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8: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節手抄報素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教師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深厚的文學功底,對于他的舉手投足、教育教學都會流露出“文雅”的風范,能吸引他的學生,使學生愿意親近他,愿意聆聽他的教育。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經典誦讀” 的興趣,讓“經典誦讀”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必須愛國學,學國學,對國學有較好的了解積累及運用的能力。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培養學生感恩教育,愛的教育……
二、經典誦讀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主要是指語文授課課堂,學生素養要得到提高,誦讀經典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滲透:
1.在古詩文教學中反復誦讀,悟出情感
古詩文自古就是傳統和弘揚中華文化最形象的載體,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塑造人格氣質最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古詩文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古詩文教學課堂上我不斷地教學生反復誦讀,以讀代講,以讀會意,以讀讀悟情。比如學習《憫農》這首詩時,我就叫學生反復誦讀:一讀體會“日當午”的猛烈,二讀體會“汗滴”的艱苦,三讀體會“粒粒皆辛苦”一句對勞動人民的贊揚和同情。這樣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詩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學生得到了教育,懂得了節約。最可喜的是班級中午吃飯剩飯菜明顯變少,亂扔飯菜的現象幾乎杜絕。
2.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通過誦讀故事領會內涵
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抓住文章中重點的字詞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誦讀,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語文口語教學中的滲透,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充分發現挖掘語文學科中的德育素材,并能夠靈活運用,把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入到和諧自然的情感氛圍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性的光輝,獲得思想啟迪,受到情感熏陶,體驗德育魅力。比如:在誦讀“程門立雪”這一故事時引導學生抓住“時于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這些重要字眼反復誦讀體會楊時求學的決心和尊師的思想。在隨后不久的一節班會課上,我叫學生談談自己在近時期目標時,我班周萬力同學說:要像楊時一樣不畏艱苦,尊敬老師,爭取期考考得好成績。
三、處理班級事務中的教育
經典誦讀不但停留在嘴上更應該用在實踐中。班主任在班級問題的處理過程中,應表現出非凡的教育藝術,通過觀察思考,在班級事件中適當運用國學經典,水到渠成。比如我班有一位學生碰掉了另一位學生的書因此引發矛盾,這是我不急于教育批評,而是叫學生讀幾遍“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然后叫學生說說體會,結果學生主動認錯了。另一個同學也在誦讀中得到熏陶,原諒了他人。
四、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每日早讀、午讀、晚讀十分鐘背誦。背誦內容提前準備好的內容。如:古詩文、名言警句、經典故事等等。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結合節假日、時令節氣等,精心備好每節班會活動課,同學們在活動過程中,搜集相關的資料信息,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讓經典誦讀真正融入學生生活。
通過對一所校型在2000多人的小學的調查問卷和部分家長訪談的結果來看,當代小學生因絕大多數作為獨生子女,身處“421”家庭結構中成長,所以自私自利,沒有孝心,缺乏孝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不知道父母做什么工作、掙多少錢,多大歲數了、哪天過生日,健康與喜好;二是吃飯和花錢乃至看電視不禮讓父母長輩,我行我素;三是不理睬父母勸告,隨意沖長輩發脾氣,做事隱瞞父母;四是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甚至習慣于讓爺爺奶奶等老人替他背書包,平時買零食花錢如流水,不體諒父母賺錢養家的辛苦等。
新孝德教育在小學施行主要要通過管理、課堂、活動三條路徑,遵循學習領會――運用載體――開展活動這一程序,全面啟動 “德育三板塊(開學教育周、班會課、精品活動)”教育模式,進行分步貫徹。
新孝德教育在小學施行的載體主要是“德育三板塊(開學教育、班隊會、精品活動)”,還要啟用好“紅領巾廣播站”、錄播功能室、德育實踐基地等,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活動。
具體策略是通過開展“誦經典、唱童謠、踐孝行、評孝星、建基地”系列活動,使孝德教育內化于心,外顯于形,實現常態化。
一、誦
讀經誦典,孝德育心。經典無色,卻能在小學生的心中留下濃墨重彩。校園廣播可以全程開播,把《百孝經》和《孝行歌》、《弟子規》的教讀和古今中外孝行故事講述作為午讀的內容,每天保證二十分鐘,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心靈滋養,讓經典要義真正入腦入心入骨髓。
二、唱
各年級齊唱原創孝德歌曲《龍傳人》和吟誦年組孝德童謠,繪聲繪色,誦聲瑯瑯,潤澤心靈,涵養美德。
尤其要抓住“零起點入學”的新一年小學生,他們的頭腦和心靈象一張白紙,誦讀孝德兒歌《送給媽媽一朵花》和《學習小烏鴉》,會讓孩子們的記憶歷久彌新,終生難忘。同時,教師和家長也都加入到誦讀行列,師生齊唱,親子共讀,知情意行蔚然成風。
三、踐
提倡情行并重,把孝的情感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引導和組織孩子自覺踐行孝德。本著“小、近、實”的德育原則,利用紀念日、節日,將少先隊活動、教學活動、藝體活動、家長學校建設有機結合,以情導行,以行表情,促進學生起教于微細,嘗試于躬行,知行統一,實現活動育人,扎實推進尊重教育。
如 “三八婦女節” 孝行活動――社會實踐“我為媽媽捶捶背,我為奶奶洗洗腳,我把碗筷刷一刷,我幫房間掃一掃”、歌謠誦讀;到了清明節這一中華祭祖日,開展“感恩先人,孝在當下”小學生征文活動; “母親節”孝行活動――道一聲謝,獻一枝花;唱一首歌,倒一杯茶; “父親節”孝行活動――給爸爸倒杯茶;為爸爸盛碗飯;給爸爸捶捶腿,為爸爸唱首歌;“重陽節”孝行活動――聽爺爺奶奶講‘家風’,為爺爺爺奶奶送份‘禮’(梳頭、擦臉、捶背、扶過馬路、盛飯、穿鞋)等。為培養孩子孝德意識和自理能力,在‘入學教育周’開展一年級學生“謝絕家長背書包,不要家長零花錢”活動等。此外,學校還可通過舉行講孝行故事、辦孝心手抄報、畫畫等形式深入孝德教育,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在小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盛放“慈孝”之花。
四、評
適時總結表彰,每年學校要評選校園“十佳小孝子(女)”、開展百名“最美小孝星”現身說孝活動,用身邊的榜樣引領孩子們,從點滴小事做起,爭做孝道好少年,實現“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
五、建
學校可以同市區托老所、醫院聯系,作為孩子們孝德教育活動基地。
班主任是學校特色德育孝德教育的主力軍,所有任課老師都是雕刻少年心靈的工匠,引領她們采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因材施教,讓學生做孝順的好孩子。
首先,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全體教師要自覺地突出孝德教育的育人功能,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科內容、特點,挖掘孝德教育素材,聯系學生實際,解決學生認識上的一些偏差,為學生的成功人生打好底色。
其次,班隊會課展示孝德階段性成果,班會課的策劃和主持,班主任都要放手由學生去完成的,學生展示在前臺,老師退居幕后,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做到“我的班會我作主”,既讓孩子們在過程中受到自我教育,同時也提升合作能力,收到了“潤物細無聲,芬芳花自妍”的教育效果。
論文關鍵詞:中職;幼教專業;美術教學;能力培養
進入21世紀,隨著幼兒教育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幼教師資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中職幼教專業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社會對幼教師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缺乏專業特長的中職幼教專業畢業生將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筆者開展中職幼教專業美術教學已有十幾個年頭了,從開始的茫茫然到如今的胸有成竹,通過不斷總結、摸索,已能使教與學水到渠成。如今對每屆畢業生,我們都可以自豪地向幼兒園招聘方說:我們的學生有美術特長。那么,中職幼教專業學生(均為女生)到底要掌握哪些美術基本功,以勝任日后的工作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本課程教學大綱的精神,主要就五個模塊展開教學,即美術欣賞、繪畫技能訓練、美術字(包括美術字書寫、板報設計等)、圖案和構成、手工制作(包括手工作品制作、幼兒園墻飾布置等)。
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是幼教美術教學的前提
美術欣賞為繪畫、手工制作提供了審美標準與取向。美術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它折射著人類意識及科技的演化。學生通過美術作品認識客觀世界,會有一種因人而異的全新發現。在欣賞美術作品過程中,經過反復觀賞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藝術品的豐富內涵,美的動人的藝術形象和色調不僅能使學生得到視覺上的,使學生體驗到作品體現的作者情緒和思想感情,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還能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喚起學生創造美的意念。中職幼教專業學生年齡不大,文化程度、生活經歷和感知能力都有限,應盡可能多地開展欣賞教學,以提高她們的審美水平,只有這樣,學生學習其他課程時才會有好的起點。
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筆者認為,多媒體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結合起來效果最好。多媒體能營造學習氛圍和直觀的審美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及時進行充分、貼切的引導,引導學生各抒已見,師生良好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集思廣益。這樣的教學,能讓美術欣賞課堂生動而又有深度。
繪畫技能技巧訓練是幼教美術教學的重點
學生如能畫一手好畫,不但自己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適應日后的幼教工作。在幼兒園的課堂教學、教室布置、與孩子溝通等諸多方面,熟練的繪畫技巧將使幼兒園教師更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在中職幼教專業美術課教學中,繪畫技能技巧訓練內容包括透視的基本原理、素描作畫的觀察方法和步驟、簡筆畫、水粉水彩畫、國畫等。除了講授好理論知識,教師還應讓學生多加練習,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而且在這些教學內容中,要有側重點,比如素描教學,筆者沒要求學生像美術班學生那樣深入地畫,只要求她們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和作畫一般規律,能觸類旁通就行。又如,在進行水粉畫教學階段,待學生對色彩基礎知識有深刻認識和掌握后,不要求她們進行水粉畫寫生,而是更多地將水粉畫與幼兒園的教學需要結合起來,要她們做幼兒裝飾畫、平面墻飾等,有時也讓學生用所學色彩知識,為小朋友設計服裝、書包等。
幼教專業學生要適應幼教工作的需求,最重要的繪畫技能是簡筆畫的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要達到這個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多布置一些課外作業,并及時有效地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當面批改,及時糾正學生繪畫中存在的問題,讓練習達到最大效果。一般師生經過一兩個學期的共同努力,學生的繪畫水平便可以得到顯著提高。此外,還要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創新,學會自主學習。
美術字書寫、板報的設計是幼教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在幼兒園教學中,幼兒識字量有限,板報等的設計就需要用美來感染孩子。因此,美術字書寫、板報設計是幼教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另外,幼兒園的很多通知、宣傳、課程安排等都需要與家長直接溝通,需要家長到幼兒園了解情況,這也要求幼教專業學生學好美術字書寫、板報設計等,以便在家長面前撐起高素質幼教教師的形象。
在中職幼教專業的日常教學中,除用傳統方法開展教學、進行實訓練習以外,還可以多組織一些比賽。比如,我校每周都有主題黑板報比賽,我讓全班學生輪流負責,讓大家都得到鍛煉。在母親節、教師節、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日,筆者常組織學生進行手抄報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中更好地相互學習,通過作品講評、修改、展覽等方式,促進學生不斷學習、逐漸進步。
圖案教學是提高幼教專業學生審美能力不可或缺的環節
圖案是一切藝術設計的基礎,是最早喚起人類審美感知的藝術形式。中職幼教專業學生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通過圖案的臨摹、寫生、創作,讓她們逐漸認識和感受形式美法則,能夠較有效地提高她們的審美素質。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常常對學生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大自然是美的,也是藝術的源泉,因為大自然中蘊藏著自然的創造魅力和合理而完美的結構、豐富而奇特的美的形式。
在講授圖案時,除講理論知識外,我們著重開展實踐練習。一般讓學生先臨摹一兩張教材上的范圖,之后帶著她們到校園的某些地方尋找素材進行寫生,接著再讓學生根據寫生作品模仿范圖,進行簡單創作,把抽象的美與自然的美結合起來,引導她們主動細心地觀察生活中的美,激發她們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
手工是幼教專業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能力
手工就是運用手的技能,使用簡單的工具,對材料進行加工與創造,塑造物體的平面或立體形象。它與繪畫是密不可分的,是同一學科的兩個部分,也是從事幼教工作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為勝任幼兒園日常的美術教學工作,科學、合理地指導幼兒開展美術創作活動,它是中職幼教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
手工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平面、立體造型能力,以及手、眼、腦的協調活動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訓練雙手動作的靈活性,能提高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學生日后在從事幼兒園教育工作時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較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筆者在講授手工時,除了教學生制作技能,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地進行創作。比如,在教學生制作各種不同種類的紙花后,讓學生探究、總結,把主要制作方法概括出來,下一階段便找來幾朵造型差異較大的花讓她們剖析,對著對象進行寫生制作,再探討什么樣的花該用什么樣的制作方法,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究,并及時對學生創造出來的作品講評、展示。這樣的教學,讓學生不是生搬硬抄,而是每次課都帶著目的和想法,能激勵她們創新的熱情,從而融匯貫通地掌握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