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7: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我與地壇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后,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我與地壇讀后感,請您閱讀。
我與地壇讀后感1暑假里,讀大學的表哥借給我一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度過了一個充滿了感動的暑假。史鐵生是一位堅強的殘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偉大的母親卻很少有人知道。不經意間,眼前總會浮現出這樣一組鏡頭:史鐵生狠命地捶打自己兩條失去知覺的腿,對他的母親吼:“我活著有什么勁!”母親撲過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聲說:“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包含了做母親的對兒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對生命的無奈,又說出了多少母親的堅強!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一個秋天永遠離開了史鐵生,彌留之際牽掛的依舊是”我那有病的兒子……“隱隱約約地,有一種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個傷感的秋,已經存活在史鐵生心中,植根在成長的足跡里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鐵生母親生前對兒子的不舍與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體弱多病的堅強的母親,是她每日起床時的咳嗽叫醒了太陽,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燈送走了月亮……母愛是那樣飽滿、豐潤,而又是那樣的瑣碎,婆婆媽媽。母愛的感覺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嘗,回味無窮。當秋日悄悄的來臨時,母親,請注意身體,女兒在心里為你祈禱,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滿樹的紅葉就是我對您的愛和牽掛。
我與地壇讀后感附加資料:史鐵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已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我與地壇讀后感2《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3《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于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幾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舍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么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后感4由于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深刻體會到了人生中隱藏著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面對如此從未經歷過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選擇了積極的面對它,并開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在我心中滲透得徹底。”只有到了那最關鍵的一刻,人的心才會有所覺悟,但是到了那時,一切都晚了,我們已無力挽回。
對每個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對于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要學會積極地、好好地把握它。對于每一堂課,每一次任務,每一項作業,我們都要積極地面對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選擇逃避,總有一天你會為此流出悔恨的淚水!
死對我們來說是必然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逐步走向死亡。”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不虛空。作者史鐵生從地壇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則的一種安排,通過深沉的哲學思考,滲透了生命的真諦,完成了一次最艱難的思想飛躍,變得不再畏懼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這一現實。
所以,他最終振作起來了。上帝為他關上了一扇門,而他卻用自己的毅力與正確的態度打開了一扇窗。這種頑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與地壇讀后感5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它剝蝕的琉璃,淡褪的朱紅,坍圮的高墻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質: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樸質與簡約。于是,一個失意的人就搖著輪椅進入了一個廢棄的園子。
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著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么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鐵生在園子里思考著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后他終于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
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著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著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
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著,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為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撐著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后感6《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回,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關鍵詞:審美能力 途徑 方法
文學欣賞是一種充分的情感激活,是一種人文意識的呼喚,應求得參與者千姿百態的感情自然融合。要獲得淋漓盡致的體驗和表達,讓受教育者進入主動學習狀態,形成極其活潑的局面,一瞬間讓其興趣飛揚起來。感悟、感動、聯想、想象、快樂、痛苦等諸多因素全部迸發出來!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體味文學的藝術魅力,將美育滲透于課改實踐之中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質將成為教育進步的標志,成為弘揚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質、造就創新人才、推進先進文化、發展社會文明的一個根本因素。
那么,在語文課文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美育滲透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感受自然美,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對于養育自己的大自然會產生深深的眷戀,人們愛它的天姿麗色,更愛它的風采神韻。因而,異彩紛呈的自然美成為作家重點描繪的對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現自然美這方面是極其廣泛、豐富的。它的范圍從“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從千古絕唱的赤壁到風光秀美的康橋,從悠長悠長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內容從“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黃花地”的秋天,從“一覽眾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東籬下”的美麗田園,從“我的空中樓閣”到“荒涼寂靜的地壇”……既有雄偉壯麗、險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靜雅、明媚秀麗之美。在作家經過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妙筆生輝。《荷塘月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朦朧、淡雅、恬靜的月下荷塘,現實中我們又能否看到?但現實中我們又能在哪里找到這樣的所在?我們在閱讀欣賞寫景美文時,應引領學生融入大自然的懷抱。
二.鑒賞社會美,凈化心靈,提高修養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語文具體內容出發,把握時代脈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靈來陶冶學生情感。例如《岳陽樓記》中所表現出來的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可以培養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我與地壇》中所表現出來的母子情深,可以培養學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社會親情美;《〈指南錄〉后序》所表現出來的矢志不渝的愛國愛民,可以培養學生“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社會節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呈現出來的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善于思考的社會智慧美……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收集有關材料進行分類整理,相互傳閱;還可以寫心得,寫讀后感,相互交流,或組織學生到名人故舊游覽,領略名人風采。
三.品味藝術美,提高才情,展示才華
藝術美是自然美和社會美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是美的高級形態,讀著充滿藝術美的作品,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甚至產生新的聯想和想象。藝術美就內容而言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結構美、語言美。
“形象美”中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帶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本質的人物形象。無論是魯迅筆下的阿q還是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無論是《柳毅傳》中美麗善良的小龍女還是《西廂記》中多愁善感的崔鶯鶯,都是鮮活可感的起點。
萬丈高樓平地而起,必須有夯實的地基;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必須有深深的樹根。在課本復習中提高教材復習的效率,就是決勝高考的根基。但很多人認為學過的教材好像是食之無味的“雞肋”,“課本無用論”的思想尤為突出。大多數學生認為,看兩遍課本也不如做一套綜合訓練題來得實在。其錯誤根源在于沒有真正挖掘出課本的價值。即使教材是“雞肋”,只要肯用心嚼,也是能嚼出滋味的,何況入選高中課本的文章都是專家精心挑選的經過時間考驗的文質兼美的各類經典作品呢!因此,在高三復習備考階段,教師的首要任務便是提高學生復習教材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樂看會看巧看課本。引領著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掘課本這座“礦藏”,把“死”課文讀“活”。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
1.整合教材,突出文體特征
有些地區使用的蘇教版,課文編排是以思想內容的相近性即話題為單元編排的,文體特征不鮮明。而高考的現代文閱讀題往往有一種題型是考查文本的文體特征,而且作文要求文體特征必須要鮮明,忌“四不像”。為此,要將五冊書中的重點篇目,按文體重新歸類劃分,將同一種文體的課文集中在一起復習,這樣不同文體閱讀的重點就突出了,便于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不同題型的答題思路,也便于學生寫作時借鑒教材寫法。
2.深挖教材基礎知識,滲透高考考點
課本復習可將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設計成練習題的形式加以整合。如現代文的基礎知識整合,可將其分為以下幾個模塊:一、字音辨識。這部分又分為單音字、多音字辨識,主要是填空的形式。二、字形辨認。主要是形似字,也以填空的形式設計。三、詞語辨析。主要是教材中出現的雙音節近義詞的辨析,這部分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練習題中要再現教材里的原句。四、熟語積累。主要將教材中的成語、俗語、格言、諺語等整理出來,然后讓學生強化記憶。
文言文語基的整合,主要分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重點實虛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名句名段等模塊,也是以練習題的形式再現給學生的。
另外,還要注意語基的拓展延伸,如復習《季氏將伐顓臾》,可以把《論語》中的重點名句匯集編印成講義,讓學生全面掌握孔子的“仁政”思想;復習《沁園春.長沙》可整理了詩詞中的名句名篇,這樣將名句默寫化整為零,分解到平時課本的復習中去,還能通過積累名句為作文添文采,一石三鳥。
3.利用文本,滲透題型,授之以漁
詩歌鑒賞和現代文閱讀是很多學生的薄弱點,可在課本復習中將這兩個專題的題型化整為零,穿插滲透,這樣既能扎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又能減緩專題復習的壓力。可先綜合最近幾年這兩類題的高考常考題型,然后研究出應試技巧與策略,利用教材進行分解訓練。
如復習“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讓學生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過復習《山居秋暝》集中了解山水田園詩的思想感情;通過“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讓學生了解詩歌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復習《祝福》了解鑒賞文章題目的技巧及環境描寫的作用;復習《林黛玉進賈府》讓學生掌握人物形象賞析的方法、刻畫人物的手法;復習《項鏈》了解伏筆及留白的妙處……這樣通過學生熟悉的課文來進行題型滲透,更便于學生掌握答題技巧。
4.利用教材,讀寫一體化
首先,有些課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與地壇》等,不僅內容感染學生,就是作者海倫·凱勒、史鐵生本身也是可寫“挫折、磨難”話題作文的典型素材,2010的山東卷作文,很多優秀作文就寫到了海倫·凱勒和史鐵生。
可要求學生摘抄教材中的佳句妙語,積累寫作素材,甚至寫讀后感。
其次,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某些語段,讓其仿寫,錘煉自己的寫作語言。
1.還原式解讀及其指導
閱讀文學作品時,常常遇到一些透著哲理的含蓄性語言,這類語言(確切地說是這類語言所表現的理念)一般是作者從某一類的生活事物中概括提煉出來的,因此,它也就必然對這一類生活事物具有涵概性。對這類語言的閱讀筆者認為,在閱讀指導中應充分運用還原式解讀(即將作者語意的本真含義提煉出來,聯系實際進行發散思考)。對透著哲理的含蓄性語言進行還原式解讀,既可以使學生理解語意的內涵,也是學生在閱讀中的再創作,更是對學生觀察力、聯想力、邏輯力等思維能力的檢驗與錘煉。下面舉四例供參考。
1.1學生在讀到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中的句子“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時,筆者針對中學生的經驗特點,引導他們從自己身邊的生活實例中去進行理解。先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把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的表現和事例呢?然后讓學生進行發散思考,舉例并分析。比如:把課間鈴聲改為課間音樂,把樓道走廊設計成文化長廊,在日記本的空白處畫上插圖或貼上照片,在做飯炒菜時,吹著口哨或哼著小曲……可以說藝術充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藝術化的生活給人們帶來無限的生活情趣。
1.2學生在閱讀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時摘錄了下面的句子:“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句話含意深刻,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回想自己或周邊的人曾經有過多少不幸的遭遇,這在母親那里又是如何加倍的?在讀后感中有學生寫道;或許你牙痛難忍,而母親恨不能疼痛的是自己;或許是你一次擦肩而過的車禍讓母親徹夜難眠;或許你對自己的手術滿不在乎,而母親那里卻常常以淚洗面;或許是女兒不幸的婚姻讓母親一夜愁白了頭。無須更多地列述了,當兒女曾經有過多少不幸,在母親的心底就一定會刻下多少道痛苦的傷痕。
1.3讀汪國真的散文詩《雨的隨想》時,有這么一段詩句:“無論什么樣的故事,一逢下雨便難忘。雨中有種神奇,它能彌漫成一種情調,浸潤成一種氣氛,鐫刻成一種記憶。當然,有時也能漂泊成一種災難。”學生對這段詩句的含意有些迷茫,我們不妨作出如下引導:這應該是詩人人生經驗的提煉、濃縮和總結,那么我們又有多少關于雨的故事呢?是列車的影子在雨中從你的視線里慢慢消失嗎?是你佇立窗前聽著單調的雨聲而你心中一遍茫然嗎?是春日郊游時的杏花雨讓你半路躲進一個瓜棚而巧遇一位知己嗎?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雨的故事和經歷,不必勞神苦思,有關雨的故事定會紛至沓來。這樣通過對學生進行解讀引導,引發學生思索,使學生進入詩的境界,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1.4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悟己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句,引導學生試想,我們有沒有悔之以晚的事情?讀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句,引導學生試想我們又有多少賞心樂事不復返,物是人非令人嘆呢?
總之,在學生的課外閱讀及其摘記中,我們應該特別注意捕捉那些頗含深意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還原式解讀訓練,激起學生發散思維,從而達到鍛煉寫作能力的目的。
2.喚情式類比及其指導
我們知道,在文學作品中有些語言述寫的是生活中的某一社會現象或生活情景,它蘊著某種生活哲理,或者說它能引發起讀者的哲理性思考。所以在閱讀時會喚起我們對同類事物的記憶或感懷。此時借機對這些可能聯想起的相關生活事物給以梳理,便是對生活的再認識、再思考,是素材積累的良好方式,也是寫作思維訓練的有效方法——因為寫作過程尤其文學創作的實質是生活事物對寫作主體的喚情過程。因此,我們提倡運用喚情式類比去展開課外閱讀。
那么,什么是喚情式類比?怎樣運用喚情式類比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從下面四個案例中,可見一斑。
2.1在閱讀臺灣殷穎的《曇花的啟示》中有這樣一段話:“今天下午,當我在注視它的時候,發現包在外面的那幾片棕色的花瓣已經倒卷,里面是雪白的嫩瓣已微微開啟,根據經驗,這是含苞待放的時刻了,家人立刻緊張起來……靜靜地將這盆曇花擺在桌子上,在唱片機上放上柴科夫斯基的憂郁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然后泡上一杯苦茗,靜候它的綻放。”作者為了欣賞曇花一現的勝景,先是將盆擺在桌子上,然后又放開音樂,泡了苦茗,靜候幸福時刻的到來。這是人們享受幸福的方式,為鄭重迎接幸福時刻的到來,事先做好各種準備,以盡情地享受那一刻的幸福。那么,怎樣來指導學生進行解讀呢?比如,引導學生討論下列事例:為穿一件新衣服,你可能要做一次洗浴和理發;為盡情地與家人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你可能早早地把瓜果飲品放到了茶幾上,甚至把電話鈴聲調到最低,以免中途影響觀看的效果;有的新娘,為了迎接新婚時刻的到來,前一晚上設計好發型,為保持其完美竟坐等一宿;如此等等,可見幸福對人有著多大的誘惑力。這樣,通過現實實例的發散類比,讓學生從根本上去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達到解讀目的。
2.2讀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可用傷愁的情感喚起學生思索:你自己有多少“似曾相識”又“無可奈何”的經歷和感受呢?是揚花飛舞的情景引起你少年之心的騷動嗎?是賣豆腐的喧叫聲喚起你對少兒時吃豆腐的幸福嗎?是老師的諄諄教誨喚起你醒悟父母的殷切期望嗎?
2.3在閱讀趙師秀《約客》中“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句時,可采用類比引導,讓學生思考:有沒有有約等人人不來的經驗?有沒有有約不能履約被人久等的焦灼?這樣通過類比聯想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根本前提。
2.4讀張籍的《秋思》,其中有“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句,筆者從現實中對學生進行引導:能否想到親人為你送行時囑語不盡、含淚告別的情景?是否見過兒女要遠行,父母語重心長、依依不舍的分別場面?這些現實場景定能促進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從以上四個案例可知,喚情式類比,實質上就是對作品中寫作主體的喚情過程進行現實類比,從而使學生對作品的含義得以真正的理解,并產生積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