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柳宗元的作品

柳宗元的作品

時間:2023-05-29 18:22: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柳宗元的作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柳宗元的作品

第1篇

古文運動發生在唐朝,是針對當時流行的駢文而發起的運動,是在“復古”的口號下,主要對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一場文學革命,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相似。

所謂的“古文”,是對駢文而言的。先秦和漢朝的散文,特點是質樸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而自南北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流于對偶、聲律、典故、辭藻等形式,華而不實。西魏蘇綽曾仿《尚書》作《大誥》,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體,卻未有成效。隋文帝時下詔禁止“文表華艷”,李諤上書請革文華,都未能扭轉此風。唐朝初期文壇,駢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為文也尚浮華。史學家劉知幾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張;王勃提議改革文弊,但他們自己的作品,仍用駢體;陳子昂也揭起復古的旗幟。唐玄宗天寶年間至中唐前期,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先后提出宗經明道的主張,并用散體作文,成為古文運動的先驅。韓愈、柳宗元則進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論,并寫出了相當數量的優秀的古文作品,當時有一批學生或追隨者熱烈響應,終于在文壇上形成了頗有聲勢的古文運動,把散文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韓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他們倡導古文是為了推行古道,復興儒學。韓愈說,“學古道而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后》)。所以,他們的古文理論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過韓愈特別強調儒家的仁義和道統,而柳宗元則主張“以輔時及物為道”(《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此外,兩家的古文理論體系還包括:1.主張“養氣”,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養,強調“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韓愈《答李翊書》),作者的道德修養決定文章的表現形式,所以“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愈《答李翊書》)。2.關于學習標準,主張“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韓愈《答李翊書》),不僅重視經史,也重視屈原、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藝術成就,吸取他們的精華,豐富自己的寫作(韓愈《進學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3.自創新意新詞,不避“怪怪奇奇”(韓愈《送窮文》),反對模仿因襲,要求“惟陳言之務去”(韓愈《答李翊書》),認為“唯古于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所以對古圣賢人的著作,要“師其意,不師其辭”(韓愈《答劉正夫書》)。4.在重視藝術形式的同時,特別反對有文采而內容荒謬的作品,認為“是猶用文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則顛者眾矣”(柳宗元《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5.要求寫作必須有認真的態度,不能出現輕心、怠心、昏氣、矜氣。6.反對盲目地厚古非今,認為“古人亦人耳,夫何遠哉”(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對“榮古虐今者,比肩疊跡”(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的狀況表示憤慨,指出當代好作家不少,“若皆為之不已,則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顯而易見,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在文學上是利用復古的旗幟從事文學革新,推動文學前進。

第2篇

古代文學課是中文系語文教育專業必修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首要任務當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通過對文學思潮、流派及作家作品的解讀,把握文學發展之流變。次之,通過對經典古詩文作品的賞鑒以及對中國文學人物的品鑒,使學生思想和情感得以教化和熏習,審美意識確實得到提高,文化品格和人文素質皆得以提升。“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門基礎理論課,帶有一定的研究性質,但要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僅僅通過知識傳授和作業考查是不夠的,所以,無論從教學效果還是目標達成的不同方面看,都有必要設置一定數量和合理形式的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的安排和設置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能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解,能引發學生對文學研究的興趣,也能培養和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高職專院校學情分析

近幾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職專院校中文系學生大致有如下幾類情況:第一類是高中時成績一般,大多數學生嚴重偏科,在高中階段成績居于中下等,因此在高中階段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較少;第二類是一些學生高中階段成績較好,但由于心理素質等原因在高考中失利。這兩類學生性格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比較內向、缺少自信等特點。因此,在高職專院校的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在溝通交流時往往會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也較少和教師主動交流,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大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雖然大學教育已經不主要承擔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但是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性格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可能和社會以及家庭因素有關。大學階段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繼續再教育滲透在許多學科中,它注重潛移默化的、春風化雨式的間接的教育方式。實踐證明這樣的方式更樂于為學生所接受。古代文學課的教學就承擔著這樣一種艱巨而神圣的責任,即通過對經典古詩文作品的賞鑒以及對中國文學人物的品鑒,使學生思想和情感得以教化和熏習,審美意識得到提高,文化品格和人文素質皆得以提升。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比較注重對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文化品格和人文素養只是采取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策略去引導。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對少數知識底蘊較豐富并且領悟能力較強的學生是有效的,而多數同學可能一笑置之,收獲甚微。

3高職專院校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內容及方法革新

基于以上情況的分析,表明專科層次上古代文學的教學不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方法上都應該去嘗試創新,以適應正在發展變化中的高校學生情況。首先,在授課中,教師可參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內容進行繁簡的安排和適度的側重,如教師可以側重那些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和提升人文素養的內容。特別是對孔子、屈原、陳子昂、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禹錫、柳宗元、李商隱、蘇軾、辛棄疾等作品的教授,可以適當改變一下側重點,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去分析他們的思想及人格品質,從而去感染和教育學生。要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即先介紹生平、思想,再總結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最后選講一些他的重要作品的基本講授次序。而是進行一些教學設計,突出性格與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從而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其次,教師可以在授課方法上進行創新,比如在課堂上采用討論法對以上需要側重的內容進行講授。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受到心靈的震撼,從而提升人文素養。下面以對劉禹錫這位作家及作品的講解為例來說明對古代文學教學內容及方法革新。教師在介紹劉禹錫的人生及詩歌內蘊時應重點放在學習作家傲視憂患、堅毅高潔的人格魅力上。教師可以先簡要介紹一下劉禹錫的生平。但是在介紹生平時要把重點放在他參與“永貞革新”及失敗被貶的遭遇以及他與柳宗元的友誼方面。

3.1通過介紹作家生平引出第一個討論的話題

真正的友誼是什么安史之亂后,李唐王朝經濟衰落蕭條、民不聊生。順宗永貞元年,劉禹錫、柳宗元以極高的熱情一起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貞元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當政,于永貞元年實行了變革運動———“永貞革新”。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他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政局為之一新。①因變法觸犯到宦官與藩鎮的利益,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是年八月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九月,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永貞革新”宣告失敗。劉禹錫、柳宗元開始了二十幾年的貶謫生活,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后又加貶劉禹錫為朗州司馬,加貶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兩個人分別在朗州和永州為官十年。元和十年,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都被重新召回京城。后因事劉禹錫再次被派到播州去做刺史。播州地方比朗州更遠更偏僻,在當時還是荒涼之地,沒有人愿意去那里為官。劉禹錫此行還要帶著八十多歲的母親。柳宗元得知這個消息后冒著獲罪的危險,柳宗元立即“請于朝,將拜疏,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于是改刺連州”。②后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劉禹錫獲知好友柳宗元病故的消息,悲痛欲絕。劉禹錫花用全力整理柳宗元的遺作,并且多方籌資刊印,使柳宗元文集得以問世。保存了柳宗元許多優秀的作品,如:《江雪》《漁翁》《捕蛇者說》《三戒》《天對》《封建論》等。此處一定要重點介紹,以此引出第一個討論的話題:真正的友誼是什么?在同學們討論后,明確真正的友誼是由衷的信任,是永遠的無私,是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從不撒謊的誠實以及不求回報的奉獻,是如劉禹錫與柳宗元這般,至真至摯。

3.2通過分析劉禹錫的詩歌創作引出第二個討論的話題

如何面對苦難本課第二個重點是分析劉禹錫的詩歌創作中蘊涵的人格魅力,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去體悟劉禹錫堅毅不屈豪邁之氣概。通過向學生分析教授《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游玄都觀絕句》、“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詞九首》其八)等詩歌,來體會劉禹錫經過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活,不但沒有屈服,反而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從這些詩歌中我們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蘊。其次,教師要讓劉禹錫高揚開朗樂觀之精神去感染學生,重點賞析他的《秋詞》,去體會他的樂觀精神。又如教師可以重點講解一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此詩的分析要把重點放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詩句。“沉舟”、“病樹”以自比,但不是慨嘆自己的潦倒困頓,而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新陳代謝總是要繼續下去的,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在乘風破浪;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欣欣向榮,至于個人困頓沉滯是算不了什么的,顯得意氣昂揚,胸次懷抱十分寬廣、豁達。全詩沉郁而不失豪放。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進行詩歌創作,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楊柳枝詞》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樣的寫法也形成了這些詩清新剛健、樸素、自然的風格特點,教師也可以從這些作品入手,引導學生去體會劉禹錫幾經挫折依然自信樂觀,熱愛生活的頑強品質。通過以上分析引出第二個討論的話題:如何面對苦難?在學生討論后明確我們對待苦難要樂觀自信、勇往直前、隨遇而安、充滿希望來化解苦難,最后取得成功。希望通過討論使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苦難,把困難當成是老天給予的一份禮物,讓學生明白與困難一起同來的還有你的自信、自尊、毅力、希望。

4結語

第3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學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廣闊天地的文學窗戶,讓我們領略了獨特的文字之美,感受了生命靈動之美,彰顯語文人文之美。文本解讀是一個協作互動、對話交流、創造發展的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了心靈的歸宿。然而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缺少“語文味”,忽略了意境的揣摩,遠離了感性與激情,忽視了學生積極參與再創造審美的過程。所謂意境是在古代詩詞、散文等作品中所呈現的形象傳神的情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讓審美的語文課堂折射出情趣和靈性,創造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一、意境闡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從文本角度解釋意境。“文因道存,道以文顯”。人教版語文教材所選篇目都是文質兼美、情境俱佳的文章,教師要引領學生解讀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還原作者的時代,感受作者的人生經歷,讀出作者鮮活的靈魂。如在《小石譚記》教學中,教者僅以“唐宋家”、“河東先生”介紹作者柳宗元,難以還原作者的時代背景。教者先介紹柳宗元隨父宦游、避亂逃亡、革新運動、永州之貶,步入柳宗元的情感世界,體會摯友之情、父母之情,感受柳宗元被貶永州后政治抱負落空,借山水來排遣人生的失意,心理的空洞得以彌補。透過其作品,我們從“寧為有聞而死,不為無聞而生”看到了柳宗元堅持理想、不懈追求的積極人生態度,從“嘻笑之怒,甚于裂眥;長歌之哀,過乎慟哭”中看到了柳宗元遭貶謫的悲傷心境,“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傾吐“怨騷”之情。

2.從情感角度解釋意境。傳統的語文教學過于強調工具性,注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養成,導致學生人文素養缺失。語文教學應限制工具性,弘揚人文性,強調尊重人的情感、人格、人性和尊嚴,發展其內在精神和獨立人格。中學語文文本處處洋溢著生命活力,綻放著生命景觀,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真情流露,體驗生命的交融過程。散文作品更是如此,它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寄托情感,以此來抒發主觀情感。如在《背影》教學中,通過“再三囑咐”、“甚是仔細”、“躊躇”等字眼流露出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疼愛。通過三次流淚感受兒子對父親的愛,從望父買橘,看到艱難背影時的感動之淚;父子離別,依依惜別背影時的惆悵之淚;到含淚讀信,再現背影時的思念之淚。品讀文章,能從字里行間充盈著慈父孝子間相憐相愛的深情,品味到永恒的親子之情。

3.從人物精神解釋意境。詩歌之美不僅美在語言精煉,似品味瓊漿玉液,令人回味;美在韻體和諧,句式工整,韻律流暢;更美在人物精神,謳歌生命,弘揚精神。在學習《蒹葭》作品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追求愛情應放在鮮花盛開的浪漫季節,為何偏偏選擇在樹木枯黃、樹葉飄落、萬物蕭條的秋天?許多中國人習慣在秋天情緒低落,故有“士子悲秋”之說。士子筆下的悲秋預示著青春不在、生命漂泊、愛好遭受打擊等主題。從詩句“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中感受為追求純潔愛情歷經艱難險阻的執著和求而不得的傷感情懷。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意境教學

1.抒情散文的意境教學。文章之妙,在于有意境而已矣。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吟誦作品喚發學生的視聽表象,將其帶入作品創設的意境,感受意境之美。在學習《秋天》時,教者讓學生回憶有關秋天的詩句,如曹丕的《燕歌行》、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王昌齡的《長信秋詞五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營造秋天的氛圍學習新知。抒情散文語言優美,韻律流暢,情感豐富,意境優美,教師要引導學生用高低、緩急、輕重讀出作者情感的變化,從讀《濟南的冬天》感受濟南冬天山的暖和、舒適、秀氣和雅致,水的暖、綠、活。抒情散文語言精美、準確傳神、意味雋永。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品味語言的生動,想象文中之境,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在學習《春》中,通過“偷偷地鉆”寫出了春天到來萬物復蘇,小草破土而出,表現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2.敘事散文的意境教學。敘事散文情皆在文中,形象由敘事而生,情感借形象而發。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體味散文的情感,感悟散文的意境美。如《紫藤蘿瀑布》中,作者面對重開的生機勃發、輝煌燦爛的紫藤蘿花,引發對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長河中雖有迂回曲折,但應頑強不息,永遠前行。

3.詩歌的意境教學。在詩歌中,作者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與描繪的客觀影象融為一體,是需要讀者通過聯想和想象,超越于意象之外的境界。如在《雨說》教學中,教者讓學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歡快、優美的畫面,并充分發揮想象力,仿照原有詩句,重新創作新詩,從中捕捉智慧,收獲靈感。

總之,如果初中語文課堂脫離對意境的解讀,我們很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美好心靈,感受生命的真諦。我們語文老師應創設協作、交流、互動的氛圍,引領學生感悟文本體驗情感,以景傳情,意境相隨,實現審美超越的心靈歷程。

(張穎 江蘇省邳州運河青年路初級中學 221300)

第4篇

其次,查閱古代文論資料進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藝術風格。

再次,查閱曹操的生平資料,聯系曹操生活的時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詩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內涵。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關注民生的天然情懷,因此他的詩多寫漢末動蕩的社會現實、民生的苦難、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壯志。曹操本人不喜浮華,語言多不修飾,喜用四言、樂府體,因此顯得古直。由此可見,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過文獻檢索法,檢索與曹操有關的所有資料,在研究其文學作品的時候,通過文學與文論結合的方法,進一步明確曹操詩歌的基本特點,之后又通過文史結合的方法,聯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時代文學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詩歌特點的內涵與成因。

最后,與同時代的其他作家進行比較。如曹操與曹丕、曹植的比較能進一步凸顯他的詩歌特色。以曹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都有共同點:文學風格都有慷慨悲涼的時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有英雄氣;曹丕的詩偏娟婉約,有文人氣;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有才子氣。這與他們的作品內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獻課上的訓練

如上所述,撰寫古代文學碩士畢業論文,搜集文獻資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驟,其中有電子文獻的搜索,也有紙質文獻的搜索。古代文獻教師在講述文獻課時,有理論講述,也有課堂實踐。

比如教師以“歐陽修的詞”為題進行課堂練習,就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圖書館,查閱館藏目錄,指導學生寫歐陽修的詞的版本源流,辨別歐陽修詞集的最佳版本,為撰寫歐陽修詞準備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資料。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查閱作者生平資料與有關文集,指導學生寫交游考,為理解作者的思想與部分作品內涵打下基礎。

如上所說,除了紙質文獻還有電子文獻,指導學生查閱電子文獻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論課上的訓練

古代文學的研究離不開古代文論的輔助,因此教師在古代文論課上培養學生的古代文學寫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論課上有關宏觀的文學觀點、文學思潮體現對于具體的文學研究有一定意義,但有關文章寫作構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鑒。《文心雕龍》在論寫作方法和技巧時提出“三準”的原則:

凡思緒初發,辭采苦雜,心非權衡,勢必輕重。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為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余于終,則撮辭以舉要。然后舒華布實,獻替節文,繩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序。

設情:是指根據所表現的情志來安排確定通篇的體制。酌事取類:指根據所要體現的事物來選取有關的材料。撮辭舉要:運用精要的語言樹立文骨。“三準”確定后,再敷設文采,運用駢偶、比喻、夸張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論的講析中可以以碩士畢業論文為例。如碩士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柳宗元的貶謫詩》,根據設情的原則,引導學生根據文章題目判斷文章所要體現的內容,并得出其體制是學術論文,明白學術論文的特點。其次就是酌事取類,啟發學生根據題目,用討論的方法搜集有關的資料,得出結論搜集的有關資料,包括柳宗元詩的研究現狀、柳宗元的貶謫詩、柳宗元的生平資料、柳宗元詩歌的古今文論評價、柳宗元風格相近的詩人詩歌資料等。最后就是措辭舉要,明確使學生知道措辭舉要就是列提綱。

通過這個例子的講解,學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準”,還初步理解了碩士畢業論文的體制特點、資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綱與運用材料佐證論點的方法,對于碩士畢業論文寫作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課堂教學有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的特點,這同樣可以運用到論文中。論文也是高校教學的一個重點與難點。如果把這個難點集中到四年級解決,無形之中增加了論文的寫作難度。因此,建議在碩士畢業論文寫作之前,撰寫學期論文。其方式是按照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進程,學期末布置需要撰寫的學期論文。

第一學期學生剛剛接觸古代文學,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單篇篇目,讓學生圍繞有關作家的作品、某類文學體裁或某個作品集的特點分析作品,進行鑒賞。如以《山鬼》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藝術特色。這類題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談篇章,不涉及其他資料的引用與論證。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學期仍然是單篇篇目分析的練習,只不過在原有的基礎上讓學生搜集有關該篇目的評析、論證資料,并學會在分析單篇篇目時,綜合利用這些材料并對之加以簡單的評價。如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為例,分析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要求學生在分析單篇的基礎上,搜集關于該篇的所有資料,甄別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論證杜甫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第三學期就是命題論文。這種命題論文一般給出明確的角度,讓學生圍繞命題,搜集與命題有關的所有資料,運用各種方法有效地論證論文觀點。如“論歐陽修對南唐詞的接受”,引導學生搜集有關南唐詞風的資料、歐陽修學習南唐詞風的資料、接受美學資料等,使學生能運用各種方法有效地論證文章觀點。

第5篇

寂寥無人的意思是寂靜寥落,空無一人。出自柳宗元《小石潭記》:“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解釋為: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異彩紛呈。在幾千年的發展演進中,古典詩歌幾乎達到了至美的境界。其結構之嚴謹、語言之優美、風格之深遠,無一不顯示了其鮮明的藝術性。同時創作主體的多元性、藝術風格的滲透性、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創作構思的跳躍性又使古典詩歌體現出一種藝術境界的整體性和思想內容的復雜性。針對古典詩歌的這種特性,為了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內在含義,筆者認為聯想蒙太奇在教學中是一個較好的方法。

蒙太奇本是電影用語,有剪輯和組接的意思。它是電影導演的重要手法之一,亦即導演為了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單個鏡頭組織起來,使之成為一部前后連貫,首尾完整的影片的表現方法。我們在這里是借用電影導演的手法,將古詩詞的藝術形象作為單個鏡頭,在作品整體意境的指導下,組成一系列的畫面,通過欣賞主體的再創造(即聯想)來再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而認識、把握、審美評判作品藝術內涵的一種方法,由于聯想是這一蒙太奇手法的內在紐帶,故我們稱之為聯想蒙太奇。聯想蒙太奇在教學中有著重要、顯著而積極的作用。

一、聯想蒙太奇是完成古詩詞作品欣賞的最直接、最形象的途徑,因而也是最準確的方法

文學作品的欣賞,是一個感受形象,體驗玩味和審美評判的過程。欣賞作品,首先就要感受形象,即將作品中所運用的語言含義,在頭腦中喚起表層的聯想,在想象中產生形象感知。這一感知的過程正如電影蒙太奇中鏡頭的形成,它是借助于形象作用于欣賞者的。而聯想蒙太奇較之電影蒙太奇則更為直接、更為生動。更由于聯想本身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調動了欣賞者的感觀和體驗,它就更利于欣賞者體驗玩味與審美評判。聯想蒙太奇中的“鏡頭”(藝術形象)是較電影中的鏡頭(畫面)更為豐滿、更為生動、更為真實可感,更能表現作品內涵的藝術形象,也更為直接、更為形象、更為準確。如我們分析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中第一句“千山鳥飛絕”,表面上看它似乎強調的是一個空間性的概念,如果我們把它劃分為“千山萬徑而人鳥絕跡”“冰天雪地而萬籟無聲”“寒氣森森而漁翁垂釣”這樣幾個聯想蒙太奇“鏡頭”,那么我們就不難發現,柳宗元在這里實質上是營造了一種境界,勾勒出一個孤寂的藝術境界,流露出一種孤芳自賞的情緒。這就為我們理解柳宗元從“至難至險”處用心思考,從而同時也反映出當時政治形勢和自己的處境,表現了他不向保守勢力屈服的斗爭精神,提供了真實可感的依據。這樣我們就能更準確地把握通篇作品語言的真正內涵。劉勰說:“詩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俯聲,亦于心而徘徊。”就是說,詩人在有感于“物”,產生了表現“物”的創作沖動之后,在構思過程中,還要依附著“物”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聯想,在藝術表現過程中還要“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把內心的物象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只有“意”與“物”稱,文與意稱,主觀的情意與客觀事物高度契合,才可能創造出完美的形象,完整的意境。而聯想蒙太奇正是達到這種意境的好的教學方法。

二、聯想蒙太奇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由于聯想蒙太奇是通過欣賞主體的再創造來得以實現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聯想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中介。“鏡頭”的組接是借助教師的語言,在學生的頭腦中最終形成的。一方面是教師將自己在創造的“鏡頭”作用于學生,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再加工和再創造,這就從主客觀兩方面激發了學生聯想與體驗、認知與審美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這種具體可感的教學手段又使古詩詞中抽象而隱含的情緒浸透到學生的體驗中,成為具體真實而可感的心理體驗。這就在啟發式的能力歷練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聯想蒙太奇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寫作能力的兩個基本方面即是布局謀篇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通過聯想蒙太奇中立足點與著重點的移動,可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和安排材料在學習中的運用安排,并通過立足點與著重點的變化,影響著文章意境的拓展與主體的提煉。

值得提出的是聯想蒙太奇并不是準確把握古詩詞內在含義的唯一途徑,它是在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掃清了字詞障礙基礎上更高層次的審美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意象復雜、用意深遠的作品,其作用尤為明顯。相反,對于一些淺顯簡單的詩詞,幾乎無須畫蛇添足。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只有在合理、正確地運用時,它才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和超凡的優越,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中國天津民航大學)

第7篇

真的是這樣嗎?筆者不敢茍同。一般來講,一個小品組合是否立得住,要看素材是否全、是否象形,而一個作品在立得住的基礎上,評價它是否組合得妙,立意準,意境高,這就不在于相關素材的齊全程度,而主要看是否契合主題(名稱)。張先生把他的作品起名“寒江獨釣”,取意于唐代柳宗元的名作《江雪》之詩意,這就要看作品是否扣住詩的主題――“寒江獨釣”

按照這個標準,我認為,這個作品不缺魚簍,更不缺魚,那缺不缺素材呢?我以為說不缺也可以,那個第一稿。叫它“寒江獨釣”,也勉強立得住。要說缺,還真缺東西,缺的是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寒江雪”這種特定環境及氛圍的表現,離開這種特定的環境及氛圍,詩中“孤舟”、“獨釣”的點睛筆意,便難以顯現,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太難,比如,把底盤改用一塊白色的戈壁石,或旁邊再加一點表現雪天的其他素材,氛圍與漁翁的相互襯托的效果就出來了。如果我們不去注意這主要因素。反而僅從一個“釣”字出發考慮問題,又是加魚簍,又是加魚,釣魚的因素倒是全了,而《江雪》中“寒江獨釣”的意境卻大大地沖淡了,這個小品組合也只好改名了,叫“獨釣”或“釣趣”等等。意猶未盡,就此賦詩一首。

原本無它勝有它

――讀《中華奇石》《一條魚的‘石門事件’》有感

賞石最重意境佳,

豈必求全添魚娃,

一僧擔水寓“古寺”(注1),

蜜蜂追香蘊“踏花”(注2)。

看似組合瑜有瑕,

素材隨題可減加,

“江雪”詩意非釣“魚”(注3),

原本無它勝有它。

注1、注2:指的是中國畫寫意和含蓄手法的兩個著名的故事“深山藏古寺”和“踏花歸來馬蹄香”。

第8篇

一、巧用“史傳筆法”

司馬遷在《史記》開篇中總是先簡明扼要地介紹人物的籍貫、身份、性格等,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或為人物的命運作暗示。《種樹郭橐駝傳》就巧妙地運用了《史記》的“史傳筆法”,開篇簡明扼要,“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介紹了主人公郭橐駝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貫、職業和技術特長,為讀者初步刻畫了一個殘疾、樸素、豁達的人物形象。

我們還可以發現:郭橐駝“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駝業種樹”這樣的形象也有很深的文學淵源。《莊子》中所描繪的許多人物,有的畸形殘疾,如《養生主》《德充符》中都寫了失去單足或腳趾的人,《人間世》中則寫了一個怪物支離疏;有的則有特異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承蜩的佝僂丈人等。作者寫這篇傳記,把這兩種特點都集中在郭橐駝一人身上:他既有殘疾,又精于種樹。作者寫郭橐駝不僅僅是效仿《莊子》的形象的寫法,更重要的是繼承了《莊子》中體現的文化精髓。本文以老莊學派的無為而治、順乎自然的思想為出發點,借“郭橐駝”這一形象,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在安史之亂后,并沒有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元氣,甚至有時打著愛民、憂民或恤民的幌子施政,仍舊民不聊生。因此,文章開頭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一位順乎自然的文學形象。

作者在《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巧用“史傳筆法”,使作品開頭既簡明扼要,又不失生動,真可謂一箭雙雕。

二、活用對比手法

對比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首先,文章第三自然段寫郭橐駝自我介紹種樹的經驗,關鍵在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從種植的當與不當進行對比,把這一道理闡述得更深刻、更有說服力。究竟什么是樹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中的4個“欲”字,既概括了樹木的本性,又提示了種樹的要領。郭橐駝正是順著樹木的自然規律栽種,從而保護了它的生機,因而收到了“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這正是郭橐駝種樹“無不活”的訣竅。“他植者則不然”,他們違背樹木的本性,種樹時“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離”的惡果。柳宗元運用對比手法,塑造了一位具有善于植樹的能者形象。

其次,作者將郭橐駝對待樹的態度和長人者對待百姓的態度進行了對比,進而刻畫了兩種風格迥異的形象。郭橐駝植樹順乎天性,刻畫了其主張在掌握事物內部發展規律下積極適應自然的形象;而“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故病且怠”,這刻畫了封建統治者擾民、傷民的形象。

此外,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同樣也是運用了對比手法。

《種樹郭橐駝傳》一文靈活運用對比手法,把郭橐駝、他植者、長人者等不同的形象刻畫得具體而生動。

三、運用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最生動、最富有表現力的刻畫人物形象的描法。《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多角度多層次地運用細節描寫,進而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塑造了人物的性格。

文章開篇正面描寫了郭橐駝的體貌特征,“病僂,隆然伏行”,寥寥幾筆,形象而生動。文章主體部分就是郭橐駝答話的正面描寫,敘述郭橐駝種植的秘密以及他植者的不當,長人者的擾民,莊諧雜出,語精意豐,進而刻畫了一位善于種植,順乎天性的人物形象。

第9篇

關鍵詞:永州;地域文化;風景油畫;地域風格

1 永州地域文化對風景油畫風格的影響

永州古稱零陵,是瀟湘二水匯合點,古時雅稱“瀟湘”。永州是舜文化之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物產豐富,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跡,并為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唐代柳宗元被謫居永州10年,并寫下“永州八記”和《捕蛇者說》等千古名作。受柳宗元影響,唐以后許多文學愛好者,都慕名尋勝而云集在永州吟詠著述,并共創永州文學的繁榮,使永州曾有“詩文瀟湘”之譽。永州市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從一些方面上反映了當時永州人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蘊藏著無窮的精神和智慧的力量。永州境內少數民族眾多,民風純樸,民俗文化源遠流長,使得地方庀⑴ㄓ簦這些地域文化對藝術創作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任何有品格的藝術作品都有一定的風格意義。藝術風格的形成是藝術家是否成立的標志。所以藝術風格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很多藝術家為了追求風格的成熟,甚至付出一生的努力。風景油畫個人風格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響,如生活環境、生活閱歷、文化修養等,特別是風景油畫風格的形成與藝術家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風景油畫是藝術家所關注他的那一系列地域特征所創作出來的。

永州的悠久歷史文化和地域環境對生長在其中的每位藝術家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永州風景油畫經過當地藝術家多年艱辛的藝術探索,出現了一些優秀的風景畫家,如吳建陵、何明惠的藝術作品中表現出個性鮮明的風格,正是他們不斷地吸收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素養,關注自己生活的那片熟悉環境,在藝術創作風格上作出的努力,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表現語言。

2 永州風景油畫地域性認知分析調查

通過永州地域文化對風景油畫風格形成的影響。主要針對生長或長期工作在永州,受永州的地域文化影響較深的優秀油畫風景創作者中,吳建陵就是其中代表畫家之一,他是一個有探索精神的畫家,他把中國山水畫的特色與油畫表現技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品位,特別是在題材上表達一種樸素的山水美感。

對于吳建陵近十年來作品,主要分兩大系列:分別是太行山系列與湘南系列。太行山的山石樹木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藝術啟示,讓他受益匪淺。但永州的山水是他生長的地方,伴隨他的藝術蟄伏期、醞釀期、發展期。如果說:太行山――是啟示他的前行路標,那么瀟湘水――賜予他的藝術靈氣。

吳建陵曾說:“我一直在永州工作生活,并熱愛這里,畫永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在創作《永州八記》之前,得先去研讀柳宗元的原文,再去現場觀察與寫生。創作《小石城山》時,先研讀原文后再去對照現場,感覺整座小石城山的氛圍變化不是很大,但古韻意境怎么在畫面得到表現,他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最終這幅畫吸收了中國山水畫的一些表現手法,在構圖就采用了中國式立軸構圖,再采用散點透視來經營畫面中山、水、樹、人,畫中去掉絢麗的色彩,追求整體色調的微妙變化,點線面的皴擦點染與寫意用筆,使整體畫面的效果給人感覺是輕松、寧靜、懷舊、相思。吳建陵在《小石城山》風景畫中尋找回歸古典心性文化傳統道路,尋找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表達自己對永州山水土地的眷戀之情,優雅的冷色調系的運用,流露了南方人特有的溫潤、含蓄的性格。

何明惠是永州市資深油畫家之一,幾十年來,他用一顆真誠火熱的心對待他所愛的油畫藝術,他喜歡去大自然寫生,特別喜歡近距離來描繪生他養他的永州。常年生活在永州,何明惠有著湘人的豪爽之氣,喜歡呼朋喝酒,酒在他的藝術生命中,是個永恒的主題,每次大醉都因一件滿意的作品完成,或是意趣相投的畫友相聚。

一方山水養一方藝術家,在何明惠的許多風景油畫作品中,處處洋溢著對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眷戀,如作品《桃花盛開的季節》、《挑花紅了》、《老家》等。這些作品用筆用色都非常簡潔、概括,用筆上以大寫意的線條來概括各種繁雜的景物,使畫面充滿生機和活力,用色上特別注重畫面對光色的捕捉,善于調動不同的色調,特別是作品中紅橙色系巧妙的穿插,及粗獷的藍綠色塊與暖色系進行強烈的對比后,極大地豐富了色彩層次,在強烈的對比中求變化、和諧及統一,使畫面給人一種絢麗的火辣感 ,這種色彩的表現堪比早期的印象主義。這種繪畫方式恰到好處的表現了,南方的丘陵地區郁郁蔥蔥的植被,在太陽光照耀下的金光閃爍的流動感。在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地域的風景及國畫的大寫意和歐洲的印象主義及表現主義對他藝術風格的影響。

彪炳史冊的畫家潘天壽在談論中國南北畫宗形成的各種因素中指出:“地理氣候、自然環境對藝術風格形成有直接的影響。”何明惠作品中的紅色,使我聯想到湖南人每日必食用的辣椒,這種地域性的文化標志在他的作品中無意的流露。喜酒好客也折射出湘人特有的性格。吳建陵對于家鄉故土的摯愛,他的作品取材大多是南方常見的田園風景,他的作品大多是灰綠和褐色調子,有朦朧詩一般的意境,用色純凈并莊重典雅,具有一種古韻之美,表現了一種古典主義的典雅風格。

得出地域文化不僅影響了一個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形成,還引導人們對這種風格特征的認同,是一種藝術觀念和藝術表達同步推進的過程,是藝術家懂得任何有價值的藝術創作,都脫離不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3 永州風景油畫地域風格的發展方向

丹納在《藝術與哲學》中寫道:“藝術作品的產生和環境必然完全相符,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藝術作品。”從永州地域文化對當地風景油畫創作風格的影響,得出地域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是受到民族、時代、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

藝術要發展就要有自己民族、地域特色。永州風景油畫要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在中國的傳統審美觀念,必須立足本土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與畫家特殊的精神關系和情感聯系,將本土的民族審美和人文精神拓展在油畫風景領域中,使本土的風景油畫既保持了油畫語言的高度,又表現出本土的地域意味,從而呈現出個性鮮明的地域風格。求新求變也是推動永州藝術發展的內在動力,藝術家堅持自己的內心感受敢于突破并與時俱進,才可能將一種技法和一種風格樣式,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形成個人“符號性”的風格化語言,才能有效地促進永州風景油畫的生存與發展。

第10篇

(唐)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柳宗元是散文大家,并不以詩著名,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在詩作方面也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個代表當時流派的杰出詩才。其抒情詩善于運用清新俊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出自己的心情。

基于其出身經歷和對當時黑暗腐敗政治的認識,柳宗元抱著儒家的“入世”態度,積極參加了當時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由于觸及宦官、豪族、舊官僚的利益而遭到極力反對,這次史稱“永貞革新”的改革僅進行半年便失敗了。參與者紛紛被貶,作為其重要成員,柳宗元更是被一貶再貶:先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市)司馬。十年后,即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在三月又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后荒涼,這次一同被貶的還有:韓泰為漳州(今福建漳浦縣)刺史,韓曄為汀州(今福建長汀縣)刺史,陳諫為封州(今廣東封開市)刺史,劉禹錫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他們四人就是這首詩題目中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飽受打擊,屢次遭貶,前途未卜,其心情自然是非常苦悶的,這首詩寫于元和十年(815)夏天柳宗元到達柳州任刺史之后不久,登柳州城樓懷念同遭貶謫的友人,寄贈給韓泰、韓曄、陳諫和劉禹錫這首詩,這是其抒情詩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兩句“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第一句寫詩人滿懷苦悶登上城樓遠眺,看到蒼茫大地一片荒涼,正是其被貶地景色的真實寫照。當時的柳州是什么情形呢?用柳詩的話說自然環境是“炎煙六月咽口鼻,胸鳴肩舉不可逃”,“陰森野葛交蔽日,懸蛇結虺如蒲葡”;治安環境是“到官數宿賊滿野,縛壯殺老啼且號”。第二句寫詩人的愁思正如大海一樣茫茫無邊,是寫情。這里的情與景并不是孤立的,眼前的“大荒”正是“愁思”中所感受到的,而詩人之所以起“愁思”也是因為這眼前的“大荒”之地。

頷聯“驚風亂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是寫眼前風雨之景,水中芙蓉、墻上薜荔在狂風急雨中搖擺掙扎、起伏不定,是寫景,但又暗喻了作者飽受打擊、處境險惡的狀況。在這里,芙蓉與薜荔,正象征著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客觀事物融入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于風,而驚風仍要亂;薜荔覆墻,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彌漫呢!在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紀昀評這一聯的特點是“賦中之比,不露痕跡”。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這是本詩的點睛之筆,也是本詩的靈魂之所在。遠處的山嶺和樹木阻斷了詩人眺望的目光,詩人要望什么呢?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寫道:“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在這里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論?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比喻奸佞當道,壯志不得施展的心情。柳宗元躊躇滿志積極參與政治革新,欲強國富民,卻招來接二連三的打擊,也應該有同樣的心情。故園千里,長安不見,抱負難施,返都無望,同道四散,所有這些讓詩人愁腸百結,正如眼前的柳江曲折回旋。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一聯照應題目,是寄友之作。“百越”是當時五嶺以南少數民族的泛稱,點明了他們貶地的偏遠,寄封書信都十分困難,更增加了詩人的悲愁,也是寫情。尾聯從前聯生發而來,除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訊,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便是互通音訊,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一鄉”。然而就這樣結束,文情較淺,文氣較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先用“共來百越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郁頓挫的藝術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一同被貶謫于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讀詩至此,余韻裊裊,余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第11篇

也難怪,詩詞是以“意象”為核心來表情達意的,所以詩詞作品中的“物象”比比皆是,而這些“物象”到底是為抒情服務的呢,還是為表達作者的志向服務的呢?如果不注意區別這二者各自的特征,確實難以辨別。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定義

借景抒情,也稱“觸景生情”“寓情于景”,是通過描寫景物來抒感的一種手法。比如杜甫在《登高》一詩中,以登高所見悲涼廣闊之景――“猿嘯哀”“鳥飛回”“無邊落木”“不盡長江”,充分表達詩人長年漂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寓情于景,渾然一體。

托物言志,也稱“托物言情”,是通過描寫事物來表明自己的志向、人生態度或感悟的一種手法。比如,于謙在《石灰吟》中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不同

(1) 描寫的事物不同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借某種事物來表達情意的。但是,借景抒情描寫的是作者眼前的風景,會隨時間、地點、情形的轉換而不同。比如《登高》中的景物,是杜甫登高時所見,換一時換一地就不一樣。

而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個事物的特性來表達志向,比如《石灰吟》一詩就是借助石灰經千錘百煉才成型的特點,表達自己不怕犧牲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物”一般具有某種約定俗成的意蘊,有些“物”的意蘊在中華文化體系中數千年不變。比如,牡丹是富貴的象征,蓮花是高潔品質的象征,月與思鄉有關,紅豆則是相思的代名詞……

(2) 表現的事物不同

借景抒情,表現的是人物一時一地的情感。比如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借“客舍青青柳色新”抒發了與朋友分別時的“愁”情;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借用“枯藤”“老樹”“西風”“瘦馬”表達游子的愁思,等等。除了愁情,這種情感還包括喜、怒、哀、樂、悲等。

托物言志,表現的是人物一以貫之的人生志趣。比如駱賓王在《在獄詠蟬》中寫道:“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以蟬喻己,表明自己品行的高潔。又比如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一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作者要表達的“特立獨行”的精神全都在“西山”這個意象里,“西山”,實際上是柳宗元精神品格的外化。

(3) 應用的目的不同

中華文化有含蓄蘊藉的特征,詩歌又是極講究趣味的,因此很多情感的表達都不是直白的,而是選擇間接地通過景物來傳達和強化。因而借景抒情的使用特別廣泛,它使得詩詞變得委婉含蓄而有趣味,所以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毫不過分。

“托物言志”的使用往往是出于清高之士不愿直說,或迫于高壓不敢直說的情形。作品中的寄托往往跟詩人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人生態度、生活作風、價值取向等有關系,這一點我們要特別關注。比如,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運動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后,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故寫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記》。

【練一練】

(1)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綿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羅 隱

一年兩度錦江游,前值東風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

山牽別恨和腸斷,水帶離聲入夢流。

今日因君試回首,淡煙喬木隔綿州。

[注] ①綿谷:地名,今四川廣元縣。

②蔡氏昆仲:羅隱游錦江時認識的兩兄弟。

詩歌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作簡要分析。

(2)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

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

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

但恨處非位,愴②使心傷。

[注] ①商風:秋風。②愴(liàn):悲傷。

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第12篇

一、熟讀成誦,隨聲入境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習慣用吟誦書籍的方式來學習。桐城派作家姚鼐就說過:“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吟誦時聲音的高低起伏、語速的急緩變換、腔調的升降曲折,可以快速整合學生的視覺、聽覺、聯想,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緒的感染,陶醉于詩歌的意境之中。

以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為例,“日照香爐生紫煙”可以讀得輕柔緩慢,展現陽光照射下煙霧繚繞升騰的曼妙景致,把學生帶入詩歌所創造的意境中,隨詩人踏上廬山之行;“遙看瀑布”四字則輕快短促,似在提示即將出現的景色,引發學生想象遙看的美景,然后吟出“掛前川”三字,面對如此奇景,學生油然而生欣喜向往之情;第三句鏗鏘有力,直面瀑布,仿佛已能親身感受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第四句揚聲贊嘆,跟隨作者一起大膽想象、嘖嘖稱奇,這莫不是九天銀河墜落凡間!通過吟誦,文字會隨聲波在大腦中繪制出一幅壯觀的廬山瀑布圖景,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之情。與此同時,詩歌獨特的聲韻、婉轉的節奏,會形成美妙的聲波保存在記憶中,易于學生理解背誦。

二、詩中有畫,畫中悟情

宋代文豪蘇軾評論唐代王維的作品時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畫結合是中國畫的傳統特點,詩情畫意更是古詩至美的境界。小學課本中不乏“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如李白的《望天門山》、柳宗元的《江雪》、王維的《鹿柴》等等。教學此類古詩時,可以抓住其“詩中有畫”的特點,通過畫面的再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豐富聯想,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詩作。

例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詩中的景物畫成一幅畫。因為意象較為簡單,學生們的作品大同小異:連綿的群山,無人的小路,白茫茫的雪景,毫無生氣;只有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獨坐于小舟上,在冰天雪地中垂釣。“畫由詩中來”,學生既然能畫出詩作,對詩意自然也已經理解。接下來我只消稍作點撥并輔以延伸,柳宗元孤寂清高的形象便一下子躍然紙上。“由畫入詩,詩畫結合”,有了圖畫的鋪墊,加上一定的想象,不僅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詩歌,而且為學生感受意象提供了場景,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表達、理解等語文能力。

三、不求甚解,但求適解

巴金在《讀我的散文》中這樣說過:“從小讀過不少散文,當時背得很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讀多了讀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小學生的年齡還小,古詩又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文體,一味追求字詞句的翻譯,只會加大學生學習的負擔。再者,很多古詩一經翻譯,其特有的詩歌意境便蕩然無存,不如不譯。

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楓橋夜泊》一詩時,以“這個夜晚,詩人張繼睡著了沒有?”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關注詩眼“愁眠”。接著提問:“在‘愁眠’中,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情。隨后又將目光聚焦到“對”字上,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孤寂與落寞。縱觀整堂課的教學,老師既沒有刻意強調對詩意的理解,也沒有一味放任學生的自讀自悟,而是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在“愁眠” 和“對”這兩個重點詞語上,讓他們自發感受文字背后的詩人情感。這般教學,詩所特有的空靈的意境、雋永的情味才能被完好地呈現出來,自主探究的過程也能讓學生深刻感悟古詩的音韻美和意境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贡区| 尼木县| 呼和浩特市| 酒泉市| 元阳县| 宜丰县| 宁国市| 兴文县| 兰溪市| 德州市| 自贡市| 巴马| 太和县| 漾濞| 黄平县| 图片| 额尔古纳市| 班戈县| SHOW| 平顶山市| 陆河县| 四会市| 江口县| 阳曲县| 林甸县| 遂溪县| 沿河| 大同市| 金沙县| 陆丰市| 荆州市| 马关县| 华池县| 嘉义县| 邢台县| 东台市| 西宁市| 攀枝花市| 林芝县| 富顺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