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50: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錦瑟無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忽然就想起了「錦瑟,是李商隱的名篇吧。那么,就在這個六月天,借黑夜里傾盆而下的雨,舞紅袖,垂蘿裙,撥綠柳,醉春酒,也來彈落十指,吟唱一曲。
就從明末沈鈞將軍的女兒,又是清朝輔臣螯拜之養女,后為孝莊太后的干孫女兒,康熙皇帝唯一愛過的女人,二阿哥福全寧放棄王位也不愿舍棄,而又一生執情于納蘭性德才貌雙全的——青格兒格格落指了。
她怎么可以是貌若傾城為情而去的女子蘇宛和寧死不屈的英雄沈鈞的親生,若不是這樣的前世,怎會讓她的命運多劫?一切皆為天定,她沒有力量去改變她的出身。就如同我們每個血肉之軀選擇不了自己的父母與出身門第。這一指本該輕輕而落,無非是凡塵中多一條生靈。冥冥之中注定她目睹不了親生父母的音容笑貌,在襁褓里接受了上天對她的殘忍。所以,這一指又不該輕輕而落,于是在最初的琴聲里以不經意的落指,卻又無端地驚落了一場驟雨。
她又是幸運的,有著一直視如己出的養父,身居高位的養父帶給她的是呼風喚雨,集萬千寵愛于其一身。對其一個女兒家來說她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如若僅僅如此也就罷了,偏偏這位養父不是一般的尋常百姓,而是位居權臣、任由后人評說是忠是奸的的螯拜。再落指想要輕也輕不得,想要重也重不得,萬般無奈,舉起,落下,任由了它去。
造化弄人,的確是這樣。她愛納蘭性德,而這容若公子又偏偏對另外的女子——他的表妹慧兒情有獨衷,盡管那位可人兒慧兒也對他專情,奈何一場選秀,入主后宮,搖身變為皇貴妃,他還是癡情不悔。但她仍是愛他,她可以為他生而生,死而死,哪怕此生只能遙望著他,心已足以,無憾。哪怕是為妾,只要能與他相依,又談何下嫁,這次第,一笑而過,為風過的痕跡。這愛是發自于心底的真愛,感天動地的大愛,他的好與不好,執拗與倔強,不管他眼里的視線在哪里,心中的愛燃燒為誰,筆下流唱的詩詞歌賦為哪個佳人,皆因了她對這個男人一個愛字,都成了她眼里的美好、向往、流連、繾綣。三指再落,摻雜了緣、份,還有陰差陽錯的天命,阡陌縱橫的注定。無語對蒼天,此情天可鑒呵。
她是那個萬萬千千人們仰之的萬歲爺眼睛里唯一的心愛,她是何等的聰慧,怎會不知偉大的玄燁對她的心。可她的心只有一顆,已有人先康熙皇上入駐芳心,縱然這個他只是萬歲爺身邊的奴才,只要萬歲爺龍顏不悅,她和他的小命就會一命嗚呼。愛是無法勉強的,愛的感覺更是如此,她不能欺騙自己的心,亦不能欺瞞別人,她不去為了茍且存世取悅討好萬歲爺,反而懇請其成全。也就是這樣眼里無他的女子才令擁有數不清女人的皇上偏偏喜歡了、心疼了,而又愛不得、娶不得、放不得、舍不得、棄不得。嘆一聲多情帝王,四指落,真是:伊人艷粉嬌紅滿地,君王清歌錦書休寄。
紅塵中凡是才女、美人,都有著不一般的人生,她亦如此。縱使得人千萬般的憐愛,終是逃不脫與昭君出塞和親安定邊關一樣的命運,遠嫁尚之信,但她沒有昭君幸運,落得個流離失所。她是沒有可以選擇的第二條路,這在于她深明大義。退一步來說,若她不去點這個頭,太皇太后也絕不會去難為她下嫁。后宮任一個格格都可頂替去,何況她是孝莊捧在手心里的干孫女兒。她是明了太皇太后的安排,也出于不得已。不可以嫁皇上,也不可以嫁阿哥,歷朝歷代為一個紅顏血起禍亂的例子猶在,孝莊豈可以袖手旁觀手足相殘為一女子斷送江山?換言之,前明將軍之女又怎可以入主后宮,亂了皇家八旗尊貴的血脈?五指停在半空,不忍擊出悲傷。泣: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數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容若思她,福全念她,玄燁尋她,想那才子、阿哥、帝王,為了紅顏,找遍河山。只:哀莫大于心死。她沒有了卻生命,流離江南,隱于市井。故事到了這里也該結束了,本該五指并落,帝王意氣指點江山,才子自如揮灑筆墨,誰過誰的生活。偏偏了一個不了情。再遇,都不再是十年前的他們,有愛有恨有不甘心。可以征服天下人的心卻征服不了她的女人心,帝王恨。頒了圣旨給她個成全,意在羞辱這個不肯把帝王放在眼里的她。她亦是歡喜的,能和深愛的納蘭性德結為百年之好,妾又如何?五指將落,又落不得。原來帝王并非真心成全,不得讓已名義為夫妻的她與容若同房。待帝王終明白真的是要給她一個幸福的未來時,一代才子納蘭性德英年早逝,棄她駕鶴西去。欲哭無淚,欲訴無語。至于到時黃泉路上,他二人會不會再度重遇,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因為,那已是另一個故事了。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前段時日,閱讀了蘇軾寫給亡妻的江城子。感觸頗深。
正文--、
驀然回首
擦肩而過
生命中本來就有太多的來去匆匆
快的甚至讓人來不及去遺憾
過往與相逢或許會在深夜的夢中留下淡淡的痕跡
縱不能相望
已無處可尋
--題記
在凡塵俗世中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執子之手是
相濡以沫是
生死相許亦是
茫茫宇宙無情
凄凄生命有限
時間在賦予我們生命氣息的同時
也在帶走我們的生命
十年
太長太長
什么都會發生
或喜或憂
十年之后誰能記得誰?
十年之后誰又負了誰?
所謂的天長地久到底是一瞬還是一生?
生死幽明永隔
感情的紐帶結而不解
十年生死茫茫
千里歸路迢迢
跨越時空的這十年是怎樣的距離?
無盡的思念又是怎樣的刻骨銘心?
縱使相逢
卻也是陰陽兩隔
夢里徘徊罷了
英國有句熟語
小別加深愛
久別則扼殺之
但大愛無私,無言,無畏
這十年的久別卻讓蘇軾"不思量,自難忘"
一懷愁緒
十年離索
斯人已去
荊棘縱橫
風凄露下
感念疇昔
卻是生死永訣
昔日的相夫教子
歡聲笑語如今何去
只剩下一座孤冢
一聲嘆息
一縷相思
一懷牽掛
在寒食天
夢牽日
斷腸時
年年歲歲
淚涌飄飛
道是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流年似水,浮生若夢。庭前海棠兀自開落,輪回了幾度春秋。草木若有心,是否會為自己的凋零而傷懷?是否會怨懟流光無情,輕易凋敝一場荼蘼花事?花木無言,仍舊依著時序歇榮,不管看花人的感傷惆悵。
花木本無心,不為誰開,不為誰謝,無奈卻惹人傷懷。而傷懷之人,并不僅僅為著憐惜滿地殘紅,不過是在一地落紅中,看到了自己逝去的年華。花謝花開,歲歲年年長相似,而鏡里朱顏,已在時光轉徙間悄然改換。
瀟瀟暮雨中,誰在落紅堆積的花樹下徘徊,輕嘆一句,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為花落而傷,為春去而傷,更為韶華不再而傷。
你說,時光這個名字未免太過淡漠涼薄,不若流年、韶華那般婉約柔美,無論自筆尖淌下還是由唇間逸出,都讓心弦為之一顫。你總喜歡用美麗的詞句去描摹,縱使這溫婉的詞句背后,是同樣的冷漠荒涼。
時光無情,流年亦然。再美的文辭也不過是表面的修飾,華美的外衣下不變的是其冰冷的本質。錦瑟年華,似水流年,縱然美麗,也終是匆匆遠逝,又何曾為誰有過片刻停留?美麗,亦不過徒增哀傷罷了。
你何嘗不懂得,只是依然偏愛著那些易逝的美好。縱然哀傷,也要以唯美的姿態。這是你小小的固執。
你喜歡以文字祭奠流年,用唯美婉約的語句,暈染著淡淡閑愁,或懷念,或嘆惜,沒有過多的悲喜。你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隱藏起來。是以這些文字背后,你的心似隱在重重迷霧之中,有時竟連自己也看不真切。
你始終以一顆淡漠疏離的心看待這個世界。喜歡的,便沉浸其中;不喜歡的,便不去觸碰。于是,漸漸地放任自己同外界的隔閡愈來愈深。雖然時常生出一種格格不入之感,卻終是不愿為了取悅這世界而改變。那些違心的改變,只是徒增困擾罷了。別人的看法,其實沒有那么重要。
你依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沉默和孤獨釀成一種習慣。你其實希望有人懂你,卻又不知道如何讓人懂得。你想擁抱這個世界,卻永遠學不會去迎合。
你不是冷漠,只是不善于表達。你不是不關心,只是習慣默默守護。你不是厭惡這個世界,只是固執地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有些執著,無關信仰,只為誠實面對本心,不辜負了自己。
這是真實的你。固執而倔強。我清楚地看見你的內心,哪怕最細微的部分,我甚至比你了解得更透徹。但我以一貫的冷漠姿態洞悉這一切,不置一言。
這是我的本性,如你所說的,無情。我本無心,世人總是將自己的悲喜在我身上點染。于是有了那些唯美憂傷的詩文詞賦。
你在我經過的時候,輕輕吟詠。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你說,你沒有錦瑟,彈撥不出流年似水,只能在文字里傷感。
我說,你正在生命之弦上,彈奏著只屬于自己的樂章。不求引商刻羽,只愿清耳悅心。
全詩首句“錦瑟無端五十弦”,李商隱之意并非客觀地描寫錦瑟“五十弦”的形態,此句的重心在“無端”二字。“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它既暗示了詩人寫作此詩只是發自一種“無端”的思緒,還流露出詩人指責錦瑟之意,仿佛指責因錦瑟的“五十弦”,而讓自己驀然回首那塵封的青春歲月。“五十弦”的錦瑟在此成為一種觸發“華年”之“思”的媒介。詩人“情不知所起”而移情到錦瑟上,因而便成了“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華年”即美麗的青春,意思是說聽到這錦瑟弦弦柱柱上所彈奏出的悲聲,不禁觸動情懷,回想起來那段逝去的青春歲月。尾聯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情”究竟指怎樣的情懷,我們還得從中間兩聯入手,分析作者在“華年”之時就云霧氤氳的情愫。
一、青春時節的迷惘之情
在首聯以“錦瑟”和“五十弦”等物象為觸發、起興之后,全詩便完全脫離“錦瑟”這一形象本身真正進入了一種思緒所至的巨大空間。頷聯中莊生夢蝴蝶的寓言,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句中“曉”字與“華年”相承應,指生命中的青春時代。“夢”是理想,是夢幻青春的寫照,是躍躍欲試的生命向人生搏擊前所振動出的串串音符。一個“迷”字既形容夢境的迷離恍惚,也寫出夢境后的空虛幻滅悵惘迷離,包含著詩人對青春歲月虛渺朦朧、不可把握的迷惘的感慨。
青春時代,呈現的不僅是夢想的多姿多彩,更多的是自我意識的覺醒。“莊生曉夢迷蝴蝶”還隱含著詩人關于“我是誰”的詩意的哲學性思考。一個人自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人世間的煩惱便開始包圍住了他。由此而引發出每個人都在探求一系列形而上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人生的煩惱就永遠像毒蛇一樣緊緊地糾纏住你,你排遣不了,擺脫不了,躲避不了。“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的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逍遙任自然的莊周莊真人都迷惑了。詩人借用這一典故表露了自己在青春歲月里對“我是誰”這一問題思而不得的迷惘之情。
頸聯中“滄海月明珠有淚”中“鮫人泣珠”的意象本身并不朦朧,但是李商隱將這個典故置于“滄海月明”的背景之下,明月以及明月之下泛光的滄海、珍珠、淚珠這四種意象一齊呈現,海天上下星月珍珠迷茫一片,營造出了一種別樣的迷離悵惘的情境。戴叔倫曾說:“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藍田日暖玉生煙”,寫出了暖日照耀下的藍田山彌漫著一片揮之不去的煙靄,營造出一種迷茫朦朧的景色,傳達出詩人內心無盡的迷惘之情。
二、青春追夢的凄苦之情
頷聯中“望帝春心托杜鵑”一句運用了“杜鵑泣血”的典故:杜宇號望帝,是傳說中的古蜀國先君,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杜鵑,暮春夜夜啼叫,仍然思念著蜀地人民,其聲哀怨悲凄,以至于口中流血。這一典故一般用作表達思鄉懷人的悲涼情緒,詩人在原典故的基礎上又創造性地加入了“春心”一詞,“春心”指因春天庀⒍激發的意念。杜宇因思念故國的意念死后化身為杜鵑,這杜鵑鳥到了暮春時節為他哀鳴。如果說杜宇的“春心”是心系故國,魂牽故土,那么詩人的“春心”就是青春時節蔥蘢的夢想,是確立人生意義的理想,是每一個儒生胸懷天下的壯志。
杜鵑泣血,一個凄苦的傳說。詩人借用此典,可謂意味深長。杜宇生生死死心系故國,李商隱又何嘗不時時刻刻心系夢想。一個“托”字,字面上寫的是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實際上不僅寫出了詩人追求夢想、死而不已的執著,更寫出了詩人內心追夢歷程中的凄苦之情。這種凄苦,不僅伴隨他的青春歲月,還伴隨他短暫的、不得志的一生。這種凄苦,或許會隨著他的生命的黯然離世而結束,但命途多舛的詩人卻不能安然離世,只因青春失意,壯志未酬。
三、青春失意的感傷之情
“滄海月明珠有淚”,這句話用了三個典故:第一,“滄海遺珠”。“仁杰舉明經,……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新唐書狄仁杰傳)第二,“鮫人泣珠”。“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晉張華《博物志》)第三,“月盈珠圓”。古人認為月虧則珠缺,月盈則珠圓。[1]這三個典故共同創造出了一個極其感傷凄涼的意境:空闊浩渺的滄海之上,明月當空,朗照宇內,被遺棄的晶瑩圓潤的明珠,像珠淚一樣讓人憐惜。
“藍田日暖玉生煙”中“藍田”在古代指盛產玉的山,古代人們認為美玉埋在山中,在暖日朗照下會散發出光氣。“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句詩,創造出一個“玉埋藍田”的意境:暖日朗照,美玉被沉埋于山中,不能向世人展露光潤,只能在暖日的烘照下,默默散發出微弱的光氣。詩人用此典故不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沉潛下僚、懷才不遇的感傷哀憐,還表達了一種對美好事物或理想無法親近和把握的惆悵傷感之情。
縱觀全聯,表面上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其實暗寓著詩人自己的才華如映月生輝的明珠,如流光溢彩的玉石,竟被遺落在茫茫的碧海之中,深埋在厚厚的泥石之下。昔日的夢想猶如日照玉山而散發的煙靄,雖美好但可望而不可即。朦朧的意境所流露出的,是失意難遣的無盡感傷之情。這些意象畫面層層重疊、累積,彌漫著一層濃重的悵惘感傷的情思之霧,似隱似現,捉摸不定。
四、寥廓天地中的孤寂之情
頸聯中“滄海月明珠有淚”,描繪了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以鮫人泣淚成珠為主體形象的畫面。滄海無聲,月華如水,耀亮了珍珠;珠光若月,輝映著大海。意境高曠寥廓,清寒襲人,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寂寞。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鮫人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的形象,詩人在對華年已逝的追思中,也許早已潸然淚下,內心一片凄冷,心中充盈著無盡的寂寥與悵惘。
陳子昂有詩云:“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悠悠寥廓天地,不見古人,不見來者,這是何等的孤獨、寂寥。滄海月明,泣淚成珠,珠如淚滴。如果說暗夜可以隱藏憂傷和孤寂,而在月明滄海之中,憂傷和孤寂卻無處遁藏。滄海是遼闊、廣袤的,而一粒珠子則是小小的,滄海之大更顯珍珠之小,更顯海珠的寂寥與孤獨。詩人以海珠自比,表達了自己在茫茫人世中難以言盡的孤寂凄清。
可以看出,詩歌中間兩聯用心靈化的意象契合詩人的內心情感,用隱喻、典故和象征的手法形成含蓄的抒情風格,創造出一種內在的、朦朧的審美想象空間,在有限的話語中蘊含無限的意味。詩人那復雜、朦朧的情感就在短短的兩聯中含蓄地顯露出來,透過這些隱喻、典故和象征,我們可以“涉江采芙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感受詩人微妙的情感之流。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對于普通人,往往是人到暮年,追思以往,深憾惘然失落。但天資聰敏的詩人,則事在當初,就早已先知先覺,卻無可奈何,惘然若失。普魯斯特說過:時間摧毀一切,回憶拯救一切。無論是當時的輕度惘然,還是詩人今日的深度惘然,都是時間使然。[2]讀完這首詩,我們常常什么也不想說,因為我們深深地浸漬于一片迷離氤氳的惘然中了。
據說,天鵝將死,必有哀歌。李商隱寫作此詩的第二年,就隕落鄭州,終年47歲。一首《錦瑟》,其實就是一個面對青春墓碑的老者,神色凝重地對逝去的青春獻祭,獻上一曲不朽的絕唱,祭奠一段迷惘、感傷、凄苦、孤寂的青春歲月。
注釋:
[1]張如如:馮唐易老,壯志難酬的自傷.文史研究[J]. 2015.3
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的《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該詩以冷僻的典故、重疊優美的意象、工麗深細的語言營造了一種細美幽約、深情綿邈的詩境,但也凸現出李詩晦澀朦朧的風格,給學生的鑒賞以及教師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障礙。鑒于此,筆者力圖體現“誦讀――品讀――體悟――拓展”的教學理念,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把朗讀、美品、探究合為一體,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達到統一,從而學會鑒賞詩歌。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對詩人所描摹和抒寫的意象和詩歌凝練的語言的品味,理解詩作的意義,體悟詩人在詩中所暗寓的情感,以及達成主題表述的自我言說。
【課堂實錄】
片段一:(誦讀+品讀)
師:如果現在給大家一個選擇的權利,你會選擇回到哪個朝代呢?
生1:三國。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我想在那個年代,我可能會成為一名英雄。
(眾笑)
生2:清朝。我想去看看圓明園,看看那時我們中國遼闊的疆域。
生3:唐朝。想去領會一下“開元盛世”,體會做一個唐朝人的驕傲。
師:大家都說得很好,也都把自己的意愿表達出來了。如果換成是我,我也想回到唐朝。多少次夢回唐朝,在那個百花齊放、浪漫多彩的年代里,我可以在春風得意的晚上與孟郊“一日看盡長安花”;也可以在高樓處,與李白共對金樽于明月;更可以守著西窗口,與李商隱“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人說,“幽心不獨傷離別,情深唯有李商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深情王子”李商隱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心靈體驗。
(簡單介紹李商隱)
(注:課前已把李商隱的一些資料復印并分發給學生)
師:下面有誰愿意首先朗誦這首詩?
生1朗讀。
師:大家覺得怎么樣?
生2:我覺得讀得太快了,沒有什么感情。
師:你覺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怎么樣的?
生2:應該較凄婉、悲傷點的。
教師肯定了他,并請他試著讀一遍,然后請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接著全班齊讀。
教師對朗讀稍加引導:讀的時候要放慢速度,情調要低沉。
生再讀,思考最喜歡哪一句詩,為什么?
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
生3:喜歡“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因為這句詩運用了對偶的手法,使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回韻不絕,表達了作者那種悵惘悲傷之情。
生4:我喜歡“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句用了起興的手法,“無端”讀起來有種茫然的感覺,“思”字用得很好,能引起人的思考,也觸發了人的情感。
師:很好。你能按照你所理解的把這句讀一遍嗎?
生4讀,很投入。
生5:我喜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因為這句詩中運用了“莊子夢蝶”和“望帝托鵑”兩個典故,且用得恰到好處,兩則典故都有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境界,體現了詩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6:我覺得沒有什么“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是作者借景抒情、即物起興罷了。
生7:我也覺得整首詩都在抒發作者自己的哀怨。比如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句就是寫自己回首往事的感受,十分真切、傷感。無盡的悔恨飄蕩在字里行間,淡淡的憂傷隱約可見。
師:那么你能試著帶著一種淡淡的哀傷的心情把這句詩讀一遍嗎?
生7放慢速度,有感情地朗讀了這句詩。
學生繼續談自己喜歡的詩句,教師指導學生對相關的句子進行朗讀。
片段二:(體悟)
師:有位作家說過“讀詩在于體悟把握作家的情感、詩情,而后才能進入他的內心”。因此,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整篇的情緒如何?作者又是運用了哪些意象來表現這種情緒的?
生1:我覺得這是一首描寫自己心緒的詩。從“一弦一柱思華年”中的“思”字可以看出。
師:很好。善于抓住關鍵的字詞,這也是詩歌鑒賞的一個重要方法。
生2:我覺得這是一首自傷身世的詩。作者借“莊生曉夢”“杜鵑啼血”“滄海遺珠”“暖玉生煙”等典故,寫出了詩人一生的血淚之恨,并以錦瑟作為傳遞物抒發心中無限的傷感。
生3:我也認為這是一首感傷詩。作者借“蝴蝶”“杜鵑”“滄海”“明珠”“暖玉”和“煙”等意象,感傷自身的不幸,壯志難酬;感傷才學不能被賞識,伯樂難尋;感傷美好的理想的破滅,年歲已高。
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進一步理解,教師貫穿進錢起的《歸雁》:“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以及司空圖的《與極浦書》中的一句:“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用對這兩段詩的鑒賞來指引學生對《錦瑟》的理解。
生4:我覺得這是一首寫詩人回憶往事,感覺青春已逝,不能再回的詩。詩人借錦瑟寫出當初風華正茂的少年時代,隨著時間的慢慢消逝,到了如今的風燭殘年、青春不再,不禁百感交集,惆悵哀傷萬分。
生5:我認為這應該是一首關于愛情的詩。從第一句中思念美好的青春中可看出這點,并且琴瑟一般指夫婦,更確信這是。特別是尾聯所寫到的一片惘然,更可見情意所在。此詩寫于喪妻之后,因此應該有懷念妻子之意,也有對以往愛情的留戀。
生6:是一首愛情悼亡詩。從最后一句的“此情可待成追憶”看出,加之其妻王氏剛去世,自己又年歲已高,不免有所感觸。
生7:我覺得這是一首挺朦朧的詩,無法看出究竟是“愛情悼亡”還是“自傷身世”,應該兩者都有吧。但是本詩的基調的確是哀傷的,而且是深沉的哀傷。彈錦瑟不知是作者為她人,還是佳人為自己。總之就是一個“悲”字了得。
教師板書: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
師:還記得那句老話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詩歌,或許我們不能苛求其字句的甚解,而應領略其通華之美,得精神之享受,這才是詩歌欣賞的不二法門。
片段三:(拓展)
學生自解《錦瑟》:
生1:五十弦的錦瑟,每一弦都在思念年華,每一音都在禱告青春,每一彈都在悼念愛情。莊周夢蝶似的迷,望帝托鵑般的悲,鮫人泣淚似的怨,暖玉生煙般的幻……若不是痛徹心扉,又如何能憶起?若不是肝腸寸斷,又如何能銘記?若不是蕩氣回腸,又何從去追尋?
生2:莊周翩翩起舞化成了彩蝶,但卻非常迷惘,不知是己化蝶還是蝶化己。望帝思鄉情寄杜鵑,但卻令人大失所望,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回歸故里。思念曾經“滄海月明珠有淚”的浪漫,眷戀以往“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奪目,現實不愧是一把利劍,絕情地把過去的一切美好斬成一堆泡影。
生3:作詩傷懷/懷令狐楚家之女/詠詩悼念/念王氏死去之妻/興詩鳴哀/哀錦瑟曲樂之凄/題詩感嘆/嘆懷才不遇之悲。
更有學生以《錦瑟》詩為題,寫下打油詩,這里也抄錄如下:
生4:落 花
簾外無端花又落,簾中人比黃花瘦。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獨抱幽芳出繡閨,落花滿地鳥驚飛。
情切切已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生5:莫 名
作業無端一大疊,一張一頁摧容顏。
向往莊周迷蝴蝶,希翼春心快實現。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此時已惘然。
師:梁啟超在《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里就曾說:“李商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他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意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投影展示)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的那樣,《錦瑟》一詩的詩意歷來也沒有確定的解說,但我們今天卻在詩里找到了一種自我言說的滿足。最后,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讀本詩。
【教學反思】
1、《錦瑟》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于李商隱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
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并不知珍惜。
2、《馬嵬(其二)》 唐代:李商隱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來源:文章屋網 )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作者:李商隱)
至遠至近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作者:李冶)
待我江山無疆,許你十里紅妝(作者:佚名)
千重子低著頭,水木真一的面影浮上眼前,那是年幼時的真一——描眉,涂口紅,化妝,身穿王朝風格的衣服,坐在祗園祭彩車頂端,不用說,那時千重子也小。(作者:川端康成)
盛夏光年,遇見離殤。(作者:佚名)
夢醒繁華,一城荒蕪(作者:佚名)
山河永寂,怎堪歡顏。(作者:佚名)
相識雖淺,似是經年。夏花依舊,物是人休。雪落無痕,雁過留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風花雪月,長恨時別。素時景年,一世疏離。
(來源:文章屋網 )
淺憶夢,翠竹階,一舞傾戀殘蝶。
葬花吟,一地的幽香梨花愁怨,穎靈幻昭華,塵坌風簫鎖心扉,暗凝依憂,離別多年,母親可好?浮夢中滿懷思念,又何傾訴?悵然若失……
冷清的沫家之中。
是一聲聲哀嘆,一心的思念,尋女多年,終究還是無果,悔不當初啊!“若緋啊!你究竟在哪里?這么多年了,連封信都不捎回來。”沫母跪坐在了地上,訴著那滿懷的思念,眼角淺淺的淚,不知已落幾多?終究是慈母憐心啊……
“錦瑟年華誰與度,星影暗綴,莫問女歸處。浮云天涯影,回首花無數。”
當年若緋悲痛欲絕,淡然地留下這一句話,黯然決絕離去,留下我一個老婆子風燭殘年的,這叫我怎么受得了啊,沫母咬緊了嘴唇,氣憤地捶了捶膝蓋,登時氣暈了過去。
水上泛起圈圈的漣漪,點點朱唇,銀白的發絲畫起一個弧度,若緋一裘枳色紗衣,一頭銀白長發直直地垂在腦后坐在竹屋內,冷雨敲打住那扇竹窗,送來點點的哀愁,若緋淡然地伸轉身,纖細的小手緊緊的交纏在了一起,低垂著頭,一張淡淡的素顏,金色的雙眸幽深如一潭湖水,讓人看不透……
佳人三千笑,怨離殤音卻是無痕,鏡中的花,水中的月,何嘗不是一場空呢?
霧里看花【花】相謝,琉璃若夢,一夢琉璃,西窗映著燃了一夜的殘燭斜影。
熱淚盈盈滿眶,牽牽女兒心結,馨湘翠竹樓相榭。
幽幽綿雨暗墜,人心已碎,夢長逝,無端的錦瑟凝思華年。
獨倚著斜陽,日暮夕如煙,羽扇輕搖沉默無言語。
若緋伏案輕研磨,一枝蘸著墨水的毛筆在紙上來來回回,墨跡般般,傾訴了滿懷的思親惆悵,浮華倩影,帶著絲絲扣動心弦的喜悅,款款地走在夕陽之下,黃昏下,勾勒出了若緋那優雅的輕姿。
彩蝶嬉舞翩翩,花兒沾露薇然。
曾經……
“娘,為什么我沒有爹啊!”小時候,若緋那雙白嫩的小手,抓著娘親的長長的裙擺,柔柔懦懦地說著……
曾經……
娘親用那雙粗糙而溫暖的大手,慈愛地摸著若緋小小的額頭,沉默不語,眼里卻是淺淺熱盈的淚……
曾經……
娘親,將幼小的若緋抱在了她溫暖的懷里,輕輕地哼著搖籃曲,看著幼小的若緋進入夢鄉,雙眼,是朦朧的……
曾經……
若緋為了嫁給熙,不惜和從小辛苦地拉扯著若緋長大的娘親翻臉,看著娘親那憔悴的紅顏,若緋的心在哭泣;心在滴血……沒有脫口而出的是那一句“娘親,我錯了”……
曾經……
殘燭斜影,瑟瑟的西風,得到一紙傷情休書的若緋,決絕地丟下了娘親,離家來到這沁歆山上隱居,連一封家書,也沒寫過……
朦朧的淚眼,黃昏盡,暗夜臨,輕紗細拂……
夢落繁華,深水漣漪忽現。
輕撥錦瑟,似水流光搖曳。
【關鍵詞】李商隱;詩歌;悲美意境
李商隱的詩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處處浸染著無端的悲思慨緒,隱含著一顆寥落、幽怨、纏綿悱惻而又似有某種追求的心理。他的詩是如同是艷麗抹上一層愁緒,于朦朧深處透出一絲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詩行之中如煙似云,撲朔迷離,顯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執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經歷
十歲那年,李商隱之父卒于幕府,孤兒寡母“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雖在故鄉,卻如同外來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體,形成了李商隱易于感傷的性格,同時也促使他謀求通過科舉來振興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得到令狐楚的賞識,不僅被聘入幕府,又幫他在開成二年(837)中進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隱于次年春入徑原節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愛商隱之才,將最小的女兒嫁給他。當時朋黨斗爭激烈,令狐父子為中黨要員,而王茂元被視為親近李黨。李商隱轉依王茂元,在牛黨眼里是“背恩”的行為,從此為令狐绹所不滿。黨人的意見,孤介的個性,使得李商隱一直沉淪下僚,30年中有20年輾轉于各處幕府,遠離家室飄泊異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黨傾軋的漩渦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視,人格也受到極大誣毀,這巨大的精神壓抑和心靈創傷使李商隱獲得了刻骨銘心的悲劇體驗,積郁了濃濃的一腔悲憤,也為其詩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礎。
早年的學道經歷是李商隱詩歌呈現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時期,學道崇道已成社會風氣。李商隱正出生和成長在那個崇道的年代,無可避免的受到當時風氣影響。在玉陽山學道時,他對道家經典《道藏》下過苦功,他還學會了道教中“秘決隱文”的表達方法。在學道過程中,有一個人對李商隱詩作甚至是愛情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李商隱一生愛著的女冠宋華陽。李商隱出沒于千年道觀,沉浸在《道藏》之類古籍中,為什么會引起一場愛情悲劇?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會的影響;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兩大支金丹(又稱外丹)與內丹(氣功等)兩派,都與房中術有關,天性穎悟,熱愛生活的李商隱,在背誦這些典籍時,自然會萌動春心,向往愛情;再次是道觀里有美麗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華的美女,甚至還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華陽就是隨公主入觀的。李商隱正值青年時期,天天閱讀房中術那樣的書籍,又遇到了宋華陽那樣美麗的女冠,產生戀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應。但道門中宗派林立,教規森嚴,所以,李商隱和女冠宋華陽的戀愛自然又變成不合法的。這是李商隱詩歌呈現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時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隱易于感傷的內向型性格與心態。秉賦的才情、悲劇性和內向型的性格,使他心靈善感,而且感情異常豐富細膩。國事家事,春去秋來,人情世態,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得十分突出。種種不幸加深著他內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斷變化中的消沉、幻滅,引起了他的關切、彷徨和探索,這無疑成為他的藝術創造中悲美意境的特點。
(二)詩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隱以其特有的才情,創構出許多美麗空靈的悲情詩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話傳說、佛道故事的,也有現實和日常生活的。這些詩,意境迷離,詩勢飄渺,詩語艷麗,詩旨沉博,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
1.朦朧詩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隱的筆下往往是美的悲劇,充滿了濃重的失落、悵惘與悲哀。透過悲美的意境,我們能看到詩人的理想,看到一顆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朧的美學特征,使人讀來如霧中觀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廣闊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呤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首傳誦千古的詩篇,感情強烈且帶有悲情傷感。詩中寫到的愛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禮教桎梏束縛,還加上了道教森嚴的教戒限制。首聯以“相見時難”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從愛情方面言,相戀之人自然是“別亦難”,怎樣的“別亦難”?詩人用“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意境來表達。暮春時節,百花調殘。百花這象征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被摧殘了,詩人用“百花殘”的意象來寫它的“別亦難”。情人“相見”帶來的是巨大快樂;分別隨之而來的則是巨大的痛苦。“絲”和“思”是諧音,頷聯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寫情人手別后的纏綿悱惻的情感,比喻新穎、準確、易解,詩的藝術濃度也大大增強了。“相見時難”又“別亦難”,“東風無力”卻“百花殘”,“難”、“殘”、“盡”、“干”、“寒”又表達了傷感的凄涼、蕭瑟。全詩籠罩在悲美藝術境界之中。
再如《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首詩歷來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是愛情詩,詩人在追思年華,回首往事,感傷身世。首聯中“無端”是驚訝之詞,由此而回首往事,萬感叢生;頷聯中凄然凝慮,令人為之動容,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間,卷舒風云之色。頸聯以滄海明月、鮫人淚珠、良玉生煙來比自己的清詞麗句,來比自己的詩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聯中表現詩人面對三卷詩集,一首詩,其情躍然紙上,此之謂“可待”。然而現在,只供追憶而已。痛定思痛,再追憶華年的情景深感這一切令人難以忘懷之情,即使在當時,也是若有若無,若即若離,悵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傷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認為此詩只是描寫了瑟的適、怨、清、和四種樂音。但這種觀點似乎毫無根據。還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從意義結構看,詩人對瑟存在的理由發出疑問,繼而對人生目的質疑,接著又探究了夢境與現實的相對性,蝴蝶與杜鵑就是這樣的典型例。隨后,又表現出人生悲劇的情景,而這種情景是通過流淚的珍珠和鎖于煙霧中的不可得到的玉體現出來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悵感。僅僅這樣描述,未免過于膚淺。事實上,詩意并非這樣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而是蘊含在詩歌豐富多彩的語言中。詩中用語的錘煉很值得注意。“錦”這個詞,不僅具有視覺上的感染力,還代表著富麗堂皇。“錦瑟”意味著幸福,意味著人的青春年華。首行中的“無端”使人對人生的意義產生的懷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們不僅詳盡地看作瑟這一物象,又復現了往日,強調了以往的歲月。第三句中的“夢”、“迷”二字,深刻表達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詞,則引起的聯想。在接下的兩行詩中,“淚”自然而然(下轉第91頁)(上接第90頁)的增加了感傷情緒,“煙”加強了上文中的迷離感。尾聯中“可待成”再次表現出飄乎不定。“瑟”、“蝴蝶”、“杜鵑”“珍珠”、“玉”是詩中的關鍵詞,“瑟”是這首詩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轉瞬即逝、撲朔迷離。杜鵑象征著悲劇性的婚外戀愛。珍珠或者代表分離的情人,或者不被賞識的才華,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著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這一切都在朦朧美中體現了一種悲美的意境,通篇體現出作者的傷感之情
2.含蓄詩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隱詩的綿邈含蓄是在風雨窮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領域中展開浮想的,其詩情調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緒的體驗,把握與再現,用以狀其情緒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詩歌表現采取的是幽微隱約、迂回曲折的方式,不僅無題詩的情感是多層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詩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現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珰咸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詩歌中為所愛者遠去而“悵臥”、“寥落”、“意多違”的心境是一層情思;進入尋訪不遇,雨中獨歸情景之中是又一層情思。設想對方遠路上的悲凄,是一層情思;回到夢醒后的環境中來,感慨夢境依稀,是又一層情思。書信難達的惆悵,表達得十分含蓄。思緒往而復歸,盤繞回旋。雨絲、燈影、珠箔等意像,美麗而細薄迷蒙,加上情緒的暗淡迷惘,詩境遂顯得凄美幽約,處處在含蓄美中體現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風獨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詩分明借對嫦娥的處境和心理描寫,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卻不堪孤寂的女冠,詩歌生動真切地描繪了高遠澄澈神奇莫測的月宮景象,傳達出月里嫦娥復余微妙的感情,表現出詩人對她們的同情和體貼,蘊含著可供多種解讀的含蓄的意蘊。
創作詩歌需要豐富的想象,詩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發出創作沖動時,還有其他主觀因素在起作用。詩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純客觀的,而是通過世界觀的折光來感受和反映客觀事物。正因為每個詩人都有各自的主觀因素,所以他們在反映客觀的自然景物中便顯示不同的創作個性,創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為李商隱的悲劇命運,便使得其詩中充滿了悲情傷感,創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詩的感傷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傷春悲秋,而是生發出一種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對美好事物衰減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詩人對生命、光陰的無限珍惜和依戀,蘊含詩人對時代、社會、人生的思考。
李商隱出生寒素之家,掙扎在淪賤艱虞的處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飽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喪妻之痛。這種漂零落泊,情無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積郁的悲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處的冷寂是詩人悲寂,感慨的心態即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態的核心因素,而詩人情感郁積得既深又廣,這也就必然導致李商隱悲美創作的情感內聚力不斷增強,進而對他詩歌的悲美意境產生持續不斷的作用力。
參考文獻
[1]萬四華、黃小蓉.李商隱的悲慨心態與詩美追求[J]廣西師院學報:1988(01)
[2]孫建芳.感傷美的心理描述[J]遵義師范學院學:1994(01)
[3]劉修明.牛李黨爭和李商隱的<無題詩>,史林:1995(04)
[4]郝瀚.無端的思緒、無限的時空、無盡的悵然——李商隱詩<錦瑟>的又一種解讀,名作欣賞:1995(02)
2培養學生研習文本能力
3認識散文問題特點
難點:探討本文大量引用古詩文的意圖和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導入: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有句順口溜“星期不過三,過三便轉彎”,今天已經是星期四了,過兩天就可以回家了,大家高興嗎?
大家都是高一新生,相信有不少女同學可能還哭過鼻子吧。家鄉,想家,多美的字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味一下這股濃郁的家鄉的味道吧!
今天我們來上《鄉土情結》(板書)
看課文,思考:1黑板字的讀音
2什么是家鄉
1.魂牽夢縈(ying)2酒闌燈(xie)3.忐忑不安(tante)
4.怯生生(qie)5搭訕(shan)6一飲一啜(chuo)
7鎩羽而歸(sha)8方興未艾(ai)
“家鄉”,新華字典的解釋: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你認為還可以有什么補充嗎?
明確:還要包括人們所認識的人和環境,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之所。
文本研讀:
一.對啊,從古至今,有多少人吟詠過他,先讓我們一起來聽一首大家熟悉的余光中的《鄉愁》。
放音
(師):思鄉,是個永恒的主題。
其實文章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詩。讓我們首先一起來品味第一段。
(師讀第一段)要求對幾句古詩的理解。
分析詩句(學生):1“無端”一詞哪里看見過?什么意思?
明確:錦瑟無端五十弦沒來由的
“又”有的地方做“更”
我來到了更遠的的地方,卻覺得并州也是我的故鄉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明確:比較起來,并州離家鄉近點。這樣說更寫出了作者心中的思念之苦。
2為什么不敢問來人?為什么到了家鄉還會害怕?怎么理解?
(1)可能是怕家里變故(2)可能是沒衣錦還鄉,感覺不好
3.她去搭訕,是為了“窈窕淑男,女子好俅”嗎?哪里可以看出?
明確:不是。是為了鄉愁,為了他鄉遇故知的驚喜。
“怯生生”說明平時是不會這樣的。
小結:問:用了這么多,目的要說明什么?
這所有的一切都歸結于一個詞:鄉土情節。也是文章的文眼。
二.我們知道家鄉情,鄉土情,那為什么要說是“情結”呢?
(一生讀,其他同學找)
明確:童年的烙印,卻象春蠶做繭,。。。。。。。
師:那鄉土給人們打下了那些“童年的烙印”要求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分組討論)
明確:父母親族的愛家鄉的山水草木悲歡離合的家史鄰里鄉情
三.1.(3到5段)離鄉的兩種情況,請概括(默讀)
離家的結果有那些,請概括?
明確:1離家創業。為理想而去,為生存而去。
2流離失所。
明確:1一無所有2銳氣耗盡3春風得意
2.5段寫戰爭,災難,逼人流離失所外,還與“鄉土情節”有很干?(齊讀)思考
明確:愛國情懷
3哪里還有講到愛國情懷的?
明確:6。7兩段。
6段寫了華人,香港,作用呢?一個是因為寫作背景。還有什么原因?
從思鄉到愛鄉,愛國。深化內涵:民族凝聚力
7段點名主旨,完成升華(讀)
總結:全文以思鄉為線索,從小家到大家,從思鄉到愛國,材料上下幾千年,順手而來,而主旨始終不離。可謂是“形散而神不散”
四.聽朗讀,每個同學用心感受,并拿出筆紙寫下自己一時對家鄉的感受,一句兩句都可以。但要是真的。
(聽,)
把他藏到自己心中。
五.作業:收集吟誦故鄉的詩歌,并可以試著去寫。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除了巫山,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3、《相思》唐代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集,小小紅豆引人相思。
4、《錦瑟》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于李商隱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并不知珍惜。
5、《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宋代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譯文:
——題記
-壹-
初夏,葉綠花紅,隨著夢的起飛,多年的友誼,也便隨之而離。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每個人臉龐的淚珠,嘴角邊上的不舍,都透露出了初夏即將離別的景象。學校里的宮粉紫荊如日本櫻花般翩翩落下,紫的,白的,粉的花瓣一片接一片,一瓣落一瓣……像冬日里的雪花。可是,誰有心情去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呢?
想起剛入學,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蛋,洋溢著興奮和激動。想那時,班上的同學,男生不是俊俏得連女生都嫉妒了,就是女生大力的連男生都羨慕。現在,女生嬌滴滴的有,溫柔爾雅的有,就是沒那么男孩子氣;男生俊俏的依舊俊俏,只是多了點“男人氣”,粗獷的依舊粗獷,但多了絲細心。
學期中,女生打扮的,男生野蠻的,老師生氣的,校長頭疼的,成績下滑的,受人侮辱的,班上都是一樣的團結。班長來應付,科代表來教訓,學習委員來勸導……什么難關都挺過去了。入團的入團,退隊的退隊,還是一樣,可就是不知道哪里改變了呢。
-貳-
想當年,初一之時,還有幾個不清我內心的男生向我表白,那語言童真得可愛,卻不知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念頭,拒絕。或許,我也有過這樣的情緒,可是,一轉眼,畢業了。當年的人,早已變了,離開了。
唉,或許有一天什么都變了,連我也會吧。
我們,
度過同樣的童年;
我們,
走過同樣的困難;
可是,
誰又知道,
以后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