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9: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周汝昌百家講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是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其中解讀名著占了相當的分量。《史記》、《論語》、《莊子》、《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名著,通過大師們對語言障礙的清除,對精微之處的剔挖,為我們展示了全新的面目,洞開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正因為此,《百家講壇》成了當今影響最大的電視節目之一。
毫無疑問,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就是中學生了。中學生渴求知識的天性和理解能力的受限,使他們自覺地親近了《百家講壇》。午休時間,子夜時分,他們都醉心于電視面前,沉迷于經典之中。這樣一來,就給中學教師,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學機遇。它本身就富含多種營養,若能利用好這個節目,正確引導,合理揚棄,認真消化吸收,我們的三尺講臺必將有新的活力,我們的學生必將受到更為深刻的影響。那么,該從哪些方面引導呢?
首先,引導學生將講壇知識與日常所學相結合,對課本進行重新解讀。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同學們除對字句的理解外,還可以感受到陶潛對于田園生活的熱愛,淡泊名利的高潔志趣,甚至會發現這種“樂天知命”思想的消極一面。而于丹的《〈論語〉心得》卻指出:“陶淵明的意義,不在于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它讓每個人的心里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于丹接著指出:“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并且調整與他人的關系。”這樣來理解課文,顯然就深了一層。又如,“以德報怨”這一成語同學們耳熟能詳,它講的是寬恕、包容。但《〈論語〉心得》卻說: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如果以德報怨,那么以何報德呢?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這樣理解,就更全面了。
其次,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思維習慣,提高其認識水平。中學生心目中的曹操就是一個奸雄,令人唾棄;但易中天先生經過分析卻認為,曹操本來是想做英雄的,可惜那樣的社會條件卻不容許他去做英雄,另外他的奸雄也有可愛的一面。易中天讀出了史書背后的東西,其思維的大膽、論證的精密對我們深有啟發。都覺得《莊子》深不可測,但于丹講評時將經典回歸現實的思路,會讓學生對名著產生一種親和感,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會有一種“事不同而理同”的頓悟。《紅樓夢》“正因寫史,轉成新鮮”的創作特點,會讓同學們誤認為賈寶玉就是曹雪芹,劉心武先生嚴肅指出這種想法的錯誤,但又指出其合理性,它可以讓我們借助賈寶玉的故事來探索曹雪芹的經歷。這樣的見識顯然就高了一籌,它顯然可以指導我們將此道理運用到對其他名著的閱讀上。
第三,引導學生去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語言的運用變幻莫測,奧妙無窮。《百家講壇》眾流派給我們提供了各式語言范例:易中天的亦莊亦諧,劉心武的親切樸實,于丹的新鮮明凈,馬瑞芳的親和嚴謹,都最大限度地對學生詮釋著語言的魅力。請看學生作文:“大千世界,如此華麗。生命的多彩,正在于對心靈的樂土的追尋,‘舟搖搖以輕飏’,智者善于把自己心靈的小船擺渡到了生命的彼岸,找到了那片樂土。而生活中卻有太多的人迷失在這一岸,永遠失去了對岸的精彩。”點播到位,使得這段文字的語言運用簡直可以和于丹亂真。
第四,在古詩詞的欣賞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我們古代所創作的那么多的詩,我們怎么樣來鑒賞呢。這個鑒賞,是實事求是的,是謹慎謙虛的“鑒”,而不是狂妄的,我們學古人的東西,不要死在他句下,要活,要體會他所說的是什么,歸結一句話,形式上寫的像詩的,不一定是詩,會寫詩的人不一定是真詩人。 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多愁善感”,多愁者多情,這是講詩人的感受能力,感覺敏銳。如果不多情善感,他也做不了圣賢。舉一個例子,孔子《論語》里兩句最簡單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看到水的流動想到了時間的消失,這是詩人的感受。還有一個例子,杜甫有一句話,他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詩人從一片飛花的飄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如果詩人不敏感,他能夠從一片落花來落筆嗎。周汝昌鑒賞唐宋詩詞給我們的啟發是:現在我們鑒賞古人的詩詞,我們一定要活,一定要用腦去感悟。
第五,學生們最大的感受可能還在于主講人本身。主講人淵博的知識,噴涌的才華,個性的談吐,獨特的人格,對于中學生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從此出發,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主講人的求學經歷,比如:易中天坐擁書城二十年才有了今日的學術輝煌,王力群潛心鉆研四十載才贏得了今日的厚積薄發。名人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們一樣要付出時間,經得住寂寞,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求學態度的再教育。還有,“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劉心武雖沒進入名牌大學,沒能受到正規的學術訓練,但能夠自強不息,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的經歷,實際上啟發我們,每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和能力。這樣的事實才最有說服力。
此外,《百家講壇》對同學們的影響還可以有更多方面。比如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比如心靈的陶冶,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感悟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等。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只要引導得法,《百家講壇》完全可以借助名著的橋梁走進三尺講臺。
當然,物皆有法、有度。雖然北大的孔慶東教授說:“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但像有的同學受其影響,放棄課本去專攻古典的做法就應該予以嚴厲制止,他們注目于一點卻忽視了基礎課程的作用。還有女同學發出嫁人必嫁某一位主講人的誓言,這更是崇拜到了另一極端,這尤其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
在史學社會化過程中,過于強調史學的致用價值會不會妨礙求真,甚至以“用”害“真”
史學的致用價值實質上就是史學的社會化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史學和史家都非常重視史學的社會化。中國古代史學被稱為“鑒戒史學”,素有經世致用的傳統。在這個傳統中,求真與致用本來就是統一的。孔子修《春秋》,固然強調“信則傳信,疑則傳疑”、“書法不隱”的求真原則,但其主要目的卻在于通過呈現和評價歷史,為現實社會樹立秩序與規范的參照,“使亂臣賊子懼”。對孔子來說,求真是基礎,致用是目的,真與用是統一的。司馬遷作《史記》,被稱為“實錄”,同時,司馬遷宣稱。他的“實錄”主要是為了“述往事,思來者”,使后人通過認識歷史而認識現實、規劃未來。這實際上是對孔子《春秋》之旨的繼承與升華。而班固的史學思想具有明確的皇朝意識和正統意識,他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對司馬遷多有批評,其“以史立法”的意圖顯而易見。孔子、司馬遷和班固對后世史家的垂范作用非常大,后世史家常以經世致用為自己的史學追求,如杜佑纂《通典》以“施有政”,司馬光修《資治通鑒》以求“資治”,皆為此類。不過,此時史學社會化的對象與范圍,大多不出于貴族階層和知識階層,還表現出比較大的局限性。唐宋以后,教育的發展,俗文學的活躍,尤其是印刷術的改進,使文化的普及與大規模傳播成為可能與需求,史學社會化具備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終于迎未了大發展的時期。延及明清,史學走向社會深層的趨勢已很清楚,史學社會化的對象與范圍較之以前大大擴展了。
有些史家擔心過于強調史學的致用可能會妨礙求真,甚至以用害真。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就是一個以用害真的典型。但是,致用并不必然會帶來曲筆,大可不必因噎廢食,就此否定史學社會化的意義。事實上,史學的發展離不開史學的社會化。歷史是史學的根基,史學的發展得益于史家對歷史問題的思考,而史家對歷史問題的思考與發掘根源于現實社會的刺激。只有真正將史學與社會結合起來,史學才會有生命力。
近代以降,古代史學受到嚴厲批判,其價值取向也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史學的興起,科學化成為史學新的價值取向。于是,史學越來越走向學院化和職業化,史學的專業性品格被強化,而其大眾性品格則被忽視了。歷史學越來越成為少數人的職業和愛好,歷史知識在很小的社會范圍內傳播,一般公眾與歷史學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以至于當他們需要了解歷史時,卻找不到合適的途徑。這是歷史學家的失職,也是歷史學不受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重視史學社會化這個嚴肅的學術命題。
史學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娛樂化嗎
史學社會化需要娛樂化嗎?這是很多人都會產生的疑問,也道出了對學術娛樂化傾向的擔心。確實,近年學術娛樂化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以央視《百家講壇》欄目為平臺,造就了易中天、閻崇年、于丹、紀連海等一批學術明星,在整個社會掀起了一陣陣熱潮。對這股熱潮,有人歌頌,說它為歷史文化的普及與啟蒙發揮了專業人士無法企及的巨大作用:有人批判,說它的媚俗降低了歷史文化的品格,將歷史文化低俗化了,損害了學術的神圣與尊嚴。
其實,走學術娛樂化道路的絕非央視一家,也絕非傳媒一個領域,它已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2004年,一書在中國出版,被認為是分析“娛樂化”問題的經典論著。他認為,后現代社會是一個娛樂化的時代,電視和電腦正在代替印刷機。圖書所造就的“闡釋年代”正在成為過去,文化的嚴謹、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讓位于娛樂和簡單。
對于這種新的文化現象,中國學界的討論也日益增多。大多數討論者對學術娛樂化持批評和否定態度,甚至有人將其視為“文化病毒”,將學術娛樂化的制造者與消費者視為具有共生關系的“垃圾制造者和垃圾消費者”,認為是他們共同制造了文化生態圈的劣質化和粗陋化現狀。而一般民眾長期處于垃圾文化的浸潤中,也會產生一種嚴重的精神依賴,進而精神空洞化。但是,也有人對這種批評所持的政治或道德立場表示不滿,認為研究視角的單一化影響了對“泛娛樂化”問題的深入認識,而且不自覺地流露出精英主義的傾向。從而“容易使批判性的理性分析滑向道德性的優劣判斷”。這些討論為我們思考史學娛樂化現象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
以科學性為前提的史學娛樂化,不但不會損害史學的品格與尊嚴,反而會為史學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毫無疑問,史學的社會化需要娛樂化,但必須以科學性為前提,娛樂化只是一種傳播策略。就一般民眾的歷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點而言,娛樂化是他們最喜歡、最能夠接受的傳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確與否,根本不是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接受史學社會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娛樂,雖然這種接受也有學習知識的功能。既然客體有娛樂的需求又有選擇的權利,那么史學社會化只有尊重這種需求和權利,采取娛樂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體一味迎合客體的需求,就會喪失主體的地位,變成了媚俗,難以達成史學社會化教育和啟迪大眾的基本目標。這就需要主體改變社會化策略,使用娛樂化手段傳播科學的歷史觀念,讓大眾在娛樂的心態中理解和接受這些觀念。這種以科學性為前提的史學娛樂化,不但不會損害史學的品格與尊嚴,反而會為史學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但是,要真正達到雙贏,史學社會化主體需要具備很高的素質,能夠很好地把握娛樂化與科學性的尺度與平衡。一個現實的證據,就是學術界和觀眾對于《百家講壇》的評價往往趨于相反的兩極。最為學者們批判的宮廷秘史、歷史傳奇類題材常常是節目收視率最高的,而專業水準較高的節目,如葉嘉瑩講詩詞、楊振寧講物理學、周汝昌評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觀眾叫好。這個案例說明。主體要在娛樂化與科學性之間尋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難。
史學的娛樂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學術問題都可以娛樂化
史學的娛樂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學術問題都可以通過娛樂化方式進行傳播。萬衛在談到《百家講壇》的選題時就曾談到。合適的選題往往是既結合主講人的專業方向又符合電視傳播特點的話題。有些話題是不能講的,主要是離觀眾太遠、大眾完全不了解的話題和人物。還有不好講的題目,比如《易經》曾討論過很多次,但最后還是覺得沒把握。這種情況說明,史學社會化的內容需要經過科學的選擇。有些史學問題可以通過娛樂化方式進行傳播,有些史學問題則只能通過小眾的精英學術進行研究。不一定非要走向大眾化。也就是說,精英史學與大眾史學可以同時并存,大可不必借口打破精英史學的知識壟斷而將二者對立起來。
關鍵詞:比較 閱讀 名著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085-02
我曾看到過一則材料《世界讀書日:各國閱讀現狀PK)),文章介紹了中國、英國、日本、冰島等不同國家的閱讀現狀,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對閱讀的興趣越濃。反觀我國對近年社會閱讀氛圍,民眾認為“越來越淡”者居多,比例為40%;認為“越來越濃”者為31%,另有18%的認為“沒變化”,越富有的人越認為讀書無用。看了這則材料,不得不令人深思,讀書真的無用嗎?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意識到該怎樣改變我們國人的閱讀習慣,尤其是該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尤為重要的。我在農村學校從教十幾年,對農村孩子的閱讀更是擔憂,諸多農村家長認為:只要考出好成績就可以了,會不會讀書又無所謂。再加之在網絡信息高速發展之時,更多的孩子選擇的是網絡,迷戀的是游戲。
自新課改以來,初中語文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變,與以往不一樣的是,教材增加了“名著導讀”,每學期向學生推薦兩至三本國內外名著,而且在中考中也增加了名著的題目,簡單的以選擇題形式,如2011年的金華語文中考卷名著題:以表格的形式判斷作品、人物、人物性格特點之間的搭配是否正確。難的如2010年的金華語文中考卷名著題:根據提供的材料,填寫相應的人物(名字)或故事名稱。其中兩段材料分別選自《駱駝祥子》《簡?愛》,如果學生沒有看過作品,是難以解答的。只有走進名著,學生才能對答如流。然而令教師舉足無措的不是學生沒有閱讀的時間,而是如何讓學生對所推薦的名著感興趣。教材中推薦的名著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內容之多,人物之雜,語言文白相間,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農村學生沒有閱讀的基礎,要走進名著天地,關鍵在于教師的引領。我在實踐的過程中,我采用了比較閱讀法,讓學生在比較中享受閱讀的味道,感受名著的魅力。
比較,是唯物辯證法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客觀事物相互間的聯系是多層次、多角度,甚至是立體交叉的。讓學生在比較中閱讀名著,可以提高他們養成搜集資料、合作探究的好習慣,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學生對事物認知的深度,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第一部曲: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的比較
我在閱讀周汝昌《獻芹集》一書中,曾經看到作者在書中介紹《紅樓夢》這部電影,他贊美了演員的演技,尤其是電影的兩位主人公,他們把人物的性格特點演繹得栩栩如生,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即使是沒有看過原著的人也會為之動容,這就是電影的魅力。的確,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相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影視作品集視覺、聽覺、感覺于一體,它比文學作品更直觀,理解起來較文學作品更容易,能夠讓人更快地感受人物形象,感知故事。但他也指出了電影作品的不足之處,尤其在細節的處理上,比如書中有個情節是寶釵撲蝶,在影片中卻成了寶玉撲蝶,這與人物形象有些不符。
在評論時大家尚且知道利用影視作品與原著進行比較,我們也何不利用這一巧妙的方法帶領學生閱讀呢?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電影,電視劇更是人們喜歡的娛樂。對名著的拍攝更是多得不可勝數,就《西游記》都已有三個版本。而且學生的生活與電視、電腦緊密相連,甚至許多電視臺為了提高自己的收視率,往往會在假期輪番播放《西游記》《水滸》《紅樓夢》……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樣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在電影、電視中先熟悉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讓他們從文學作品中尋找與影視中不同的細節。
我們的學校是農村寄宿制學校,所有的學生都要參加晚自習,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可以給學生播放改編自名著的影視作品。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級推薦的名著《駱駝祥子》,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學生所不熟悉的,而且小說的主旨是學生難以把握的。要促使學生去閱讀這本小說,我就利用張豐毅主演的《駱駝祥子》讓學生在晚自習時觀看,讓他們從影視中感知原著中的人物,了解祥子三起三落的過程,然后順勢利導,讓學生看原著,在此基礎上,選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拉車的內容讓學生比較,學生在這時候就不會覺得無話可說,而是能夠認真地分析,通過朗讀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影視的直觀帶給學生的是視覺盛宴,而文學作品主要是借助形象的文學語言豐富學生的感知,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寫作能力。影視中可以給人直觀的是祥子、虎妞等人物的個性,對環境的展示雖直觀但難以給人真實感覺,尤其是烈日這一獨特的環境,“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的,無精打采地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干巴巴的發著些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聯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的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化開;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也好像要被曬化。街上異常的清靜,只有銅鐵鋪里發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單調的叮叮當當。……”作者抓住街上的柳樹、馬路、塵土、狗、騾馬等景物,運用擬人、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烈日下炎熱的場景,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這就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是影視作品無法言喻的。
第二部曲:歷史作品與小說作品的比較
人教版初中語文“名著導讀”中推薦的名著有16部作品,如詩歌作品《繁星》《春水》;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書信集《傅雷家書》;其中最多的就是小說體裁,有9部,占推薦名著的60%。小說這一體裁又有很多的分類,按題材分為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幻小說、推理小說、神魔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等。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科幻、神魔、推理、言情等題材,最不受歡迎的是歷史小說,如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如何讓學生能對這樣的作品感興趣?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將歷史作品和小說作品進行比較,讓他們在比較中深入品讀。
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準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簡而言之,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與個人生活的一種文體。史學作品雖然也是經過一段時間,人們對歷史事件進行的整理與還原,也含有個人的主觀感彩,但與小說相比又相對的客觀、公正。而且許多與歷史相關的小說都有史學的基礎,如《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它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張、美化、丑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啟發。
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中,編者在編排時很有特色,第五單元是古典小說,如《楊修之死》,第六單元是史學作品,如《隆中對》。而且編者在編寫《隆中對》課后練習時也設了這樣一道題:有關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內容在《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關描述,請你參照課文閱讀,看看小說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此題意在于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相關文學作品,一方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體會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差異。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在教學《陳涉世家》時,也根據這一方法,尋找現代文學家矛盾的短篇小說《大澤鄉》。這種比較不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不同文體的特點,更拓展了他們語文的知識,拓寬了他們的閱讀視野。
第三部曲:名家解讀與自我解讀的比較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的,每個人在閱讀后都會有自己的理解,這與個人的經驗和閱歷有關。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我要求學生不光只用眼睛看,還要學會思考哪些文字語段是我欣賞的,學會摘抄。隔段時間要求學生寫寫自己的讀后感。然而初中生,尤其是農村學生,他們的閱讀缺乏基礎,閱讀量少,知識面比較狹窄,學生在談感受時內容比較單一,如“現在有多少人像杜小康那樣,天塌下來也不服輸、不畏困難呢?現在我們可以為了那些算錯了的分數而流淚;為了別人搶了你的位置而流淚;為了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流淚。還有多少人,在面對不如意的時候,遭遇困難的時候,受到別人冷嘲熱諷的時候,把淚水默默收下,把悲傷化為堅強的動力,面對困難勇往直前。”這段話是我們班語文成績優秀學生的讀了曹文軒的《草房子》之后的感受,學生對作品的解讀只停留在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