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03: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孔雀東南飛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語感;教學;培養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使學生正確的鑒賞古典詩詞,就必須培養他們的語感。因為鑒賞如果缺少了語感,就會變得生硬、蒼白、枯燥,同時這也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古詩詞鑒賞中的語感培養教學
(一)鼓勵學生進行“吟誦”
“吟誦”是培養學生語感的第一步,這里的“吟誦”也指的是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朗讀整個詩詞,而且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還需要加以指導。首先,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快樂的朗讀,并且不受任何目標的干擾,憑借自身的興趣與接觸與朗讀詩歌,充分享受其中的音韻美。其次,教師還要提高學生誦讀的質量,指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把握住節奏、旋律,以及聲音的高低、長短、輕重、斷續等等,并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表達出詩詞中作者的情感變化。然后,還要設置多樣化的誦讀方式,比如將吟唱和誦讀的方式相結合,在學習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在上課之前先讓學生進行誦讀,并且用多種誦讀方法結合的方式,吟唱、背誦、美讀等等,在學生鑒賞的過程當中,還必須要指導學生把握琵琶聲變化的線索,以及詩人的情感,從而使自己的誦讀也跟隨作者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這樣才能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詩詞中作者的情感。
(二)設置情境教學
教師在指導學生對詩詞進行鑒賞的時候,必須要根據詩詞的意境,創造出獨有的情景和氛圍,從而調動起學生的情感,想象,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并且充分的體驗到古詩詞中的意境美。首先,教師在指導學生鑒賞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調動生活經驗,以及平時的積累,進行合理的思考與想象,使學生充分的體驗到詩中的情感。
比如,教師還可以這樣設置教學課堂,在學白的《渡荊門送別》時,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到其中的感情,并且培養出語感。可以讓學生們分成小組對詩歌中送別的一幕進行表演并且朗誦。另外,在學習曹操的《七步詩》時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寫出后續故事。學生通過想象,調動了自身的情感和經驗,對詩詞產生了情感共鳴,同時,也獲得了難以言傳的審美,其語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大力的提升。
(三)要求學生全方位的進行思考和理解
只有全方位的進行了思考,才能夠準確地思考詩詞中的內涵。所以,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精煉的字、詞進行分析,以及對字、詞的情味、意蘊、含義、色彩、音韻進行深入的品味。另外,還要運用古詩詞中的意境方面的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對意象和意境進行探究,探究的內容包括作者的風格、詩詞的含義等等。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必須要鼓勵學生發揮逆向思維,開展熱烈的討論和辯論,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的進行指導、點撥,其目的是為學生補充相關的一些知識。最后,教師還要多多的設計合理的問題,問題的難度必須適中,既不能因為太難而讓學生失去情趣,又必須要讓學生深入的探究及思考,因為這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語感圖式。在平時,教師更要讓學生多多做筆記,定時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將這些筆記運用到平時的學習當中去。
(四)進行“遷移”式的教學
這里的“遷移”式教學,指的是將一種學習遷移到另外一種學習當中去,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遷移”式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將已經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釋放以及輸出,最終使自身的語感得到提升,這樣一來,鑒賞古詩詞的能力也會有所提高。最后,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也能夠提升語感,但寫作的內容必須緊緊的圍繞古詩詞,比如詩詞改寫、詩詞續寫、讀后感、與作者進行對話、交流等等,一位教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例子,她在上《孔雀東南飛》這一堂課的時候精心的進行了設計,因為這篇課文中,主人公劉蘭芝自殺投身池子的一段,作者沒有寫出來,教師就要求學生對此進行了描寫,并且提醒學生在描寫的過程中,一定要運用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等等。或者也可以讓學生對《孔雀東南飛》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物進行描寫,寫出自己對這個人物最真實的感想,這樣的教學方法大有裨益。
二、培養語感需要遵循的原則
(一)感受性原則
感受性原則很重要,因為它是鑒賞古詩詞的首要原則,學習和鑒賞古詩詞的時候,必須憑借藝術直覺思維進行感受,對整理進行把握。在進行感受的過程中,要含英咀華,細細品味,又要從大體上把握詩詞的意境。
(二)滲透性原則
滲透性原則是將語感培養的過程、方法與鑒賞結合在一起,并且將語感的運用和培養滲透在詩詞鑒賞的多個環節當中,并且防止語感的培養與詩詞的鑒賞相孤立,同時,只有遵循了滲透性原則,才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訓練原則
要提高學生的語感,就必須要進行訓練,首先要讓學生聯系情感體驗、生活經驗來對詩詞進行鑒賞,這樣就能夠將感受的對象轉化為語感的實踐訓練。其次,還必須要求學生在品味和誦讀古詩詞的時候,積累知識,從而直接的構建語感能力。
三、總結與體會
學生的語感培養是一個需要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的過程。教師們需要通過自身的經驗,指導學生進行反復的誦讀,理解,引領學生走入優美的古詩詞意境當中,這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形成優美的語感。
參考文獻:
[1]周曉曦.古詩詞鑒賞中的語感培養教學[J].文學教育,2010(1):26-29.
[2]滕進朝.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的語感培養之我見[J].文學教育,2009(20):122-122.
一、重視課堂導入
1.課前集體讀誦或課前演講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如何在語文課伊始就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是創造高效課堂的首要任務。為了溫習以往知識并與本節課內容相聯系,可采取課前集體讀誦或課前三分鐘演講的形式。將課內外的名篇名段作為讀誦材料,從而幫助學生大量積累經典名篇,既能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能提高其對文章詞句的欣賞水平。除此之外,這種方法還能起到“過渡”作用,使學生從課前的放松狀態向課上的學習狀態過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注意力集中。
2.選擇課堂導語
(1)課堂導語的選擇,應以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注意力為目標。可采取設置懸念的方式,讓學生處于“求知欲言”的學習狀態中。通過正確的導語從側面引導學生逐漸理解學習內容,在求知欲的激發下,通過導語引導,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2)課堂導語應與本堂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并且要做到“一語中的”,直接切入課程的要點和重點,使學生的情緒狀態與求知欲望直接指向課程的樞紐地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在課堂導語的引導下,能夠快速找到教學重點內容,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3)課程導語還應注重藝術性。高中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大都“文質兼美”,內容豐富,可挖掘性強。例如在《鴻門宴》的講解中,可先播放歌曲《霸王別姬》,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設置懸念:“項羽有拔山扛鼎之力,用短短數年時間便覆滅秦國,但是楚漢相爭為什么會以失敗作為最終結局呢?”在總結、歸納學生所給出的答案后,引入本課:“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影響楚漢最終結局的關鍵――鴻門宴!”
二、優化教學過程
1.精講略講相結合
要創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師必須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不能面面俱到。將與教學實際不切合的部分適當略講,而對于一些超出大綱要求和學生接受能力的部分則可以舍去。從而以“深刻性”為第一位,而“全面性”與“完整性”次之。如此一來,精講略講相結合,避免了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下,“面面俱到”卻“無一深入”的弊病。
以《義理、考據和辭章》一課為例,將論文的不同結構方式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透徹分析,而《納諫與止謗》等其他篇目,則可略講或作為自讀內容。使學生能將重點內容讀通并理解透,在掌握閱讀和理解方法的基礎上,其他相類似的文章就沒有必要一一精講了。
2.根據教學實際,調整課程計劃
教學計劃是事先制訂的,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教師必須按照課堂教學動態進行適時的調整。一個月、一周的計劃,一單元、一課文的計劃,甚至一節課的計劃都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實際以及學習能力的動態變化進行靈活處理,使得教學主要內容與次要內容之間、教學內容前后之間以及課堂講解與學生自習之間能夠靈活變通。
3.把握課堂節奏,調控學生狀態
到了高中,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不濃厚,甚至產生了倦怠感。所以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和學生狀態的調控顯得異常重要。同時,課堂上各種意外事件都有可能發生,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狀態進行調控,防止教學過程出現偏差。遇到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氣氛渙散時,可適當播放音樂或采用多媒體影音教學,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如當前盛行的古風音樂,即可引入語文教學中,作為調整學生學習狀態的手段。以《離騷》的講解為例,由于該文的成文年代較為久遠,學生難以體會文章的妙處,所以容易在課堂上產生倦怠感。此時播放古風曲目《屈子》,既能緩解學生的情緒,又能聯系課文內容,從而起到幫助教學的作用。
4.調動學生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
(1)充分展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個人魅力
實踐證明,學生喜歡語文老師,語文課也會學得特別好。創建語文高效課堂,教師就必須“學高為師,行高為范”,愛每一個學生,同時注重提高教學能力和自身修養,精心組織每一節課,力求每節課都有豐富翔實的教學內容、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和親切自然的教學態度。教師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學生自然樂于學習、喜于學習
(2)學習方式多樣化
增加課堂互動環節,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采取分組討論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輔以恰當的競爭機制,使教學成效與不足能夠得到及時反饋。
以《竇娥冤》為例,教材中所節選的內容篇幅長,還有較多的生僻字詞。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理解,因此可采用戲劇扮演的形式,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扮演其中一折。演出過程中將原文用白話翻譯,并由全班學生舉手投票,選出其中扮演最好的一組。如此一來,在準備臺詞與演出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并加深了理解。
三、重視課外拓展
1.課前的預習
實現高中語文的高效教學,不僅需要在課堂上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還需要在課前、課后都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課前的預習,能讓學生提前對本節課程內容有所了解,提升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之間的配合默契程度,是創建高效語文課堂的保證。通常可采取閱讀法、聯想法、設問法與整理法等方法進行預習,特別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這四種學習方法對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課外的閱讀、積累與練筆
提高語文素養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大量的閱讀積累。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一些喜愛讀書、閱讀量大的學生,其語文素養相對較好。然而,閱讀積累需要一個長時間堅持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因此,還應該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文章與書籍,如先秦諸子散文、《二十四史》、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老舍、巴金、矛盾等人的作品和國外經典文學作品等。在學校所訂的刊物中,選擇適合的種類推薦給學生,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
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另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多練筆。僅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而無有效的靈活運用能力則稱不上有語文素養,所以應指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的基礎上,將自己閱讀經典篇目后的感悟寫成讀后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此外,對一些文辭精美的詞句,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仿寫或改寫。對有故事情節可繼續挖掘的課文,如《孔雀東南飛》《竇娥冤》等,還可讓學生仿照相應題材進行續寫,以鍛煉學生對多種文體的掌握能力。
語文與其他科目之間的顯著不同點,在于該課程的“多樣性”、“開放性”以及教學“動態性”。所以,高效課堂的創建,也同時為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而只有不斷適應時代與教學的發展,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不斷對新思路和新方法進行探索,才能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興趣,從而切實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軍.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實現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3(27):111.
[2]白振峰.優化教學設計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3(37):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