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3: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內向的人,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13年5月10日,淘寶十周年,也是馬云正式退休,陸兆禧上位的日子。馬云在他富有煽動性的演講后,隆重介紹了新CEO陸兆禧,但各位大佬們似乎不怎么給面子。陸兆禧精心準備的演講,在講到第一點時,他們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大佬們愿意為馬云在雨里面坐兩個小時,卻不愿意為陸兆禧再多坐十分鐘。
大佬們不看好陸兆禧,或者說對他的領導地位不買賬。在多數人看來,像馬云這樣“性格鮮明又帶點神經質的‘外星人’”,或許更能吸引、帶動一個團隊。而陸兆禧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自己“比較內向,木訥,不喜歡PPT演講”。
不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像陸兆禧這樣的內向人群,更能提升團隊表現。
“這和常識有些相悖。”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Anderson School at UCLA)的管理學教授科琳·本德斯基說。
本德斯基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外向的人在最開始會受到團隊成員的重視。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表現通常都令人失望。而與此相反,內向的人的表現往往會超出預期,最終成為高效的團隊成員。”
原因何在?本德斯基解釋道:“主要是因為,內向的人會更努力去滿足別人。許多人認為焦慮緊張具有破壞性,而內向的人之所以會格外努力與其他人友好相處和盡量做得更好,恰好是因為這種焦慮和緊張。而外向的人通常都是糟糕的傾聽者,對其他人的想法缺乏耐心,并不是出色的合作者。”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向者對團隊伙伴的貢獻會遠遠低于預期,進而失去了在團隊成員心目中的地位。
本德斯基和她的研究團隊通過兩組試驗發現了這個現象。在第一組試驗中,一年級的MBA學生先進行個性測試,然后每五個人被分成一個研究小組。學生們在一起合作一周之后,每一位學生按要求完成一份對其他團隊成員的評估調查。調查的重點是在每一個小組中,哪一位成員擁有最高的地位,同時被期望拿出最好的表現。在這場人氣競爭中,外向的人輕松獲勝。“然而,在五個班級經過為期10周的高強度合作之后,我們重新進行了之前的評估調查,結果卻出現了很大的不同,”本德斯基總結道,“個性偏內向的學生超出了預期,獲得了外向的人失去的地位。”
她補充說:“我們的團隊中或許有太多外向的人,因為他們在面試時的表現總是如此的出色。但最優秀的團隊應該是不同性格類型的混合體。”
也許馬云看到了這種混合體的必要性。他在任命郵件中說,陸兆禧“有自己獨特的領導風格和魅力”。對此,阿里巴巴的員工笑稱,陸兆禧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他是馬云的“對立面”。“馬云比較善講,而且他很愛講,愛表達。而我跟很多人交流的時候都喜歡做聽眾,聽的時候我能夠很安靜地去思考、去分析。”陸兆禧如此自我剖析。
1. 他們善于傾聽
Everyone dreams of having that partner with whom they can just talk about everything for hours. Someone who listens really understands what is in your heart. This is one of the introvert’s superpowers. They love to listen and if you’re looking for advice or support, what they will offer is something they’re giving just to you, and that’s valuable beyond measure.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能聽自己談論一切,幾個小時也不停歇的伙伴。他能聽你說話并且能真正理解你的想法。這就是內向之人的超能力。他們喜歡傾聽,如果你向他們尋求建議或是幫助,他們會給你他們能給予你的,那是最重要的。
2. They’re Mysterious
2. 他們具有神秘感
In a crowd, they’re the ones hovering around the outside, watching and observing, usually with a sly smile. If it’s their party, they’re making sure everyone is having a good time, floating from group to group, and never staying in one place too long. They’re around long enough so you know they’re there, but not long enough for you to know much about them. Their mysteriousness is magnetic.
在人群中,他們總保持距離,四處看看,隨處觀察,臉上還常常帶著狡黠的微笑。在他們的聚會上會確保每一個人都能玩得開心,從這群人穿梭到另一群人那里,但不會在一個地方待太久。他們在身邊停留的時間足夠引起你的注意,但不會透露太多信息。他們神秘得如同一塊吸鐵石一般。
3. The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3. 他們會照顧自己
Overall, the introvert doesn’t want to draw unwanted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They prefer to blend in with whatever crowd they happen to find themselves in. However, introverts leave clues. As they tend to spend more time in solitude than in crowds, introverts are meticulous in how the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You’ll often see them with their hair neat and styled, their nails are trimmed, and their clothing fits them perfectly. Introverts often look and dress like a model without all the flash.
總的來說,內向之人不想引起無意的關注。他們愿意讓自己融入當前所處的環境。但是內向之人也還是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由于他們更喜歡獨處,所以內向之人更清楚地知道如何照顧好自己。通常你會發現他們的頭發光潔有型,指甲修剪整齊,服裝也和他們特別搭配。就算沒有鎂光燈,內向之人也把自己收拾得跟個模特一樣。
4. They Know Themselves
4. 他們了解自身
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是我的缺點。我一直把它拼盡全力躲藏,但是這種性格就是這樣如影隨形,不離不棄。我怎么都改變不了,對于我來說,這是一種致命的傷口,不會愈合的傷口。也是我治愈不了的傷口,而別人,總是喜歡在我傷口上撒鹽,每一次我都很痛,很難過,但是有什么辦法呢?
人們都說,性格內向的人一點出息都沒有。我也一直受這個觀念的影響,很自卑,我認為自己這輩子都會毀在這種性格上。每個人都知道,這種性格的人在人面前總是表現得很拘束,總是給人一種放不開的感覺。大家都覺得這樣的人很自閉。其實不是的,內向的人也希望與人相處,也希望與人為友。但是,這種讓人感覺到高冷的假象,往往讓他們沒有朋友。
我以前常常在想,是不是內向的人就是被生活判了死刑。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內向的人也有活路,也有可能成功。只不過,性格外向的人和性格內向的人,他們發展的方向不一樣罷了。性格內向的人,更加擅長從事文藝類的工作。比如寫作。
調查研究發現,性格內向的人,選對了方向,是可以做出外向的人做不出來的事業的。而且歷史上的名人,大部分都是內向的人。對于內向者來說,一定要挖掘自己潛在的能力,然后發揮到極致,這樣絕對不會比外向的人差。
或許,內向的人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比別人努力。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心理上的距離。初中生心理特征的重要特點,是對父母和教師的“閉鎖性萬和對伙伴的“開放性”。這表明人際交往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格指“個人所有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性總和,包括行動、認識、智能、思想、情緒和身體結構等方面”。不同人格類型和人際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了解初中學生人格類型與人標關系,對于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本調查研究,試圖揭示初中生人格結構模式,探究不同人格類型的初中生人際吸引、人際交往活動方式和交往內容的差異。為研究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積累資料,為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們健康成長,提供可靠的心理依據。
二、對象、方法
(一)對象被試取自吉林省共石四中和朝陽山中學初巾生249名。其中,初一79名,初二91名,初二79名。男生230名,女生219名。
(二)方法
本調查研究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我們在長春、吉林等幾所中學,利用談話法、個案法等對部分初中生進行調查,篩選出初中生人際關系項目30條編成問卷。第二步讓被試按要求作答問卷。第三步以龔耀先等修訂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為工具,對被試進行人格測量,坪求出每個被試的人格類型。
三、結果分析
人格測量及問卷結果統計、分析如下:
(一)初中生人格結構的一般模式
初中生的人格結構模式,從表1和表2可以獲知。
根據EPQ修訂本測量,初中生人格結構可分為九種類型:第一種是外向型,特點是愛動、樂觀、喜歡談笑、善社交、行動迅速,有時受沖動影響,敢冒險,傾向進攻。第二種是內向型,特點是愿安靜,做事較嚴謹、保守、踏實,不善言談,除摯友外,一般與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第三種是情緒穩定型,特點是情緒的強度較弱,反應緩慢,不緊張,很少產生焦慮。第四種是情緒不穩定型,特點是情緒反應強烈,易緊張、發怒、焦慮,影響正常適應。第五種是外向穩定型,兼有第一種和第三種人格類型特點。第六種是外向不穩定型,兼有第一種和第四種人格類型特點。第七種是內向穩定型,兼有第二種和第三種人格類型特點。第八種是內向不穩定型,兼有第二種和第四種人格類型特點。第九種是中間型,也叫混合型,兼有各種人格類型特點。在現實生活中,純屬某種典型的人格類型的入較少,多數都屬中間型。
從表1和表2可見,初中各年級間和男女間人格類型的分布,XZ檢驗,P>0.05,無顯著差異。表明各種人格類型的分布在年級間和男女間是趨于一致的。“劉協和等用艾森克量表在四川側試發現男孩與女孩外傾的記分甚相似。”但在每個年級中,男生或女生中,各種人格類型的分布,X檢驗,P<0.05,差異顯著。分布最集中的是中間型,其中初一占32.5%,初二占28.3%,初三占22.8%。男生占28.5%,女生占27.4%。其次是情緒不穩定型,其中初一占20.8%,初二占16.3%,初三占24.1%。男生占20.8%,女生占19.7%。其它七種人格類型的分布趨勢也都因年級或性別而異。
(二)初中生人格類型和人際關系
1.初中生的人格類型和人際吸引
“相互間的吸引力程度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初中生的人格類型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人際吸引。
①初中生人格類型和人際吸引關系差異見表3。
由表3得知,初中生九種人格類型分別在和外向、內向、情緒穩定、情緒不穩、中間以及內向穩定等六種類型伙伴間的人際吸引,XZ檢驗,P<0.05,差異顯著,其中外向和外向型相互吸引占28%,居第一位,內向和內向型相互吸引占13%,居第一位,內向穩定和情緒穩定型相互吸引占妞.9%,居第一位,情緒不穩和情緒不穩定型相互吸引占30%,居第一位,外向穩定和中間型相互吸引占57.1%,居第一位,外向不穩和內向穩定型相互吸引占15.4%,居第一位。
②男女生人格類型和人際吸引關系的差異
對男女生的人格類型和人際吸引關系分別進行比較,結果見表4。表4一方面反映出男生的不同人格類型在人際吸引方面存在差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女生的不同人格類型在人際吸引方面同樣存在差異。男生的九種人格類型分別在和外向、情緒穩定、情緒不穩、中間、外向穩定和內向不穩等六種人格類型伙伴間的人際吸引,X,檢驗,P<0.05,差異顯著。相對而言,人際吸引排第一位的有:外向和外向型的占25%,內向穩定和情緒穩定型的占42.9%,情緒不穩和情緒不穩定型的占25.9%,外向穩定和中間型的占66.7%,情緒穩定和外向穩定型的占15.8%,中間型和內向不穩定型的占5.4%。女生的九種人格類型只在和情緒不穩、中間以及內向穩定三種人格類型伙伴間的人際吸引,X,檢驗,P<0.05,差異顯著。列第一位的是:}青緒不穩和情緒不穩定型人際吸引占34.8%,外向穩定、外向不穩和中間型的人際吸引均占50%,情緒穩定與內向穩定型的人際吸引占11.1%。
從表4還可得知,不同人格類型的男女生在人際吸引方面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為男生擇友面廣,有六種不同人格類型的學生分別和六種人格類塑的伙伴進行交往。相比較,女生的擇友面則較窄,只有四種不同人格類型的學生分別和三種人格類型的伙伴進行交往。
③初中生人際吸引的因素詳見表5。
表5說明增進初中上人際吸引的因素達十種之多,除“能保護我”外,其他九種人際吸引因素,X’檢驗,P<0.05,差異顯著。說明諸人格類型的學生對這些因素的選擇是有程度差別的。歸納起來,這些因素有著下列特點:
第一,類似性。,’在個人特性方面,雙方若能意識到波此的相似性,則容易相互吸引,兩者越相似則越能相互吸引,產生親密感。”“性格和我相似”因素屬于這種特點,有五種人格類型的學生把它排在人際吸引序次的第二位。“相互理解,能說心里話”因素也屬這種特點,它是初中學生人際吸引因素的核心,“到了初中則情投意合、值得尊敬這樣的人格因素,成了他們相互結交時強調的基礎。”各種人格類型的學生都把此因素列在第一位。
第二,互補性。“當雙方的需要以及對對方的期望正好成為互補關系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如獨立性較強的學生,注往喜歡和依賴性較強的學生在一起。被情緒穩定、中間、內向穩定相內向不穩定等人格類型學生,列在人際吸引因素第六位的“我愿為他服務”就具有互補性特點。
第三,空間性。“空間上的距離越小,雙方越接近,則往往容易引為知己。”“家住鄰近”因素就有著此特點,內向、情緒穩定、內向不穩定等入格類型的學生都把它列為第五位。而外向、情緒不穩定等人格類型的學生則把它列到了第八位。
第四,能力與特長特點。“個人在能力與特長方面比較突出,就有一種吸引力,使他人對之發生欽佩感并欣賞其才能,愿意與他接近。”被情緒穩定、中間、外向穩定、內向穩定和內向不穩定等人格類型列為人際吸引第五位的“擅長文休活動”因素,就具有這種特點,第五,相貌特點。“長的漂亮”囚素屬于這種特點,“個人的長相、穿著、儀態、風度等,都會影響人們彼此間的相互吸引。”外向、內向、情緒穩定、中間和內向不穩定等人格類型的學生均把該因素列在了人際吸引的第七位。
此外,被各種人格類型學生排在人際吸引序次前幾位的“思想進步”、“學習好”、“脾氣好”等因素,分別兼有以上各種特點。
2.初中生的人格類型和人際交往活動方式
“在現代社會里,人們的行為愈來愈感受到人際交互作用的影響。”初中生也進行著廣泛的人際交往,但不同人格類型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里交往活動的主要方式略有差異。見表6。
從表6可見,不同人格類型的學生,在八種交在活動方式中,X,檢驗,P<0.05,差異顯著。這說明諸人格類型的學生在選擇交往活動方式的分布上是有區別的。其中,外向穩定型學生上學放學在一起走、結伴去看望老師以及節假日外出游玩的均多些,分別占20%、8.6%和20%;內向型學生在一起作功課的多些,占25%;內向穩定型學生在一起看電視、電影的多些,占9%,外向不穩定型學生在一起逛商店的多些,占10.3%,情緒穩定型學生在一起打球、下棋的多些,占13.9%,內向不穩走型學生在一起聊天的多些,占26.3%。
3.初中學生的人格類型和人際交往內容
“交往雙方之一應有把某種事情告訴另一個人的愿望,而另一個人也希望從前者獲知某種事情。”社會成員在一般情況下所進行的社會交往都要具有這樣的內容。初中學生這種人際交往內容卻有著自己的特點。見表7。
由表7可以揭示出,在各種人格類型學生的交往內容中,除第七項、第九項及第十項外,其余九項,X檢驗,P<0.05,差異顯著。從他們交往內容看,談論最集中的是前三項,其中,內向、情緒穩定、情緒不穩、中間、外向穩定、外向不穩、內向穩定和內向不穩等八種人格類型的學生把“談未來理想”放到第一位。內向、情緒穩定、情緒不穩、中間、外向穩定、外向不穩等六種人格類型的學生把“談學習”放到第二位。“談改革開放等國家大事”被排在第三位的有內向、情緒穩定、情緒不穩、中間和外向不穩等五種人格類型的學生。這充分說明了祖國的命運、個人的前途和學習生活在初中學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而反映出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一代少年嶄新的精神風貌。其余幾項的大致排列序次為.談有關文體活動的事,談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老師,談在家和在校不順心的事;談如何賺錢等。通過表7仔細地分析也可看出,不同人格類型的學生因各自特點不同,對這幾個項目的排列序次也是略有差異的。值得提出的是,無論哪種人格類型的學生都把“談如何賺錢”這一項放到了末位。那種認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金錢對初中學生有著重要影響”的說法是缺乏理論和實踐依據的。
四、問且討論
(一)初中生的人格結構,可分為外向、內向、情緒穩定、情緒不穩、申間、外向穩定、外向不穩定、內向穩定、內向不穩定等9種人格類型。人格類型的分布在年級間和男女些間提走弓一‘致的。它們只在每個年級間和男女生內部存在差異,分布最集中的是中間型,其次,是情緒不穩定型。
增加自信心: 要讓自己變的不內向,肯定對自己要有自信,很多人內向的原因是害怕和別人去交流,不敢有目光的觸碰,下意識的害怕和別人交往,增加自信心可以讓自己變的昂首挺胸。
多了解時下熱門的話題: 內向的人很少聊天,一部分是因為不想聊天,一部分是因為不知道要聊什么,所以知道時下熱門的話題是非常關鍵的,比如明星,比如綜藝節目等等,可以多了解一下。
認識更多的朋友: 內向的人想要變的外向,擴大交際圈是非常關鍵的,通過各個途徑去認識更多的朋友吧,同學介紹,工作同事,社交軟件等等,現在這個社會認識新朋友非常的方便。
參加朋友間的聚會: 光認識朋友還不夠,還要多和朋友聚會,多和朋友見面,不管是人少的還是人多的,鍛煉自己的社交手腕,你會發現你變得越來越外向了。
參加社交活動: 除了朋友之間的聚會之外,還可以多參加一些社交的活動,比如公司組織的年會啊,比如義工活動等等,見識更多的場面,提高自己的閱歷。
勇敢的和陌生人聊天: 要改變內向的性格,我們還可以勇敢的和陌生人去聊天,在大街上找國際友人搭訕等等,第一次也許你會非常的害怕,但是次數多了你會發現這其實非常的簡單。
嘗試銷售的工作: 要改變內向的性格還可以嘗試銷售的工作,銷售每天都需要去見不同的客戶,聯系不同的人,所以你的性格會在工作中變的越來越外向,越來越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
循序漸進: 內向的人要變的外向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一步一步來,先認識朋友,多參加聚會,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嘗試嘗試銷售的工作,給自己多一點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突擊的訓練: 我們還可以額外給自己發一些任務以及目標,比如去外地旅游,和那邊的商家聊天,跟陌生人問話,強迫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外向的人,慢慢去突破 。
(來源:文章屋網 )
小靖在家常常會自己找玩具玩、拿繪本畫圖、看到書絕對不放過,爺爺夸他不愧是書香世家的子弟。但是每次家中有客人來訪,小靖就顯得緊張、畏縮,媽媽威脅利誘要他叫人,他都不開口,扭扭捏捏地躲在媽媽的背后,甚至想藏到媽媽的裙子里面,場面十分尷尬。
心思細膩的爸爸看在眼里,開始擔憂兒子缺乏男子氣概,未來要好好調教,才能成大器。媽媽沒想那么遠,無奈的是,小靖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生悶氣,無論怎么問也問不出個名堂,他一生氣就拗半小時以上,媽媽擔心悶葫蘆將來會悶出憂郁癥之類的精神疾病。
你家有內向寶寶嗎?
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很重要。以下是個性內向的特質:
1. 在不熟的人或眾人面前,顯得安靜、沉默、表情少,易被誤解為冷漠或生氣。
2. 在眾人面前表現(口語表達、動作表演),感到焦慮。
3. 在與眾人交流后,感到筋疲力盡。
4. 不善于主動交朋友,親近的朋友僅一兩位。
5. 擅長觀察,常發覺其他人未注意的細節。
6. 做事按部就班,時間充足即會把事情做得完美。
7. 偏好靜態和想象的游戲。
內向的人生活滿意度較低
小靖父母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極端內向個性者在人生的道路上,的確有些吃虧的地方,罹患心理疾病的比例也比較高。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曾進行長期研究,針對22個月大、特別怕生的一群寶寶,追蹤到5歲時,他們仍是比同齡孩子害羞的一群,原來成長并不會將個性轉變成開朗型。再持續追蹤到30歲,發現這群個性內向的人,有固定異或結婚的比率較低(可能因害羞、缺乏自信,不善交異性朋友)、事業的成就感比較低(可能因不善于表達又缺乏社會支持,易被他人爭功)、生活的滿意度較低(可能因個性保守、壓抑、焦慮,未主動參與休閑、運動與社會群體互動交心)。
避免封閉、焦慮的五大策略
孩子的個性固然受父母基因的遺傳,但也深受后天環境及教養因素的影響,父母應充分把握。根據推測,大約50%~75%的人個性屬于外向,在高階主管中個性外向者所占的比例就更高一些,但是國際上頗負盛名的比爾?蓋茨、股神沃倫?巴菲特、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等卻都是個性內向的人,所以不要忽視內向孩子的潛力,反倒要多加琢磨。
一、事前準備,提升信心。
“準備”,能幫助寶寶了解狀況,不再因陌生產生恐懼、焦慮。
降低焦慮的黃金策略,即“準備、準備、再準備”。
胸有成竹了,就有信心。媽媽在準備接待客人的前一天,拿出過去與對方合影的照片,告訴寶寶彼此的情誼,讓寶寶建立感性印象,因勢利導,把內向寶寶擅長想象的特質由負面導向正面。
二、教寶寶放松技巧
個性內向的寶寶,容易受人的因素而失常,例如,在陌生客人面前,不敢正視對方、臉部緊繃狀似生氣、肢體僵硬、喉頭收緊說不出話來、腦袋一片空白呆呆的。放松技巧分兩種。
消極的放松技巧,就是父母不要催促、逼迫孩子跟客人打招呼,當焦點不在他身上,他就放輕松了,讓他旁觀父母與客人間的交流互動,耳濡目染,學習與人互動的技巧。
積極的放松技巧,是教寶寶做緩慢深呼吸,做幾次后肌肉就放松了,副交感神經活躍后情緒就放松了,寶寶就不會做出讓父母尷尬的行為。
三、社交技巧一步一步來
先要求寶寶表現非語言的溝通元素,例如:注視、微笑、點頭、揮手等,表示歡迎或再見。第一次未必要求全部做到,一項、兩項逐步增加就能漸漸全學會。其次,教孩子簡單的招呼語――“阿姨、伯伯”、“您好”、“請進”、“歡迎”、“請坐”、“我叫小靖”、“我是男生”、“我3歲了”、“拜拜、再見”……
一旦寶寶開口了,就會獲得許多贊美的回饋。心情一好,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就豐富了、語言表達順暢了,人際互動技巧自然而然地就表現出來了。
三、養成談心的習慣
父母平常在生活中,有時把寶寶當朋友,談談自己的心情(絕對不是情緒宣泄)、甚至聊一聊自己出糗的經驗,以及反省未來怎么做可以更好。目的是讓個性內向的寶寶了解,自己不是一定要十分完美才會被接受,有情緒是可以找人分享、分擔或求助的,他的個性也會逐漸開朗起來。
五、跨出舒適圈、發揮潛力
美國文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曾說:“要去做你最害怕的事。”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超越恐懼,帶領他跨出安全領域,未來就會不斷前進。過度保護孩子,只是讓他畫地自限。
看到內向寶寶的優點
父母不要只看到個性內向寶寶的缺點,因為這類寶寶還有不少優點呢!“慎思明辨”就是其中之一。慎思明辨在學業方面有助孩子努力學習、在交友方面有助孩子慎選益友,這兩大發展都會讓父母更放心。只要運用本文介紹的五項策略,從小調教,個性內向的寶寶未來也能成大器。
專家簡介:高麗芷
現在人的說法,真的是變化無窮,以前說學歷重要,現在又說學歷不算什么,成功需要的是除學歷以外的東西。以前說性格外向比較好,現在又說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加占優勢。不過想想,這樣的變化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畢竟,社會在變,何況人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舉的兩個例子:學歷和性格,它們與成功之間,存在的一種必然的力量。曾經,我把這個問題問了周邊的人,他們還一頭霧水,甚至覺得我神經質。這兩者之間,能有什么力量呀?
其實,不經歷一些事情,是難以理解別人說的一些話的。就像我,以前也是覺得學歷很重要,外向的性格更好一點,但是我現在都不這么想了,因為我的經歷告訴我,人,只要想做,無所不能。而在被苦難禁錮的時候,一定要擁有一種力量,那就是——安靜的力量。
安靜的力量,是指一個人身處困境之中的時候,可以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專注度要高。事實證明,社會上不乏一些自學成才的精英,而社會上那些不太接觸人的內向者,也并不代表他們就是無法生存的。他們有自己的事情做,也同樣可以做的比一般人更加優秀。
在我身上,也是可以證明這樣的一個例子,我以前也靜不下心來做事,總是想去外面玩,但是后來我的思維變了。我覺得,自己雖然性格內向,卻不能擁有一種安靜的力量,這,是一種性格的缺陷。的確,外向和內向都沒有錯,錯就錯在不會利用。終于,當我真正學會了安靜,我才感覺生命屬于自己。
所以,只有學會安靜,才可以擁有意想不到的人生。也就是說,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安靜下來,好好學習,讓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安靜下來,發揮自己的內向優勢,讓缺陷變得完美,安靜下來,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時刻告訴自己,想要成功,就必須擁有一種安靜的力量。
中醫與西醫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從宏觀角度看,中國文化傾向于“內向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傾向于“外向型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從古希臘與羅馬開始的歐洲傳統文化之間,有著鮮明的對比和實質上的區別。其基本點在于:中國文化是從靜觀自身、從自身的內向實踐開始而發展、形成起來的世界觀、宇宙觀與方法論,以及生活、生產方式和各種文化形態,歐洲的文化是從動察外物、從自身的外向實踐開始而發展、形成起來的世界觀、宇宙觀與方法淪,以及生活、生產方式和各種文化形態。我們認為,可以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簡稱為‘內向文化’,或者是‘內行(xing)文化’,把歐洲的傳統文化簡稱為‘外向文化’,或者是‘外行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向型”的特點是比較明顯的。內向型文化中,哪怕是對于人體之外的認識和研究,也往往從自身出發。例如,古代中國對于宇宙的認識,就認為天人是合一的,認識了人體,也就認識了天地,天地只是一個更大的人體而已,兩者是同源的,也是“同構”的。而外向型文化則不同,哪怕是研究人自身的心理活動,也用外向對待的方式去認識和研究,如實驗心理學等。
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內”的關注,可謂是蔚為大觀。“中國古代史上有一系列的稱謂和術語可以證明,如內學、內算(指數術學)、內志、內美、內行(指內向的實踐)、內功、內表、內煉、內景、內照、內視、內省、內動、內轉、內證、內醒、內丹、內家(指武術流派)、佛家帶來的有:內典、內明;在典籍名稱上的反映有:內經、內篇(多為專寫內向文化的部分〕、內易、內傳;又有與內字相通的返字詞語,如返觀、返照、反省、反躬;實際上已經運用過的內字詞語還不少,如內唱(戲曲用語〉、內勁等,氣功與武術界最多用內宇詞語;此外,還有真意、真人、真氣、真元、真火等真字詞語。”
這些內向型文化特色的詞語,有很多是西方文化所難以理解的,如“氣”、“血”、“陰”、“陽”,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或許能夠理解,但“真氣”、“真元”、“真陰”、“真陽”、“真水”等就是內向型文化所獨有的東西了,不是此文化背景中的人則難以理解。
1中醫與“內向型文化”
1.1內向型的生命觀、疾病觀和治療觀
中醫的兩大特征——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本質上都是和內向型文化有關。內向型文化不將身體拆開來對待,看到的不僅僅是身體,而是生命,而且生命還和天地這一大“生命”的秩序是一致的,感通互動的。如《靈樞·邪客篇》有:“人與天地相應也。”對人體整體觀念的認知,構建了一個以五臟為中心,形神一體的身體觀。
辨證論治同樣也是如此,在診治過程中,不是針對具體的病,而是把握疾病背后的一種無序狀態——“證”,證型即是對人體的無序狀態的一種歸納和表述。同時也不拋開主體去認識疾病,認為疾病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不拋開“正”而單獨地去認識“邪”等,如《素問·評熱病篇》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些也都是“內向型文化”的體現。
1.2中醫學認識方式的“體知”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外界的認識,也依靠內在的“體知”,漢語中有“體悟”、“體驗”、“體察”、“體會”、“體諒”、“體認”等一系列的詞語來表達認識的方式,都離不開“體”,可見“內向型”的“體知”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獨特的“體知”性的認識方式,也是內向型文化的體現。而現代科學所代表的外向型文化,主要還是以“認知”為主,“體知”無法獲得“合法”的地位。如現代醫學的研究,總是希望量化,希望找到物質基礎,希望建立統一的標準,這些都是“認知”的認識方式的要求。
很多人說中醫是“經驗醫學”,這是與西醫學的“實證醫學”相比較而言的。但是,“經驗醫學”的說法,本身也是從外向型文化的角度來說的。中醫中確實有大量的經驗的內容,而且中醫中的很多東西確實用實驗的方法無法得到證實,但卻不能認為中醫是經驗醫學。中醫,應該是一種“體驗醫學”或者說“體知醫學”。
氣、陰陽、五行、四氣五味、六、五運六氣、經絡運行、人與天地之間的聯系、人與時空之間的聯系、藥物歸經,這些東西本質上都是“體知”所得來的,而不僅僅是靠“經驗”。靠經驗,可以總結積累一些具體的醫術,但很難將中醫提升到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葛洪在《抱樸子》中曾說:“茍得其要,則八極之外,如在指掌,萬代之遠,有若同時。”中醫是建立在對天地規律的“體知”之上的,當然,“經驗”是“體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絕不是全部。很多疾病,醫生并沒有“經驗”過,但卻可以憑借著“體知”,而獲得治療的方法。中醫講求上觀天,中觀人,下觀地,如《靈樞,逆順肥瘦》說:“人之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這種觀點其實就是在增強醫家“體知”的能力。
還有學者指出,中醫的很多東西靠“內證”的方式獲得,內證,指人通過修煉而具備內視反觀的能力之后,自我驗證陰陽、氣血、經絡、臟腑乃至天人相應真正含義的過程。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也提及內視,曰:“反聽而后所聞徹,內視而后見無聯。”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一書中說:“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臟腑內景和經絡隧道,只有通過某種修煉的人,才能內視(返觀〕體察認識到。與中醫密切相關的道家著作《黃庭內景玉經》,記述有關臟腑、經絡、精氣的理論,著重闡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氣的理論和方法。這些“體知”,一般人很難做到,但也可反映出對人體的“內向型”的“體知”的特點。
中醫一直講求“醫者意也”,講求“體悟”,這本身也是內向型文化的體現。中醫學史上,以‘心悟’和‘心法’命名的醫學著作層出不窮,便是明證。如劉完素的《傷寒標本心法類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薛己的《外科心法》、吳謙的《傷寒心法要訣》、程國彭的《醫學心悟》、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萬全的《片玉新書》、高秉鈞的《瘍科心得集》、黃元御的《四圣心源》、竇材的《扁鵲心書》等,不一而足⑺。
中醫的每一次發展,都離不開“體知”。如四氣五味理論、歸經理論、命門學說、病因學說、經絡學說的產生,都是靠著“體知”來完成的。而中醫醫生診療疾病,對自身的“體知”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體知,不僅是生理上的體驗能力,還有心理和思維上的體驗能力。歷史上高明的醫家,都是“體知”能力較高的醫家。現在中醫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體知”的重視不夠,總是偏重于“認知”,這也是我們處于外向型文化的時代特征的大環境使然。有很多人強調學中醫的人要多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實這種訴求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掌握傳統文化的多少,而是希望通過傳統文化來增強傳統文化所帶來的那種“體知”能力。
1.3內向型文化的特點,是中醫學獨立存在的原因
中醫的“內向型”的傾向,也是中醫這門科技門類一直還獨立存在的原因。中國古代科技的四大門類:天文學、數學、農學、醫學,其他的三門都已經融入現代科學之中了,而獨有醫學,依然獨立存在,現代醫學很難將其融合,其原因就是現代科技都是一種“外向型文化”的產物,都可以用外向對待的方式來進行研究,而天文學、數學、農學這些以人體之外的事物為研究對象的科技門類,可以很方便與外向型文化的研究方法相融合,而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的,天然具有“向內”的傾向,而且內向型的方法具備天然的優勢,其對人體的很多認識,反而是外向型文化所做不到的。李約瑟曾經指出:“東西方物理學,早在耶穌會士活動時融為一體了。中國和西方在數學、天文和物理學方面,很容易有共同語言。在植物學和化學方面,過程就要長一些,一直要到19世紀才達到融合。而醫學方面卻至今沒有達到。中國醫學中的很多事情,西方醫學解釋不了。我想可以這樣說:某一門科學越復雜,就越難實現東西方的統一。”
歷史上的“中西醫匯通”、“中醫科學化”、“中西醫結合”這些主張都難以實現,其本質都是內向型文化與外向型文化的不兼容所造成的。也有學者指出中醫是復雜性科學,其實,中醫的復雜性,來自于中醫的內向性,對人體的內向體知的復雜性,因此難以完全用外向對待的方式進行研究。
1.4內向型文化與中醫藥發展困境
內向型文化的特點也是目前中醫藥發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我們現在的文明階段基本上是以外向型文化為主體,對以內向型文化為主的中醫學體系會產生研究和認同上的困難,如中醫中一些表達“無形”事物的概念,如“氣”、“陰陽”、“六”,中藥藥性的“走”與“守”等概念,難以在現代科學中獲得相應的話語權。二是內向型文化形成的中醫學體系,存在許多自身的缺陷,如對醫家自身“體知”、“心悟”能力要求較高,對很多中醫知識無法量化,造成了知識的存儲、傳播的困難;一些理論解釋力強,但反過來卻無法產生指導作用;很多知識難以證偽,甚至也給一些假的醫術提供了市場。這些都是內向型文化自身的不足造成的。
2從“內向型文化”的角度認識中醫的價值
2.1新的醫學模式體現了內、外型文化的融合
醫學模式又叫醫學觀,是人們考慮和研究醫學問題時所遵循的總的原則和總的出發點,醫學模式影響著某一時期整個醫學活動的思維及行為方式,從而使醫學帶有一定的傾向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進步,一些由生物因素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導致的疾病已經得到控制,而另一類非生物因素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精神類疾病等開始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危害。曾經應對生物因素導致的疾病十分有效的生物醫學模式,在應對這些疾病上卻顯出很大的局限性,因為社會因素或心理因素成為導致這類疾病發生的原因。于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于1977年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論文,提出了綜合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與疾病影響的醫學觀,這就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也給健康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的新的健康概念。這一定義對醫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實現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的良好狀態為目標,更加重視生命質量。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生物醫學模式主要是一種外向型文化下的醫學模式,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則體現了內向型文化與外向型文化開始融合的趨向。因此,我們會發現中醫學中的很多方面,天然地符合這種新的醫學模式和健康觀的某些特征,給新的醫學模式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考背景。中醫的內向型文化特點所帶來的重視整體和綜合,重視體知,重視形神合一、天人相應等特點,將會在新的醫學模式的構建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其所具有的一些內向型的醫學理念和方法會使現代醫學的哲學基礎更加深厚,對疾病的認識和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分類更加優化,外向型文化發展出的現代醫學存在的許多不足、局限或無奈將得到克服。
2.2內向型文化與外向型文化融合更好地面對生命和疾病的復雜性
生命具有復雜性,遠非目前的外向型認知科學所能完全認識的,內向型文化對于認識生命的復雜性具有自身的優勢,給我們提供了另外的一種了解生命和人體的范式,而這種范式在某些方面更符合醫學發展的需要。“采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建立并不斷完善人體的整體模型,利用整體模型從根本上改變現代醫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化傾向,實現對人體的整體調控這個新的發展方向。與已往新學科的分化不同,它代表著未來現代醫學發展的主流。”充分發揮內向型文化的優勢,內向型文化與外向型文化結合,才能給醫學發展提供一個更加深厚的思維基礎和發展方向。
我們對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明了或尚未完全明了,就像臨床上很多冠以“原發性”或“特發性”詞頭的疾病,其實都是至今還未找到其原因的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等。這是因為許多復雜疾病的病因是十分復雜和隱匿的,探明其真正原因需要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但外向型文化難以跨越的障礙,內向型文化有時卻可能十分輕松地跨越。內向型文化更能夠了解人體的感受、人體內部的互相配合、協調動作關系,更好地把握人體健康和疾病的本質和規律。對于那些復雜隱匿的疾病,內向型文化與外向型文化的協同,可以更加深人地認識人體的有機整體性,提出更優化的疾病分類系統和更優越的治療方法。如中醫中的“證候”研究與現代“組學”研究的結合,就體現了這一趨勢。“證候復雜性決定了簡單還原論方法難以闡明其科學內涵。后基因時代,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在展示生命一般過程的同時也注重個體差異,其整體觀、個體觀、動態觀與中醫學思想不謀而合……隨著組學技術和分析方法的完善,證候本質的研究有望得到客觀闡釋,中醫與現代生命科學也藉此相互匯通。”
幼兒的天性本應是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童稚無瑕,表現出來就應是活蹦亂跳,愛說愛笑。可有些孩子,年紀小小卻沉默寡言,顯示出憂郁,深沉老道的樣子,整天板著臉,即不愛說不愛笑也不合群不愛玩,這種孩子身體各方面都發展正常,智商也高,就是性格偏內向,與自己的年齡特征格格不入,這些孩子當然不是那么討人喜歡。
這幾年在我所接觸的班級中,每個班都有兩三個這樣孩子。那么,如何使這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活潑起來,促使他們的身心和別的孩子一樣得于健康發展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應有的自信心。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老師如果聽之任之,不聞不問,愛管不管,倒覺得他們挺老實,自己不費心了。那么,就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永不磨滅的傷痕,也會影響他(她)們以后的為人,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因此,我們應該多給這樣的孩子予鼓勵和支持,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即使他們做得不好也不要隨便責備,應說:“你下次一定做得更好”,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未發展起來,缺乏自我評判能力,他們往往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尤其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很重要。在我帶的班中有個小朋友,剛入園時,膽子很小,不愛說話,也不合群,整天獨自坐在那里,誰也不理,上課老師提問從不回答,也不愛參加活動,動不動就哭。后來我主動接近她,對她進行耐心的開導,并經常鼓勵她,從不責備她,她做得不好也從不教訓,而總是說:“不要緊,你已經比以前好多了,你進步很快。”逐漸地,她開始小聲說話了,參加活動的熱情也高起來了,現在成了班里的活躍分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好。所以說讓兒童產生“我行,我并不比別人差”這種感覺是很重要的。
其次,要督促他們多參加各種活動。性格內向的人往往不合群,老師組織的活動能免則免,從不要求參加,所以組織活動時要特別注意這些幼兒,一個也不能少,一次也不能缺,而且還要讓他們在活動中多扮演主要角色,多鼓勵他們表現自己,引導他們大膽的參加,做得不好也不要緊,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與快樂,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幫助內向孩子克服膽怯的最有效途徑。
再次,還要多教育別的孩子主動接觸他們,多與他們玩。性格內向的孩子喜歡獨來獨往,不合群,容易受到別的孩子的歧視,往往受到別的幼兒合伙欺負,甚至經常挨罵挨打。所以老師要經常教育別的孩子別歧視他們,更不能合伙來欺負,要主動接近他們:“小朋友之間要搞好團結,在一起好好玩”。當發現他們被別的孩子欺負時,老師要及時出來制止,教育別的孩子。
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天性最容易表露出來,性格再內向的孩子,如果有一群小朋友整天在一起和他玩,只要智力正常,他也會活潑起來的。有時孩子們之間的勾通和交流比大人的苦口婆心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對性格內向型的孩子說話要特別小心,不能亂批評,更不能加于諷刺,因為內向型的孩子也和大人一樣,特別能“記仇”,平時他不愛說話,但別人說的話他記得特別清楚,也特別久,不象“馬大哈”型的孩子,你批評幾句沒關系,過不了多久他就忘了。
第五,要持之以恒,培養嬰幼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性格內向的孩子雖然不象活潑的孩子那么討人喜歡,甚至另人討厭,因為老師說什么他們都不應,聲音大一點就哭賴,真是煩死人了,恨不得給幾個“耳光”。可我們畢竟不能這那做,這時需要的是我們的耐心,沒有足夠的耐心是行不通的,只有耐心地開導和鼓勵,才能讓這些孩子聽你的,相信你,從而愿意和你說話,這才是你的勝利。作為幼兒教師應該不怕委屈,要相信性格內向的孩子也是可愛和孩子。
謝老師:
自從裝修以來,我和老公經常爭吵。你問他有什么想法,他都說隨你吧。我就忍不住發火:“你怎么一點自己的想法都沒有啊?你怎么就不能替我分擔一下家里的事呢?”今天,他終于有想法了,竟然在網上看中了一套浴室三件套,我又火了:“網上的東西怎么可信呢?質量如何保證?你也太幼稚了吧。”當初愿意嫁給他,是知道不會再有比他更愛我的人。可這么多年來,我總嫌棄他沒有主見,搞的我自己也很糾結。現在爭吵越來越頻繁,我該怎么辦?
—讀者 憤怒的小鳥
短短一段話,折射出兩個問題。一是在“選擇我愛的,還是愛我的伴侶”這個亙古不變的難題上,你顯然選了后者。這是人之常情,也并不必然預示婚姻不順。
但是,如果二者之間愛的差距懸殊時,恐怕就有麻煩了。剛開始也許很享受,時間一久,你就會發現自己變得挑剔不滿。“什么都聽你的”原本是隨和體貼,現在卻變成沒有主見不擔當。他的性格一時不會改變,愛可能也沒少,但你卻不再能容忍,只能說明你愛他不夠多,連他最基本的性格都接受不了。同時說明你對自己不夠了解,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才會那么糾結。
其二是具體溝通互動層面上的失敗,導致結果事與愿違。如果你真的希望老公有主見,就不要那么強勢,要學會示弱,溫和一些。對他,多加鼓勵和贊賞,而不是用批評、發火甚至斥責的態度。浴室三件套能值多少錢?好不容易他有想法了,為什么不支持他一下?即使真出了問題,他那么大的人難道不會總結教訓嗎?人都是在經驗中從幼稚到成熟,你要耐心點,多給他時間和機會。
裝修,是美化家庭的好事,但卻充滿艱辛。因為其紛繁瑣碎,勞心勞力,人的情緒自然煩躁激動,特別容易引起夫妻分歧的升級或矛盾的集中爆發。夫妻對此要有警覺和心理準備,力爭把它當作深入了解和磨合的良機,而不要使其成為破壞關系的導火索。
謝際春
北京布谷鳥心理咨詢中心主任
孩子和我一樣內向
段老師:
我的兒子三歲半,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跟不上外面的節奏。比如幼兒園“六一”活動,班上的小朋友都跳操,他卻站在一邊一動不動,感覺不能融入集體生活。遇到陌生人他也不說話,看上去很緊張,滿臉通紅。我自己比較內向,所以擔心孩子和我一樣,該如何引導他變得外向一點呢? —讀者 貝貝媽
內向的人最典型的心理特點是不善于主動與人交流。由此,那個可愛而且真實的自己往往不為人所知。如何讓孩子變得愛主動與人交往呢?
一、和孩子一起,討論他的優點,而且要越具體越好。在家里都用正向的激勵性語言,同時對孩子表現出的一點點主動給予正向回饋。如寶寶很愛干凈、寶寶很聽老師的話、寶寶特別守紀律等。
二、和寶寶討論喜歡什么,積極參加一些小規模的興趣班,如繪畫、跳舞等。在這樣的小班上,孩子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也容易和小朋友認識并且熟悉起來。內向的寶寶是慢熱型的,他們與別的小朋友熟悉起來相對慢些,一旦有了良好的開始,一切就不成問題了。
三、家長“五招”:1.經常帶寶寶走親戚,在溫暖安定的親戚家里,小朋友自然會更放得開;2.帶寶寶串串小朋友家的門,特別是同班玩得來的小朋友,這樣孩子有機會與更多的人接觸;3.帶寶寶去看大自然,并且與孩子共同培養對自然的熱愛,在大自然中,孩子會更加自然地表達自己;4.把別的小朋友邀請到家里來玩,在熟悉的小環境中,孩子會感覺更加安全。5.教孩子一些小本領。孩子有一些特殊本領,就會感覺自信,心里有底,雖然內向些,但表達起來更加容易些。讓孩子朗誦、歌唱、表演,這些小小的技能對于內向的兒童會起到特別的效果。
四、克服寶寶的內向,家長的榜樣和示范尤為重要。家長要主動開口說話,這對寶寶是一個積極和正向的示范。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講故事接龍,讓孩子多開口說話,不要批評和指責,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這樣,家長進步了,孩子也在一點點地成長和進步。
家有內向特質的寶寶,大多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場景一 與爸爸媽媽一起出門,碰到爸爸媽媽的朋友,會不好意思,低下頭,把自己的視線不知道轉移到哪兒去了,如果非得打招呼會很不情愿地抬起頭打招呼,打招呼的聲音也就只有自己的爸爸媽媽才能聽得到。
場景二 比較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在他玩玩具時候催促吃飯,經常是催幾遍都沒有反應。
場景三 和小朋友玩耍時被人欺負了不敢大聲講理,更不敢反抗,一味忍受,回家后哭泣。
場景四 帶寶寶去商場,看到玩具,想要媽媽買,媽媽不答應給他買新玩具,就會不開心,然后生很長時間的悶氣,要安撫很久才會好起來。
相信經歷過大部分場景的媽媽一定會抓狂的,不知道怎么應對才好。如果自家寶寶剛好是這種氣質“安靜、不愛講話、執著、個性敏感、有小脾氣”的類型,父母需要特別注意對他們的養育方式,要給予他們更充分的關愛和耐心。父母一定要記住,每個寶寶都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我們一定要尊重寶寶的天性,讓他們可以盡量舒展地成長。
養育內向特質的寶寶秘籍:
鼓勵表達感受,嘗試與寶寶產生共情。
內向寶寶天生不那么喜歡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可以從小引導其表達感受,這樣才能更好地知道寶寶的想法,更好地和寶寶互動。父母需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可以表達的環境。當寶寶在社交上有慢熱和退縮傾向時,不要和孩子說:“你怎么這樣膽小!”而是先和寶寶的情緒產生共情,可以和寶寶這樣說:“與陌生人打招呼是讓人不好意思,媽媽小時候也會這樣,但只要開了口,就會發現自己多了一個好朋友,咱們試試看,好不好?”寶寶有的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情很生氣,不要和寶寶說“男子漢,這點事情還值得生氣?”之類的話,可以這樣引導寶寶:“別人那樣說,你是不是覺得很生氣?如果是媽媽,也會生氣的。”我們要給內向寶寶更多的接納和耐心,去傾聽他們最真實的想法,讓他們慢慢學會先在家里能夠比較自如地表達感受。爸媽可以多提供寶寶與陌生人交往的機會,但是一定不要勉強或者逼迫寶寶,不要給寶寶壓力,不要逼迫寶寶交很多朋友,只有在合適的時候,鼓勵他嘗試和別人相處交往,這樣孩子才可以慢慢向更多的人敞開心扉,慢慢交到合適的小伙伴。
避免給寶寶貼標簽。
爸媽不要反復跟他人強調寶寶的特質,尤其是當著寶寶的面責怪他。“膽小、不積極、沒熱情、固執、真倔啊”這些標簽是嚴禁使用的,一旦使用,對內向寶寶的自信心會有非常大的打擊,會適得其反。不僅不能幫助寶寶走出自己的小世界,還會讓他更緊張更惶恐,不知道怎么應對復雜、充滿壓力而變化萬千的世界。對內向寶寶的引導,要能夠做到就事論事,避免對他的整體形象和個性貼標簽。
留意并且分階段緩釋分離焦慮。
在入幼兒園的前期或者進入到一個陌生的新環境時,內向寶寶更容易比外向寶寶有分離焦慮。為了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把寶寶送到幼兒園后,可以陪寶寶多待一會兒,幫助寶寶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熟悉幼兒園老師。也可以提前在家里模擬一些幼兒園的活動場景。如果可以,最好能提前帶寶寶參加幼兒園的一些活動,幫助寶寶更多地接觸幼兒園。不要因為內向寶寶怕生就拖延送寶寶去幼兒園的時間,一定要給寶寶逐漸適應環境的機會。
摘要:人與人之間差異性是普遍的,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幼兒也不例外。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個性特點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而這個時期也是人一生中發展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關愛 賞識 尊重 感染
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的個性,性格外向的幼兒總是給人一種活潑、陽光、調皮、熱忱、好動、聰明、能說會道的感覺。而性格內向的幼兒則總給人一種很文靜、內心很細膩、敏感、遇事容易心事重重、不善或不喜歡表達、交流的感覺。積極促進每一個幼兒社會性、人格的發展是每個幼兒教師不容忽視的重要責任,教師的任務并不僅僅是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還要促進幼兒社會性和人性的積極健康的發展,“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性格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性格,刻不容緩。那么如何才能轉變內向幼兒的性格呢?
一、教師應該給予幼兒更多的關愛
針對內向的幼兒堅持每天都多關心他一點,多問候他一點,每天早上一來幼兒園,就主動向他問好。平時生活中多和他說話,即使得不到回應,也要依然不斷的和他交流。發現優點及時夸獎,并貼小紅花獎勵,讓其感受內心的喜悅,自信心有了,自然也就開始說話了。在活動中,為了多說話,經常讓內向的孩子多回答問題,鼓勵其用大家都聽得見的聲音講話,教育其他幼兒耐心等待,并用鼓掌的方式表揚他的進步,日常生活中,經常讓他為大家做力所能及的事,為大家發物品、到鄰班老師那兒借東西,盡量創造機會讓他與同伴交流。做到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苗需要愛心澆灌,內向的孩子更需要愛的滋潤。一般內向的幼兒十分固執,又不會輕易順從,不太容易改變。我們必須摸清他們的脾氣、喜好,首先得投其所好,再慢慢地加以引導,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以慈母般的愛去感化他們。我曾帶過一個內向的女孩,開始來時整天抿著嘴、低著頭,誰都不理,我和她說話總是聽不見回音,一副“獨行俠”的模樣。后來脆少說話,多行動:頭發亂了給她梳,出汗了幫她擦,給她剪指甲、系鞋帶,經常伴以的動作,摸摸頭,拉拉手,甚至常從家里給她帶小食品、小玩具,總之給了她比其他幼兒更多的關愛。當她第一次主動地大聲叫“老師好”的時候,我感到非常激動。是啊,老師的愛有著無堅不摧的力量,我們應當用愛心去感化內向的孩子,換回他們純真的笑容。
二、抓住關鍵,掌握賞識教育藝術。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賞識,賞識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賞識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樹立自信心。在實際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對幼兒進行賞識教育,是促使孩子將自身能力發展至極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性格開朗、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徑。因此賞識教育是要有一定的藝術性。實踐證明,發現幼兒的閃光點是賞識教育的關鍵。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老師應以賞識的眼光關注內向的幼兒,發現其“閃光點”,以積極的態度欣賞,并注重隨機教育,不失時機地為孩子的點滴進步喝彩。如:在上美術課老師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說:“你今天畫得還行,但是不如某個小朋友畫得好。”老師的本意是鼓勵孩子進步,可孩子會覺得老師在批評他,使自信心受到傷害而放棄努力。當孩子做錯了什么,也切忌大聲呵斥,而應該講究藝術,語氣要婉轉而富有啟發性,既幫幼兒找到不足,又保護幼兒的自尊心。這樣,幼兒才能從教師的態度中敏銳地感到教師對他們的熱愛與信任,從而使自己充滿自信。
三、尊重幼兒的意愿,培養其自信心,努力滿足不同個體的需要
幼兒是獨立的,積極主動的個體,只有在開放、輕松的環境中,幼兒才會自由地選擇、自由地進入,主動地和環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才會大膽主動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觀點。比如:我們班的段雅玲小朋友性格非常內向,上課從來不回答問題,即使點到她的名字讓她起來回答,她也不會說一句話,后來我就不斷的鼓勵她說:“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你不會,老師也會在旁邊教你的,不用怕。”在玩游戲時我也會在旁邊鼓勵她、支持她,給她信心,慢慢她有了很大的變化,逐漸敢于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通過各種活動她懂得了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說讓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是培養內向孩子自信心的關鍵。再比如:我帶領幼兒玩角色游戲時,讓幼兒自由選擇角色,因為喜歡的活動可以滿足內向幼兒的需求,發揮他們的能力,激發他們內心的渴望,促進他們的個性和諧發展。
四、為幼兒創造交往契機,讓快樂情緒感染和改變內向幼兒
教師要為幼兒創造相互交往的環境,讓性格開朗的孩子主動接觸內向的孩子,多與他們玩。根據幼兒好游戲、好玩的天性,我為孩子設置了區角活動:“結構區”、“表演區”、“角色區”、“美工區”、“體育區”等等,讓孩子們自愿加入其中玩耍,在玩耍中他們的天性最容易表露出來,性格再內向的孩子,如果有一群小朋友整天和他們在一起玩,久而久之他們的性格也會活潑起來,性格外向幼兒的快樂情緒就會感染和改變內向的幼兒。
五、家長配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