喻人的類型

漢語和維吾爾語中都有以動物的習性、性格特征轉喻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的成語。

表7: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類型的成語

人的類型 成語舉例

優秀、杰出、高貴之人 龍駒鳳雛、人中騏驥、鳳雛麟子、祥麟威鳳、泛駕之馬、熊虎之士、白龍魚服、龍種鳳臺、龍子龍孫、真龍天子、鶴鳴之士、南鷂北鷹、吞舟之魚、朝陽鳴鳳、云中白鶴

平庸、卑微、一般之人 不舞之鶴、寒蟬仗馬、籠中之鳥、牛蹄之魚、枯魚病鶴、飯牛屠狗、孤雛腐鼠、牛童馬走、迷途羔羊、脫韁之馬、首鼠之士、河魚天雁、漏網之魚、無名鼠輩、甕里醯雞、甕中之鱉

各型各色的壞人 豺狼虎豹、餓虎饑鷹、駑馬鉛刀、害群之馬、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頭馬面、牛首阿房、過街老鼠、稷蜂社鼠、喪家之狗、一丘之貉

表8: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類型的成語

人的類型 成語舉例

泛指人 ???? ???????? ?????? ?????????(花牛生花犢)? ????? ??????? ????? ????(七個老爺八個兵)

未婚女子 ???????? ?????? ????? ????????(黃花閨女,貞童玉女)

首領、帶頭之人 ?????? ???? ????(雞為畜禽之首)

壞人 ??? ????????? ????????(一丘之貉)

在漢語和維吾爾語以動物喻人的類型的成語中,不論是成語數量方面,還是喻體、喻義方面,漢語成語要明顯比維吾爾語成語更豐富。

2.以動物喻人的品性

動物的內在習性、性格特征不僅可以轉喻某類人,還可以喻指人的性格品質。

表9: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語

人的品性 成語舉例

超凡脫俗、正直廉潔、勤勞勤懇 鶴骨松姿、鶴立雞群、素絲羔羊、雞鳴而起、雞鳴@耕

小氣、徒有其表、志短、不恥、貪婪、歹毒 鼠肚雞腸、馬牛襟裾、馬瘦毛長、豺狼成性、狗彘不如、佛口蛇心、鳥聲獸心、蛇蝎心腸、狼心狗肺

表10:維吾爾語中以動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語

人的品性 成語舉例

品行純潔、性格機靈 ???????? ?????? ????? ????????(女子品性純潔)? ??????????? ???(機靈,警覺)? ???????? ?????????? ?????????(非常機警的)

嘴饞、貪小便宜、吝嗇、膽小、歹毒 ??? ??????? ????????(饞貓似的)? ???? ?????? ??????(貪小便宜,小氣)? ???? ?????(膽小如鼠)? ????? ???????? ??????(一毛不拔)? ???????? ???? ????? ???? ?????(蛇的外表光滑,內里歹毒)

在動物喻人的品性方面,漢語動物喻人成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都不是很多,而兩者在喻體選擇上呈現出較大差異。漢語成語中多用“鶴、羊”的習性特征來轉喻人良好的品性,用“馬、狗、蛇、狼”等動物的習性特征來轉喻人不好的品性。維吾爾語中除了用“雞、蛇”來轉喻人的劣性外,還會用“蒼蠅、蛇”的某一習性來轉喻人性格中較好的一面。

三、動物喻人成語比較分析

(一)動物喻人成語的共性

(1)漢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的成語,都可以通過隱喻或轉喻的方式喻指“人”的意義?;蛴蓜游锏耐庑?、行為方式隱喻人的外貌、行為、心理,或由動物的內在習性、性格特征轉喻具有某種特征的人、人的品性等。這是因為動物亦是生命的載體,人與動物關系密切,人們通過觀察動物,發現動物與人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或相關性,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人們逐漸會用動物的外形、動作方式、習性特征等來喻指人類本身。這種認知是人類所具有的普遍性認知規律。

(2)在漢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中,許多動物詞語都可以成為兩種語言形式的共同喻體。這些喻體有些喻指正面意義,有些喻指負面意義,有些喻體則蘊含褒貶雙重喻指意義。在人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熟知動物的各種習性、行為及外在特征,并且由于動物與人的利益發生關聯,人們會對其進行主觀評價,從而引起人們或喜或惡的情感體驗。因此,在動物喻人的成語中蘊含著具有一定傾向的感彩。

(3)在漢語和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中,以動物的行為方式來喻指人的行為活動的成語非常豐富。這是因為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運動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整個世界都是運動著的,所以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運動貫穿其生命的始終。運動的顯性體現形式就是動作行為,不同的動作行為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反映在人類語言中則展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意義。

(二)動物喻人成語的差異性

1.從數量上看,漢語動物喻人成語要比維吾爾語動物喻人成語豐富。不論是動物喻人成語的總體數量,還是動物喻體的類型數量,或者是動物喻指人的范圍,漢語成語都要比維吾爾語成語豐富。這與兩種語言的語言體系、歷史源流有密切關系。

2.從隱喻轉喻的內容來看,因兩民族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歷史背景等不同,動物喻人成語存在著文化上的差異。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動物喻人成語在喻體選擇上存在不對應的現象。在漢語動物喻人成語中,喻人膽小怕事的性格,會用“鼠”作喻體,如成語“膽小如鼠”;而維吾爾語則會選擇“雞”作喻體,如成語“???? ?????”(膽小如鼠)。這是因為不同的民族受自己的生活環境的影響對不同動物有不同的關注度。

第二,在動物喻人成語中某類喻體出現空缺現象,即漢語中有的喻體,維吾爾語中沒有;或維吾爾語中有的喻體在漢語中沒有,這主要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如“龍、鳳”這兩種動物,是由漢民族創造出來的漢族獨有的動物,在漢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因此,在漢語動物喻人成語中“龍、鳳”經常被賦予褒義色彩,象征著權威、尊貴、吉祥、幸福。如成語“飛龍在天、真龍天子、龍駒鳳雛、龍章鳳姿”等,都喻指人美好的一面,但在維吾爾語中則沒有類似的成語。

第三,動物喻人成語用相同的喻體喻人時,體現出的感彩在褒貶程度上存在差異。在漢語成語中,“狼、狗”喻人時,被賦予貶義的情感色彩,常常喻指人陰暗的一面。而在維吾爾語中,其既含貶義色彩,也有褒義色彩,如成語“???? ????? ??? ??????? ???? ????? ????? ??????(狼有肉共享,烏鴉有肉獨吞)”,以狼的行為喻指人能同甘共苦;“??? ??? ???????? ????????(狗不咬主人)”,以狗的行為喻指知恩圖報。

四、結語

因人類認知事物有共同的規律,所以動物喻人成語在認知上存在著共性,都可以通過隱喻或轉喻的方式喻指“人”。同時,由于不同民族在生產生活、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兩者在認知上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本文得到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41001]。)

參考文獻:

[1]潘明霞.漢英“身物互喻”詞匯對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趙倩.人?動物?隱喻[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房培.漢語動物成語問題探究[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卡依沙爾?艾合買提.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研究[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2.

第3篇

民間把龍當作祥瑞之物,封建時代則把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例如皇帝是真龍天子,皇帝的后裔是龍子龍孫,連皇帝使用過的東西都要帶上龍字。如皇帝辦公用的桌子叫龍案,皇帝穿的禮服叫龍袍。就是演古裝戲,大臣不論穿紅袍、綠袍、黑袍、白袍(武將),上面繡的都是蟒,只有“皇帝”穿的黃袍上繡的是五爪金龍。

古人用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了龍生動的性格,意味著吉祥如意,以此表達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人們把對龍的尊崇融入文化之中,組成了許多成語、詞語、俗語、句子,成語如:形容威武雄壯非?;钴S――龍騰虎躍;形容具有健旺的精神――龍馬精神;比喻文章秀逸遒勁――龍章秀骨;如果某人取得舉人、進士等功名――魚躍龍門;希望兒子能成為出人頭地、有作為的人――望子成龍;祝賀親友結婚等吉慶之事――龍鳳呈祥。詞語如:生育一男一女雙胞胎――龍鳳胎等。文藝活動有玩龍燈、賽龍舟等。

翻閱《漢語大詞典》,以“龍”字開頭的詞條占40個頁碼,750余條。如:龍行虎步、龍吟虎嘯、龍盤虎踞、龍驤虎視、龍駒鳳雛、龍翔鳳翥等。如果再加上龍字在語詞中間或者末尾的詞組,如畫龍點睛、活龍活現、乘龍快婿、矯若游龍、車水馬龍等,龍字組成的詞匯恐怕要上千了。

古人對龍的喜愛不僅表現在文字、服飾、文藝活動和民俗上,古建筑和器物上也不乏“龍”的身影。本文既不說北京故宮、北京北海、大同東街等地的九龍壁,也不說北京故宮、曲阜孔廟等地的盤龍柱,只是說一說那些形狀像怪獸一樣多數人說不上來名字但是卻屬于“龍”家族的裝飾物。中國古建筑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尤其列入國家文保單位的建筑群,不論是皇宮、寺廟,還是古民居,都深受游客的喜愛。人們在參觀古建筑時,可以看到屋脊上有吞脊獸、大門上有銜門環的獸頭等,這些裝飾物看上去一點都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龍,但它們其實都與“龍”有關。這些不同的龍源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之說?!褒埳抛印倍际悄木抛幽??明代李東陽、徐應秋、陸容都有解說,而以楊慎(正德六年狀元,《三國演義》開篇所引“滾滾長江東逝水”即楊慎《臨江仙》詞中的句子)關于“龍生九子”的名目比較被人們所認同,而且被廣泛裝飾于古建筑和器物中。楊慎的說法是:傳說龍生了九個孩子,都沒有長成龍,卻各有所好。老大叫P粒ㄒbixi),長得形似烏龜,好背負重東西,今天石碑下面的龜趺就是它。老二叫螭(音chi)吻,形狀似獸,性好望,今屋脊上獸頭是也。老三叫蒲牢,形似龍但是小,生性好吼叫,今天大鐘上的鈕是也。老四叫狴犴(音bi’an),形狀似虎,很有威力,所以讓它立在監獄的門上。老五叫饕餮(音taotie),好飲食,故叫它立于鼎蓋上。老六叫趴蝮,生性好水,于是把它立于橋柱上。老七曰睚眥(音yazi),性好殺,故立于刀環。老八曰金猊(音ni),形狀像獅子,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老九曰椒圖,形似螺蚌,生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

不論楊慎說的有沒有道理,我們在明清時期的一些古建筑和器物上,卻是可以經??吹揭恍┰煨推嫣氐膭游镄蜗?,例如殿頂、屋脊兩頭各有一個獸頭張著大口吞住屋脊,一個像烏龜樣的東西伸著頭背上馱著高大的石碑等,它們都是傳說中的龍的兒子?,F在我們就將這些“不成龍,各有所好”的龍子說一說。

先說P痢H嗣竊謁旅懟㈧秈謾⒒柿輟⒛溝兀均可見到背負高大石碑的烏龜,其實它不叫烏龜。P遼熳畔裎詮甑耐罰背上馱載著石碑。用馱碑,不只是因為它好負重,而且它還是龍的兒子,具有長壽和吉祥的象征意義,寓意碑的主人以及碑文介紹的事跡能以流芳百世。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P磷蓯竅蚯鞍鶴磐罰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寓意穩步向前。

古建筑物不論宮殿還是民房,正脊兩端都裝飾有一個張嘴吞脊的獸頭,俗稱吞脊獸。這是龍生九子之二――螭吻,又名鴟(音chi)吻。為什么把螭吻裝飾在屋脊上呢?一者因為它性情好張望,把它放在屋脊上會像哨兵一樣堅守崗位,能及時發現可疑的情況。二者它是龍的兒子,龍離不開水,古建筑的梁柱檁椽都是木料,屋里還有大量的木制家具,因而防火就是第一要務。如果發生火災,螭吻能噴水降雨,撲滅火災,反映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和防火意識。其實殿頂、屋脊上裝飾螭吻還有個重要作用,就是讓它張口吞住屋脊可以避免屋脊松動。

古代比較大的城市十字街口都建有鐘鼓樓,大的寺廟也有鐘鼓樓,敲擊大鐘發出的聲音十分洪亮。大鐘要吊掛起來,鐘頂上需要有鐘鈕,鐘鈕為獸形,它的名字就叫蒲牢,是龍的第三個兒子。因為蒲牢性好吼叫,所以把它裝飾在鐘上,既可以滿足其愛好,又可以讓鐘聲大而響亮。另外把蒲牢裝飾在鐘上還有一種說法:三國薛淙《西京賦?注》中說: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有怪獸名蒲牢。蒲牢非常害怕鯨,如果鯨魚攻擊蒲牢,蒲牢就要大叫。人們就把蒲牢鑄在鐘上,用木棍做成鯨魚的樣子撞鐘,鐘就能以發出洪亮的聲音。后來人們就以蒲牢為鐘的別名。

龍的第四個兒子叫狴犴。形象似虎,有威力,所以把它立于牢門之上,意思是用它的威嚴來震懾罪犯。狴犴也因此成了監獄的一種標志,也就是監獄的代名詞。

古代的鼎有多種含義,相傳禹鑄九鼎,為國家重器,后代遂以鼎代指國家政權和皇位,如通過戰爭奪取政權叫“問鼎中原”,朝廷重臣幫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叫“鼎鼐調和”等。但鼎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炊器,也用來盛已經做熟的食物,鼎食鐘鳴、列鼎而食這兩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華,吃飯的時候放著一排盛有各種食物的鼎,還要敲擊著編鐘奏樂。鼎與炊器有關的成語還有嘗鼎一臠、鼎魚幕燕等。傳說中龍的第五個兒子饕餮是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所以被裝飾在鼎上讓它經常享受美味佳肴。從饕餮的本性還衍生出來一些詞語,例如用饕餮比喻兇惡貪婪的人;稱貪吃的人為饕餮之徒等。

龍的第六個兒子叫趴蝮。傳說它的形象似龍非龍,似蝦非蝦,平生最喜歡水,所以人們把它裝飾在橋頭柱子上,或是橋欄桿等處,讓它伴水而居,同時也要它監視河水不要泛濫。

睚眥是龍的第七個兒子,它的雙角向后緊貼背部,常常_目怒視,瞪著眼睛看人,哪怕是一點微小的怨恨都要報復,因此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根據睚眥的這一特性,與其有關的成語有睚眥之怨、睚眥之怒、睚眥之隙、睚眥必報等。

龍之八子金猊,又稱?。ㄒ魋uan)猊、靈猊、狻,形象像獅子,喜好煙火,所以被裝飾在熏香爐的爐蓋上。人們點燃熏香,煙霧從金猊的口中冒出來,以滿足它喜好煙火的嗜好?;ㄈ锓蛉恕秾m詞》詩:“夜色樓臺月數層,金猊香穗繞觚?!比藗冞€把金猊作為香爐的代稱。

我們在故宮以及各地寺廟的山門和殿門上,可以見到有一個獸頭口里銜著銅環,這叫門鋪首,那個銜銅環的獸頭就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椒圖。椒圖形象像螺蚌,螺蚌遇到外物侵犯,就會將殼口緊合。把它裝飾在大門的鋪首上,可以發揮其特長,以保門戶的安全。

第4篇

一、人類造的現實中沒有的動物詞,龍、鳳、麒麟等

這類詞意象符號單一,因現實中沒有,所有的性格、品質、意象都是根據人類的思想喜好造出來的,因此,它們都被人類賦予了褒義的色彩。有一首歌唱到:“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辈恢袆恿硕嗌傺S子孫!中華民族是龍的民族,子民是“龍的傳人”。因而,古代帝王自稱為“真龍天子”;帝王的子孫叫“龍子龍孫”;因龍常棲水中,人們便把深灘作為龍的居住地,因而有了“龍潭虎穴”的成語;古人把帝王之相稱為“龍眼虎眉”、“龍眉鳳眼”;把龍飛躍的姿態叫做“龍騰虎躍”、“龍飛鳳舞”、“游龍出?!保幻耖g的舞龍游戲中有一種就叫“二龍戲珠”;古代的風水先生常把連接著的山比作一條龍,把山脈起伏的狀態叫做龍脈,因而有了成語“來龍去脈”;古代有“畫龍點睛”、“葉公好龍”的寓言故事;古代把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作為高貴權勢的象征,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因而有“望子成龍”、“乘龍快婿”、“人中之龍”、“攀龍附鳳”的成語。還有描寫龍的各種形態的成語:生龍活虎、龍吟虎嘯、龍爭虎斗、龍盤虎踞、龍蛇飛舞、飛龍在天、蛟龍得雨等。在《漢語成語大詞典》中,包含有“龍”字的成語近百條,所有與龍有關的成語,都有褒揚、贊美的含義。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好多與龍有關的詞語與民間習俗。如:黃龍、龍袍、龍床、龍顏、鯉魚跳龍門、舞龍燈、賽龍舟等。

鳳凰是古人想象虛構的神鳥,鳳為雌,凰為雄,合稱鳳凰,在百鳥中雄居首位。在古代,鳳凰不只是美的化身,也是祥瑞、安寧、才智、幸福的象征。如“鳳凰來儀”,指鳳凰起舞而有儀容,是吉祥的征兆;“鳳凰”,比喻夫妻相親相愛;“鳳毛麟角”,比喻稀有、珍貴的人才或事物;“鳳鳴朝陽”,比喻賢才遇良機;鳳常與龍相提并論表示吉祥,構成了龍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漢語中有“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眉鳳眼”、“龍駒鳳雛”、“龍章鳳姿”等成語。在成語中,以“鳳”為比喻的也比較多,在《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就有60條。鳳凰是一種高貴、圣潔的神鳥,與龍一樣,常被帝王所用。歷代帝王把龍、鳳作為皇帝尊嚴和權力的標志,皇帝自稱龍,皇后則稱鳳,皇后坐的車稱“鳳輦”,內宮樓宇又稱“鳳樓”,皇后的冠稱“鳳冠”。民間也常以“鳳”為吉祥的象征,如婦女頭上的釵叫做“鳳釵”,婚禮中新娘戴的冠也叫“鳳冠”等。

當然,還有麒麟,也是古人創造出來的一種走獸,傳說中的麒麟性格溫順,本領很大,它日行千里,口能吐火,而且不會傷人。在長毛獸類中,麒麟被公認為獸王?!墩f文解字》中把它稱作“仁獸”。上古人民創造出麒麟這樣的祥瑞動物,是因為人們祈求過上美好的生活,把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它們身上。麒麟是仁者、賢者的代稱,成語“天上麒麟”就是把男孩稱為麒麟,民間也常用“喜得麟子”來慶賀別人生的男兒。

二、現實存在的動物詞,意象符號與現實中的它們基本是一致的,馬、牛、羊、老虎、狼、鼠等

馬是人類忠實的伙伴和朋友。含“馬”的成語,大多含褒義。這是因為“馬”對人類十分重要。在古代,它不僅在交通運輸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是戰爭中的主力。好的馬“一日千里”,所以,后來以“一日千里”這條成語來形容進步快或發展迅速。又因為“馬”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許多成語都反映了這一點:“一馬當先”指策馬走在最前頭,形容領先;“馬到成功”原指軍隊一出征就取得勝利,現多指事情一辦就成功;“汗馬功勞”指立下戰功,后泛指立下功勞;“馬革裹尸”指戰死沙場后,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作戰勇敢,獻身疆場;“人強馬壯”形容軍隊戰斗力很強。此外,人們還用“萬馬奔騰”來形容聲勢浩大;而“駑馬十駕”比喻能力差的人只要堅持不懈,同樣能達到目的。其中對“馬”都喊褒揚之意。馬能通人性,的確是一種有智慧的動物。成語“老馬識途”就顯示了馬的智慧。史書上也記載了許多坐騎救主人的故事,讓后人千百年來津津樂道。在伯樂相中千里馬的故事中,“千里馬”實際上已成為人才的代稱。用馬比喻人才也是人們對馬的崇敬心理的反映。

有關牛的成語有一百多條,如牛刀小試、牛郎織女、九牛一毛、對牛彈琴、老牛舐犢、泥牛入海、多如牛毛等。成語中的“牛”,往往喻多、喻大,是一個忍辱負重、有愛心的形象。如“老牛舐犢”,是老牛用舌頭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兒女;在“牛刀小試”中,“牛刀”比喻有才能的人;“牛鼎烹雞”的“牛鼎”也比喻大才;“如牛負重”形容負擔沉重,無法擺脫;“多如牛毛”極言牛毛之多。我國是個農業國,牛是農民的命根子,耕作生產要靠它。因此,人們對牛的敬慕心理自古以來就十分濃厚。

現在的人越來越喜歡牛了,不單是喜歡吃牛肉、喝牛奶、穿牛皮鞋,更重要的是牛與人們的財富掛鉤。君不見,在世界財富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紐約股票交易所大門口,立著的就是一頭銅牛。趨勢向上的股市稱為牛股。

羊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人類較早馴化并圈養的動物,與人類相依為命近萬年。人們以羊肉為食,以羊奶為飲,以羊皮為衣,以羊毛為絮,以羊角為藥,以羊為祭品。幾千年來,羊已成為人們,特別是游牧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古人的心目中,羊也是作為有神靈的動物之一。因為羊弱小、溫順、聽話,常是被欺凌的對象。許多成語都反映了這種性格:“羊落虎口”比喻落入險境,有死無生;“順手牽羊”比喻趁便獲利,毫不費力;“替罪羔羊”原指猶太教祭禮中替人承擔罪過的羊,比喻代人受過的人;“餓虎吞羊”,指像饑餓的老虎吞食羔羊,形容兇猛地攫取。有關羊的成語還有不少,如羊腸小道、亡羊補牢、素絲羔羊、歧路亡羊。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小綿羊”來稱呼那些聽話、無主見的人。其次,人們以羊為基礎創造了大量漢字,如:祥、鮮、羹、美、善、羞等。

意象符號一般含貶義的動物也有很多,其中以狼、鼠為代表,且都符合人的認知習慣。

狼兇狠殘忍,在成語中,描寫狼的多含貶義,像“狼心狗肺”、“狼心狗行”、“狼狽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等都反映了狼的這種兇殘本性。

成語“狼心狗行”指心腸似狼,行為如狗,比喻貪婪兇狠,卑鄙。成語“狼子野心”常比喻那些壞人兇殘狠毒的用心。成語“狼狽為奸”講的是狼和狽這兩種食肉動物,它們對牲畜的危害比較大,因而,人們常將這兩種動物放在一起,用來比喻壞人互相勾結作壞事。與狼有關的成語幾乎都與美好、善良無關,卻成了狡猾、兇殘、貪婪的代名詞。

有關鼠的成語很多,如鼠牙雀角、鼠目寸光、鼠腹雞腸、投鼠忌器、首鼠兩端、貓鼠同眠、無名鼠輩、抱頭鼠竄、獐頭鼠目、賊眉鼠眼、膽小如鼠、過街老鼠等。從這些成語可以看出,用老鼠來作形容的一般都是貶義詞。如“鼠竊狗盜”比喻小偷小摸;“過街老鼠”比喻為眾人所厭惡、痛恨的壞東西或人;“膽小如鼠”形容膽量非常?。弧笆蟾闺u腸”比喻所求有限或氣量狹??;“鼠牙雀角”指侵凌,引起爭訴。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老鼠的反感和敵意。作為哺乳綱、嚙齒目的老鼠有很發達的門齒,而且終生都在生長。因此,老鼠常要借助嚙物來將不斷長長的牙齒磨短。結果,咬壞了不少東西。許多老鼠對人類有較大的危害。如田鼠、小家鼠、倉鼠危害農作物;黃胸鼠棲居在屋內,對人們家中的物品、糧食構成危害;老鼠還是傳播鼠疫、病菌的媒介,給人類生命造成危害。正因如此,人類對老鼠才深惡痛絕。

三、意象符號在演變過程中漸漸變化的動物詞,如豬、狗、猴、雞等

早在一萬年前豬就被馴化了,但大概是人們對豬的懶惰習性見多了,因此,有關豬的成語多帶貶義。如“豕突狼奔”指如豬般亂竄,如狼般奔跑,比喻壞人到處亂竄;在“一龍一豬”中,“豬”是作為“愚蠢”的形象同聰明的“龍”形成對比,舊時喻同時兩人,賢惠高下懸殊;“封豕長蛇”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或侵略者;而“指豬罵狗”類似于“指桑罵槐”?!柏i玀”原來也是一些方言中對豬的稱呼,但在許多場合中也被用來罵人。還有一些如狗彘不如、行同狗彘、豬狗不如等。豬在成語中常以愚蠢、貪婪的形象作為喻體,可見,人們對豬并無好感。

與狗有關的成語主要有“狗仗人勢、狗頭軍師、狗急跳墻、雞鳴狗盜、狗尾續貂、狼心狗肺、犬馬之報、犬馬之誠等。

俗話說:“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的確,千百年來,狗一直是與人類同甘共苦的伙伴,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但含狗成語屬貶義的較多。如“狼心狗肺”常比喻像狼和狗一樣兇狠惡毒;“狗仗人勢”比喻壞人依仗有權有勢的人作靠山,為非作歹;“狗急跳墻”比喻走投無路時不顧后果地冒險;“狗頭軍師”常用來諷刺低劣的謀士;罵別人的言語或文章則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屁不通”;而多管閑事的人則被說成“狗拿耗子”。有時也和豬組合共同顯現貶義色彩。

也許正是雞有啼晨、給人們提供了方便的緣故,中國人對雞是另眼相看的。有關雞的成語有:雞犬不寧、雞犬升天、雞毛蒜皮、牝雞司晨、金雞獨立、聞雞起舞、鶴立雞群、味如雞肋、呆如木雞、斗雞走狗、殺雞取卵、雞飛蛋打等等。

成語中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但成語動物符號同原始動物意象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植根于宗教觀念的原始動物崇拜,是以能否“為我所用”的標準定性的。前者則是人的主體意識的反映。世易時移,動物還是那些動物,依然不屈不撓的甘心情愿的“為我所用”,但它們在成語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當然這與人類的主觀意識有很大關系。在成語中人們由動物聯系到人品,聯系到人事,不是從動物本身的實際出發來看動物,而是站在人的立場上用人的眼光來看動物,并且將美丑善惡強加于動物身上,這樣本來平等的萬物,由于和人類文化建立了聯系,在符號世界中就變得不平等了,各自的地位就有了差別。

既然人們是用人的眼光來看動物,那么對人有用的東西理應受到贊美。因為從美學的角度來看,美的東西應是善的,也就是對人類有用的。當然善的東西不一定是美的。

老鼠、蛤蟆、麻雀形體小,以此取喻作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沒見過世面的意象符號,而老鼠、麻雀吃糧食,有害于人類,所以其意象符號在文化中地位很低,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狼吃家禽、吃人,毒蛇、蝎子也能致人以死亡,所以它們在成語中成了指稱惡人、壞人的意象符號,在文化中地位很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人們又是不公平的,豬供給人大量的肉食,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看家護院狩獵,還供給人類肉食。猴子是聰明的象征,可愛、靈巧惹人喜愛。雞給予人類的也很多,打鳴、下蛋、供食。但是人們并不看重它們,在成語中它們統統是被貶低的對象,成了令人厭惡的對象,反映了它們作為意象符號在文化中的低價位。

它們沒有變,變的是人。人類由單純的重視實用,到審美意識強化;由對動物的崇拜畏懼感恩,到視動物為低下者;由把物當作崇拜對象,到信奉人格神。所以在逐漸“勢利”化的人的眼里,動物為人類服務是理所當然的了;這一方面反映了人類的自主意識的強化,人主宰動物,而不是被動物主宰;另一方面反映了人類審美意識的變化。它們形象的貶值則表明實用與審美趨于分離。人們更重視客體外在形式方面給主體的感受,也就是更重視主體的精神感受,而把它們的實際功用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人們更多注意的是它們的猥瑣行為。豬好吃懶做,狗仗人勢,猴的瘦弱、多變,雞鳴狗盜等。這些特征一旦與人類的品性聯系到一起,它們的形象在文化中的價位也就不可能高了。

參考文獻:

[1]王萍.漢語修辭與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王曉娜.歇后語和漢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唐漢.漢字與動物世界[M].上海:書海出版社,2001.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市| 潼南县| 右玉县| 麻城市| 独山县| 大悟县| 静安区| 株洲县| 舞钢市| 浮梁县| 绥棱县| 霍城县| 建瓯市| 洪洞县| 綦江县| 长海县| 门源| 楚雄市| 德昌县| 虞城县| 庆安县| 武威市| 中方县| 泰州市| 云林县| 巫山县| 定兴县| 都江堰市| 青田县| 大厂| 鹰潭市| 昂仁县| 微山县| 南投市| 东海县| 白水县| 淳安县| 宣恩县| 武安市| 潮州市|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