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8: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吾國教育病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吾國教育病理》(以下簡稱《病理》)的作者鄭也夫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他慣以兩手寫作,一手寫純理論的學術著作,如《代價論》和《信任論》;一手寫批評時事的雜文,如《走出囚徒困境》和《被動吸煙者說》。《病理》一書是這兩只手合作的產物,既呈現了學理追問,也體現了當下關懷。
鄭也夫對日常生活具有深刻的觀察力,他的著作卻主要基于二手文獻寫就?!恫±怼防^承了作者一貫“輻輳式”的治學風格。他借助多個視角理解教育現象,并在每一領域閱讀若干著作,從中抓取“理論構件”。他無視學科界限,這部研討教育問題的著作,大量參考文獻來自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甚至生物學。盡管鄭也夫對不少領域的了解都不夠專業化,他通過這一“泛讀”方式發展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在學術分工日益細密的今天,這類著作將越來越少見。
該書由解析“素質教育”概念起始,分作兩大篇章“分流”和“放權”。在作者看來,中國教育的主要問題在于考試競爭過于激烈。在競爭程度得不到緩解的情況下,考生、家長和教師都處于“囚徒困境”之中,不可能為了素質教育“獨善其身”。一個人的藝術素養也許和他的運算能力同樣重要,他在學生時代為發展后者花費的時間遠多于前者――因為考入大學對個人發展太過重要了。激烈的考試競爭迫使考生展開“軍備競賽”,將大量美好時光用于重復性復習,而非開拓視野和陶冶情操。
鄭也夫認為,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擴招政策并沒有緩解升學競爭,甚至可能加劇了激烈程度,因為考生奮斗目標已經從考上大學轉為考入名牌大學,而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落后于考生數量的增長。擴大招生數量表面上惠及全社會各個階層,其實只是將一代人在求學階段的競爭推遲到了求職階段。在每一輪求職中落敗,或者擔心落敗的畢業生,轉而尋求更高學歷,為下一輪競爭進行準備。水漲船高,最后勝負結果恐怕沒有多少改觀,中國學子卻為此多讀了幾年書。
《病理》一書圍繞著濃厚的問題意識展開。作者并不在乎那些“學術八股”,因此在受過學術訓練的讀者看來,該書不太像嚴謹的學術著作。比如,書中一些細節并未遵守所謂的學術規范,有些引用也沒有給出明確出處。鄭也夫在最近一次接受某報訪談時表示:“文章能否在優秀的學術期刊發表,我其實無所謂,關鍵還是伺候自己的興趣。生活當中自己看到些問題,求個解就很滿意了?!蹦敲?,就讓我們看看鄭大夫開出的解藥能否治療中國教育的頑疾。
像許多公共知識分子一樣,鄭也夫將中國教育的癥結歸為激烈的考試競爭,卻沒有簡單地攻擊考試制度。文化批評家朱大可曾在《應試教育是創新型社會的死敵》一文中宣稱高考制度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最大腫瘤”,并指控應試教育“塑造了國民的畸形人格”。與朱相比,鄭也夫強調禍首是競爭烈度,而非高考本身。
一個游戲的競賽烈度往往隨著玩家人數的下降而下降。鄭也夫因而建議通過早期教育分流,緩解高中階段的考試壓力。很多學生缺乏學習天分,厭倦學校生活,或是熱愛技術工作,他們沒有必要為高考制度陪綁。這些人應當在初中畢業后直接進入職業學校,掌握無需要多少理論基礎的某項技能,畢業后也可很快在經濟上自立。
德國當屬成功實行分流制的國家之一,《病理》花了一整章介紹該國的教育制度。德國孩子十歲時就開始分流,以自愿選擇同考試選拔相結合的方式,確定就讀的中學類型。其中文科中學的課程設置偏重理論,而主體中學和實科中學偏重實用。前者的畢業生多數進入大學,后者的畢業生有少數進入大學,大部分接受職業培訓。
無獨有偶,美國學者默里(Charles Murray)前兩年推出過《腳踏實地的教育》一書(Real Education),主張美國向德國學習教育分流。美國約三分之二的年輕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大學擴招的使命幾近完成??稍谀锟磥恚芏嗳烁静贿m合接受四年本科教育,因為他們的語言或數學能力不過關。這也不是中學教育的問題――以這些人的才具而論,他們更適宜從事技術工作,而非理論思考,前者帶來的市場回報也會更高。換言之,社會給予本科學歷過高承認,這吸引過多學生接受了過度教育。
默里的擔憂在中國并非嚴重問題。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共有915萬考生報名參加高考,全國錄取率達到75%,也就是說686萬考生得以進入大學。我們以1993年出生人口(1791萬)作為適齡青年的基數,就會發現只有不足四成的中國青年能夠實現大學夢,其中大部分人應有能力完成大學學業。如果中國實行分流制,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很可能主要由成績處于中下游的學生構成,他們并不屬于高考競爭的主要群體。當前這些學生被迫參加高考,很可能只是增多了普通大學的報考人數,不會加劇針對一流大學的競爭。
關鍵詞:創新教育;社會支持體系;創造力開發;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7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9-0044-03
21世紀的教育正在出現一系列的變革趨勢,世界各國都在大力加強創造力研究,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在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問題上存在著兩大誤區:其一,認為創造力不能培養,即使能夠培養,那也是高等教育的責任,與基礎教育關系不大甚至沒什么關系;其二,認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是學校的責任,與其他社會主體關系不大甚至沒什么關系。本文在辨析這兩大誤區的基礎上,以中國科技城――四川綿陽的實踐探索為例,對建構與優化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討論。
一、青少年創造力開發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石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青少年創造力開發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性工程?!伴_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盵1]然而,對于創造力能否培養的問題還存在著廣泛的質疑。有學者認為:“人類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啟動之前的歷史中是這樣的……我們知道怎樣摧毀創造力,特別是根據中國的經驗;我們不知道怎樣判斷和促進創新潛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經驗?!盵2]中小學生不能侈談創新,這種觀點在中小學教師中具有廣泛的市場,在他們看來,創新成為正常教育教學活動不必要的負擔。教育觀念上的種種迷惘必然會最終反映到人才培養質量上來。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創造力在所有參加調查的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五。在被調查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3]。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教育結果,與基礎教育領域長期盛行的神秘主義創造觀有關系,也與創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關系,導致了對青少年創造力開發必要性、可行性的質疑。
事實上,包括創造力在內的人的素質發展是具有明顯的連續性特征,即使會在某個特定的節點表現出明顯的飛躍性特征,但也必定離不開一個量的積累。一個人的創造力不會在某個特定的人生節點突然出現,它需要一個累積的過程。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有學者研究發現:青少年是個體科學創造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隨著年齡的增大而表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但在14歲時要下降,在17歲時趨于定型[4]。還有學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創造力整體呈階段性發展,在同一階段內其發展呈連續性。青少年創造力從小學四年級起呈上升發展趨勢,六年級到初一時水平明顯提升,到初三時達到最高峰,進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穩定狀態[5]。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就是要幫助青少年有意識地去完成個體創造力的累積過程。當今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對創造力培養的重視不夠。因此,青少年創造力開發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養一大批創造性人才的基礎工程,更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理論闡釋
當今社會還存在一個較為普遍的認識誤區:人才培養即教育是學校的任務,是教師的職責,其他社會主體的教育責任被嚴重邊緣化。就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來說,普遍認為這是學校的事情,殊不知學校根本沒有強大到可以獨自承擔如此艱巨的責任。我們從來不曾質疑過的“教育”和“學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檢視。丹尼爾?科頓姆提出“教育是無用的”這一命題。他說:“如果我們打算全面徹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質,那么,我們就必須想想教育的無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價值可言,那么我們就必須承認教育是無用的?!盵6]這種觀點無疑挑戰了大多數人的教育常識,但卻不乏其真知灼見。同樣受到挑戰的還有學校,家長們往往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尤其那些所謂“名?!?,似乎就給孩子的人生買了一重放心的保險。蓋托卻提出了“上學真的有用嗎”[7]這一質疑,盡管這是針對美國教育和學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獨特的視角無疑能夠引人深思。根據某研究機構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國內約有1.8萬學生沒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選擇了“在家上學”[8]。學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難以獨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開發青少年創造力為旨歸的科技創新教育需要建立和優化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支持體系。
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社會支持體系就是從大教育觀出發,建立相關組織、制度與機制,形成以學校為基地,社會各類主體協調配合、共同開發青少年創造力的社會系統。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構成要素:一是學校。學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主陣地。面向青少年創造力開發,學校應當在教師專業素質、課程教學體系、教學設施設備等做出相應調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所,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其創造力開發。三是企業。企業應當肩負起社會公民的責任,承擔起促進教育發展的社會義務,盡其最大能力為青少年提供參觀與實踐的機會。四是社區。社區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環境,社區應當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學校開展青少年創新實踐活動。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職責是建立機制、搭建平臺、統籌協調各類社會主體參與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六是群團組織。如團委、關工委、科協等組織應當多組織校際之間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在區域范圍內形成科技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七是科研院所??蒲性核堑胤降闹菐?,應該為青少年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能夠走進實驗室、走近專家學者,親身體驗創新過程。八是科技場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各類展覽場館都是人類創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們走進科技場館,能夠從無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構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實踐
近年來,綿陽市的高校和中小學校,結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開展了課程教學、創新實踐、創新競賽、創業實踐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教育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成績喜人。在科技博物館建設、創新中心建設、鄉村少年宮建設、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強投入,成效顯著。
在創新教育機構方面,綿陽師范學院成立了專門開展創新教育的創新學院和國家級青少年科學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學設有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綜合性工程訓練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綿陽市建有以展示中國核科技發展歷程和展示“兩彈一星”功勛獲獎者及感人故事為主題的綿陽科技博物館、綿陽市有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擔當創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綿陽國家科技城創新中心,等等。
在創新實踐活動方面,由綿陽市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體育局等單位組織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舉辦一次,內容主要包括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競賽、優秀科技輔導員評選、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等;此外,2014年還增設了科技城“小發明家”評選活動。由綿陽市教育體育局根據中小學課程組織開展中小學勞技教育創新作品大賽、“為生活而設計”創新實踐活動成果展、中小學生機器人競賽等活動。綿陽市團市委為了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的創新創業熱情和活力,在全社會大力營造青年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組織開展青年“創新創業大賽”。
當然,綿陽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科技創新教育存在多頭管理,缺乏必要的協調統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門有教育體育局、科協、團市委、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等單位,中國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場館等科教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夠;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多為業余性質,許多單位缺乏專門的、高水平的指導教師;經費投入需加大,相關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的層次較低,制作較粗糙,知識與技術含量偏低。
四、優化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對策
綿陽市作為中國科技城,在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與此同時這方面的工作還大有潛力。根據創造學原理和系統原理等理論,建構科學的創新教育社會支持體系,能夠極大地促進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工作。
(一)明確一個目標
中國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升青少年創造力,傾力打造科技城創新文化。系統、科學的科技創新教育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能夠促進青少年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助于綿陽市基礎教育領域的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工作。
作為中國科技城,綿陽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軟實力”方面還需要提升。通過系統、全面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體系建設與實施,在全市廣泛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在提高青少年創造力的同時,帶動中小學校、社區、教育機構的創新氛圍,同時影響家長和教師,形成更多、更大范圍的市民關心、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能夠促進綿陽市創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這對中國科技城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二)搭建三個平臺
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是在創新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開展的,因此,需要搭建合理的創新實踐平臺以促進創新教育的實施。創新實踐平臺主要包括三類:教育培訓平臺、實踐活動平臺、展示提升平臺。
第一,教育培訓平臺??萍紕撔陆逃挠行ч_展,需要對教師、教育管理者、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從現有的教育體系來看,傳統的師范教育沒有相應的創新教育師資,高水平的創新教育師資是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的主要瓶頸之一。一是在教師培訓方面,教師是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主力軍,需要組織開展市級、區縣級、校級的不同層次的教師培訓。教師不僅要學習創新教育的基礎知識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如何在校內外有效開展創新實踐活動。二是在學生培訓方面,應該在最大范圍內開展科技創新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基本方法的培訓,并結合學生興趣、需求、知識背景等實際情況,開展不同類型的學生培訓。三是在家長培訓方面:可在有條件的學校中開展家長培訓;可借助“綿州講壇”等形式,向更廣泛的市民進行宣講、培訓。此外,在培訓形式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夏令營”“智能機器人培訓班”“創造發明培訓班”等多種形式開展教育培訓活動,通過喜聞樂見的、生動有趣的、互動式的、體驗式的不同方式,激發創新創造的興趣,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創新實踐活動。
第二,實踐活動平臺。實踐活動是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目前,國內外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實踐活動往往是各種類型的創新競賽,通過競賽來吸引青少年進行學習和實踐,并從中啟迪創意思路,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目前,創新競賽包括多種類型,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智能機器人競賽、青年創新創業競賽等。一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主要有國家級、省級和市級三類層次。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環保總局等聯合主辦的青少年學生科技競賽和展示。二是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活動是一項綜合多種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青少年科技活動,通過計算機編程、工程設計、動手制作與技術構建,結合青少年的日常觀察、積累,去尋求自己最完美的解決方案,發展自己的創造力。三是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是一項更貼近社會、更為復雜的創新實踐活動。目前,國內有多個創新創業競賽,例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2014年5月,綿陽市啟動了首屆創新創業大賽。四是各類專題創新競賽活動,例如:創意設計競賽、航模比賽、勞技創新作品競賽、“頭腦奧林匹克活動”、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等,都是激發青少年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載體。
第三,展示提升平臺。通過教育培訓和創新競賽,將產生較多創新成果。為了營造創新氛圍,激勵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創新實踐,設置不同類型的展示提升平臺,不僅促進青少年自身的成長,而且能夠較好地營造城市創新文化。首先,設立“市長創新獎”,每年評選2至3名在創新創造或創新競賽活動中獲得優異成績、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少年,頒發市長創新獎。通過對獲獎者的宣傳報道,營造創新氛圍。其次,設立科技城發明獎,每兩年進行一次評獎,對突出的青少年創新發明成果進行獎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科學家”評選活動。此外,還可以利用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在科博會上對綿陽市青少年的優秀創新成果進行展示。在綿陽市的新聞媒體上,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展示等活動,營造科技城創新文化。
(三)提供四項保障
為了確保中國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有力促進綿陽市創新文化的宣傳,在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體系中,還需要明確保障措施。
一是人員保障。人是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主體。在綿陽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方面,需要確保三類人員。首先,綿陽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全市科技創新教育的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其次,綿陽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專家委員會,聘期國內外科技創新教育領域的專家,由他們進行相關的教育培訓、項目評審、指導等工作。最后,各類學校的“種子教師”,從各個學校抽選出骨干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然后回到原單位對其他教師進行培訓培養,擴大科技創新教育的師資隊伍。
二是條件保障。青少年在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時,需要一定的實驗室、資料室等條件,因此需要必要的條件保障。首先,在綿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設立開放實驗室,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實驗條件。其次,遴選科技創新基地,將綿陽科技博物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綿陽國家科技城創新中心等作為基地面向青少年開放。此外,借鑒北京、上海等地的經驗,成立“綿陽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并借鑒北京市的“翱翔計劃”、重慶市的“雛鷹計劃”,設立專門的、系統的、科學的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施方案。
三是制度保障。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活動的開展,還需要在制度方面跟進,確保工作的有效開展。在明確職責、規范經費使用、調動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相應的規章制度,確保創新教育工作規范、有序、可持續地發展。
四是經費保障。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資金的保障。綿陽市在已有的相關資金的基礎上,需要增加部分經費開展預算。此外,依托創新教育相關機構,可以以“命名”“贊助”“資助”等多種方面向社會募集資金。
參考文獻:
[1]陳偉.構建科技創新教育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0(7).
[2]鄭也夫.吾國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趙永新,王昊魁.中國兒童想象力太差[N].人民日報,2009-08-17.
[4]胡衛平,俞國良.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1).
[5]沃建中,王燁暉,劉彩梅,林崇德.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2009(3).
[6][美]丹尼爾?科頓姆.教育為何是無用的[M].仇蓓玲,衛鑫,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