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鐵騎突出刀槍鳴

鐵騎突出刀槍鳴

時間:2023-05-29 18:20: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鐵騎突出刀槍鳴,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重點描寫旋律的詩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琵琶行》唐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一、運用比喻,以聲喻聲

詩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彈奏,我們來看其中直接描寫音樂的經典部分?!按笙亦朽腥缂庇辏∠仪星腥缢秸Z。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边@14句詩中運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為我們會很容易地找到標志性比喻詞“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語”“如裂帛”。詩人在這以聲喻聲,把琵琶聲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語、珠落玉盤聲、鶯語聲、泉流聲、刀槍聲、裂帛聲。琵琶聲從舒緩到激越、從單純到錯雜、從連續到間歇、從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轉千回,讓人蕩氣回腸。

轉軸撥弦三兩聲開始,琵琶女先輕輕地撥弦,琵琶悠悠發出聲音,聲音不多,曲調未成??膳门胝f的心事仿佛已經隨著琵琶聲欲語還休。接著弦弦掩抑,那微微顫抖的琵琶弦代替了琵琶女的嘴唇不停地動了。她的心事很多,一言難盡,只有連綿不斷的琵琶聲。

輕攏慢捻抹復挑,琵琶女那撥動琵琶弦的手指靈活地在弦上跳動,時快時慢,有名的《霓裳》和《六幺》曲彈成了。

琵琶大弦的聲音像急促的雨聲,小弦的聲音像竊竊的私語。錯雜彈了一陣聲音又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盤里的聲音。轉而又像黃鶯的叫聲在春花下滑過,婉轉自如。又似泉水在流,冰澀了聲音又冷??。然后聲音漸漸沒有了,只有幽幽的愁恨在相伴,強調出無聲勝有聲,無聲勝有聲也是經典名句。

再而,琵琶又開始演奏,聲音錚鏘。如打碎的銀瓶聲和迸出的水漿聲,又似騎士騎馬突出刀槍碰撞的聲音。等到曲近奏完,琵琶女收撥手指劃過四根弦,其聲音像撕裂了一緞巾帛。

聲音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白居易把琵琶女演奏出的琵琶聲描繪得生動無比。讀完此段詩,那時快時慢,時急時促,時而婉轉,時而流暢,時而吭鏘,時而冷澀,時而蕩氣回腸的琵琶聲一直回蕩在人們的耳邊??梢娫娙说乃囆g才華有多高。

二、運用通感,以形繪聲

讀前面的14句詩,我們不僅把握到音樂富于變化的節奏、美妙的旋律,還在眼前出現了一系列的經典形象:落玉盤的珍珠、流轉花間的黃鶯、冷澀難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銀瓶、勇猛的鐵騎、鋒利的金戈。詩人在這運用了通感的手法來寫音樂,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錯相通的心理經驗。通感常常與比喻復合運用。音樂本是聽覺感受,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詩人運用通感使感覺轉化遷移,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視覺的形象,以形繪聲,化無形為有形。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啟發讀者聯想,體味余韻,用來渲染并深化詩文意境。

三、以人襯聲

“轉軸撥弦三兩聲”、“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曲終收撥當心畫”這幾句有共同點,都是從彈奏者的角度來寫?!稗D軸撥弦三兩聲”這是調弦試音,“低眉信手續續彈”這是彈奏時的神態、動作,“輕攏慢捻抹復挑”這是彈奏的動作、指法,“曲終收撥當心畫”這是彈奏的收束動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練、爐火純青,那她彈奏的琵琶聲也一定美妙絕倫,這是以人襯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幾句也有共同點,都是從聽眾的角度來寫?!爸魅送鼩w客不發”音樂如此動心移情,讓人流連忘返?!皷|船西舫悄無言”琵琶聲停了,卻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聽眾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癡,創設出了曲止情續、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琵琶憤激幽怨的曲調引發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共鳴,既有對琵琶女淪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對自己遭遇貶謫的傷感,傷人、亦傷己,兩重感傷交融在一起,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幾句也是以人襯聲,以聽眾反應來寫音效,襯托琵琶聲強烈的藝術魅力。

四、以景托聲

“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寫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終的環境,把動態的音樂凝固在靜態的畫面中。樂聲雖然停了,但讓人感覺夜色中彌漫著音樂氣氛,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這是以景托聲。言有盡而意無窮,寫出了音樂的強大魅力。

第4篇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第5篇

2008年,不平凡的一年,偉大的一年。在這一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人們“創造了”一個個偉大悲壯的愛,一個個感動人心的愛,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愛。。。。。。

5月12日下午2時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一起7.8級特大地震。發生地震前,學生們正在上課,大人們正在工作......在短短12秒內一座繁華的都市變成了一片廢墟。就在這一瞬間,猶如天崩地裂。高樓,大橋塌了,房屋、樹木倒了。學生們被壓在了地下,工作的人們被壓在地下......這一瞬間的地震,讓四川省的人們生死未卜。

“轟隆—-”一聲,住房、學校、高樓倒了,人們紛紛地被掩埋在了地下。以前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現在是那么平靜,那么冷清。大街上到處是瓦片,到處是磚頭,風一吹空中浮起一片塵土,到處是迷蒙蒙的一片。大山裂開了縫,巨石從山上滾落下來,田河被掩埋了,阻擋了人們出逃的道路。此時,狂風像齜牙咧嘴的神像,施展著它的雄威,呼嘯著!“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像激雷炸塌了天河,雨瓢潑而下,滂沱而下,呼叫著,飛騰著而下!泥土順著雨水越陷越深,這給受災人的生命增加了威脅,給救人的增大了困難。但們并沒有放棄,而是更加拼命的尋找那些還未發現受災人民。。。。。。

地震中一名年輕的媽媽雙手壞抱著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蜷縮在廢區中,她低著頭,上衣向上卷起,已經失去了呼吸,懷里的嬰兒依然愜意地含著母親的:“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一位母親用身體護著孩子,在死前手機中留下這樣一條短信.........這便是愛,是母親無私的愛.母親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嬰兒的生命.......

2008,汶川大地震,給人們帶來了災難,帶來了痛苦,帶來了生離死別,但是,在愛的情感的廢墟上,留下了一道柔和的陽光——那偉大而悲壯的愛。它融化了災難、抹去了痛苦、也淡薄了生離死別,它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幸福,也帶來了光明。它將永遠駐留在人的心靈之間。

第6篇

“輕輕的/一種母語分娩的鄉音/從綠草的紋路里滲出/與月光下的花朵同沐清輝/純凈/有如泰戈爾的《飛鳥集》……”

每每吟誦朋友的這首《蛙鼓鏗鏘》,我的眼前便會浮現出一幅親切而熟悉的畫面:春夏兩季,傍晚時分,漆黑的郊野蛙聲四起,排山倒海,洶涌而來!田間溝渠,水塘河岸,數不清的“歌手”,搖其長舌,鼓其白腹,在鄉村偌大的舞臺上淋漓盡致地引吭高歌。柳絲拂搖,水蕩漣漪,銅質蛙鳴,響徹周天!也每每這時候,我就愈發地覺得生我養我的鄉村,恰是一朵“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的蓮花,搖曳在生動的蛙聲里,孵化著一個個甜美的夢。

青蛙的一生都沉浸在歌唱的夢幻中,它是鄉村中最出色的大眾歌手。從蝌蚪開始,它就游弋于鄉村這片水域里,就像一尾尾逗號涉行在“諸子百家”之中。待長成青蛙了,具備歌手的潛質了,便開始放喉歌唱了――這便是蛙鼓。蛙鼓是青蛙的心聲,它所表達的是青蛙對鄉村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歡欣。聽吧,雨前,艷陽高照,“歌手”們通宵達旦向天而歌,抒發著內心對雨的渴望;雨來了,空氣清新涼爽如紗,歌手們鼓噪而歌,暢快淋漓地傳遞著內心的歡愉;雨過天晴,彩虹當空,歌手們群聚而歌,徹夜不息,吟誦著生命的美好。不管哪個時段,響亮的蛙鼓每一槌都底氣厚重、韻味十足,歌手們把心靈深處最堅硬的聲音、最深情的呼喚,散作滿天的星斗,譜寫出滿壟的稻花、一季的豐盈!

聆聽蛙鼓,宜在夜晚的田壟之上。或席地而坐,或仰面躺倒,摒棄雜念,放松身心,微閉兩眼,撐開雙耳,靜靜地聆聽,細細地感受。最初,是一兩聲,零零落落,若有若無,“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繼而便唧唧嗝嗝,此起彼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再而便是咚咚嗆嗆,鼓聲響徹,“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最后,鼓聲四起,震天撼地,不分上下,不辨東西,“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人心為之躁動,熱血為之沸騰,全身筋脈為之迸突!

聆聽蛙鼓,也可荷叉畦間,誠如辛稼軒所說:“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甭牥?此時的蛙鼓,像孩子們一只只調皮的小手,輕輕地搔著耳朵,極遠的又是極近的,如深山古寺老僧擊磬,如錢塘泛潮洶涌澎湃;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如戰場鼙鼓鏗鏘,如“笑傲江湖”慷慨悲歌!天宇如蓋,沉寂無聲,唯有天籟四起,錚然齊鳴,那一刻,真使人胸生浩氣,壯懷激烈;那一刻,真使人怒發沖冠,氣沖斗牛!……

成長,有時也是一種失落。大學畢業后,我就像蒲公英一樣飄落在城市的一隅。以鋼筋水泥為基調的城市自然沒有蛙鼓的一席之地,寂靜的夏夜,徜徉于燈紅酒綠、音樂嘈雜的城市街頭,我的內心深處總像丟失了某種快樂元素。感慨之余,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蛙鼓滋潤的那些悄然流走的美好時光――直到此時,我才驀然意識到:在我生命的天宇中,已經風箏般地飄滿了鏗鏘的蛙鼓!我懷念聆聽蛙鼓的日子,敬佩那些鄉村歌手無拘無束、天然率真的歌唱。正是那些歌唱,殷實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學會了對每一個撲面而來的飽滿日子充滿感恩和珍惜。

第7篇

歷來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稱得上是極品,自唐以來便歷詠不衰。

《琵琶行》談及琵琶女的演奏有三次:第一次是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朋友聽到的。而文中并沒有提及演奏的內容和演奏時的情形;第二次是明寫,詳細描寫了琵琶女應詩人之邀演奏名曲《霓裳》和《六幺》時樂曲的聲音及情態:第三次也屬于明寫,但是詩人只是簡單地說重彈了一支曲子,而具體內容只字未提。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時的情感基調是悲涼的。一方面她在這“紙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另一方面琵琶聲的確打動了在“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內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船不發”。其余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此在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之前,詩人從她調弦的動作入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的境界中。

詩人將琵琶女演奏樂曲的發展變化以及通過四個樂段來表現,運用生動的比喻、以聲喻聲、以形繪聲,積極調動讀者的視覺和聽覺,使其在豐富的想象中傾聽琵琶的美妙音樂和旋律的發展變化。

第一樂段,急切,愉悅。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盤”,漸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第二樂段是緊接其后的四句,由輕松流暢而逐漸緩慢、暫歇,以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接著如同“冰泉冷澀弦凝絕”,樂曲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第三樂段熱烈,緊張,而后戛然而止。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進”,這是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著就出現了是“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又緊張的場面。而后的“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這種抑揚變化,盡傳古代名曲之妙,使聽眾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就是最好的明證?!皷|船”句從側面點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靜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中,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

第三次演奏時在詩人聽了琵琶女的身世并與自己對比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之后再次邀請琵琶女演奏的。這次演奏沒有寫彈的內容,只是說彈得更急了。“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边@更襯托出樂曲的悲凄。最后

“江州司馬青衫濕”更突出了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境。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第8篇

在指導學生詩歌誦讀方面,我主要堅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誦讀感知,初步把握

一首新詩要讓學生多讀,在誦讀中感知,教師可根據詩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個別讀、集體讀,讓學生從情感上接受,從整體上感知,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并且在誦讀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詩意的基本方法。首先要著眼于詩歌的意象,詩人總是憑借詩歌中的意象來抒感的,欣賞者就要根據詩歌中的意象體味詩的內在情感,進而把握詩的內涵。例如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要抓住“塵網”“羈鳥”“池魚”“故淵”,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要著重體悟“月”的意象,讀李白的《將進酒》就要體悟“酒”的意象內涵等等,欣賞者從意象入手,依據閱讀經驗和生活體悟能更好的把握作品內涵。

二、反復誦讀,體悟理解

詩歌教學要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和讓學生自己反復誦讀自行領悟上多下功夫。誦讀是詩歌教學的生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根據詩歌的不同體裁、內容、節奏、情感,朗讀有時要讀得“間關鶯語花底滑”,有時要讀得“冰泉冷澀弦凝絕”,有時要讀得“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要讀得“鐵騎突出刀槍鳴”,有時要讀得“江州司馬青衫濕”……只有深入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脈絡,反復誦讀,認真體悟,深入理解,才能深解詩歌的“其中味”。

三、走出作品,拓展誦讀

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本身的誦讀理解上,還要走出作品,進行個性化、創造性閱讀,在誦讀中拓展,在拓展中提升。 首先要多拓展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領悟,如學白的《越中覽古》不妨讓學生讀讀他的另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體會兩首懷古詩歌,體裁相同、主旨相同,但表現手法各有特色的特點,學習杜牧的《題烏江亭》可以拓展胡曾的《烏江》、王安石的《烏江亭》、李清照的《詠項羽》、的《人民占領南京》,體會同題材內容詩人根據個人不同目的的不同表達等等。其次我們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學習詩歌總是“隔岸觀火”,學生對詩歌總會有距離感,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寫寫詩歌,這樣學生對詩歌可以有更好的理解把握,可以更好的走進詩歌。下面是我的學生寫得幾首詞:

醉花陰?宋詞

兩宋風云墨圖軸,最是宋詞秀?;厥淄p星,婉約豪放,淚俱輕衣透。夜半讀罷滅燈后,有淡傷濃愁。睡去仍入夢,東坡易安,無語淚早流。

破陣子?惜取今日

千里錦繡山河,百代英雄名家。登高立鴻鵠之誓,把酒效醉游天涯。冷眼觀日斜。

少年壯志凌云,青春意氣風發。莫空憐舊日殘紅,且惜取此時繁花。切記浪淘沙。

第9篇

高明的作家善于在自己的詩文中描摹聲音,使讀者見其文而聞其音,聞其音而入其境,入其境而知其情。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等經典詩句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

這樣的詩句很容易把我們帶入詩境,進而與詩中人物悲戚與共。

為什么作家能這樣輕易地把我們帶入詩境?除了勤于觀察,善于感悟,在具體表達的時候,當然也離不開比喻、夸張、烘托、渲染等技法的使用。

作者在創作這些詩句的時候是煞費苦心的,我們在給學生教授這類詩文的時候也往往是再三斟酌、頗感為難的。高中階段以文摹聲的經典詩文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在教授這兩首詩的時候,我都把如何以文摹聲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下面是我在教學《琵琶行》中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投其所好,以音入境

人們總是喜歡音樂的,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尤其如此。在課堂上能聽到音樂總能讓他們興奮不已。

在上《琵琶行》這一課的時候,我先從“知音”的故事導入,然后播放幾段用不同樂器演奏的表達不同情感的音樂讓學生去聽、去感悟,到樂曲中去覓知音。結果這種“投其所好”的方法把學生學習的情緒一下就調動起來了,而且稍做引導他們就能領悟到“曲”與“情”之間的關系,即曲為心聲。

二、把握曲調變化過程

進入正文教學時,我選用了有琵琶曲的配樂朗誦,聽朗誦前讓學生注意琵琶曲與朗誦內容間的關系。聽完配樂朗誦后,讓學生反復吟詠詩歌中以文摹聲部分,然后分小組討論樂曲的變化過程。最后明確:從“轉軸撥弦三兩聲”的校音開始到“說盡心中無限事”,其音是低沉抑郁的;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到“大珠小珠落玉盤”,其音是急促粗重與輕緩細柔相摻雜的;“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是過渡,由流暢婉轉而冷澀沉重;“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曲調漸趨低沉而終至于停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在無聲中不斷積淀幽愁怨恨的情緒,是在為情感的爆發蓄勢;“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樂曲突轉為高亢,到最高處戛然而止,而后余音裊裊,整條江、整個天地都受到樂曲的感染而沉浸于其中。

三、以“線”傳情

學生大致把握了曲調變化過程之后,我又讓他們在紙上用幾段不同的曲線來表現這一變化過程,畫完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每組推選出較好的一位把自己對樂曲的理解用線條在黑板上畫出來并做講解。只要言之有理,能表達出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就給予肯定,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來,對文本的研究也漸趨深入。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始終是高昂的,討論非常熱烈,上黑板畫圖、講解也特別踴躍,充分表達了自己對樂曲的理解。有不少學生已經能將這部分內容對照自己做的曲線圖背誦下來,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曲為心聲

對樂曲有了較為準確的把握后,教學重點自然要轉向音樂與情感的關系上,曲為心聲,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曲調和琵琶女人生經歷之間的關系。

經過短暫的討論,學生馬上知道了樂曲的變化和琵琶女人生經歷的變化大致是吻合的,琵琶女正是在借琵琶曲來訴說自己的人生經歷,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喜怒悲歡。

如在樂曲清脆婉轉、如珠落玉盤、如鶯歌花間時,她一定是沉浸在少小時的歡樂往事中;當“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時,她一定是想到自己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之時;當樂曲突然迸發,轉入高亢激昂時,她內心的憤懣達到頂點,應是想到自己不幸的婚姻,孤寂凄涼的人生處境。

五、把握主旨

那么座中誰聽懂了她的心情、誰是她的知音呢?依據又何在?這一問題自然把學生引入了對本詩主旨的理解,讓學生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握音樂描寫的作用。對這首長詩來說,沒有前邊精彩的音樂描寫就沒有后邊琵琶女的自敘身世,就引不出白居易對自己遷謫經歷的感傷,就不會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的錦心名句,也就不會有這首千古流傳的佳篇了。

這樣以音入課、環環相扣、層層析來、漸入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探究意識,小組的合作學習有效度、深度,由淺入深的教學安排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所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第10篇

喜歡在寒冷的冬夜,于溫暖的小屋中,泡一杯唇齒余香的茶,靜靜地讀著一本好書,在陌生人的喜、怒、哀、樂里行走,別人的故事里,也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影子吧,于是,想象在美好的意境中悠悠暢游,情懷在肆意的抒發中漸漸真摯,這,何嘗不是一種美。

放下所有的繁雜,思緒在簡單中摸索,心平氣和的時候最容易悟到和感知生命的真諦,從容地生活,恰如溪水靜靜流過,淡定地工作,宛如微風柔柔撫摸,也許只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從容和淡定,生活和工作也才有了那種激情和快樂。

從來都自以為是的覺得,也只有問心無愧地做事,認認真真地做人,然后,拋卻世事的華麗與浮躁,冷眼旁觀外界的誘惑和紛擾,才能在柔軟的內心深處,把自己還原成那個本真純潔的自我。熱愛美麗,但卻崇尚自然,尋找快樂,卻依然守望簡單,也即如此,云卷云舒的怡然,才覺出最真,花開花落的灑脫,才品到最美。

拋卻很多的繁雜,做回簡單的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片云,就悠閑地飄游在高高的藍天,卷起和舒張都那么順其自然;是一滴水,就暢快地流動在江河湖海,哪怕是小溪和山泉,也能體味到快樂和開懷;是一條魚兒,就安心地在水中游弋,從不羨慕鳥兒的飛翔;是一只鳥兒,就自由地在天空翱翔,從不探詢水底魚兒的去向。

這,實在需要一種淡泊的境界和氣度。但愿,這淡泊成為一種人生的境界,被我們追求著;成為一種生活的態度,被我們演繹著;成為一種寬廣的胸懷,被我們保持著……也許我們不能完全地擁有這境界,但我們一定要走在這樣一條路上;也許我們不能完全擁有這態度,但我們一定要把這態度發揮到極限……因為,有了這種月白風清的淡定,也才有了人淡如菊的從容;因為,有了這種天高云遠的瀟灑,也才有了流水潺潺的心情。

我們選擇不了生命,但我們可以選擇走過生命的方式,做人要幾分淡泊,清風細雨,同樣有韻致,有詩意;做事要幾分從容,俯仰之間,依然灑脫,依然隨意。不刻意,不虛偽,沒有萬卷詩書的熏陶,我們有的是簡單歲月的樸素;沒有歷練滄桑后的成熟,我們有的是寵辱不驚的坦然。

走過之后才知道,情是人生最重的滋味,淡是人生最濃的色彩。在喧囂中,獨守一片寧靜,在濃郁中,默念一份平淡,正如花開花落的悠閑,正如春去冬來的自然,因為我們知道,花落還開,因為我們知道,春去還來……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人生變化無常。蕓蕓眾生,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不拒眾渡,方為滄海縱然馬革裹尸也要魂歸關西盡掃狼煙,縱然一生清貧也愿躬耕自資,縱然粉骨碎身也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縱然身陷囹圄也要鑄就生命華章,縱然沉吟澤畔也不隨波逐流,以求高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p>

現在物欲膨脹,人們生活現在溫柔之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性率真早以鉛華殆盡,已經遠離生命綠洲港灣。誰將道德火炬傳承呢?時刻保持一顆澄澈的心,保存一方凈土?!芭e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心空性悅,把心放入自然返璞歸真。多一份從容,少一分浮躁,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看庭前花開花落,觀云展云舒。以平常心去對待萬事無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生命如夏花般絢麗,讓死亡如秋葉般的靜美。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凡中創造奇跡。雖然我們不能選擇最好的,但讓最好的選擇我。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縱然有“澗關鶯語花底滑“的失意,或有”鐵騎突出刀槍鳴“的得意,那是暫時的,陽光以風雨為伴,鮮花以荊棘為舞。風雨無阻,兼程向前去你理想的彼岸。

第11篇

鑒賞《琵琶行(并序)》這首詩,理清三次彈奏琵琶曲這根主線,突出“江心聆聽琵琶曲”這一濃墨重彩的場面描寫,結合“月”的意象,在凄苦低沉的意境里,感受人物形象,透過弦外之“音”,品味淪落之“苦”,把握詩歌主題。聽弦外之“音”是方法,感淪落之“苦”是目的。

關鍵詞:淪落、琵琶、共鳴

參考書目《中學教材全解?必修3》薛金星主編 陜西人民出版社

“高山流水覓知音”,春秋時期楚國的伯牙與子期因琴而成為知已。千年之后深秋的一個夜晚,潯陽江渡口,一位流落于此的琵琶女以其特有的琵琶魅力,深深感染了詩人白居易。于是,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在弦外之“音”找到情感的共鳴,自然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由衷感慨。千古絕唱《琵琶行(并序)》橫空出世,一曲一文,交相輝映,演繹出一段才子與歌女的琵琶傳奇。

直到今天,該詩雖歷時千載,仍傳誦不衰,難怪唐宣宗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足見其影響之深遠。鑒賞此詩,若能把握一條主線“琵琶曲”,突出一個主題“淪落苦”,以弦外之“音”為紐帶,則無論是故事情節、音樂描寫,還是景物烘托,情感抒發,都能被有機地整合于一體,有助于學生理清本詩的敘事脈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這首詩的結構藝術很值得欣賞。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圍繞著它,詩人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繪制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初彈琵琶曲,給人的感覺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而弦外之“音”無疑是悲涼的,因為這是一個特定的時間“秋夜月茫茫”,特定的場合“去來江口守空船”,特定的環境“月明江水寒”,特定的氛圍“慘將別”,這些特定的元素,于不知覺中再現了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營造了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發出蓄足了聲勢,并作了巧妙的暗示。

再彈琵琶曲,已是“移船相近邀相見”,彼此面對面的零距離接觸,使詩人有幸聆聽這曠古奇音。此時,藏而不露的琵琶女“半遮面”,“未成曲調先有情”款款而出,對琵琶曲的描寫也由“暗”到“明”,由“略”到“詳”,由“間接”到“直接”。詩人以聲寫聲,連用八個精當形象的比喻,描摹出一道靚麗的音樂風景線。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轉的樂聲,細膩地寫出了曲子由急促而輕快、停頓,繼而爆發、高昂到戛然而止的曲折變化,只聽得“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懾人心魄的琵琶魔力自是無與倫比,但精通音律的詩人白居易,更是從那不同的音色中領悟了彈琴者所融注的情感,聽出了弦外的不凡之“音”:“如急雨、如私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唱出了琵琶女綺麗多姿的青春歲月。色藝俱佳的她,名滿京都,“纏頭”和“紅綃”的追捧,“酒醉”和“歡笑”的迷離,構成了她紅歌女時期生活的全部。這種對往昔留戀的心態,使其指間流淌的旋律清脆、圓潤、舒緩??墒恰盎o百日紅”,紙醉金迷的風光生活,也隨著“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而變得“門前冷落鞍馬稀”。思緒紛飛至此,其感時傷懷的情愫凝結在琴聲里,悠揚、歡快的樂曲頓然“幽咽”、“冷澀”、“暫歇”。也許命運多舛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沉思中。而敏感的詩人也于這細微處捕捉到琵琶女的“幽愁暗恨”,“此時無聲勝有聲”正是詩人悟透弦外之“音”后彼此心靈的默契。“昔者已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情緒的高漲,樂曲的演奏也推向極致,這種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當樂曲終了,用撥子對著琵琶中心一劃,發出“如裂帛”般清脆而又尖厲的聲音。這尾聲了得如此決斷,這余音又是這般擲地有聲。我們仿佛同詩人一道,在琵琶女激憤的哀號聲里,感受到其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由琴聲進入琵琶女的內心世界,她曾有過歡悅,有過滿足,但充斥其生活過程更多的卻是孤寂、悲憤、痛苦和無盡的辛酸。那曲折多變的琵琶節奏,一如她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如泣如咽的樂曲融化在抑郁的月光里,蕩漾在凄寒的江水里,回旋在歲月的時空里……那凄美感人的畫面也永恒地定格在詩人的心中。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聽其有關身世的自陳,終于促成詩人情感的大爆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發自詩人內心深處的真摯感慨。由人及己,聯系“去年辭帝京”以來,“謫居”、“臥病”,只能聽到“杜鵑啼血猿哀鳴”,過著“取酒還獨傾”的孤寂生活。所有這一切在琵琶女曲聲的牽引下,噴薄滾涌而出。正如詩人在序言中所說“是夕始覺有遷謫意”。想到自己在“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中,因激于義憤而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竟被權臣給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并造謠陷害,被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被貶為江州司馬。這種“淪落之苦”實在令人肝腸寸斷。

“事物牽于外,情感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詠嘆”,詩興勃發的白居易殷勤解勸“莫辭更坐彈一曲”,欲“作《琵琶行》”以抒懷。此次描寫,筆墨極精練,“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其音之“凄”,由“滿座皆掩泣”、“司馬青衫濕”可知感傷程度之深。這次詩人是用音樂形象及其藝術效果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的內涵,鮮明地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第12篇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中文言文教學;運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364-01

對于現階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學來說,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文言無用”、“文言枯燥”、“文言難學”的論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幾乎毫無興趣,高中文言文教學開始陷入困境。為此,為點燃學生對文言文的情感火花和激情,從而愛上文言文,教師需要從課堂上為學生積極創設各種相關的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在情境中耳濡目染,進而增強興趣?!扒榫辰虒W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實施,不僅為在學生群體中創設了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還為學生提供了發揮主體性的學習平臺。相信通過情景教學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并迅速轉化成為求知欲,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

對于高中文言文中的情境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所教的知識內容需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教學工具等多種資源制造具體可感的教育情境、創設合適的教育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誘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能夠深入其中,流連忘返,從而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情感,進而樂學愛學。情境教學的重點在于教學情境的創設,而情境創設的強調點是以情動人、以美感人。為此,語文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應著力于為學生創設一個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知識能力基礎、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愉悅的情境,相信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到情境教學法的作用,才能點燃學生的激情,提升文言文教學成效。

二、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的有效途徑

1、問題情境,激發動機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學習的真正邏輯起點是從學習動機的產生開始的?!扒閯佑谥远杏谘浴?。所以,誘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讓他們產生樂此不疲,產生非學好不可的毅力,是幫助學生學好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學成效的重要實施策略。誠然,情境教學的途徑有多樣,但我卻認為針對文言文教學的特征,其關鍵在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創設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強調系統知識的灌輸,學生缺乏探究知識的熱情和動力,在呆板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思維定向發展,只會對文言文的重點字詞解釋、課文死記硬背,缺乏了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難以滿足時代的發展需要。所以,在開展高中文言文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要意識到質疑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推動力,正視質疑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與地位從學科的本質屬性出發,引進先進的情境教學法,對課堂進行精妙設計和調整,以創設一個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問題環境,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以激發學生質疑思想,讓學生通過質疑、思考、解決問題,以達到拓展思維空間的目的。

2、媒體情境,呈現精彩

由于認知障礙因素的存在,使得學生和文言文之間總隔著一道鴻溝,高中語文教師應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革新,摒棄不適用的教學方式,結合高中文言文教學實際,深入理解文言文應該教什么,如何教,盡可能地引入一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文言文輔助教學,以形成一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的文言文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豐厚的情感體驗。而在此過程中,教師若能巧用多媒體,創設多種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文字性的描述還原,則能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鴻溝自然而然就會消除,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教學《琵琶行》一文時,在學到白居易用彈奏技法描寫琵琶女彈奏技巧高超時,倘若只是依靠教師的一張嘴進行描述,無論教師講得如何生動、惟妙惟肖,學生也是難以領會到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的。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動畫形式來播放一段琵琶行獨奏曲的音樂視頻,讓學生在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畫面中觀察“輕攏慢捻抹復挑”的彈奏指法,欣賞“大珠小珠落玉盤”、“ 水泉冷澀弦凝絕”、“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絕美琴聲。就這樣,在唯美的演奏畫面和悅耳的琴聲中,仿佛把學生帶進了文章中,其情其景令人神往,學生自然也能在多媒體教學情境中,對照文中語句,品味琵琶女的高超彈奏技藝。

3、生活情境,增強感悟

文言文之所以能夠歷經世事煙塵而流傳到今天,正在于它本身所蘊含的巨大生命力,特別是那些被選入國民教育體系教材的經典篇目,都是在歷代文人墨客極為挑剔的目光下“幸存”下來的作品,它們的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是毋容置疑的。我們可以發現: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就是在追溯古代人的生活世界,在學習古代生活世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當今的社會生活進行感悟,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智慧。為此,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敏銳地發現古文中的感悟點,挖掘文章中值得關注的感悟素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感悟中對古今社會生活進行思辨,以逐步提升他們的思想能力,提高文言文學習效率。

實踐證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精心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學生對文言文的激情。為此,高中文言文教學應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為基點,把情境教學法巧妙地滲透到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呈現課堂精彩,進一步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質量,為困境中的文言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嚴 俠;析高中語文情境教學[J];語文學刊;2013年05期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清水县| 文昌市| 凤翔县| 宜丰县| 类乌齐县| 邯郸县| 汝城县| 上林县| 三穗县| 黄陵县| 武定县| 香格里拉县| 克什克腾旗| 保亭| 华亭县| 白水县| 焦作市| 休宁县| 鄂尔多斯市| 合水县| 云阳县| 长葛市| 克东县| 高雄县| 开阳县| 信阳市| 虎林市| 工布江达县| 攀枝花市| 莱芜市| 丹凤县| 北安市| 灵武市| 仙桃市| 左云县| 洛扎县| 上犹县| 温宿县| 闵行区|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