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感恩節的由來英文

感恩節的由來英文

時間:2023-05-29 18:22: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感恩節的由來英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感恩節的由來英文

第1篇

感恩節介紹

The Thanksgiving legacy has been alive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customs we see in our homes today remind us of ancient celebrations of harvest, thankfulness for peace, and the endeavors of native Americans. It consists of stories of those who believe that gratitude for blessings is a virtue all must possess.

感恩節的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關于它的習俗活動使我們想起了過去人們的豐收、感謝和平以及美國印地安人的努力。這些都是由那些信仰感恩和賜福的人的故事

感恩節的由來

At the beginning of 17th century, England's Puritan encounter the

persecution. In September, 1620, 102 Puritan mounted "in May flower" the sailing ship, arrived US'S plymouth port on December 26, the preparation started the new life. However, these immigrations basic are ill should the local environment, after the first year winter passes, only some 50 people fortunately survive. The second year spring, the local Indian gives them very many essential items, and how the church do they cultivate on this land. This year autumn, the immigrants have obtained bumper crop, at the end of November, the immigrants please come the Indian to share the corn, the pumpkin, the turkey and so on the delicacies which manufactures, thank their help, thank God to grant bumper crop. From now on, Thanksgiving Day turned US'S fixed holiday.

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xx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號帆船,于12月26日到達了美國的普利茅斯港,準備開始新的生活。然而,這些移民根本不適應當地環境,第一年冬天過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人送給他們很多必需品,并教會他們如何在這塊土地上耕作。這一年秋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11月底,移民們請來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雞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謝他們的幫助,感謝上帝賜予了一個大豐收。自此,感恩節變成了美國的固定節日。

感恩節祈禱的習俗

For centuries, 'Thanksgiving Day' is associated with communal prayers in church and in homes. People offer various meal time prayers during the day. It is a time, when mankind thanks God for all his blessings and grace. It is also a day to show gratitude to y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for all the good deeds.

幾個世紀以來,“感恩節”與在教堂和家里祈禱者有關。人們提供各式各樣的用餐,禱告一下白天的情況。這是一個人類感謝上帝帶來所有祝福的時候,同時也是一個感激你的朋友和親人及所有的好事的時候。

感恩節送祝福

Thanksgiving is a day when people send loving messages and warm wishes to their relatives, colleagues at work place, superiors and subordinates, near and dear ones. It is a day of conveying their feelings through Thanksgiving cards. 感恩節是人們送愛的信息和溫馨的祝愿給他們的親戚、同事、上司和下屬、極親密的人的一個節日。這一天他們通過贈送感恩節賀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感恩節的英文祝福語

Have a FULL Thanksgiving day

Warm wishes at Thanksgiving

Thanksgiving wishes for you and your family

From all of us to all of you at Thanksgiving

I love to eat, so I love Thanksgiving

第2篇

在西方社會,一年中的幾個重大傳統節日,全都集中在年終歲尾的第四季度,如十月末的萬圣節,十一月末的感恩節和十二月下旬的圣誕節等。我和老伴應兒子、兒媳邀請,在美國住了一段時間,正趕上過這些原汁原味的節日。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年中最“鬧鬼”的夜晚――萬圣節。

萬圣節(俗稱鬼節),每年的10月31日是萬圣節前夜,在英文中有個專有的詞叫“Halloween”。傳說在基督紀元以前的古西歐國家,德魯伊特人認為在10月31日這天夜晚,死神會帶著已死去的人重返人間。于是,他們燃起大火,將動物放在火中燒,作為給死神的獻禮,祈求它不要打擾人民,一些占卜者則施以巫術驅趕在四周游蕩的妖魔鬼怪。年輕人集結在一起,用動物頭或皮毛做成服飾打扮自己(即化裝舞會的由來),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后期習俗,因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也是一種秋收的慶典,他們相信,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美滿的收成,并對他們呈上豐盛的款待。所有的篝火和燈火,一是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可以給鬼魂照亮道路,引其回歸。

在美國,萬圣節是僅次于圣誕節和感恩節的第三大節日。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地裝扮自己,盡情作怪!不必擔心會招致他人異樣的眼光,因為每一個人都一樣“炫”!

早在十月初的清晨,我和老伴在洛杉磯居住的社區里散步時,就忽然發現不少美國人家開始陸續用南瓜燈和骷髏裝扮自己家的屋內院外,鬼氣妖氣十足。在各大商場或超市的入口處,擺放著和真人一般高的骷髏造型,面目猙獰,恐怖可怕。

洛市有專賣萬圣節商品的超市,五花八門的鬼節飾品,琳瑯滿目,小到卡通面具,大到一人多高的身披長袍的長老,從血淋淋的鬼頭,到身著黑衣頭戴黑帽的女巫,猙獰可畏,其價格都不菲,從數十美元到數百美元不等,來到這里像進入一個魑魅魍魎的世界,看得我們心驚膽戰。

31日夜晚,在美國人看來,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刻,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們成幫結伙,穿著五顏六色的化裝服,頭戴各種假面具,手提南瓜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大聲吆喝:大門開開,糖果拿來!

夜幕降臨后,我和老伴想親眼看看萬圣節“鬧鬼”的夜晚。于是兒子專門開車送我們到美國人居住的小區轉轉。只見大街小巷、夜色中人頭攢動,裝成鬼或扮作女巫、俠士,孩子們到各家討糖吃,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款待。許多家庭都把自己房屋裝飾成鬼的世界。當我們提出想進去參觀時,受到化了裝的主人的熱情歡迎,走進他們家的“鬼屋”,只見房內吊著面目猙獰的“骷髏”,白絲帶在空中擺動,配以忽明忽暗的燈光,真像到了地獄之門。

一路上,我們看到有不少喜歡熱鬧的家庭在舉辦化裝舞會,鬼臉、南瓜燈、蜘蛛網之類的,都成了節日的裝點。整個洛杉磯市一派鬼氣彌漫的節日景象。

看美國人過萬圣節后,我們總結出來,其實畫鬼容易,扮鬼也不難。只需要用一條白床單頂在頭上就可以,在上面摳兩個洞,留出眼睛。若想扮成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并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只絨毛小兔備用。小孩子可以把自己打扮成喜歡的卡通形象。

在萬圣節這幾天,朋友、家人之間都會互寄賀卡,這更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就像在中國,到了元旦新年之際,大家都互相寄賀卡一樣。

萬圣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圣誕節乃至新年了。

第3篇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文化意識 滲透

《中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內容標準”中提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國著名英語教育專家胡文仲先生指出:“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密切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對語言的發展又起著制約作用。因此,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否則就無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小學生目前處于學習的最佳階段,他們天性活潑,好奇心強,模仿欲也比較旺盛,所以在小學階段就注意點滴滲透,積少成多,才能厚積而博發,為以后的良好的英語學習做下鋪墊。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那么,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外國文化意識呢?

一、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學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毫無疑問,詞匯教學也要為這一目的服務。人類的交際不單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跨文化現象。在教學中,要對兩種交際文化進行對比。下面我們來看一節課堂教學實例【實例1】時間:5分鐘 執教:胡紅紅 【教學內容】food系列單詞(六年級復習課)

Step 1.revision

Ss talk about the words about the food in groups.

S1:Rice,bread,beef,milk,water,egg.

S2: fish,tofu,cake,hot dog,hamburger,French fries,cookie,biscuit,jam,noodles,meat,chicken,pork,mutton.

S3:vegetable,salad,soup,ice,ice-cream,Coke,juice,tea coffee.

T:Which food is often eaten by Chinese children?

S4: Rice,tofu,fish,noodles…

T:Which food is often eaten by foreign children?

S5: hamburger,French fries,cookie…【專家點評】在單詞的復習鞏固中,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是枯燥無味的,在這個問題上,胡老師處理得很好。她在讓學生掌握詞匯意義的基礎上,挖掘詞匯的文化內涵,了解其中的文化涵義,讓學生根據中西方飲食習慣的不同把單詞分類,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而且有助于記憶詞匯,使詞匯的記憶變得不那么枯燥乏味,變得有趣味、有情景,有聲有色。我們的英語課也將因此變得生動活潑。何樂而不為?

二、結合課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的滲透要自然得體,否則將會給學生一種突兀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感覺,那么,結合所學課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課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收集一些與圣誕節有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匯報、問答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圣誕老人的由來、圣誕節的傳統食物等與圣誕節有關的知識。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和外國文化的興趣,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此外,在課文內容教學中,也滲透文化意識。如:在美國接受到禮物要當著送禮物人的面打開,并表示喜歡,別忘了道謝。這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別。近幾年,西方國家的一些節日在我國也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和推崇。比如圣誕節、感恩節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組織一些文化交流活動。比如圣誕節快到了,為了制造濃郁的氛圍,商店的櫥窗都貼出了圣誕老人、圣誕樹等圖片。此外西方國家其他一些重大的節日如:感恩節,復活節,獨立日等都可以通過課堂活動的形式介紹給學生。

三、從英語歌曲中滲透文化意識

在許多英文歌曲,它們都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教學這些歌曲時,我們可以適當介紹一下。學生在學唱Jingle bells時,快樂的音樂讓人感受到了圣誕節的氣氛,讓小學生聯想到風雪彌漫的冬夜,清脆的鈴聲和一位紅衣白胡子的老爺爺駕御著漂亮的雪橇從遠處而來。在這節課中,孩子們不僅是單純的學習了一首英文歌曲,還對西方的圣誕節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對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現在使用的小學英語教材中收錄了許多動聽的歌曲其中有些歌曲旋律優美,歌詞活潑有趣,除了供欣賞之外,里面還蘊藏著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如果將他們很好的融于英語教學之中,不僅能調節課堂氣氛,并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感受到語言的文化內涵。

四、開展綜合性的文化活動

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堂上舉辦圣誕節會、生日party、采訪、英語故事表演、英語手抄報展,觀看英語電影、卡通片課堂開放和其他類型的教研活動,來滲透外國文化意識。

總之,外語學習離不開對所學語言所代表和負載文化的了解。在學生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師要運用各種途徑,在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感受、體驗、理解、接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合,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第4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 異域文化 認知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088-01

1 何為異域文化

所謂文化的異域性,實質上是跨文化交際中一方對他方文化的一種解釋。異域性并不是一種性質或狀態,而是對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釋的結果。從英語教學角度出發,“異域文化”可理解為“英語語用國家的整個社會方式。”這一界定的范圍比較寬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習俗,又涉及隱藏在習俗之后的價值觀念。英語教學既要關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與語言交際直接相關的文化,還要注重目的語的文化價值觀念,以及體現這些價值觀念的文學 藝術 、思想流派、、社會制度等。

2 培養學生異域文化認知能力的意義

隨著國際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廣泛和深化,國際交往的空間不斷擴展延伸,這對我國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它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在于使學生對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從中獲得英語語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經濟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已達成共識。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即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交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恰當交際的能力)。美國語言學家Timonthy Light在《現代外語教學法》一書中說:“如果學生根本不知道一種語言的文化習慣,那么他就不會使用那種語言,盡管他的語音、語法都很好。”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應有的英語知識,但卻不能很好地應用到交際語境之中,成了“啞巴英語”,缺乏適應社會發展的英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英語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異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內容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作為必要的補充,是達到語言教學目的的關鍵。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也就是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域文化的范圍,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3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情況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不斷接觸異域文化,感知異域文化,體驗異域文化,培養他們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指出:“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體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異域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思維方式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在給學生介紹中國加入WTO過程中所形成的中美兩國不同的談判風格、談判方式、決策過程時,要讓學生了解中美兩國除了在政治、經濟方面存在差異外,還存在文化方面的差異。教師如果不能有意識地激活這些知識,沒有意識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就無法認知異域文化,無法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無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閱讀不同的英語報刊,涉獵各種形式的外國文學作品等多種渠道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再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不僅要學語言,更要學語言背后的文化。這樣,學生就可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接觸異域文化,進而培養對異域文化的認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課堂除了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場所,還應該成為學生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傳授異域文化知識最有意義的方法是解釋說明。每節課前10分鐘,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識、歷史事件、、文學作品、節日慶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飾、飲食、聚會、出行等,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和教材緊密相連,很大程度上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實踐證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對英語語言本身更感興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時機,運用異域文化背景導入教材的篇章學習。在講解“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一課時,筆者先簡述了感恩節的由來,由此引出圣誕節、情人節等一些西方國家的節日慶典。西方人慶祝圣誕節,除了互送賀卡、裝飾房間、購買禮物外,還保留了一些傳統習俗,如孩子們喜歡把長筒襪掛在壁爐上,他們相信圣誕老人會坐著雪橇,趕著鹿群,通過煙囪,在圣誕節的凌晨把他們渴望已久的禮物放在長筒襪里。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制作圣誕卡片、描述圣誕老人的形象等方式為學生認知異域文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不知不覺地認知異域文化。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滲透異域文化。為了創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可以挑選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幻燈片、教學光盤、影視資料,通過聲音、圖像的傳遞,使學生通過觀看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情景、風俗習慣、等,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直觀有效地領略到英語國家的文化。這種視聽教學方法既培養了學生認知異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聽力及學習語言的能力,

第5篇

關鍵詞:中職;基礎英語;教學;文化;引入

基礎英語教學中,通過對英語背景的熟練掌握,才能提高英語的使用率、英語交際能力。英語是西方特有的文化產物,人文風情的傳播工具。對于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植入方式是通過文化導入教學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和跨國文化交際能力。

一、文化是語言教學的基礎

每一種語言都有發展語言基礎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往往也是這種文化背景。在英語教學中一個種族、一個地域所具備的語言系統都是建立在歷史發展、地理風情、生活習慣、宗教習俗、理論價值導向上的。英語教學工作中,學生接受的是一種西方的語言學科,英語產生于西方特有的地域、人文、社會發展。英語也是在西方人不停的生活生產實踐中,逐步完善發展的。教師在英語教學工中,在傳授單詞、語法的同時,更要進一步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社會發展。用英語特有的社會背景帶領學生用西方的人文理念去吸取西方文化的傳統美,吸收西方語言里面的語法精華。

語言是一門不斷發展、不斷演變、不斷精煉的學科,不是死記硬背就可以吸收語言精華的。通過英語的學習,對西方的社會問題產生高度唯物的論證,正確地判斷西方社會的發展狀況,這才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

二、文化引入英語教學的優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一種語言,感知一種語言氛圍,是靠一個文化層面來鞏固的。英語語種是歐洲文化的延伸,也是歐洲語言的重要體現。文化引入創造的語境真實、豐富、活潑是正確的語言教學方法。教師在文化引入英語教學時,可以嘗試用“英語電影”的方式做初步的嘗試。一部優秀的英語原音影片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中職教育機構都已經具備多媒體教學工具,英語教學電影以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在經典語句的表達部分教師可以著重重復回放。電影教學模式是文化的一種傳導,以視覺、聽力、口語三位一體,增加了知識傳播的寬度和廣度,充分展現了文化引入英語教學的優勢。

一部優秀的英文原版影片里面包含的是歐洲的人文風情、生活習俗、地域特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英文影片在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不同層次地展示了英語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英語語種形成的具體語言環境。英語電影里的對白向學生展示的是純正的口語表達方法,語言環境真實、語速準確豐富,帶著英語本土的文化豐富內涵展示了英美國家特有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風情以及人文理念。影片以集中、直觀、生動的表現手法反映了英語語種的語言魅力;影片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藝術表現力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真實的語境,使學生在語境里對語法表達語義進行推測和理解;影片以一種文化傳媒的形式展示了語言文化、表演技巧、情景文化等方式傳遞的一個具有時代代表意義的文化層面。電影英語字幕的快速切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中英兩種語言的融會貫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同的劇情場景,不同的語氣表達,學生的思維隨著演員演繹劇情時的情感表達一同感動,一同激情澎湃。對于語法的語氣助詞的應用在這種狀態下根本不需要教師的再三強調,學生也會產生過目不忘的學習效果。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引入的方法

英語的學習是通過語言感知一種文化,接觸一個民族的歷史,沿襲這種歷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語言國優秀傳統節日的宣傳。例如,中國漢語重視春節的介紹,因為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可以推舉歐洲的節日,例如,情人節——Valentine's Day 、圣誕節——Christmas、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復活節——Easter Sunday、愚人節——April Fool's Day、萬圣節——Halloween,以及每個節日的由來,并且在用英文進行節日介紹和說明。

文化是無國界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歐洲文化向學生展示清楚,也要把本國文化用英語詳細地說明,并且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即便熟練掌握了英語,也不能忘掉我們的民族文化。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身邊印象深刻的中國文化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教學。例如,中國的新年、中國的特色美食、中國的名勝古跡等中外馳名的文化。學生用英文熟練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鍛煉自身英語基本技巧之外,也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可以與外籍教師和同學溝通的機會。歐洲人到中國工作和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賺取人民幣,更主要的是中國是個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在歐洲具有傳奇的色彩,神話般的美麗。外國人最注重的是和中國文化的溝通和交流,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古典文化、中國的餐飲文化都受到世界的矚目。外國人和中國人聊的最多的話題不是你多么富有,他們關注的話題是中國各式各樣的文化。文化的英語趨向是英語存在的價值和主要意義。利用文化傳播在英語中的地位來鞏固英語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狀態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成績。

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化傳播這一媒介提高英語單詞和語法的實用性和準確性,用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做到學習交流兩不誤。讓西方的文化走進我國,把我國的文化推向世界,使英語教學成績在文化傳播的方式下得到迅速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研社,2007

2.鄧玉華、李大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中國西部科技,2006

3.鄒嵐,《淺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科教文匯,2009

第6篇

【關鍵詞】 初中英語 教學 英語歌曲 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開辟英語語言環境,再配以大量的感性材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語境中學習英語,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科與學科之間是相通的,英語起伏的語調優雅而流暢,富有韻律。而通過英語歌曲的吟唱和表演,可以喚醒學生對美的追求,把英語和音樂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本文就初中英語教學中英語歌曲的運用談談自己淺顯的認識。

1 英語歌曲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趣引人的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前提,使用英語歌曲能創造英語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英語歌曲是英美文化的精粹,也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優秀產物,是英語本土文化很好的載體,歌曲中往往寓含了英語知識的各個方面。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音樂的節奏、音調、力度以及速度等對人的大腦能產生良好的刺激使得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處于積極和興奮狀態,從而使人精神煥發,身心愉悅。Hotz(1998)指出,在英語教學中應用英語歌曲不但有助于緩解疲勞,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目是一個寓教于樂的促進英語學習的好方法。Eken(1996)認為,優美悅耳的音樂能使人精神愉快,能喚起人的情緒,使人處在積極接受力和感悟力強的狀態。Boyle和Coltheart (1996)進行了不同類型背景音樂對記憶影響的研究,研究證明,音樂對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

2 用歌曲和表演,作為課程開始的熱身

英文歌曲是引出新教學內容的一種有效而巧妙的途徑,我們應該使用簡單、易懂、易上口的歌曲。通過活潑歡快的歌謠,可以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并以簡潔有效的形式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師生可以利用歌曲進行問答:T:Are you happy,boys and girls?S:Yes,we are very happy.T:Ok,if you are happy,please clap your hands.然后要求學生一邊哼唱clap your hands,一邊配合動作拍手,這樣可以把歌曲用活。使用活潑有趣的歌曲問答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接下來的教學過程靈活、開放且自然流暢。在我們所教授的課程中,都可以使用相應主題的英語歌曲進行導入,在一節課的開始我們還可以把英語歌曲與游戲、師生自由交談、表演等結合起來,為開展本節課的其他內容作鋪墊,讓學生更輕松地接受新內容,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新課的學習中去。教師們創造性地設計集趣味性和啟發性為一體的熱身活動,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需要教師花心思、想主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3 用歌曲和表演,理解句法和語法

英語語法是學生最難理解的部分,我們可以用音樂的方式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音樂可減少大腦皮層的緊張,輕松歡快的歌曲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音樂能刺激大腦,激活右腦神經,引起高度興奮,給學生帶來學習的。英語歌曲能讓學生學會不少特定的句子結構,從而產生成功感,建立自信心。比如美國歌手Richard Marx演唱的“Right Here Waiting”中有一句歌詞是:“Wherever you go,whatever you do,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學生在欣賞歌手頗具滄桑感的歌聲的同時,也能復習wherever,whatever引導的讓步狀語從句的用法;而在哼唱“As Long as You Love Me”的同時也可以感悟什么是條件狀語從句;“That Is Why You Go Away”又可以說明什么是表語從句;聽了Bryan Adams演唱的“Here I Am”,學生會進一步認識什么是倒裝句。因此,將英語歌曲和語法知識進行巧妙的融合,不僅可以復習原來的語法知識,而且可以使原本比較費解的語法結構變得好學、好記。這里應用歌曲學習能減少學生對英語閱讀寫作中的恐懼感和畏懼情緒,提高學生對英語閱讀與寫作的興趣。

4 唱英語歌曲能使學生增強文化意識

第7篇

關鍵詞:語言與文化 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一、語言學習與文化的關系。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語言是人們溝通的橋梁,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尤其是在交際文化方面,東西方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給我們學習與正確使用英語帶來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跨文化的教育,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異給英語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在提高文化領悟能力的同時提高語言能力。??

二、中、英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不同的招呼方式。在中國,人們見面打招呼時往往會說:“你吃飯了嗎?”(“Have you eaten your meal?”).但如果這樣和英,美人打招呼,他們會以為你要邀請他們去吃飯。再如,中國人常說“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到哪兒去了?”(“Where have you been?”),這也只是一種打招呼的形式而已,但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可能會不高興,因為他們以為你要了解、介入他們的生活。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見到你 很高興”),“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嗎? ”)

2、不同的禁忌。我們中國人見面寒暄通常是:“你是哪兒的人?““你家里幾口人?”,“你工資多少?”,“你結婚了嗎?”,“你最近在忙什么?”“等等。但在西方人看來,年齡、收入、婚姻、地址、經歷、工作、信仰這些話題都屬個人隱私,忌諱別人問及。他們不喜歡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愛講個人私事,且英國天氣變化無常,氣候惡劣。人們見面喜歡談天氣,如:“It’s a fine day, isn’t it?”“Yes,it’s fine and we don’t have many fine days, do we?” 等等。

3、不同的節日。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 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4、不同的稱呼。在中國,親屬之間的稱謂有分爺爺、外公、奶奶、外婆,在英語中,統稱為“grandpa”、“grandma”; 而舅舅、姑丈、叔叔、伯伯稱謂“uncle”;舅媽、阿姨、嬸嬸、伯母,姑姑則統稱為“aunt”等等。再者,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 :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又如: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朱老師”稱為Teacher Zhu。 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朱老師=Teacher Zhu。。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5、不同的字詞意義。多數英語單詞既具有字面意義,也具有引申意義。對于講漢語的中國人來說,要學好英語,就意味著不僅要掌握好英語單詞的字面意義,更要知道其引申意義。比如:“blue”一詞,除了有藍色的意思外,還可以表示(人的臉色等)發灰的,紫的,或者是沮喪的、憂郁的如:Lily’s face was blue with cold.(莉莉的臉凍得發紫。);Tom looks blue.(湯姆看上去情緒低落。)

三、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交際能力和加強文化教學

1、鼓勵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因為很多文學作品不僅生動的刻畫出社會各個,各個階層的人民的生活,而且語言生動豐富,通過閱讀學生對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深刻,學生不僅能了解風土人情的差異,還能了解另一個民族的甚至價值觀上的差異。而且學生在了解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學到了語言知識。

2、依托教材,在語言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歷史。有目的地在教學中滲透一些交際文化背景,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歷史。在小學PEP英語教學課本中,每一單元都會有介紹西方文化的知識,如“doggy bag”是什么意思;中西方的用餐方式;各種節日的由來等等。

3、創設情景,培養意識。在課堂上用純英語教學,創造一些英語聽說氛圍,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練習機會。通過創造模擬情景,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實踐,使學生身臨其境反復練習,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增強學生在實踐中的應對能力。

第8篇

【關鍵詞】英語教師隊伍;英語學習;改進;思考

隨著經濟、科技的不斷發展,世界越來越融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各個國家的交流日益密切,對于大學生而言,將來走出國門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工作上對英語這門國際語言的需求也越加迫切,英語已經成為21世紀大學生必備的一項職業技能。

1 目前高校英語教師隊伍現狀

學歷結構上,大學英語教師以本科為主,尤其是專科學校基本沒有博士學位,全日制碩士學位的比例也不足百分之10,有留洋背景的教師也不多見,外籍教師師資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要求;教師與外界交流互動較少。一方面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沒有足夠時間參與學術交流,另一方面校方沒有足夠資金送教師出國進修;教學理念的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英語學習與其他學科不同,它講求的是實際運用能力,教師以教為主的傳統“唱獨角戲”模式效果收效甚微,英語的教學更講求的是課堂上的互動性,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

2 英語教師自身教學提高的途徑

首先,教師自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包括聽說讀寫。大學里的英語教師一般都是英語專業畢業,通過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但是英語是一門工具類學科,與其他科學人文學科不同,如果不在將來的生活工作中經常運用,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會逐漸退化。英語教師雖然每天都在上英語的大學教材,但是課堂上經常會用中文詳解英語的語法、英文文章的意思,甚至有的老師整堂課基本都在用中文教學,這樣不利于自身英語能力的提高,也沒有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英文學習語境。因為英語是用來與人交流的,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在于是否能夠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而是將來是否可以與外國友人進行交流,能表達出自己想說的意思,聽懂他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語教師不僅僅要有豐富的詞匯、考究的語法,更應該注重自身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在平時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技能。學校可以在英語教師內部開展英語角的活動,英語教師每天至少要在英語角保持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口語對話,增強英語的語感,學校應規定英語課堂上教師說英語的時間至少達到整節英語課的百分之八十五,并且每天都應有教學督導巡查聽課。大學校園這樣教師才有動力不斷督促自己提高自己的會話能力。中都會有外聘的外籍教師,可以組織教師每星期與外教進行一小時的互動對話。英語教師的教案應由外文書寫,這樣可以在平時保持寫作能力。系部每學期可以組織教師開展一次英語演講比賽,要求所有英語教師必須積極參與,比賽過程中關鍵對教師的口語發音,流利度進行考評,

其次,英語教師需要熟悉國外的文化。語言是建立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橋梁,學習一門非本土的語言需要對他國的文化背景有著深入的了解,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我們很難理解一些詞的意思,很難在交流中理解他人的意思。以西方節日為例,復活節是西方國家隆重而又盛大的宗教節日,西方國家的復活節有各種習俗,如有的在復活節那天里燒毀猶大的模擬像,他是背叛耶穌的一個門徒,有的會在那天舉行滾雞蛋,染色的雞蛋是復活節的標志,古代春陽節,人們互贈染色的的蛋以表示互相祝福,不同顏色染色的蛋都有不同的含義。兔子是復活節的又一標志,關于復活節的兔子也有很多傳說。再如感恩節是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大豐收,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火雞以及自己種的南瓜、紅薯、玉米等成為了這個節日標志性的美味佳肴。還有像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圣誕節、愚人節等這樣的西方節日已日益為中國人所熟悉,但是對于這些節日的由來以及在節日期間的傳統似乎并不是每個人都清楚,了解這些文化有利于了解西方人的觀念、思維。平時可以給英語教師統一訂購一些有關西方文化的雜志,鼓勵大家利用業余時間多看看如:voa,cctv-news,這樣一些網站,甚至在暑假期間可以組織教師到國外親身感受一下西方的人文、科技、政治、建筑、生活。在教師的辦公室也可以增加一些西方元素的裝飾,墻面上可以貼上英文的名人名言,可以添置一塊英文的每日新聞,辦公桌椅可以采用歐式設計的款式,吊燈也可以選擇簡約歐款,教師桌上的小物品的擺設可以體現出個人的個性,時尚簡約可以成為辦公室的設計主題,在這樣舒適的歐美風的辦公室工作,會潛移默化的對西方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學校每學期可以邀請外籍人士開展一場外國文化的交流講座,這樣會比互聯網、書本上的信息更加生動形象。

再次,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對英語感興趣,記住更多的詞匯。英語詞匯十分關鍵,如果把學習英語比作建造房子的話,那么英語單詞就是建造房子的磚頭。據調查英語生詞一般人需要在看過8遍之后才能深刻記得并且靈活運用,這說明重復時記憶之母,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通過造句形式重復學習過的新詞,加深印象,此外教師可以發掘詞與詞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形象記憶,例如拿魚類來說,sleeve是袖子的意思,sleevefish在英文中解釋為魷魚,這個兩個詞可以聯系起來記憶,字面意思“袖子很長的魚”不就像魷魚常常的觸手嗎,再如jelly是果凍的意思,jellyfish就是水母的意思,這也很形象,果凍和水母一樣都是透明的軟軟的物體,jellyfish還有“軟弱無能的人”這樣一層引申含義,這也很容易記憶,水母是柔軟的生物,它的特質就是軟軟的,所以會有這樣一層引申意。這樣的詞還有很多,如cucumber與sea cucumber,shell與shellfish,所以可以通過基本詞表達出的基礎含義的特質來記憶新的詞匯。還有一些詞本身就與它的的意思十分吻合,如level,是水平的意思,這個詞拼寫出的樣子就是十分對稱平衡的,還有hippo,是河馬的意思,這個詞從外表上看很形象,pp就像河馬的兩只眼睛,o則像河馬突出的泡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聯想力幫助學生記住新的詞匯。

最后,不同高校之間應組織教師相互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社會上已經會有很多著名的辦學機構,如新東方、英孚、環球雅思、韋伯、華爾街、沃爾德等等,這些教學機構都有各自的特點,有的是大班教學,有的是分層次小班教學,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們都注重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培養,循序漸進,難度層層增加,并且課程設置的十分生動有趣,課堂互動性很強。這些都是高校教師可以學習的經驗。

3 結束語

英語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一些進步,并且如果達到一定水平后也會因為不常練習而退化,所以英語教師平時一定要注重自身的英語學習與鍛煉,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注重學生的英語通過率,更應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并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不同角度的認識、理解,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幫助學生記憶更多的詞匯。

【參考文獻】

[1]李宇明.中國外語規劃的若干思考[J].外國語,2010(1).

[2]王守仁.關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

[3]蔡基剛.轉型時期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特征和政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

[4]吳一安.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探究[J].外語研究,2008(3).

第9篇

關鍵詞:高職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有效策略

高職英語屬于特殊用途英語或者專門用途英語,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培養出來的人才將服務于工作崗位的最前沿,如涉外酒店接待、餐飲行業服務員、旅游導游以及外企辦公文秘等,學生若缺乏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在實際的涉外交際中,很容易產生誤解,無法達到預期的、理想的交際目的。因此,在日常的高職英語教學時,教師既要注重傳統的教學方式,還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使他們具備跨文化意識。

一、跨文化交際課程概述

(一)跨文化交際內涵。

跨文化交際,即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從廣義上來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交際過程。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地理環境、風俗習慣、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等,這些不同導致了各民族間相異的文化現狀。在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們進行交流時,人們喜歡以自己民族的表達方式、語言背景和思維模式來理解對方的話語,由于不同民族之間文化差異的存在,可能錯誤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或說出不符合目的語文化背景常理的表達方式而產生尷尬,從而導致交際失敗。

(二)跨文化交際學科的形成。

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形成自古就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歷史和現實中,但研究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專門學科――跨文化交際學卻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出現,70年代才在美國正式成為一門新型的學科。

跨文化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它的誕生有三個主要的標志:一是1959年第一部跨文化交際學著作《無聲的語言》出版,作者為霍爾;二是1970年國際傳播學會正式成立了跨文化交際學分會;三是1974年《國際與跨文化交際學年刊》創刊。1980年初,跨文化教學由外語教學界引入國內,學術界一般認為許國璋1980年發表在《現代外語》第四期上的“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的誕生。

(三)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文獻綜述。

在跨文化教學領域,學者最先注重的是結合外語教學的詞匯文化內涵的研究,如學者杜瑞清(1987)、胡文仲(1982)都注重詞匯的文化差異,他們認為,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特定人類文化生活的載體。同一個詞匯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便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在我國學校實施的教材主要有《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教程》,作者嚴明,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新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作者許力生、吳麗萍,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跨文化交際基礎》,竇衛霖編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等。

國內學者對跨文化教學課程的設置、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含三類,一是從理論上對課程進行整體討論,如胡文仲(2006)從較少美國跨文化交際教學大綱和對比中美兩國跨文化交際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異同出發對中國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二是專門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進行的討論,如唐建敏和楊明(2007)探討構建主義理論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的作用;三是對跨文化交際課程學習的效果進行評估,如胡超(2005)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說明跨文化交際課程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設置高職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重要意義

(一)幫助學生跨越文化差異。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著較大的差異,表現在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形態和等諸多方面。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差異,在真實的交際中,就可能說出不符合英語常識的句子或表達,導致交際雙方的誤解,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傷害。語言學習和運用不能脫離文化單獨存在,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表現和承載形式,脫離了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和使用該民族的語言。

(二)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缺乏了解語言文化知識,學生就會在聽力理解的過程中出現困難。例如聽寫關于圣誕節的短文時,由于學生不了解有關圣誕節的知識,甚至不知道Santa Claus就是圣誕老人,以致學生在聽寫過程中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造成聽力理解效率低下。另外,文化差異對學生的口語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例如,英語課前教師會說Good morning,students,學生會以Good morning,teacher來回答,其實這是不符合英語習慣的,因為teacher作為一種職業,是不用于稱呼的,正確的說法是Good morning,Sir/Miss。

(三)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

詞匯承載了豐富的語言信息,是語言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對于同一個單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產生的意象和聯想也不盡相同。例如moon,中國人會想到嫦娥、玉兔、月餅,會想到中秋佳節,而美國人會首先聯想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又如pumpkin,美國人會聯想到Thanks Giving Day、Halloween和All Hallows Day,因為南瓜是這些節日中必備之物,幾乎是這些節日的象征,但是在中國對于南瓜則沒有更多的聯想。由此可見,語言詞匯中包涵著一個民族政治經濟、歷史傳統、等豐富的文化信息,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感性認識和知識范圍。

(四)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和翻譯技能。

小小的單詞或短語卻是文化的積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成為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代名詞。如lucky dog指幸運的人;widow’s cruse指取之不竭的聚寶盆;Philistine意思為平庸之輩,門外漢,對專業知識一竅不通的人等。這些單詞或短語猶如中國的成語,如“葉公好龍” “拔苗助長” “狐假虎威”等,每一個詞匯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典故。如果不了解這些詞匯的文化歷史淵源,在進行閱讀理解或翻譯時就會產生偏差。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應高度重視英漢表達的差異,強調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將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相融合,并做到相輔相成,同步進行。

三、高職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教材,直接導入。

高職英語教材中有很多富含跨文化交際信息的語篇材料,教師可以通過深挖語篇中的文化信息展開跨文化交際教學。例如,《新編實用英語》Book 1中,The Way American Greeting、The Attitude Towards Gift Giving和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三個單元分別介紹的是中西方問候和送禮兩方面的差異以及西方的兩個重要節日:感恩節和圣誕節。教師可以將這三個單元貫穿起來,介紹一些西方節日Christmas Day, Easter day和Halloween的由來、慶祝方式、風俗習慣,以及贈送節日禮物中西的差異等。在中國接受禮物后當面打開是不禮貌的,而在西方則是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表示喜歡并進行感謝。通過深挖教材語篇中富含的文化信息,讓學生掌握了中西方在問候、個人隱私等方面的常識和差異,大大提高了他們現實交際中的跨文化意識。

(二)講解詞匯,縮小差異。

詞匯是英語重要的語言組成部分,而且詞匯中富含深厚的英語文化底蘊,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不能成為單純的詞義講解,用法介紹,還應該詳細講解單詞的來源,了解單詞所蘊含的文化差異。例如,龍(dragon)在中西文化中所表示的文化概念正好完全相反,在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圖騰,是一種吉祥的瑞物,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等;但是在西方國家,龍是兇殘的有鱗的怪獸,代表邪惡。文化不是單獨的現象,而是依附于詞匯而存在,只有掌握了詞匯的文化共性,才能在日常交際中將英語詞匯融會貫通,應用自如。因此,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不可忽視小小的英語詞匯。

(三)重視語法,培養習慣。

我國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母語的環境當中,容易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是語法知識薄弱,而是不自覺地將母語思維和表達習慣應用于英語中,從而產生語用失誤。例如,I very like this song,Our school has about 5000 students等錯誤的句子。這些都是典型的中式英語,并不符合英語的思維和表達習慣,正確的表述應該為I like this song very much和There are about 5000 students in our school。語法規則的不同知識語言的表象,更深層次的來講,是漢語和英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差異,只有讓學生了解這些差異,才能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四)廣泛閱讀,鍛煉思維。

文化決定思維和表達方式,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中國人則重悟性和辯證。例如,紅茶通常被誤以為是red tea,在英語中實則為black tea。又如大海撈針被直接翻譯成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sea,實際應該為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對漢英文化差異的不了解造成的,直接機械的對應思考,直接翻譯,沒有考慮到漢英思維的不對等。因此,要引導學生積極、廣泛地去閱讀一些英文原著,探求其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和文化敏感性。

四、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高職英語教學,更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為首要任務,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輸送更多、更優秀的跨文化交際服務型、專門型英語綜合人才。

(作者單位:羅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第10篇

“梁總,又一位曼斯老員工辭職了。”美國曼斯公司副總裁胡光手里捏著一份辭呈,頗為焦躁地向中國航通公司副總經理、曼斯董事長梁志匯報。“這么下去,資深員工快要走光了!今后誰來做技術指導?現有幾款機型的研發和生產進度都要延遲了,年終可怎么向總公司交代啊?”

“這樣下去不行啊!可工資真不能再漲了。要不試著做做思想工作?”雖然是業內資深高管,梁志也頗為無奈。

“思想工作?他們可不吃這一套!問起離職原因,都說是個人原因。其實還是對咱中國企業不信任唄。”胡光有些沮喪。

梁志:“聽說之前曼斯讓員工學習飛行進行激勵,我們也試一試?”

胡光:“可想學飛行的員工太多了,資源嚴重不夠啊!”

“哎……”梁志看看窗外:剛進入十月,圣保羅就已大雪紛飛了;他的記憶一下子回到了三年前……

成功并購,風光乍現

2008年7月成立、位于深圳經濟特區的航通公司,一直致力于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解決方案提供商,并積極從全球尋找、統籌、利用資源,探索國際并購的可能。

2011年8月30日,經反復論證與多輪談判,航通公司董事長王光輝在紐約陸威奇律師事務所簽署了正式法律文件,向美國曼斯公司原股東支付了股權兌價款,完成了對曼斯公司100%股權收購。這是中國首次并購歐美發達國家的飛機整機制造企業,極大促進了中國通航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曼斯公司位于美國北部明尼蘇達州的圣保羅。最早到達那里的是瑞典人和挪威人,大多數當地人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居民類似,為人淳樸,喜歡直接表達觀點和情緒;他們性格有些保守、十分敬業,絕大多數信奉宗教,教堂是每個禮拜日必去的地方。

曼斯飛機公司始創于1988 年、是全球第四大通用飛機制造企業,擁有覆蓋全球38個國家的產品營銷網絡和服務體系,歷史上年最高交付飛機達900多架,已累計交付6000多架。然而,金融危機使美國通用航空制造業遭到重創,曼斯公司的經營情況也直線下降、瀕臨破產。

作為全球知名的活塞飛機供應商,曼斯公司品牌知名度高、產品線成熟、管理團隊高效,在適航取證方面經驗豐富、優勢突出,這些都是中國通用飛機產業發展亟需的;同時,公司擁有專業的美國聯邦航空航天管理局(FAA)認證團隊,對航通公司自主研制飛機型號未來獲得FAA認證意義重大,于是航通公司向曼斯伸出了橄欖枝。

經過一系列艱難談判,航通公司于2011年8月正式全資并購了曼斯飛機公司。

并購后,航通公司貸款2億美元用于曼斯公司的債務償還、運營周轉及研發投入,充分利用曼斯在研發、生產、銷售、適航管理等各方面的優勢,加速推進了包括X7以及TF30在內的飛機研制進程,實現了并購曼斯公司的戰略價值。

為使公司業務持續穩定發展,航通公司聘請安永咨詢公司對曼斯進行了整體管理流程再造:修訂了公司章程,調整了董事會和高管成員,留任了原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及關鍵技術、營銷人員,調整了薪酬福利政策,制定了長期激勵計劃。航通公司派遣中高管人員到曼斯公司擔任董事長、運營副總裁、財務副總裁等關鍵崗位。運營一段時間后,航通公司于2012年3月12日任命為曼斯服務20余年的尼克?奧爾擔任首席運營官,公司聯合創始人韋爾奇擔任公司CEO。

采取了全新的運營機制后,“降本”計劃如期進行,2013年一季度,公司扭虧為盈。

光環背后,隱憂重重

盡管航通并購曼斯在國內取得了重大的宣傳效應、新公司經營也顯著提高,但并購前后跨文化溝通與管理中的種種沖突,令參與人員每每感到壓力甚至辛酸。

航通公司財務部部長、曼斯公司董事會秘書、財務副總裁胡光參與了項目全過程;回憶起并購談判,他既充滿自豪,也有些許無奈。

“最終談判是在感恩節前一天進行的。美國人對感恩節比中國國內對春節還重視!我們與請來的律師和咨詢公司、并購顧問一起,將價格壓到了最低。”胡光有點兒得意。

最終談判選在感恩節前一天,不僅是一種談判技巧,更是一場心理上的攻堅戰。整個過程十分激烈:美方最初提出的售價是5億美元,第二輪談判時已讓到3.6億美元;最后這場談判,航通公司與盼望回家過節的美國人展開心理大戰,最終將價格定在2.1億美元,接近公司之前預期的2億美元。

接下來的2011年除夕,航通公司參與談判的幾位工作人員早已放假,胡光也回了江西老家。然而,剛吃完年夜飯的胡光突然接到美國并購顧問的電話,說曼斯公司選擇大年初一簽訂并購協議,要求律師立即傳遞相關文件。這是要一報還一報嗎?盡管心里萬般不樂意,胡光還是不得不大年夜出去四處尋找能傳真文件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能傳真文件的復印社,一直忙到凌晨,他的幾位同事也各自忙了大半宿。次日,航通公司與曼斯原股東簽訂了協議,確認收購曼斯公司100%的股權。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收購股權交割后,曼斯公司聯合創始人、前董事長尼克?奧爾特意駕駛著自己的小飛機來到紐約,邀請航通公司董事長王光輝及其團隊一同前往位于圣保羅的廠區慶祝,王董欣然同意。

然而,進入曼斯公司廠區,大門口電子顯示屏上赫然滾動著一行醒目的藍字――“Welcome our partners to Mance”。王董看到后有些激動:“怎么是partner呢?花了這么多錢是為了成為他們的合作者嗎?我們是owner!他們這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其后的慶祝儀式上,王董在向雙方談判團隊表示感謝后說:“并購只是第一步,曼斯的成功經營更為重要!我們正在制定一系列的后續工作計劃,確保平穩過渡、持續經營成功。我相信新的曼斯公司在新的起點上會有新的飛躍!”他轉向已明確留任的皮特?伍茨:“當然,也希望你們能真正接受我們這個新owner啊,哈哈哈哈……”

為了實現財務控制和運營控制、加強現場溝通,航通公司派遣了副總經理梁志、運營部長郭慶、財務部長胡光到曼斯任職,常駐美國,逐步介入公司運營管理。半年后,公司解雇了原CEO皮特?伍茨,任命公司聯合創始人韋爾奇擔任CEO,任命尼克?奧爾為COO。

尼克是位典型的美國東北人,性格直爽、敢想敢做,不太修邊幅,有時很情緒化,視親手創辦的企業為自己的孩子,一腔熱血、充滿期待。

一天,尼克邀郭慶一起去見一位大客戶。會談中,尼克對郭慶用了“Chinese guy”;郭慶心里極不舒服,看了看尼克,覺得他面帶輕屑的表情,立馬怒了:這么叫人不僅不禮貌,甚至有些輕視。

回來路上,郭慶有些氣憤地對尼克說:“對不起,奧爾先生,我有名字,你可以叫我郭,也可以叫我英文名Steve,但請別叫我Chinese guy好嗎?”

尼克看到郭慶情緒激動,只好不明就里地連聲道“OK、OK”。

后來,尼克專門到郭慶辦公室解釋:“對不起Steve,那天可能冒犯了你,可我真不是有意的,其實我們稱別人Chinese guy、Japanese guy、British guy都是很平常的,絕沒有貶低的意思。”

這一道歉,郭慶心里舒服了些;但接下來的事情,又讓幾位老航空心里疙疙瘩瘩了。

2011年終核算時,財務部門沒有按時付給羅尼發動機公司一筆貨款,財務副總裁胡光覺得晚一些付也沒問題――這在國內實在再平常不過了。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尼克來到胡光的辦公室破門而入:“比爾,你怎么同意拖欠羅尼的貨款呢?這絕對不可以!”

“怎么了?目前公司有些預購款沒到賬,等錢到了就馬上打給他們。再說了,大不了我們換供應商嘛!”胡光說。

“你說什么?!你這個門外漢,根本就不懂:曼斯不允許拖欠別人貨款!這是我們的契約!”尼克當時就火了。

有著近二十年專業經驗的胡光聽尼克稱自己門外漢,心里氣壞了!但出于對曼斯文化和契約精神的尊重,他只能說:“好、好!我馬上讓人把貨款打過去。”

可是這之后,“你根本不懂”不時從尼克和韋爾奇嘴里說出來。

管不了的管理層

2012年3月,曼斯公司成立了新一屆董事會,開始規范航通公司股東對曼斯公司的經營管理,但當年召開的三次董事會都不很順利。

2012年初,曼斯公司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創立于1981年的飛揚飛機公司破產了。在曼斯的董事會上、幾位董事對此唏噓不已。

梁志認為,飛揚破產是件好事,曼斯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市場占有率會大大提升;于是他拿出了郭慶完成的在保持傳統零售市場(B2C)營銷特色的前提下,開拓機構機隊市場(B2B)營銷道路的議案。

不料,尼克站起來拍著桌子激動地說:“Vincent,你根本不懂,飛揚破產絕對是負面新聞!說明這個行業變差了,曼斯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我覺得目前改變營銷方式不明智。”他突然將桌上的一份文件團起來拋到了地上,場面一下子有點失控。

又是“你根本不懂”!真不知道你們怎么做的市場分析、會認為市場變差了,我們可是詳細地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梁志心里嘀咕著嘴上卻說:“尼克,請冷靜一些!我們討論后請大家表決吧!”

然而,表決的結果一邊倒,讓梁志覺得盡管自己是董事長,但是董事會美國成員人多勢眾。

“那我們就看看今年的業績再做決策吧!”梁志無奈地說。

結果曼斯公司2012年全年交付了276架XH系列飛機,為2008年以來最高年度交付數,員工們也拿到了近年來最多的獎金。

“如果當初采用了Steve的議案,訂單應該會更多。”梁志打趣地對尼克說:“尼克,你不能總說一個老航空人‘根本不懂’了吧!老馬還能識途呢。”

“Vincent,這次是我低估了你們的眼界和判斷了。不過,比爾提出的要在售后服務方面增加投資、多賣些備件的想法,我還是不敢茍同。”尼克提到的是前陣子胡光在“零件和售后方面增加投資”的議案。

“哦?為什么?”梁志發現即便是好的提議,尼克及曼斯經營層都會提出各種理由來反對。

“你們真的不懂,我們的客戶每人一年才飛100個飛行時左右,售后方面業務量很小;如果我們這么做,是與服務商搶生意,會影響在業界的聲譽。”尼克說。

曼斯、飛揚、客戶、服務商、供應商,梁志在紙上將這幾方的關系來回地劃著。他知道雖然曼斯有多年運營經驗,但小作坊出身妨礙了其制定正確而長遠的公司戰略。“尼克,我們現有存量用戶5000多人,每人每年用于更換備件、維護和保養平均1萬美元,采購費用也達5000萬美元。這筆收入可以占到我們銷售收入的25%,不可小覷啊。這樣吧,我們還是通過董事會來進行決策吧!”梁志說。

可董事會仍是否定了胡光的方案,這令中方團隊很灰心。

然而,通過一年的經營,曼斯方面的人終于發現售后服務確實是塊肥肉,于是開始重視這項業務。在2014年初的董事會上,決議通過將之前負責售后的三產部門調到了銷售部門,正式開展B2B營銷。

美國人是誰強服誰,只有實實在在的業績才能說服他們,可錯過的商機誰來負責呢?梁志陷入了深思。

白天不懂夜的黑

叮鈴鈴鈴……急促的電話鈴聲打斷了梁志的思考。是航通公司辦公室秘書小陳的越洋電話:“梁總,您回來參加公司下周五的年度工作會,能邀請曼斯公司總裁和CEO一同來嗎?航通公司下屬公司的一、二把手領導都會來。”

梁志想起去年年度工作會上航通公司幾位領導的詰問:曼斯高管是否接到并接受了公司的各項通知及要求?“郵件他們愛理不理的,絲毫不在意航通公司的權威。”

“難道要把他們請到深圳嗎?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啊!”梁志回答。

“互動太少了!至少要有經常性的視頻會議,不過那要選擇在夜里開會了。”

“要探索個新的溝通方式啊,梁總!總這樣可不行啊!”

梁志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

“對不起,小陳,回去開會只有我和郭總,曼斯這邊的高管去不了。”梁志回復。

梁志心想:他們才不會參加國內的年度工作會呢,光聽領導報告就要一個小時,美國鬼子一定會打瞌睡的。

三月初的一個清晨,梁志收到了航通公司宣傳部張昕的郵件:聽說TF30全復合材料單發小型噴氣飛機即將首飛,想在國內兩會期間對外。

郵件發來兩天了,受牙疼困擾著的梁志仍然難以決斷,想先好好休息一下。

“真會找麻煩!不過這姑娘一定急瘋了。”梁志想。前幾次張昕寫的有關于曼斯并購的新聞稿,雖然文筆不錯、新聞效應也好,但提前的新聞對市場有影響。

這時,張昕又來了條微信:“梁總,幫幫忙啊!領導要求發TF30首飛的預熱稿,到底啥時候飛?在哪兒飛?您快告訴我唄!”

梁志啪地將手機摔到辦公桌上:好煩啊!上次你寫的“TF30已接受500架訂單”稿子給我帶來多少麻煩:雖說未首飛就已接受500架訂單說明客戶的認可,但其他沒訂的潛在客戶怎么想?要等到500架后才能買到、望而卻步啊!

新聞之后,曼斯的其他董事和經營層紛紛來找梁志,說涉及到曼斯的商業秘密,請航通公司不能再類似消息了。

被雙方圍追堵截般的詢問和指責,梁志真吃不消了。國內產品宣傳有時是出于政治需要,為了搶眼球;而美國的產品宣傳卻完全基于市場、基于客戶,首飛新聞一定要在首飛成功后才。對外派人員來說,既要完成政治任務又要兼顧市場和客戶,難啊!

想到這些,梁志沒有回張昕的微信。

晚上回到家里,梁志打開音響播放起了那英專輯,打開電腦,第一封郵件就是張昕的:“梁總,王總要我明天必須把TF30首飛的稿子給他。他是全國政協委員,馬上到京參加兩會,接受記者采訪要用這個作依據。我根據前期資料整理出了新稿子,您幫忙看看有沒有問題!拜托,這是我的政治任務啊。”

梁志不禁一陣搖頭,卻又無可奈何地打開了郵件附件。

“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唱片機里飄出了傷感的歌聲。

飄搖的人事環境

“最近我收到不少辭呈,你的員工怎么樣?”郭慶問胡光。

“負責項目財務的一位女士要辭職,剛被我勸阻了。”胡光情緒不高。

胡光剛當上財務總裁時,跟原CFO關系密切的財務部部長杰克一直想盡辦法阻止胡光介入財務工作。胡光一再對杰克強調:只要你今后帶好團隊、做好事、勤奮工作,就能保證穩定的職位。杰克嘴上雖說擔心胡光裁掉他,卻仍然不讓手下向胡光反映情況,財務部工作效率極低。胡光無奈之下解雇了杰克。

然而不久,曼斯就收到了杰克的一紙訴狀,狀告公司違約辭退員工。

隨后,總賬會計、預付會計相繼辭職,其他人也陸續遞了辭呈,財務部9個人竟然走掉了8人。

“吉姆,你做得很好,為什么要走?”又一個員工準備辭職時,胡光滿腹疑問。

“比爾,其實曼斯對我進行了多年培訓,我很感激。但聽說中國人常常要加班,我很擔心,我想有更多的時間陪家人。”吉姆回答。

陪家人?胡光想起曼斯的企業文化是改變世界、獲得樂趣、賺一些錢,而航通公司則強調塑造未來、尊重雇主、操作嚴謹;用人方面,國內大企業看重員工的教育背景,曼斯更看重員工的工作經驗。看來理念不同讓這些員工難以抉擇了。

與財務部門的情況不同,生產車間聽到“中國人接管曼斯之后要大量裁員”的傳聞,一些工人與當地工會組織聯合要搞罷工和游行。

那陣子,負責人事的郭慶真是焦頭爛額,可現在這些人辭職又是怎么了?

“都怪我當初沒有調查管理層和員工的實際需求。聽說韋爾奇也提交了辭呈?”胡光問郭慶。

“是啊!韋爾奇擔任CEO以來,經營要條件,個人要待遇,常常告訴我公司為什么無法盈利,而不是如何盈利,如果不給加薪就要辭職。”郭慶說。

“老板怎么說?”胡光問道。

“王總讓我別被他們唬住,如果總以辭職相要挾就辭掉他,再從全球招聘一個CEO。可招人哪兒那么容易?畢竟韋爾奇與曼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與FAA關系也不一般。”郭慶搖著頭說,“沒辦法,漲工資吧!”

“那其他人呢?”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我現在最擔心的是人員流失,耽誤了TF30飛機的研發,現在項目已經滯后10%了。”

悠長的建線過程

中國廣東深圳

飛機剛一落地,郭慶就感受到了深圳的炎熱。圣保羅和深圳溫差真夠大的。

“郭總您可回來了!都要急死我了,快來幫忙協調協調這生產線吧。”前來接機的是航通公司南方公司總經理秦奮。

“回來就是解決這些事兒的。你先別急,慢慢說。”郭慶匆匆趕往航通公司總部。

為了借助曼斯公司優勢,航通公司在深圳引進建立了一條年產30架XH系列飛機生產線,滿足中國及亞非市場需求,并積極開展中美兩地的協同互動,逐步建立起統一的設計標準、設計規范、材料/系統選擇試驗體系,力求打造一款能夠在世界范圍內銷售的商業飛機。為此,曼斯公司派遣了常駐深圳的技術顧問,支持生產線的建設及復合材料制造技術的培訓,還在圣保羅協助培訓航通公司的生產試飛員。

可建線過程并不順利:原計劃2013年上半年建成的生產線一直在推遲交付時間。

“郭總您知道,航通和曼斯建設生產線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曼斯成立在一個車庫里,小作坊出身、做什么都是因陋就簡;我們要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飛機生產線,兩邊的工程師常常打架。”秦奮說,“也怪我們的翻譯不給力,曼斯工程師要的零件名稱和我們定義的不一樣,買回來的零件跟他要的不是一回事兒,還要重新購買!沒想到語言差異這么耽誤事兒。”

說話間,二人來到了生產線上:生產線井然有序,與曼斯擁擠凌亂、十分隨意的車間環境截然不同。馬上要中期評估了,雖然是周末,項目人員都在忙碌著,偶爾能看見幾個曼斯派來的工人聽著音樂擺弄著零件,可美方總工程師和幾個重要工作人員卻沒在現場。

“布拉德呢?”秦奮問其他的工程師。

“去香港了!他說今天是一個什么節日,帶著一家老小去教堂做禮拜了。”一個戴眼鏡的工程師回答。

“我……”秦奮心里真想爆粗口,嘴上卻說:“都什么時候了,還去教堂呢。”

“他說這是上帝對他的召喚。對了,他隔一周就去一趟香港做禮拜。再說,今天是周末,他從不加班的。”眼鏡無奈地回答。

“等他回來,我們召開一個項目協調會。”郭慶說。

尾聲

接下來的周一,協調會如期召開。中期評估恐怕要推遲,一期工程保證不了,整個項目工期也將無法保證。南方公司將責任通通推到曼斯的工程師身上,會場氣氛十分緊張。中方翻譯出于善意并沒有翻譯全部。郭慶在考慮要不要換個新的工程師派過來;秦奮在想能不能再搶些時間把項目進度趕上來。會議中,郭慶接到了梁志的電話:TF30首飛時間又要推遲了,要辭職的韋爾奇又不走了。

看著協調會上爭吵的場面,郭慶突然想念起圣保羅的大雪,心里一陣恍惚的寧靜。但當他扭頭看到窗外深圳火辣辣的陽光時,實實在在的焦躁感不請自來……

點評

黃偉東

磊石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

中國航通公司在并購美國曼斯公司過程中,過于注重交易和有形資產獲得,而忽略了看不見的文化因素。

中國航通公司在并購美國曼斯公司過程中,過于注重交易和有形資產獲得,而忽略了看不見的文化因素。在并購的過程中,航通用盡各種辦法,期望用最便宜的價格、最快的速度買到曼斯的資產,然后結合國內的業務實現期望的商業價值,這是美好的期望。

看起來,用最便宜的價格、最快的速度買到曼斯的資產這一期望是如愿實現了。但要實現期望的商業價值,則在于航通是否能將自己和曼斯的文化整合成一個價值體系以激勵兩家企業的員工。

多項研究表明,跨國并購能實現預期商業價值的占30%左右,而造成未能實現價值的主要原因是文化整合。

總部位于紐約、成立于1916年的世界著名商業論壇機構Conference Board,在一項針對財富500強企業中147位CEO和負責并購的副總的調查顯示:90%的調查者認為,要實現企業并購后的成功,文化因素至少和財務因素一樣重要。企業并購后的文化整合成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新職責,也是對專業人力資源人才知識和能力的新要求。

文化整合先行

理論上,企業并購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并購前階段(Pre-acquisition),基礎建設階段(Foundation Building),快速整合階段(Rapid Integration),融合階段(Assimilation)。

真正成功的并購整合,其實始于并購前階段的文化整合。在并購前階段,要通過各種手段做到讓雙方員工接受這次并購,并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接受各自的差異,達成對未來共同的期望,以實現并購最終共同目標。

很明顯,航通沒有做到這一點。在案例中我們看到,航通在并購前期沒有充分考慮兩家企業在不同國度所產生的文化之間及其它差異,因此在并購后也沒有任何文化整合內容和項目,缺少基礎建設階段。航通在并購曼斯后只是做了流程再造,結果并購后雙方缺乏共識、無法融合,這樣的結局一點也不令人奇怪。

為了提高企業跨國并購的成功率,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跨文化整合的力度。跨文化整合的重點,在于通過文化整合過程,建立并購雙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系,拓展并購雙方員工的全球化思維,培養雙方經理人能接受不同思維方式,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事的跨文化能力,使雙方能在未來企業的價值、管理模式、制度等方面達成共識,幫助并購企業更好地實現其它方面的整合,為同一目標而努力。

要實現成功整合,在真正合并前,兩家企業要能具體描述新公司的愿景,并清楚實現這個愿景的計劃和步驟。這些計劃和步驟包括許多因素,其中的文化、人和合并后新公司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航通在并購前,就應該讓人力資源人員或者聘請專家參與并購前的工作,以便在并購前期就著手相關的文化整合。

如何開展文化整合

并購前,企業在文化整合方面需要做的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并購雙方的企業文化做全面的審慎調查(Due Diligence);二是對并購雙方的國家文化進行審慎分析。

全面的審慎調查的意思是,不只局限于傳統財務方面的分析(因財務分析重點專注于過去),而應重點分析雙方的文化、戰略和其它商務方面,如何在將來合并后實現共同的愿景。尤其是文化方面是否能相互融合,具體到本案例,則要了解及分析雙方的國家文化(中美之間國家文化差異)和企業文化之間(航通和曼斯之間)的差異,這些因素會影響整合后企業的價值實現。

無論在任何國家、任何行業,無論規模的大小、戰略如何等等,企業都需要直面一些企業文化最基本的問題。了解企業文化可以從以下10個問題入手:

個人在組織的重要性;

用于評估決定獎勵和升級的行為規范;

如何承認和表彰優秀的表現;

人際關系的性質――友善還是緊張?

領導風格和管理權力的方式;

對培訓的投入;

溝通的方式和溝通內容的一致性;

對客戶的態度;

創新和單純標新立異的界限;

如何處理危機和變革。

在了解了一方的企業文化之后,就需要對另一方的企業文化進行審慎調查。調點應放在企業價值觀、主要規則和作法、共同接受的行為規范和主要領導者的管理風格等。從調查中比較兩家企業文化目標之間的差異,找出并購后文化整合的潛在障礙,找出可能影響組織改變和調整組織的各種因素(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并制定改變這些因素的計劃(如戰略和文化調整),以實現期望的組織改變目標。

在跨國并購中,除了分析企業文化外,還應對雙方的國家文化進行審慎分析。通過國家文化緯度比較,包括等級和平等,直接和委婉,個人和群體等文化緯度的比較,能了解國家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差異,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并購后的溝通策略、主要管理者挽留計劃、建立有效的跨文化團隊,以及更有效地執行這些計劃。

在文化整合過程中,整合小組可以通過訪談、焦點小組(Focus group)、問卷調查、第二手資料研究等方式獲得主要文化信息,其中,訪談對象包括公司高層、員工、客戶、供應商等。

最后,企業要把所有文化審慎調查的結果和并購整體戰略、商業計劃、整合計劃、整體溝通計劃等一起考慮分析。如果分析后發現兩家企業因為文化原因,無法實現并購整體整合計劃,并購行動應該放棄;反之,則可以繼續執行并購進程。

石永恒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企業在成功并購短暫的“風光乍現”之后,如果陷入長期的人心不合、飄搖動蕩的人事管理僵局,最終拖垮企業的正常運營決不會是危言聳聽。

中國航通公司跨國并購案例,非常真實地體現了當前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的挑戰和困境。可以說,航通公司在成功并購完成之后的心酸與痛苦、無奈和焦慮,是幾乎所有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過的。企業在成功并購短暫的“風光乍現”之后,如果陷入長期的人心不合、飄搖動蕩的人事管理僵局,最終拖垮企業的正常運營決不會是危言聳聽。

一般而言,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普遍會面臨幾個挑戰。

挑戰一:缺乏國際化管理人才

本案例中,我們看到,為了實現財務控制和運營控制、加強現場溝通,航通從中國總部派遣了副總經理梁志、運營部長郭慶、財務部長胡光到曼斯任職,常駐美國。但是,從案例顯示的情節來看(對Chinese guy說法的態度、高層決策中的沖突、付款誠信等諸多問題等),這三位被委以重任的大將,明顯缺乏掌握跨文化經營、跨地域管理的素質和能力,這就難怪曼斯的老員工常常對他們說出“你根本就不懂”這句看似氣人、實則無偽的大實話。

中美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商業慣例也有很大的不同,這不是僅僅從總部派出管理者后能很快解決和適應的。我們更建議中國企業可以尋找和聘請有雙文化經驗的人才去海外代表總部管理。例如,有行業經驗的美籍華人;曾經在中國有工作經驗的美國管理者;國際化程度較高、大陸之外的中國及大中華圈的管理者,例如來自港澳臺、新加坡的華人管理者;有海外經驗的大陸華人管理者;畢業后在美國工作、得到培養、有管理經驗的海外留學生等五類人才。這五類人才由于掌握了雙語文化,懂得海外商業慣例和習俗,可以充當跨文化跨地域管理的橋梁。這是海外分部管理的首要因素。有這樣的人才做海外的管理運營,就不會出現諸如案例中所發生的事情。

挑戰二:缺乏跨文化整合的規劃與措施

企業并購后的整合是長期的,除了人事的整合、運營的整合、財務的整合,其實文化整合在跨境并購中,是并購是否真正成功的關鍵因素。

跨文化管理的問題,這始終是國際化公司的重要話題。一般即使公司的戰略很好、運營計劃很好,但產生文化沖突的話,公司就會遭遇失敗。

在短期上看,并購容易成功。例如本案例中,并購談判是成功的,短期扭虧為盈也是成功的。利用美國公司的優勢,如品牌知名度、本土管理團隊、在適航取證方面的經驗、專業的美國聯邦航空航天管理局(FAA)認證團隊等,同時流程再造以降低成本,并利用總部更多的市場渠道,短期取得成效是可以預期的。

但企業并購后的文化整合是長期的,并購成功的關鍵在于未來的整合。在取得并購初步成效后,緊隨其后的問題,一般是深層面的跨文化管理問題。例如本案例中的中美高管沖突不斷,美國公司中高層管理者紛紛請辭、工人要罷工游行等等。顯然案例中的中方對此準備不足。

一般而言,融合整合后的運營模式有兩種:

一種是以母公司中國總部的文化和慣例為主,發揮全球一致性的效果,這樣可以產生規模效益及成本降低。本土美國公司的做法向總部看齊。這時候集團公司是一個集中控制的公司。

另一種是以當地本土公司文化和慣例為主,發揮當地人員的積極性和本土市場的反應速度及主動性。總部派出管理者要具有雙語背景并融合到當地管理文化。這時候公司是一個相對更多本體授權的公司。

顯然本案例更適合第二個方案,而不是第一種。

挑戰三:缺乏正確的跨文化管理角色定位

案例中的管理團隊不是中西合璧、互補型的,而是以美方本土人員為主導。也就是美國人在運營著公司,中國人在監督、學習和支持。緣由是很多運營事宜要依賴美國人:在適航取證方面、專業的美國聯邦航空航天管理局(FAA)認證、美國各方利益相關者和聯盟的協調、美國中低級雇員的直接管理。這些都是來自深圳總部的外派管理者做不到的。這也充分暴露了案例中的企業缺乏跨文化管理人才,這樣的安排也是無奈之舉。

至于案例中提到的一些爭論,比如一家美國同業公司倒閉后的市場擴張、售后服務業務的擴展,來自中國的管理者只是在戰略上提出了方案,即使美國人接受了這些方案也需要美國人去執行。而美國人的保守做法,即剛開始時沒接受中方管理者的方案建議,這種做法在戰略執行上是可以接受的,即執行者可以先對戰略方案進行嘗試,采取小心、小步伐試探的做法,在經過檢驗正確后再正式改變戰略運作。這是保證公司穩定、降低長期風險的常見做法。中方管理者顯然沒有對自己的管理正確定位,也就是監督、學習和支持,而試圖開始介入業務運營管理,不再滿足于戰略建議。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可行,至少在開始幾年內,中方管理者應該是強大的監督者、有效的溝通者、跨文化障礙的消除者,而不是運營的替代者。

挑戰四: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最后一個較大的管理問題,就是人力資源與激勵的問題。靠提薪來留住想離職的人才,其他人會紛紛效仿,后患無窮。應該考慮職業成長路徑的設計和公司設計好的人員流動,流動是正常也是不可避免的,應該把人才流動引導到公司控制的模式上來。公司能夠控制的模式,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人才梯隊的建設,也就是任何崗位都可以隨時找到替代者,以防人才流失時候的被動情況、以及管理者意外情況的發生。對此,西方管理者已經習慣于有隨時可以替代自己的人存在。而中方管理者則需要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梯隊建設規劃和公司引導的職業生涯規劃。

徐沁

盛高咨詢集團創始人及首席專家,著名企業并購整合專家

“并購容易整合難”,尤其在跨國企業并購中所體現的文化整合難度更為加大。

從案例中可以看到,航通與曼斯這兩家中美優秀公司在戰略、運營、財務、資質與資源等方面擁有很好的互補性,從理論上看并購的協同效應十分明顯。事實也證明通過并購之后,雙方業務都不同程度地獲得了增長,在財務效益優化方面也反映出良性的態勢。

但是,核心的企業文化整合問題并沒有成為關鍵的戰略性問題進入雙方的視野,由此而產生的人力資源流失、高管辭職、財務部人員失控、員工士氣低落等等問題接踵而至,最終使顯現的因并購而產生的戰略價值受到了損失,中方管理人員也陷入了“我到底如何做才能讓你們滿意?”的困局。

中美的企業文化具有先天不同。傳統的中國文化內涵中有很多好的要素,但在國際并購市場中體現出來的效果卻往往差強人意。中西傳統文化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下面主要分析中西文化基因對并購整合的影響。

“owner”還是“partner”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化皇權和集權,其根本在于強調階層的不平等。所謂的“君臣、父子、長幼”有序的“差序格局”,則在于強調人與人的不平等。這樣的文化傳統在中國企業的管理人員心態中表現得非常充分。而美國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契約文化,強調平等、合作、伙伴。

中美兩國文化基因的不同,就是“owner”與“partner”的差異所在。

中方認為實力強的一方要獲取控制權就是主人,雖然有董事會的平衡,但總是希望被收購方在獲得利益的同時表示臣服。中方管理人員更希望下屬唯唯諾諾的跟隨,基于強權地附和;而非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在爭論中出真知(這正是美方文化中所倡導的)。

西方公司文化的核心產生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以美國基督教為例,它倡導“自由、平等、互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夠做到在公平的基礎上交流、爭執。伏爾泰的名言“我反對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體現的就是現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民主決策和監督,這些都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游戲規則。

根本不懂的是什么?

曼斯高管尼克和韋爾奇的口頭禪“你根本就不懂”,讓中方高管備感受輕視和不舒服。這里的“你根本就不懂”指的不是業務,而是其行業內在的文化和價值觀。

航通公司是一家國有體制的中國企業,受制于例如政治影響、權利平衡、思維模式等非市場化方面因素的影響較多。而曼斯公司創業者和經營者對于其所創辦的企業有很深的感情,資產、股權估值等在投行、會計師事務所眼中是一些財務數字,而在創業者眼中卻是他們付出半生的心血和生命,輕描淡寫地討論價格和市場化的數字對比往往會挑戰他們價值觀的底線。中方的控制者并沒有太多的情感要素付諸于企業之中,許多決策與感受僅是依據數字得出。

另外美國文化對于工作的態度與家庭的態度有很明確的劃分,不會因事業而舍棄家庭,這與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做企業家,就是做好企業沒有家”的觀念有很大不同。感恩節談判、大年初一簽約雖然作為策略可行,但也極大地傷害了雙方的情感。美方的十分神圣,而在中國人眼中做做思想工作就可以,加加工資就了事,所有這些在并購的文化整合中就帶來了諸多難度。

“情理法”還是“法理情”

中國人一貫以來對于法治的概念相對淡漠。長期的專制皇權思想在國人的思維中根深蒂固,權大于法,刑不上大夫。國人往往認同士文化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喻君子,對于法律沒有敬畏,不認為自己會觸犯法律,堅守的是自我修身的價值觀、道德觀。但在并購市場中,以契約為主導的游戲規則一次次地撞擊國人自我意識下的商業底線。

商業誠信體系構建需要法律的尊嚴,需要法制的強大,需要一切權利在法律面前俯首貼耳。預購款事件對于國人來說完全是小題大做,而在美國的契約文化下就是危及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對于情理法還是法理情的思維不同,也會導致并購中矛盾的加大。

中庸和諧還是溝通解決

中庸強調為人處理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和諧強調互諒互助、其樂融融。但在企業并購中,中國的中庸和諧文化極容易成為推脫責任不擔當的借口,也往往是做老好人不作為的借口,這樣給企業管理整合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本案例中,文化沖突已經多次出現,而中方管理者往往以息事寧人的方式進行簡單的董事會舉手表決。這種自我安慰式的管理,在跨國并購中是十分危險的。其實在并購整合中,雙方的文化沖突不可避免。在沖突發生時,需要有積極的方案應對,較早地發現問題根源,解決誤會矛盾,同時不斷地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尋找共識和相互之間的閃光點。并購整合中很多的價值需要挖掘和傳播,派出的并購整合團隊也需要迅速和企業的管理人員融合。融合的前提就是要坦誠相見,假和諧會喪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而后就會喪失并購整合的價值。

中國企業跨國并購勢在必行,但是絕大多數的企業缺乏跨國企業的管理格局和經驗,但這個時期也恰恰是可以鍛煉和打造未來中國企業國際化人才的必要階段,我們必須要經歷這個階段來強化我們的國際化視野與管理能力。本案例如果要有突破,不妨可以這樣考慮解決問題:

在并購之前,就將跨國企業文化的整合作為戰略目標進行設定,請專業的文化整合團隊,專業的并購企業文化整合專家會同雙方的企業一同檢索企業文化的相同點、差異點,類似盡職調查一樣的手段來解決未來文化整合的根源問題。確定整合目標,建立整合計劃,明確雙方的人員和責任。

并購后,盡快執行確定好的文化整合計劃,并針對未來企業新的戰略確定新企業的文化基因,未來新的企業文化應該是適合于并購后企業雙方優勢發揮的新產業文化基因,既不是中方的也不是美方的,而是大家共同的。

召開文化研討交流活動,讓大家針對各自的文化認識和文化誤區進行深入探討,用有效的平臺,開放的文化,積極的企業管理者行為模式塑造共同的員工行為模式,構建新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構建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讓新來員工、中美員工可以在大家參與的新的標準中調整自身行為,最終堅持“開放、尊重、包容、共贏”的原則獲得真正的企業文化整合價值,也是企業海外并購的核心戰略價值。

王國鋒

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系副主任

曼斯公司與航通公司,雖然形式上完成了跨國并購,看似完美的組合,然而完美之下隱藏著危機。并購后的磕磕碰碰依然可能導致失敗,而高管團隊的跨文化溝通和沖突,更是決定著并購的前景。

企業間的并購,某種程度上可以比作一方嫁到另一方的婚姻,跨國并購則是跨國婚姻。

婚姻需要雙方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才能做到同心合一。同樣,并購也需要形成雙方的文化認同。然而,在現有的跨國并購中,許多公司往往更注重雙方業務上的需求和互補,而忽視文化軟環境對實現并購目標的約束。

本案例中,雖然形式上完成了跨國并購,曼斯公司在知名度、品牌、產品線、高效團隊、適航取證經驗等方面的優勢,和航通公司在資本、市場、發展戰略等優勢高度互補和契合。看似完美的組合,然而完美之下隱藏著危機。并購后的磕磕碰碰依然可能導致失敗,而高管團隊的跨文化溝通和沖突,更是決定著并購的前景。

在航通公司并購曼斯的過程中,一些重要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

缺少尊重基礎

尊重是并購雙方走向共贏的基石,尊重顯示了地位的平等和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考慮。然而,案例中航通公司把談判選擇在感恩節前一天進行,顯示出對曼斯公司管理層的情感缺乏應有的尊重。由于感恩節對美國人的重要性,航通公司利用曼斯高管著急回家過感恩節的心情,將談判價格從最初出價的5億美元,壓到2.1億美元的成交價。航通公司雖然很好地把握住了談判時機,具有很好的談判技巧,但埋下了雙方缺少尊重的種子。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做的一切。因此美方的以牙還牙可以預期,選擇大年初一簽訂并購協議,要求中方律師立刻傳遞相關文件。雙方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對對方習俗的不尊重,并且以習俗為要挾,削弱了雙方的信任度,可能會對后續的運作產生不良影響。

缺乏文化差異的認知和敏感性

不同企業的發展歷史和外部環境各不相同,在價值觀、行為方式以及經營風格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而雙方所在國的文化差異進一步增加了并購雙方的文化距離。

跨文化敏感性是區分和體驗相關文化差異的能力。個體的跨文化敏感性發展模型將跨文化敏感性分為六個階段:拒絕、防御/逆反、輕視、接受、適應和融合。前三個階段是民族中心主義導向,后三個階段是民族相對主義導向。個體的跨文化敏感性越高,他就越能接受、接納或欣賞文化差異。

在此案例中,雙方不同程度地缺乏對文化差異的認知和敏感性。如,尼克用“Chinese guy”稱呼郭慶,認為這很平常,沒有貶低的意思,他沒有意識到在另一文化中可能會引起反感;而郭慶認為這不僅不禮貌,而且有些輕視,處于一種防御甚至敵對的認識。

曼斯公司大門口顯示屏上的partner,在曼斯高管看起來,意味著公司雖然被收購,但企業今后的發展需要雙方的合作,雙方是合作者;而航通則不失時機向對方表明自己是owner,試圖傳達一種權利和權威。

雖然周末,深圳生產線上的項目人員都在忙碌著,然而美方總工程師和重要工作人員都去了香港做禮拜,并且周末從不加班。在曼斯,“中國人常常要加班”、“中國人接管曼斯之后要大量裁員”的傳聞,引起了財務部、生產車間的辭職和游行。這反映出曼斯公司人員對中國文化的刻板印象以及所采取的拒絕、防御的態度。

不管是航通也好,曼斯也罷,不僅是員工之間,就是在雙方高管團隊之間,也明顯缺乏對雙方文化差異的認知和敏感性,雙方都處于民族中心主義導向階段。

未能有效利用相左意見

并購中由于來自不同文化的各方所擁有的價值觀、經驗、立場、角度等方面的差異,也因為上述對文化差異認知的缺乏,對同一件事情,意見相左是很正常的。如果能夠吸取各方文化所長、加強文化間學習和整合,產生并購后的協同效應,取得1+1>2的效果更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然而很多時候,一些不同的意見有可能升級為情緒上的沖突,并影響到后續的工作配合。還有一些則是沖突處理不當,延緩了市場時機。

本案例中,在2011年終預算時,由于中國人對于時間和契約的靈活性認識習慣,導致財務副總裁胡光認為晚點支付貨款也沒有問題。然而對于重視契約的美國人,尼克則認為曼斯的文化不允許拖欠別人貨款。原本是就事論事的討論,由于尼克所夾帶的“你這個門外漢、根本就不懂”,引起了胡光很大程度的情緒對抗。

針對競爭對手飛揚公司的破產,梁志認為競爭對手的減少會讓市場占有率大大提升,并且提出保持B2C市場的同時,開拓B2B市場。尼克則從飛揚公司破產對行業負面影響的角度,認為破產會不利于曼斯,目前改變營銷方式不明智,而且同樣認為對方根本不懂。董事會采取舉手表決否決了梁志等的建議。然而結果證實,當年交付數是歷年最高的。中方公司雖有詳細的分析,但梁志也只是放在心里嘀咕。如果讓雙方充分辯論,拿出具體的市場分析依據,如分析飛揚公司破產對不同機型市場的影響、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影響的區域等等,而不是用簡單的舉手表決方式,則有利于曼斯公司做出高質量的決策,抓住有利時機,達到整個公司業績的提升。

胡光提出“在零件和售后方面增加投資”的議案,要在售后服務方面增加投資、多賣些備件的想法,遭到尼克的反對。他認為中方不懂,售后業務量小,與服務商搶生意,影響在業界的聲譽。梁志還是簡單地以董事會表決的方式。這種對沖突意見的處理僅僅是采取一種折衷的方式,并未起到根本性的說服,結果又招到董事會的否決。

針對相左的意見,如果能夠發現分歧的根源,減少民族中心主義,不糾纏于誰懂或誰不懂,合理地取長補短,則可能有助于建立雙方認可的重視契約的企業文化,以及規范的程序化的決策機制和沖突處理方式。

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航通公司則可能會避免上述提到的各種問題,由形式上的并購成功,成為雙方真正同心合一的共依共存、共贏共榮。

并購前需進行跨文化診斷,找出中外文化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存在差異。要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進行整合,需要了解中外企業員工在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方面的差異。這是實施文化整合的前提。

選拔海外高管隊伍。海外高管隊伍除了具備較強的業務能力之外,還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化智商。文化智商反映了其理解東道國文化,并有效運用符合相應文化習俗、規范的能力。在東道國公司和母國公司之間起到文化大使和橋梁的作用。

進行跨文化培訓,提高有效溝通。雖然我們一些跨國企業強調要進行跨文化培訓,然而現有的許多跨文化培訓,僅僅處于對異域知識的傳播和介紹階段,缺乏文化敏感性訓練,或者進行文化差異的模擬和沖突應對。這里不僅要對母國公司的人員進行培訓,而且也要對東道國公司人員進行文化上的培訓和交流,提高其對母國公司的文化認同度。

確立企業跨文化整合的目標。在把握并購雙方的文化異同,并提高雙方對對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后,企業需確定明確的跨文化整合目標:通過有效的溝通,創建具有兼容性的國際型新企業文化。這種新企業文化的特征是允許不同文化差異的存在,企業內部建立的決策機制,充分發揮文化多元性的優點,提高企業管理層和員工對目標的認同,讓被并購公司既有在統一的文化理念下的共同目標和價值觀,又具有本地化的優勢。

蘇文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始县| 新绛县| 宜君县| 双城市| 洞口县| 屏东县| 逊克县| 分宜县| 林口县| 茂名市| 陇川县| 乌鲁木齐市| 耿马| 通榆县| 铜鼓县| 兴山县| 祁阳县| 韶关市| 罗甸县| 陆川县| 荔浦县| 穆棱市| 沙田区| 黄石市| 资溪县| 都安| 仲巴县| 安龙县| 宾阳县| 天津市| 同心县| 宣威市| 泰来县| 阿勒泰市| 新蔡县| 万盛区| 维西| 嘉善县| 中牟县| 晴隆县| 凤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