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01: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一副春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過年了,祝大家笑口常開,笑逐顏開,有說有笑,談笑風生,眉開眼笑,捧腹大笑……哈哈,只要你開心,隨你怎么笑。
短信拜年
現在過年大家都時興用手機發短信拜年。大年三十,我發出了32條短信,卻沒收到一條回復。初一我又發了19條短信,還是沒有回復。初二我發了13條,依然沒有回復。等到初三終于收到一條短信,我激動地對老媽喊:“看啊,有人給我拜年了!”打開手機一看,短信是這樣寫的:“中國移動祝你新春快樂!順便告訴你,你的手機已欠費停機。”
春聯風波
紀曉嵐是清朝的大學士。有一次,他春節回家探親,鄉里有一家三兄弟請他寫春聯,于是他寫了一副“驚天動地門戶,數一數二人家”,橫批是“先斬后奏”的春聯。這一來可不得了了,有人以“犯上”之名,告了他個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即召紀曉嵐回京查問,紀曉嵐回道:“春聯是我寫的沒錯!這家老大是賣炮仗的,不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數一數二人家嗎?老三是賣燒雞的,不是‘先斬后奏’嗎?”一番話說得乾隆也笑了。
父子湊春聯
古時候,有一人家十分迷信,凡事都要討個吉利。年三十晚上,父親和兩個兒子商議:“堂上要貼一副新春聯,現在咱們每人說一句吉利話,湊出一副春聯來。”兩個兒子點頭稱是。父親先捋著胡須念道:“今年好!”大兒子想了想也念道:“倒霉少。”二兒子接著又念道:“不得打官司!”念完了,大家互相稱贊了一番,就由父親執筆,寫了一條沒加標點的長幅,貼在堂屋的正中。第二天,鄰居們來拜年。一進門,看見那副春聯,大聲念道:“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解縉改春聯
明朝首輔解縉自幼好學,出口成章。有一年春節,他在后門上貼了一副春聯:“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對門的員外看了很不高興,心想只有像我這樣的人家才配貼這副對聯,就命仆人把自家門前的竹子砍了。不一會兒,家人來報,解縉便將春聯改成了:“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員外聽了,非常惱火,令人把竹子連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聯又改為:“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
少爺寫春聯
從前有個富家少爺,平日吃喝玩樂,游手好閑,把他父親留下的遺產都花光了,臨近年關,連柴米也沒有。除夕夜,這位窮困潦倒的少爺寫了一副對聯,貼于門口:“行節儉事,過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學究讀后,感嘆不已,在對聯的聯首各加了一字,成了:“早行節儉事,免過淡泊年。”
漫話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興起,明清兩代興盛,發展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了。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獨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位置;“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為正方菱形,多貼于家具、影壁上。
春聯不僅是節日的裝飾,也是人們未來的寄托,對新春的祝頌。舊時店鋪前的春聯還兼起廣告的作用,各行各業的想方設法用春聯來夸耀自己的生意,用春聯來招來顧客。不同行業的春聯有不同的特色,只要看一眼春聯,就能知道這家店鋪是經營什么的。比如綢緞莊的常用“此中多錦綢,以外無經綸”;酒店用“香聞十里春無價,醉賣三杯夢亦甜”……無不既有頌春之情,又和自己的本行密切相關。一般人家則只是在門上貼一副祝頌年景的春聯取個吉利。像“有天皆麗日,無地不春風”、“歲歲平安日,年年如意春”等,表達人們憧憬未來、熱愛生活的心情。
大年初一上午吃完餃子,我和滕思源、孫鵬飛出去玩,看到家家戶戶門口都貼上了嶄新的春聯,突然想起了書中講的有關對聯的知識;“對聯可是一門大學問呢!一副好的對聯應該對仗工整,動中有靜,詩中有畫,觀聯知人,賞聯知心……”于是我提議,大家挨門挨戶評春聯,看誰家的春聯最大氣,最有文采。
“你們看,這副對聯:“歲增歲歲歲風光好,年復年年年氣象新。”太棒了!“歲”對“年”、“歲歲”對“年年”、“風光”對“氣象”,它們各組詞義相近,詞性相同,對仗工整,真是好對子。”孫鵬飛滔滔不絕的說。滕思源隨生附和:“對,對,你的評論很精彩”
走過一家又一家,看過一副又一副,被我們評為最佳對聯的是:“儉樸同栽理想樹,勤勞共育幸福花。”原因是這副對聯不僅對仗嚴謹,而且運用了比喻手法,在我們眼中展現出一幅艱苦創業、勤勞致富的畫面。一戶普通的勤勞之家,不靠天,不靠地,不貪心,不幻想,全靠一雙勤勞的手,這精神是多么可敬啊!
這次我們開展的評春聯活動,不僅使我們領略到了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增長了知識,還使我們看到了人們的心愿,真是收獲不小哇!
四年級:孫婉喧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2、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3、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4、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后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5、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后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制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后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春風送暖入屠蘇”。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里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7、壓歲錢:
時下城里的人多不愿意自己撰寫春聯,而是到市場上去選購。購聯也是有學問的,不能隨意為之。下面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一、明確主題
春節各家有各家的喜事,內容不可能相同。因此,要選擇適合自己家庭情況的對聯更好。
二、看春聯的質量
這里說的質量一是印刷質量,更重要的是春聯的內在質量。怎樣分辨它的質量高低呢?
春聯來源于對聯(楹聯)。因而要求對聯的撰寫者必須懂得詩詞格律。
1 上下聯字數相等 比如上聯是七言,則下聯也必須是七言。
2 用字不重復 一句中,或上聯與下聯中,用字不能重復,但是疊字可以除外,如聲聲、陣陣之類。
3 對仗 對仗是詩詞格律的術語,有對稱、對應的意思。舉例言之: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其中“生意”對“財源”,“興隆”對“茂盛”,“通”對“達”,“四海”對“三江”。
對仗要求上下聯對應的部分詞類相同,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
4 平仄協調 做舊體詩詞要講究平仄。平,是指漢語音律的平聲,漢語字典中標“陰平”、“陽平”者即是,仄,是指音律的仄聲,字典中標“上(讀作‘賞’)聲”、“去聲”者即是(古漢語中的八聲也歸入仄聲。普通話中入聲字已經消失,南方的許多地方仍有保留)。平仄協調,常常運用古詩詞的規矩,比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而且上下聯要對應。以上例來說,上聯中的二四六為“意”、“隆”、“四”,分別為“仄”、“平”、“仄”:下聯的二四六為“源”、“盛”、“三”,則分別為“平”、“仄”、“平”。
如果是長聯,其斷句另有規律,就不能套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則了,另當別論。
5 橫批與內容對應 橫批常是兩聯內容的概括,千萬別張冠李戴。
讀者還須注意,上聯常以仄聲結尾,下聯應以平聲結尾。這樣的對聯讀起來才響亮。在貼對聯時一定要注意,右側門框是上聯,左側門框是下聯,不要貼反。沒有門框,貼門邊時,也是這樣。
朋友們,我們都知道一到新年家家戶掛起紅紅的春聯。是啊!這春聯是老祖宗留下的墨寶,千百年來也寄托了今人與古人的美好祝愿與向往。它是集書法,藝術,文學于一體的,不但讀起來朗朗上口,仔細體味一下,意境也蠻不錯的。
既然說起春聯,咱就不得不提起它的來歷。相傳很久以前,住在東海有一個大怪物叫“夕”,每365天醒來一次,一醒來就獸性大發,到處抓人吃。哎呦!這可苦了百姓了,他們既沒有工具又沒有力量,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啊。可是有一天,一位白胡子老頭到了,對百姓說了一種方法。百姓一試,果然把“夕”嚇得落荒而逃。從此再也沒敢出來過。這個方法就是年三十晚上貼春聯,放鞭炮,保證平平安安過大年。看來,這春聯還是咱中國人的庇護神呢!
閑話少扯,言歸正傳,我最喜歡的春聯。其實,那也不過是普通的一副春聯,我主要是喜歡它的意境。
松下清琴皓月,花邊鳥語春風。
“松下清琴皓月”夜晚,在松樹下撫弄清琴,明亮的月亮略帶一點少女的羞澀,悄悄的懸掛在那昏暗的天宇。她很慷慨,把她特有的美——皎潔的月光贈與萬物。這時你怎么舍得辜負這美妙的夜晚,辜負這輪美好的明月。朗朗月色將萬物全部罩住,月亮是不會偏心的。也罩住了一個你。萬籟俱靜,你披上月光彈上一支哀怨纏綿的曲子。誰知月亮已感動得哭了,將她明亮的淚——露珠撒在了你的身上,你的琴上。這時你會拋開一切的煩惱與躁動,把美妙的琴聲贈與這美麗的夜晚,贈與這多情的月亮。這時的月亮已顯得有些激動,時而入云里,掩藏起自己嬌羞的面龐;時而活脫脫地整個展現出來,睜大多情的雙眸注視著你。看來,你的琴聲使月亮醉了,使她迷了。要不然怎會向你眉目傳情,向你灑淚呢。你與月亮已有了心與心的交流,不經意間,你才發現她已偷偷吻過你好幾回。不信,你盡可以去問那株老松,它把一切的一切全看在眼里。月啊,回去吧,夜深了,我們明晚再見。
“花邊鳥語春風”可就沒這么空寂了。在徐徐的春風中,作為報春使者的花兒一馬當先,竟相開放在迎接她們的皇后——春姑娘的到來。翠綠柔軟的長柳低垂于湖面,給湖光留下美麗的倩影。放眼望去,好動的小草隨意延伸,走到哪里哪里一片綠。鳥兒可耐不住寂寞,早已三五成群,唧唧喳喳的出來了。沉悶了一冬,現在春回大地,它們將那鮮艷的羽毛一梳,圓溜溜的眼睛一瞪。“噌”的一聲徑直沖向藍天。過了一會兒,它們又回來了,不過這次也是不老實的。它們急速掠過水面,還不忘用小爪子抓撓一下它,使它蕩起層層微波。又一下子飛入云中,打著響亮的口哨,真佩服它的精力怎么那么充沛。游春踏青的人三五成群,幾只各色的風箏高高飄飛在藍天,是想與白云嬉戲嗎這是一副活脫脫的春畫啊,春風又起,使它永遠定格在畫面中。
哦!這副春聯的意境美嗎?你喜歡嗎?你醉了嗎?
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 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 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 福 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 福 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 福 字,利用 倒 與 到 的諧音,寓意 福到了 。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 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 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 門神 。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盛行開來。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是我國三個重要的年畫產地。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后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里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的重要時刻。 除 是 去 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 月窮歲盡 ,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守歲,俗稱 熬年 ,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
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在晉代就有除夕守歲習俗,南北朝時已很普遍,進入隋唐后守歲很盛行,宋代沿襲唐風更盛。另外,漢代已有除夕夜晚飲椒柏酒(用草藥配制的藥酒)以驅邪祛病的習俗,后世改為飲屠蘇酒,王安石有詩 春風送暖入屠蘇 。現如今,我國南方仍有年節時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屠蘇酒的風俗。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 聚寶盆 。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 碎 諧 歲 ,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 歲 與 祟 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因此,同學們不要相互攀比壓歲錢的數量,而應該注重它的情感價值。同時,要合理使用壓歲錢,把它用在學習上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 團拜 。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 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 歲 與 祟 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春節食俗
春節食俗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 年高 ,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1、祭灶又稱“送灶”或“辭灶”。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等到除夕夜,把“灶神”再接回來。
2、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掃塵之日,全家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3、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等。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來源:文章屋網 )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還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相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畫年畫和守歲等等。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書《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習慣了,此外,掃塵還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春聯也叫對聯、桃符,它以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愿望,是我們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
“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是為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可是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祝福,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了”。
現在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已很是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家家戶戶帶去了興旺和歡樂的喜慶場面。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對聯:“焰火耀長空,色彩斑斕歡度除夕度,金龍騰大地,人聲鼎沸喜迎吉祥年”!
2012年元旦期間,南明區100余名“綠絲帶”志愿者在筑城廣場開展便民服務活動。
每天早上7:30至晚上21:00,志愿者在筑城廣場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介紹廣場概況和廣場管理相關辦法、指引沃爾瑪購物通道、幫助照相合影留念等服務。在刺骨的寒風里,志愿者以熱情、溫暖、貼心的服務贏得了廣大市民和游客的一片贊譽。
2 小河區:
開展煙花爆竹安全宣傳活動
2012年1月6日,小河區18名“綠絲帶”志愿者走進小河區民族中學開展“安全燃放我做到,歡歡喜喜過佳節”煙花爆竹安全宣傳活動。志愿者通過有獎問答、發放宣傳資料、組織觀看安全知識展板等方式,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和圖文資料向現場的1560名中小學生詳細介紹了購買、燃放、保存煙花爆竹的安全注意事項,讓廣大中小學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平安快樂過節。
3 清鎮市:
開展“三下鄉”服務活動
2012年1月7日,2012年貴州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在貴陽清鎮市犁倭鄉舉行。貴州省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組織來自高校、醫院、社區“綠絲帶”志愿者一行11人參加集中示范活動,為群眾提供義診、維修家電、義務理發、春聯、慰問“三關愛”對象等服務。
活動當天,志愿者接待服務群眾千余人,發放年畫、春聯及志愿服務理念宣傳品3000余份,捐贈學習卡、各類藥品及慰問品價值12萬元,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4 遵義市:
舉行迎新春關愛服務活動
1月11日,遵義市志愿者組織關愛對象舉行迎新春座談會活動。來自紅花崗區、匯川區的43名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進城農民工參加座談,志愿者為他們每人發放了500元慰問金和一個愛心包裹,另外還向留守兒童贈送了新書包和文具盒等學習用品。
在2012年元旦、春節期間,遵義市志愿者相繼開展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進城農民工送春聯、送食品、送醫藥等系列關愛活動,從群眾生活實際需要出發,為需要關心、幫助的困難群眾提供服務和幫助。
5 玉屏縣:
開展服務返鄉農民工活動
2012年1月16日,在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團玉屏縣委組織3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玉屏縣火車站和汽車站設置“返鄉農民工親情接待站”,為返鄉過節的農民工朋友提供各類溫馨服務。
在接待站點上,“送溫暖、獻真情,迎接農民工返鄉”、“玉屏縣父老鄉親歡迎農民工朋友回家過年”、“歡迎農民工朋友平安返鄉”,一條條飽含溫情的標語讓農民工朋友深切感受家鄉的關愛和溫暖。志愿者們不停地忙碌著給農民工朋友倒送開水、發放暈車藥、提供車訊咨詢、幫助搬運行李等,并為困難農民工免費提供方便面、面包等食品。一位50多歲的農民工朋友端著開水感慨地說到:“還是回家過年好,家鄉人多熱情啊!”
6 凱里學院:
開展“送春聯、迎新春”下基層服務活動
師:春聯當然不止這四副,請看――
(PPT出示,生讀: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暉。神州有天皆麗日,祖國無處不春風。歲歲年豐添美滿,家家幸福慶團圓。鵲鬧枝頭傳喜訊,梅開窗外報新春。)
師:春聯中,有的描繪了美麗的春光,如――
生: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暉。
師:有的展現了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如――
生:神州有天皆麗日,祖國無處不春風。
……
師:同學們,考考你們,不用書上那四副對聯,改用這里的四副對聯,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對,例子嘛,是可以換的!
【賞析】
一般在語文課上,只要教師把課文中的內容換成了其他內容,再問學生行不行、哪個好,學生則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課文中的好”。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所謂比較,缺乏思維的質量,僅是為了突出作者寫得好,只是在“教教材”;另一方面或許是教師對文本缺乏深入的解讀,尚未發現文本表達的密碼。管老師從寫作的角度,深入剖析《春聯》,抓住“舉例子”這一寫作特色,出示補充的春聯,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并替換文中的春聯,意在讓學生認識到,原來說明文中的例子是可以替換的,原來看起來神圣的課文也是可以改變的。這是課堂上實實在在的發現!這種閱讀的收獲不空洞,也不玄乎,對學生以后學習新課文很有幫助,因為學生明白“例子是可以換的”。同樣,在寫作時,學生也懂得了可以用不同的例子來說明事物,因為“例子是可以換的”!
【教學片段二】
師:春聯最講究對仗。就拿“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來說,“又是”對“依然”;“一年”對“十里”;“芳草”對“杏花”;“綠”對“紅”。
生(齊讀課文句子):上下聯不僅字數相等,而且詞類相當,細心揣摩體會,能從中學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師:例子是可以換的,誰也有這個本領,用“歲歲年豐添美滿,家家幸福慶團圓”說說春聯的對仗?
生:春聯最講究對仗。就拿“歲歲年豐添美滿,家家幸福慶團圓”來說,“歲歲”對“年年”;“年豐”對“幸福”;“添”對“慶”;“美滿”對“團圓”。
生(齊讀課文句子):上下聯不僅字數相等……能從中學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師:例子是可以換的,那么第二自然段改用“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有沒有認為不可以的?告訴你,不可以。你很懷疑是不是?請你看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恍然大悟):這副春聯,第一自然段里用過了。
師:一般來說,舉例子不要重復。
【賞析】
在管建剛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就像登山似的,翻過一座座山頭,發現一處處精彩。剛剛弄明白了“例子是可以換的”,并且屢試不爽的時候,教師突然設計一個無法替換的訓練,對學生思維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強烈的好奇心必然促使學生進一步探尋問題的答案。就像經過長時間思考的謎語,哪怕沒有猜中,在揭曉謎底的那一刻也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學生們此時對舉例子“不能重復”的原則,也就有了獲得謎底一般深刻的印象。可見,語文課堂可以是潛移默化的感悟,也可以有豁然開朗般的頓悟。
【教學片段三】
師:下一幅春聯誰來對?(出示:好山好水好景,新歲 春 人。)
(學生對不上來)
師:看來,冒險是要付出代價的。(眾笑)誰會對?
生:好山好水好景,新歲新春新人。
師:可以!你以前見過這副春聯吧?
生:沒有。前面半句,有三個“好”,后面這句也應該有三個“新”。
師:哦,你是根據春聯的哪個特點來判斷的?
生:字數相等,詞類相當。
師:對,可以用這個法子來補。這一副呢?
(出示:山山水水處處畫,家家 年年豐。)
生:山山水水處處畫,家家戶戶年年豐。
【賞析】
對對子是傳統語文學習的一項內容,與現在的語文學習有一定的距離,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比較遙遠。那么,學生能不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呢?管老師的教學告訴我們,完全可以。要完成這個任務,首先要認識對對子的基本要求,即“字數相等,詞類相當”。在管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嘗試。這種學習,不是傳統的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思考,而是全新的表達訓練,是對語言規律的發現與運用。雖然完成的內容還比較簡單,但這種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卻是不言而喻的。
關鍵詞:存在句 存在謂詞 [+附著] 非賓格動詞
漢語中的存現句式一直是人們所討論和關注的語言現象。其表現形式為“處所成分+存現謂詞+存現主體”,語義含義則是某處存在某人或某事物,表達意圖是告訴別人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因其表達功能的特殊性,一般不會有其他句式和存現句替換。
存現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處所成分、存現謂詞和存現主體詞。它們在句式中各自相互聯系卻又相互制約。任何動作都需要在一定的空間范疇內發生,存現句中的處所成分主要由方位短語、處所名詞等充當,并在此基礎之上引申擴展到時間范疇或感知范疇。典型的存現主體詞主要是某人或某事物,因為漢語焦點成分通常在句尾,所以存現主體才是說話人想通過存現句交代給聽話人的新信息。另外,存現主體詞一般為不定名詞,即前有數量詞修飾,以體現其無定性。
存現句分為兩類:存在句和隱現句。存在句表示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因此又被稱為靜態存現句;隱現句表示某人、某物的出現或消失,又被稱為動態存現句。
本文主要的分析對象為存在句中的存在謂詞,因此暫不探討存在句中的處所成分、存在主體詞和隱現句。
一、存在謂詞
漢語里,存在句常表達的語義是某處所存在著某人或某事物,一般表達為下列句式“處所成分+存在謂詞+存在主體”。其語用表達功能主要是告訴聽話者,某人或某物以何種狀態或方式存在。例如:
(1)桌子上擺著三本書。
(2)臺上坐著主席團。
(3)門上貼著一副春聯。
(一)存在謂詞“是”
(4)桌子上是三本書。
例(4)中的“是”主要表示“存在”義,但其本義中并不含有“存在”之意,只是出現在存在句中,存在句便為其賦予了這樣的含義。這種含義和“是”自身所表達的語義相融合,便出現在了存在句中,主要表達“存在”。
(二)存在謂詞“有”
存在句所表達的意思即為某處“有”某人或某物的存在。所以當“有”表現出“存在”義時,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存在構式最基本的表達意圖。例如:
(5)桌子上有三本書。
這里還需注意存在句中“有”和“是”的語義差異。在都表示某處存在某人或某物時,“是”更突出某人或某物在該處的獨立性和唯一性,而“有”則無此意。例(5)中描述了桌子上存在三本書,但同時桌子上還可能有筆、橡皮等其他物品。例(4)則告訴聽話者桌子上不是別的物品而是三本書,并且桌子上僅有這三本書,沒有其他物體。而例(1)中的“擺”則表示的是這三本書存在于桌子上的狀態。
(三)其他存在謂詞
任鷹(2007)認為存在謂詞的語義特征應為[+動作][+存在]。“[+動作]是底層的靜態的與句式無關的語義特征,而[+存在]則是表層的動態的與句式相關的語義特征,是為句式所要求并為句式所賦予的語義特征,是動詞在句式中所呈現的語義特征”(任鷹,2007)。其主要意思是:存在謂詞所表現的語義特征必須和存在句所表示的存在意相融合,即這些動詞中應有表示存在的語義特征來迎合存在句所賦予的構式意義,而存在句也應吸收進入其構式中的動詞的主要動作意義。例如:
(3)a.門上貼著一副春聯。
b.*門上摘了一副春聯。
例(3)a中的“貼”表示一薄片狀物體粘在另一物體上,即[+附著],因此“貼”表示了春聯存在于門上,它可以很容易和存在句相契合。例(3)b中的“摘”的語義特征是[-附著],即門上沒有春聯了,所以不能進入存在句中。
在存在句中,無論謂詞是表示某人或某物運動變化的,還是表示某物的安放和處置的,存在謂詞的語義特征需包括[+附著],即動作可以附著落在某處,該動詞就可以進入存在句。
徐杰(2010)曾對Goldberg的構式表示的事件類型和動詞表示的事件類型相聯系的五種方式進行了總結。“(A)存在謂詞以典型的方式表示存在主體的存在;(B)存在謂詞表示存在主體存在的狀態;(C)存在謂詞表示存在主體存在帶來的結果;(D)存在謂詞表示存在主體存在的前提條件;(E)存在謂詞表示存在主體的存在方式或手段”(徐杰,2010)。通過這五種方式可以總結出:不僅存在動詞本身的語義特征可以和存在句相契合,而且它們所表示的狀態、結果、前提條件、方式和手段都可以與存在意義相聯系。
有些動詞即便表示了[+附著],并且符合這五種方式中的一種,也不能進入某些存在句。例如:
(6)*水里游著一個人。
(7)*院子里跳著一個人。
(8)*田埂上蹦著一個人。
例(6)、例(7)、例(8)都不太符合漢語的存在句構式,但是“游”“跳”“蹦”明明都表示[+附著],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們知道,存在句包含三部分,即:處所成分、存在謂詞、存在主體,這三者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著。存在謂詞不僅要考慮它是否能進入存在句式,還要考慮和存在主體的關系。任鷹(2007)解釋了這一問題,“可以進入存在句的動作動詞,大都是表示存在主體的常態動作也即常規的存在狀態的動詞”(任鷹,2007)。這就向我們解釋了,人雖然可以“游”“跳”“蹦”,但這三個動詞并非是人的常態動作,人更多的是“坐”“躺”“站”,但是如果存在主體不是人,而是“魚”“猴子”“螞蚱”,則“游”“跳”“蹦”可以進入存在句。例如:
(9)水里游著一條魚。
(10)院子里跳著一只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