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

發布時間:2022-07-17 09:24: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質災害危險性估及防治措施: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的探析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地質災害研究和防治已成為當今科學研究領域一門重要的學科。本文首先指出了對地質災害危險進行評估的意義,接著分析了地質災害評估的方法,最后對其影響因子進行分析。

地質災害 預測 影響因子

引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是導致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隨著人類活動增多,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強度以及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與評估對于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地質災情評估的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是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危險性是地質災害自然屬性的體現,評價的優秀要素是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從定性分析看,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越高,危險性越大,災害的損失越嚴重。對地質災害災情預測評估首先是為了通過揭示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評價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壞損失、據此進行地質災害發育趨勢的預測;其次通過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做出救災防災決策的依據。因此。加強對地質災害減災規劃和臨災預案的制定與實施有重要的意義。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

目前,我國在地質災害危險評估中已具備較為完善的定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AHP)、灰色關聯度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和信息量評判法等。由于不同的方法各有特點,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較適合的方法,并進行合理的優化。

2.1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也叫系統工程法,它是一種實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將定性與定量的決策結合起來,按照思維、心理的規律把決策過程層次化、數量化。2.2灰色關聯度法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建立在灰色系統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定量評價方法。著重研究概率統計、模糊數學所難以解決的“小樣本”、“貧信息”等不確定性問題,它根據評價因子之間的發展態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評價因子之間的關聯程度,最終將評價因子的權重與其等級的分數相乘然后相加,得出評價結論。

2.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數學是研究和處理模糊現象的科學,它所揭示的是客觀事物之間差異的中介過渡性引起的劃分上的一種不確定性。通過建立模糊相似關系將客觀事物予以分類。它主要應用于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評價、單災點穩定性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4信息量評判法

信息量評判法是在信息社會中產生的,它屬于統計分析方法,在我國以前多用于地質找礦等領域,目前在地質災害空間區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用于地質災害評估中主要通過某些因素對所提供的研究對象信息量的計算來評價,亦即用信息量的大小來評價影響因素與研究對象關系的密切程度。

3 地質災害預測評估影響因子

3.1氣象因子

氣象因子包括氣候類型、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力、云量、降水等要素在這些要素中,對地質災害的產生和穩定性影響的最重要原因是降水。地質災害與降水有密切的關系,危巖(崩塌)、滑坡主要集中發生在降水較多的月份,而泥石流發生更離不開降水形成的強烈地表徑流。

3.2 地形地貌因子

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地形坡度的關系十分密切。如喬建平等研究了長江三峽庫區云陽一巫山段斜坡坡度對滑坡的貢獻率得出了該地區滑坡發育的主要坡度區間。

3.3地層巖性組合

地層巖性是產生地質災害的基本物質條件,其組合決定了巖土體類型特征,也就決定了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如:軟硬相間巖組,由于軟弱巖體抗風化能力較差,被風化剝蝕而形成巖腔,使上部堅硬巖體失去支撐易產生危巖(崩塌)同時,軟弱巖體的強度相對較差,易成為滑坡的易滑地層。

3.4地質構造因子

地質災害是地球內外動力耦合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多與地質構造作用有關。如對于某一特定地區,剪切帶區域抗風化能力較差,易于誘發泥石流災害,而與新構造應力場主壓應力垂直或大角度相交的陡崖或陡坡,則易于孕發危巖、滑坡等地質災害。所以說地質構造因子是

地質災害發育的一個重要因子,起主導控制作用。

3.5水文地質條件

在所有誘發和觸發地質災害的因子中,地下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地質災害勘測、評價、預測與防治必須考慮的因子。在以往的各種地質災害中,大部分危巖(崩塌)、滑坡的產生均有地下水的參與。

3.6人類工程活動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對自然改造加大,各種大小工程活動,直接或者間接誘發了各種地質災害。如:人類過度的開采造成對植被的破壞,從而導致水土流失,誘發泥石流;公路修建切坡形成危巖(崩塌)、滑坡等。

結束語:在實際地質災害預測評估中,為了便于計算機識別和數學處理,一般會對影響因子進行量化,從而得出影響的強度。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只有充分分析了其影響因子基礎上,利用科學計算方法,才能準確預測出地質危害,從而減少對人類的損失。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探析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原則與及范圍的界定

摘要:論文通過作者長期的地質災害勘察經驗,從地質災害的勘察、設計、評估、治理等各個方面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原則與范圍的界定做了詳細的闡述。總結出五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原則,并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及范圍的界定提供了幾點行之有效的建議。

關鍵字:地質災害;評估原則;范圍界定;方法

1999年國土資源部頒發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的規定,文件指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不能替代工程地質勘察或有關安全評價工作。因此,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工作并不是對評估體進行的詳細勘察和完全定量的計算評價,而是在評估對象的地表進行必要的資料收集和對評估體進行半定量的評估。

地質危險性的評估根據建設項目的重要程度和地質環境的復雜程度主要分為三個級別。但是無論是何種級別都需要遵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原則再對其范圍進行計算、評估。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原則

(一)綜合評估原則

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綜合評估原則是指我們在進行評估時需要根據地質災害現存的危險性狀況評估記錄和預測評估結果,在結合評估環境地殼運行狀況和地質環境條件之間的茶飲性,對目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性評估。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范圍、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確定的危險性范圍指標。同時,我們還必須針對地質災害評估對象已發生過的地質災害情況對現在的評估進行綜合考慮,最后得出各方面綜合出來的結果。

(二)分段評估原則

分段評估原則主要是指依據評估對象的不同地質環境差異、隱患地質災害的不同類型、級別對評估對象進行分區、分段處理,進行分別對待,分成若干個區域進行分別評估。一般來講,主要是按照導致災害的原因的性質、災害規模、承接災害的對象等條件進行劃分,也可以從災害的穩定性、幾率性、嚴重性進行劃分,并按照評估段分別對評估對象進行適宜性評估,將災害的級別評估到最精確。

(三)分級評估原則

通過對建筑項目的重要性可以對地質災害的級別或成都進行分類,這樣很容易確定評估級別。但是在確定評估級別之前必須明確各個級別的不同含義及其劃分依據。同時,必須考慮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程度,綜合決定建筑用地的使用與投資規模的確定。

一級評估:指有充足的備案資料,論證充分,一般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且評估報告必須交由省級及其以上的國土資源廳(局)備案。二級評估是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和乙級的單位進行評估,評估報告報市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檔。同理,三級評估即為獲得同樣部門頒發的乙級或丙級的單位進行,評估結果同樣是在有關部門進行存檔。三者的區別在于評估報告的詳細、嚴密程度。

(四)建設用地覆蓋礦產評估特別對待原則

對于建設用地地下存在著礦產的地區應當進行分別對待。原因在于在礦產被開發、挖掘后會引起地面的下沉、塌陷等狀況。況且一旦開采,地質災害的危險級別將快速逐級上升。對于建筑用地地表損傷較嚴重的地區,應首先擬定計劃對地表進行修復還原且一旦確定建筑用地,礦產的開采將必須嚴格控制甚至禁止。鑒于此類情況,也可以采取與礦產承辦方進行協商確保開采后的地基不受到嚴重損傷,可采取預留地保護煤住的辦法。從各方面綜合考慮可能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的影響因素以及地質災害的級別與范圍的綜合評估確定。

(五)高級別優先原則

所謂的高級別優先原則就是在進行評估結果的測定時以最高級別的災害類型為主,確保在同一地區的高級別優先原則。例如在同一段(區)若存在著發育的崩塌、泥石流、滑坡等,我們在進行危險性評估以危害性最大的泥石流為主,從強到弱進行處理。特別是是強發育的地質災害,它們具有危害性大、破壞性強的特點。在將區或者段的地質災害進行級別確定或者危害性劃分時,特殊對待土地適應性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之一。

二、評估范圍與危險性范圍的區分

(一)評估范圍的區分

評估范圍的確定必須遵守以下幾點原則:

一方面是:直接影響的區域,即地質災害直接導致的工程損害。如:滑坡所導致的工程建筑破壞,崩塌造成的地表建筑物破壞等。

另一方面是:對工程項目造成的間接影響,即地質災害造成的工程誤工或者多余工程項目距等等。例如:泥石流帶來的工程建筑緩工以及對泥石流波及區域的清理恢復的多余工程施工等等。其中也包括泥石流堆積物對為開發的項目的施工阻礙危害。

(二)危險性的分區

一方面危險性的分區可以根據地質災害的綜合評估結果進行劃分。另一方面是在尊重評估結果的前提下,對地質危害地區工程施工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劃分地質災害的級別和區域。沒有必要非要最危險的區域或者將每個地區都設置一個危險性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主要職責在于防止危險性區域的擴大并且將也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處理對即將形成安全隱患的地質情況進行預先處理。地質危險性的范圍劃分一定要合理,不能夠隨意擴大或者縮小。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的界定

(一)泥石流地質災害的評估范圍的確定

泥石流是屬于地質災害中危險性較高、破壞性較大的一類。泥石流的評估范圍必須以整個泥石流流域的最大區域為準,泥石流的評定范圍必須根據地形、地質的綜合作用進行分析評判。例如以山脊為界,對泥石流的溝谷最大受危害區域為準。泥石流的范圍確定一般由: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三個部分構成。

(二)崩塌、滑坡等地質疏松類地質災害評估范圍的確定

崩塌主要是根據地形、地勢和崩塌的土方的質量及所處高度位置,以其可能達到的最大速度和最大波及范圍為界限判定標準。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范圍的確定首先應當以斜坡帶為限。包括:坡度的發育狀況、裂痕、巖石穩定度、斷層構造、地表形成結構等等。其次是,對兩邊的地形和斜坡臨空段的考察。包括地質的軟結構和滑坡體底界的結構面組織關系、構造關系、結合地點等。最后是對外側、貫通等外在力量的考慮,將崩塌、滑坡的第一斜坡帶首先劃出,再進行最終危險性范圍的界定。

(三)其他地質災害的評估范圍確定:地面塌陷下沉等

一般來講,地面塌陷和下沉的實際發生情況與在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的差別是比較小的,其級別和范圍都在預測之中。但是地表的裂縫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各種外在因素的綜合作用往往會有所延伸。特別是在礦山等開采力度比較強的建筑用地當面。它們對地質的損傷或者說震動是日日累計的。目前,比較準確的推測莫過于用概率積分法公式法進行的推測。

其他的一些地質災害的評判依據主要依據建筑工程和規劃處于的地震區或者地殼活躍區域,是否有明顯的地表裂痕和地震地段等等。結合臨近的一些地震斷裂帶或者地表斷裂帶進行綜合考察。

四、結語:

論文結合我國人文地理環境,從區域環境、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入手,對我國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主要雖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進行了探究,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現狀分析為基礎,對礦山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工作和預防治理工作提供了幾條建議,為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和人文地理環境的保護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十分科學、客觀地提出了一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幾年來,由地質災害引起的工程建設坍塌毀壞現象頻頻出現,為了預防工程建設遭受和誘發地質災害,需要對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的綜合評估。通過進行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綜合評估,可以有效的減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動引發或遭受地質災害,加強從工程建設的源頭上防止地質災害,為建設項目規避防止地質災害,減少經濟損失,保護地質環境提供依據,本文以將浦發路(郁洲路―310國道)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為背景,探討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

關鍵字: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防治措施

本文以連云港新浦區為背景,通過對連云港新浦區及其周邊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進行勘察研究,對其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并在此基礎上按照綜合評估的流程和原則進行綜合評估,針對該地區地質災害特點,提出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工程概況

浦發路南起郁洲路,北至310國道,沿線與浦發路(擬建)相交,占地面積11.76公頃,大部為農用地,局部地方為住宅用地,浦發路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022萬元,全長2817 m,寬30 m,同步實施雨水、污水、綠化、路燈、給水、通信、電力、燃氣、熱力、消防等配套工程,建設資金自籌,評估區位于連云港市新浦區。

連云港地形平坦,地貌類型單一,地質構造較簡單,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水文地質條件對工程較不利,工程地質性質較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流程

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綜合評估原則

根據地質災害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依照《江蘇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蘇國土資發[2010]353號),參照地質災害危險等級表的劃分來進行綜合評估。如表1

表1 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表

確定要素

危險性分級 地質災害發育程度 地質災害危害程度

危險性大 強發育 危害大

危險性中等 中等發育 危害中等

危險性小 弱發育 危害小

4. 結合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進行綜合評估

在連云港新浦區擬建項目區域中,根據區域的地質環境特點將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擬建道路、新浦磷礦塌陷區、廠房、農田等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的區域,成為一區,有地面坍塌及軟土的現象,第二部分主要為擬建工程南側部分,稱其為二區,有軟土存在故也稱軟土區,分別對這兩部分區域進行綜合評估,并且從建設場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工程的難易程度及所需投入的資金等方面綜合權衡加以評估,對建設場地的適宜性進行評估。

4.1一區――地面塌陷區和特殊類巖土區

地面坍塌區和特殊類巖石區分別又稱作采空區和軟土區,本區主要包括擬建道路、新浦磷礦塌陷區、廠房、農田等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的區域,面積約1.13 km2。本區處于濱海平原區,地形相對較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地質構造較簡單,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水文地質條件對工程較不利,工程地質性質較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因此,本區建設項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類型。

現狀評估表明:本區部分地段為新浦磷礦地面塌陷區,發現有地面塌陷災害發生,地質災害危險小。

預測評估表明: 本區工程建設引發、加劇和遭受的地質災害為地面塌陷和特殊類巖土災害,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特殊類巖土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因此,綜合評估認為:本區工程建設引發、加劇和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面塌陷和特殊類巖土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大,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

根據國土資源部及省國土資源廳的有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綜合評估認為:本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大,擬建項目建設場地一區適宜性差。

3.2 二區――特殊類巖土區

本區主要為擬建工程南側部分,面積約1.62 km2,處于濱海平原區,地形相對較為平緩,地貌類型單一,地質構造較簡單,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水文地質條件對工程較不利,工程地質性質較差,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因此,本區建設項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中等類型。

現狀評估表明:本區未發現特殊類巖土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地質災害危險小。

預測評估表明: 本區工程建設引發、加劇和遭受的地質災害為特殊類巖土災害,特殊類巖土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因此,綜合評估認為:本區工程建設引發、加劇和工程建設本身遭受特殊類巖土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

根據國土資源部及省國土資源廳的有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綜合評估認為:本區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擬建場地二區為基本適宜。

防治措施

根據連云港新浦區的綜合評估結果,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是地面塌陷和特殊類巖土,本著“以防為主,因地制宜”的原則,針對地質災害的特點、形成機理、發展趨勢,分別對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絕后患。

4.1 地面塌陷(采空區)防治措施

在評估區內地面塌陷區,要在圈定的地面塌陷區界線上設立“禁止入內”警示標志,嚴禁人畜進入。此外,采用填堵法對出現的地面塌陷進行處理。即在坑底上部和基巖面以上填入塊石、其上依次回填碎石、砂和土壤,近地表部分回填粘土并夯實以防地表水入滲,同時對地面塌陷區進行定時監測。

4.2 特殊類巖土(軟土)防治措施

評估區內的軟土層,由于具有含水量高,欠固結,壓縮性高,靈敏度高等特點,且厚度較大,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必須對軟土進行加固處理,主體工程建議采用樁基礎,基坑開挖時要采取支護和降水措施,以防淤泥類軟土滑塌。

5. 在綜合評估以及防治過程中的建議

5.1 綜合評估的建議

在工程建設前,建議相關工作人員開展詳細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查明評估區軟土的分布、厚度、埋深等情況,獲取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據,并提出相應的防治策略,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提高綜合評估的準確性,有利于接下來工作的開展。

5.2防治過程中的建議

為減少人為作用造成的地質災害,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可能出現的地質環境改變對工程穩定性的影響,盡量避免采用會引發地質災害的過大振動等施工方式,減少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還需要采取相應的手段對軟土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建議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提高重視程度,繼續做好新浦磷礦的開采管理工作,并且注意對地面塌陷區的監測,對塌陷區可能影響路基的地段進行回填、灌漿等加固處理。

結語: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樓大廈不斷拔地而起,由于我國地質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變化,由地質災害引起的工程建設坍塌毀壞現象頻頻出現,只有進行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綜合評估并做好防治措施,才可以有效的減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動引發或遭受地質災害,減少經濟損失,保護地質環境。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結合實踐著重探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

摘 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起點高、技術創新性強、難度大和操作性強的新型技術工作,具體操作技術還有待在較長時間實踐過程中總結完善和細化。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探討

l 地質災害評估的目的與任務

地質災害評估的目的是查明評估區范圍的地質災害隱患,對現狀地質災害、工程建設可能誘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劃分地質災害危險區,為工程建設提供防災、減災依據和征地依據。

地質災害評估的基本任務為:(1)查明地質災害體的類型、規模、位置、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誘發因素,調查被危害對象的損失情況,評價其穩定性與危險性,即地質災害的現狀評估;(2)根據工程建設規模及位置,預測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評價可能誘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和工程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即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3)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確定不同區段的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等級,初步分析各類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對建設用地適宜性作出評估結論,并提出地質災害防治建議,即地質災害的綜合評估。

2 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特點

地質災害評估不同于一般的地質災害調查,其特點包括以下方面:

(1)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一般是在項目選址階段進行的,一般可理解為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完成時,即應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并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獨立的一部分進行評審),為后續的工程地質勘察和項目的初步設計提供必要的依據。

(2)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對象的重點,一是可能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工程建設項目,二是可能會遭受地質災害的工程建設項目。

(3)地質災害評估具有風險性評價的特征。由于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往往是先于工程勘察展開,一般享有的資料較少,同時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和工程建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是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或建成后,因此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實際就是一種風險評估。

(4)評估工作更加重視區域地質環境的研究,并從區域地質環境條件中分析地質災害體的演化過程,確定主要控制及誘發因素。

(5)重視已有工程積累的經驗。已有的同類型工程或同環境工程在建設過程中誘發或遭受的地質災害狀況會給在建工程的地質災害評估提供有效的信息,為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提供可靠的依據,減少預測的風險性。

(6)重視典型地質災害點的研究。典型地質災害點的研究對于新建項目地質災害評估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別是在沒有同類型建設項目對比的前提下,更要重視典型地質災害點的類型、規模、位置、特征、變形跡象與發展趨勢的研究,為預測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 野外調查

3.1 調查內容

(1)災情調查:主要是查明評估區范圍內的已經造成的危害,如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狀況及地質災害危害的特點。重視利用已有資料,如地質志、地質災害勘察成果等,并與調查訪問結果相結合。

(2)區域地質調查。主要是調查評估區地質災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條件。目的是解決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判別,為評估級別的確定建立依據,同時為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分析奠定基礎,區域調查應重視對原有資料的分析應用,以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3)具體地質災害體的調查。采用簡易測量手段確定地質災害體的類型、規模、位置、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誘發因素。對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等應重視現今變形跡象及其演變過程的調查,對泥石流應重視溝口堆積物的變化及流域內崩、滑體的發育狀況的調查。

3.2 調查方法

地質災害評估的野外調查工作方法選擇的原則是以較低的工作投入,取得較多的資料,得到可靠的評價結果,實現較好的減災效益,強調利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實際調查工作中應做到有針對性,簡便易行,由點一線一面。

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資料搜集、航片解譯、地面測繪。資料搜集是評估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地質災害現狀評估質量的優劣取決于資料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深度,應在調查工作中應得到重視。航片解譯對認識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對線型工程等評估區范圍較大的評估項目,正確的利用航片將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面測繪是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優秀與基礎,詳細的地面調查是掌握評估第一手資料的最佳方法,將為評估結論的做出奠定堅實的基礎。對崩塌、滑坡來說,現場調查主要目的,一是確定現有滑坡的活動特點和環境因素;二是鑒別規劃建設區易遭滑動的地段。后者是調查工作中的難點,因此在調查工作中必須詳細調查區域環境因素和已建同類型工程運行情況,從區域和已建工程的對比中得出結論。對泥石流來說,主要是調查泥石流的產出環境,包括松散物的分布、厚度和穩定性,溝口堆積扇發育狀況、溝谷切割程度、暴雨特征值、流域巖性分布、植被類型及人文環境狀況。重點確定擬建工程與泥石流的關系及泥石流特征值(頻率與規模)與易發程度,為防治工程提供參照。對地面塌陷來說,采礦塌陷和巖溶地面塌陷為主,主要應調查場地因素、建筑物因素和地質環境因素。對地基不均勻沉降和地裂縫來說,主要應調查建筑物因素和地質環境因素。

4 室內研究

室內研究主要是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對地質災害進行現狀、預測與綜合評估。

室內研究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是是收集和綜合分析地質評估所需要的資料:(1)地形地貌、基礎地質、氣象水文植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資料;(2)預可研、可研或其它與工程項目有關的設計方面資料;(3)工程項目有可能會對現有環境有所影響的資料。

地質災害的現狀評估主要采用的方法地質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地質環境條件綜合判別法等。

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地質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多因素分析法等。由于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一般投入的實物工作量較少,而且評估工作的性質是指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所以評估的工作方法多以定性分析或定性、半定量方法為主。

地質災害綜合評估的方法較常見的有信息疊加法、多因素綜合判別法、模糊數學評判法、層次分析法等。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結果多為區域的相對分區,即在某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相對大小,而不具備不同區域的對比性。

5 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省地質災害評估工作開展時問不長,尚存在一些較為普遍的問題。

(1)地質災害評估技術要求急待完善。目前的技術要求尚顯粗糙,可操作性較差,尚需進一步完善,使其更加人性化、數字化;

(2)地質災害評估中的一些概念尚需明確。例如,滑坡、邊坡概念問題;再如現狀評估中的危險性概念,筆者認為現狀評估應主要針對災情評估,而預測評估則側重危害程度預測評價,危險性評估結論的得出應是災害體穩定性和受危害的人員、財產價值二者的綜合體現;

(3)地質災害的形成機理分析尚需深入探討。例如,樁基失穩的形成因素主要有:①第四系沉積厚度大;②基巖全一強風層發育,巖面起伏大;③巖層破碎帶和軟弱夾層帶;④巖溶塌陷;⑤軟土負摩擦力作用、軟土和含水砂層發育,施工難度較高,成樁質量難以控制。其中軟土負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亦可分為以下5種:①當樁穿越較厚的松散填土或欠固結土層而進入相對較硬土層時,如果樁側土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結沉降量大于樁的沉降量時,該土層會對樁產生負摩阻力;② 當樁穿越較厚的自重濕陷性黃土、季節性凍土層或者可液化土層而支承于較堅硬或較穩定的土層中時,由于黃土浸水會導致土體結構破壞,強度降低而產生濕陷,凍土會因溫度升高產生融沉,可液化土層受到地震或其它動荷載時則產生液化而后重新固結,當樁基處于以上地基土中時,都會因地基土產生大量沉降而使樁側出現負摩阻力;③若因人工降水或其它原因造成大面積地下水位下降,樁側土中的有效應力必然增加,若此時樁側土產生顯著的壓縮沉降(出現地面下沉),也會產生負摩阻力;④當樁周存在有軟弱土層,而鄰近樁側的地面承受局部較大的長期荷載,或者樁側地面因大面積堆載(包括土石方)而引起地面大量下沉時,也會產生負摩阻力;⑤在飽和軟土中進行樁距較密的打入樁施工,會產生超孔隙水壓力及土體大量上涌現象,在超孔隙水壓力消散的過程中及重塑土重新固結時也會產生負摩阻力。由此可見,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形成機理分析需結合具體工程設計方案進行,不可一概而述,更不可籠統地對地質災害的形成進行下結論。

(4)地質災害危險區劃分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礎依據,人員和財產損失的估計主要依賴于危險區的劃分。地質災害危險區劃分實際上是對地質災害體運動空間的預測,這是目前難度最高,也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最重要的技術關鍵。根據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可以預測到的地質災害的規模、分布、危害程度應在評估報告中反映明白。如工程中的削坡不合理,有可能會造成邊坡失穩,挖方棄渣亦可能造成邊坡失穩。前者靠專業可以預測到的問題屬于地質災害評估論述范圍,后者若因棄置位置不當造成的地質災害不屬地質災害評估論述范圍。

(5)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提出缺乏針對性與可行性,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中提出的防治對策多為從地質觀點提出,一般不存在原則性問題,但是與具體工程的結合尚不夠,致使可操作性較差;

(6)地質環境動態變化可能直接導致地質災害評估結果失真。由于地質環境的改變而導致原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逐步減弱,但也可能誘發新的地質災害。如在公路施工中,設計人員常采用削坡減荷來增加邊坡的穩定系數。但若由于棄土不當,也會引起泥石流和新的滑坡。這些是地質災害評估人員在地質災害預測中,很難考慮到的。這就要求地質災害的評估人員具有良好的素質和責任心,能在評估階段盡量全面搜集和分析設計資料,包括施工輔助設施的設計、材料的堆放以及棄土棄渣的排放地點。

(7)更進一步的深入分析評價以建議的形式,針對具體災害體的定性或初步量化評估結果,建議在后期的工程地質勘察、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階段根據設計精度要求定量作出準確的分析和評價,為防治工程設計提供參數依據。這與工程界目前提倡的動態設計理念是一致的。

(8)地質災害成果應用較局限。由于地質災害評估往往針對的是具體工程建設本身,所得出的結論很難體現普遍性的規律,因此使得成果本身具有不可移植性。在相似工程或相似地質環境的地質災害評估過程中,應綜合分析、研究,確定本次評估中是否具備前工程中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及其危害程度。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是一項必須且十分迫切的工作。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在實踐過程中尚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急需解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尚需要廣大地質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升理論水平。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廣州市南沙軟土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方法

摘要:地面沉降和邊坡失穩是廣州市南沙軟土地區的主要災害類型,本次提出的定性和定量

綜合評估方法,既滿足了地災評估工作的要求,同時在其它程度的軟土地質災害評價中也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軟土;地面沉降;邊坡失穩;分層總和法;瑞典條分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大自然的改造日趨嚴重,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廣州市南沙處于珠江入海口,軟土引起的地面沉降和邊坡失穩是該地區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之一。下面以廣東省廣州市萬頃沙鎮同興村安置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例,對軟土地區災害類型的評估方法作一探討。

一、工程概況

廣東省廣州市萬頃沙鎮同興村安置區場地位于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西部,擬建項目包括:公共服務設施、住宅、道路系統、綠化系統、停車場等方面,擬建場地設計標高為6.0m,建(構)筑物擬采用復合地基或樁基礎,無地下室,其總體布局見圖1。

圖1項目主題規劃平面圖

評估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地貌,地勢平坦開闊,目前區內地表高程一般4.5~5.0m,河涌堤壩及路基地段稍高,主要為耕地和魚塘,溝渠田埂縱橫交錯,局部有砂石路橫貫場地,連接市政道路與周邊村落。巖土體類型自上而下主要為:人工填土、淤泥、細砂、粉質粘土、中粗砂、淤泥質土、砂質粘性土和燕山三期花崗巖。

二、現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根據現場調查,評估區已發地質災害為地面沉降一種,共發現地面沉降9處,其特征和危險性評述如下:

主要見于評估區內的低矮建筑物墻體、圍墻和路面,區內現有的多層建筑多采用樁基礎,未見明顯大面積沉降痕跡。但區內個別低矮建筑、圍墻、路面采用天然地基或簡易基礎,持力層主要為軟弱土,工程性質較差,在上部附加荷載作用下,這些低矮建筑的墻體、圍墻和路面局部出現開裂。但裂縫的規模均較小,寬度一般0.2~13cm,多呈上寬下窄或不規則線狀展布,裂縫表面多呈鋸齒狀,因此這些裂縫均為拉張裂縫,裂縫的規模較小,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已造成損失小,故評定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邊坡失穩

根據規劃資料和現場調查,擬建場地北及東側緊靠河涌,河涌寬一般20~45m,深一般2~3m,多已采用漿砌塊石護岸。由勘察資料可知,河涌岸坡的地基主要為軟土,其強度低、壓縮性大,并具流變性,工程性質差,在場地回填平整和施工堆載等作用下,堤岸邊坡附加壓力及側壓力將明顯增強,從而影響堤岸邊坡的穩定性,因此區內堤岸潛在邊坡失穩的可能。

根據本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和擬建工程的特點,建設場地內邊坡失穩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形成機制分析如下:

1、區內河涌堤岸地基土主要為軟土構成,在較大附加壓力的作用下,可能出現豎向大變形和側向塑性擠出,甚至會導致地基整體剪切破壞,故軟土的不良工程性質是區內邊坡失穩的主導因素。

2、擬建項目在場地施工及項目運營中,地面堆載一方面將使下伏軟土出現明顯變形,而水域軟土的沉降量不大,因此將造成堤岸內外兩側出現明顯的沉降差,導致堤岸傾斜失穩??梢?,場地內地面進行回填、施工堆載等工程活動是邊坡失穩產生的激發因素。

3、評估區雨季期間降雨集中且強度大,特別是受臺風影響期間,河水對堤岸的沖刷、淘蝕將更加強烈,從而加大邊坡失穩的可能。

根據上述估算和邊坡穩定性判別標準(表2),區內河涌堤岸邊坡在場地回填整平等附加壓力作用下,若不采取防護措施或措施不當,存在失穩的可能。故綜合預測征地范圍內邊坡失穩的發育強度弱~中等,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其危害對象主要為沿岸附近的建筑物、路面及堤岸等。征地界線范圍外在沒有新的工程建設條件下,邊坡失穩的發育強度為弱,危害性小,危險性為小。

(二)地面沉降

根據現場調查和勘察資料可知,廣泛分布的軟弱土是評估區主要不良土層。在地表荷載作用下容易出現大變形,給工程建設帶來不良影響;在強烈震動作用下,還可能出現震陷,從而引發地面沉降等問題。下面分別以ZK1鉆孔的地質條件為例,用分層總和法估算鉆孔附近路面的地面沉降量。

ZK1號孔覆蓋土層為:松散狀人工填土1.50m、流塑狀淤泥15.0m、稍密狀細砂3.7m、可塑狀粉質粘土9.7m、稍密~中密狀粗砂3.9m、流塑~軟塑狀淤泥質土13.5m,其下為中風化花崗巖0.8m(圖2)。因施工時地表將進行回填、堆載等,并有行車等附加荷載,故區內路基的附加荷載P0取80kPa,路面寬度為8m,人工填土的Es=3.0MPa,淤泥的Es=2.0MPa,稍密狀細砂Es=12.0MPa,可塑狀粘土的Es=4.5MPa,稍密~中密狀粗砂Es=18.0MPa,淤泥質土的Es=2.5MPa。

經上述沉降量估算,按照地面沉降危險性分級標準(表3),綜合預測評估區征地范圍內地面沉降的發育程度中等,危害性及危險性中等,危害對象包括建筑物首層、路面及管線等。而征地范圍外多數為耕地,因此預測征地范圍外的評估區在沒有新的工程建設時,地面沉降的發育程度弱,其危害性及危險性均為小。

四、結束語

地面沉降和邊坡失穩是廣州市南沙軟土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災害類型,以往的評估方法多種多樣,以上論述的綜合評估方法不但能滿足地災評估工作的要求,同時在其它程度的軟土地質災害評價中也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

摘要:針對青海省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條件的特殊性,預測了青海湟水北干渠一期扶貧灌溉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現的滑坡、崩塌、潛在不穩定斜坡、泥石流、黃土濕陷5種類型地質災害, 分析了形成及誘發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工程預防措施,以保障施工安全順利進行。

關鍵詞:湟水北干;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防治措施

評估區范圍為一期工程所屬的支渠及干斗渠,其中16條支渠總長270.77km,4條干斗渠總長25.37km。工程總體呈北西―南東向,分布于西寧盆地北緣與大坂山南坡之間。西段位于寶庫河左岸,中段為西寧盆地湟水河以北的低山丘陵區,東段屬大坂山南坡。途經大通縣、互助縣、樂都縣的大部分地區。項目區南有青藏鐵路,蘭州至西寧高公路,北部有青石咀至民和公路國道219線,渠首有國道227線經過,總干渠前段、中段有縣、鄉級公路相通,交通尚方便。

一、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評估區內發育的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崩塌、潛在不穩定斜坡、泥石流、黃土濕陷5種類型。

1.滑坡

滑坡是斜坡巖土體沿著慣通的剪切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碌臋C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略谠u估區內分布廣、數量多、規模大、活動頻繁、對本工程危害也比較嚴重。

形成及誘發因素:斜坡的局部穩定性受破壞,在重力作用下,巖體或其他碎屑沿一個或多個破裂滑動面向下做整體滑動的過程與現象。

2.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巖塊、土體在重力作用下 ,發生突然的急劇的傾落運動。多發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形成及誘發因素: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地震、融雪(雨)、地表沖刷、浸泡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

3.潛在不穩定斜坡

評估區內潛在不穩定斜坡共36段,其中27段為黃土邊坡。發育于中、低山前緣地帶。黃土具有濕陷性,坡體前緣大多數地段因水流侵蝕形成陡坎。

形成及誘發因素:評估區內黃土結構不穩定、降雨侵蝕、坡腳季節性流水沖刷、坡腳開挖、坡體切割是誘發潛在不穩定斜坡的主要因素。

4.泥石流

斜坡上或溝谷中松散碎屑物質被暴雨或積雪、冰川消融水所飽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溝谷流動的一種特殊洪流。特點是爆發突然,歷時短暫,來勢兇猛和巨大的破壞力。評估區內泥石流均發育于中、低起伏山區沖溝,形成、流通區均為黃土所覆蓋,規模均屬小-中型。

形成及誘發因素:評估區內地層巖性主要為第四系風積黃土及黃土狀土,丘陵地帶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溝岸山坡坡度大,溝壁具有潛在松散物,遇強降雨則容易形成泥石流。

5. 黃土濕陷

濕陷性黃土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土,在一定的壓力下,下沉穩定后,受水浸濕,土結構迅速破壞,并產生顯著附加下沉。評估區內渠道沿線黃土及黃土狀土最大厚度超過40.0m。渠道沿線分布的黃土屬中壓縮、弱~強濕陷性土,部分有自重濕陷特征。

形成及誘發因素:區內黃土多屬馬蘭黃土及黃土狀土,成因以風積為主,次為坡積、洪積等的混合沉積,厚度5~50m,變化大,隨地形的起伏而異。該類土結構疏松,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水穩性差。多蟲孔和植物根孔,在裂隙或孔壁上常見鈣質粉末或菌絲狀白色條紋存在。無水條件下強度高、穩定性好,一旦遇水則起膠結作用的鹽膜溶解、膠膜脹大,加之水膜楔入作用,黃土結構即迅速破壞,形成濕陷。

二、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1. 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工程沿線地質災害較發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同時渠道沿線地層主要為濕陷性黃土,其工程地質性質不良,在渠道工程建設時勢必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

2.工程建設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遭受泥石流、滑坡、崩塌、潛在不穩定斜坡及黃土濕陷等地質災害破壞。經預測評估,渠道工程建設會引發地質災害,大規模土方的開挖,可能會引發邊坡的失穩,形成規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災害。當布設在黃土或黃土與下伏紅層構成的斜坡上的明渠傍山開挖,要特別重視防滲,否則在水動力作用下會引發滑坡,渠水潰流而下后有可能引發溝谷中的泥石流災害,危及下游農田和村莊,其危害性大。渠道工程建設大量的棄土棄碴可能會引發或加劇泥石流災害。

三、防治措施

1.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①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②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

2.崩塌的防治措施

實施治理工程,或進行小規模清除崩滑體后,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監測,及時了解其發展態勢。我國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遮擋、攔截、支擋、護墻(坡)、鑲補溝縫、刷坡、削坡、排水。

3.潛在不穩定斜坡防治措施

對工程危害性小的,開展定期監測。對工程危害性大的,進行削坡或護坡處理,加強渠道防滲措施

4.泥石流防治措施

對遭受該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大或危害大得地區,以渡槽跨越的方式避開該泥石流災害的影響為宜。同時建議對棄碴認真選址,對棄碴要進行攔接等加固設防,不能把沖溝當作垃圾排放場,防止棄碴成為泥石流的物源,保證溝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監測流域的降雨過程和降雨量(或接收當地天氣預報信息),根據經驗判斷降雨激發泥石流的可能性;監測溝岸滑坡活動情況和溝谷中松散土石堆積情況,分析滑坡堵河及引發潰決型泥石流的危險性。

5. 濕陷性黃土的防治措施

濕陷性黃土在區內廣泛分布,多屬Ⅱ~Ⅲ級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大多數渠道將以明渠的形式從區內穿過,明渠基底應先進行夯實,以提高地基承載力及消除部分濕陷,同時在明渠使用過程中,應做好渠道的防滲、跑、冒、漏處理,以防止由于黃土濕陷而引發明渠崩潰、損壞,以及引發黃土淺表滑坡、崩塌等次生災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敖汉旗| 昌宁县| 闵行区| 电白县| 平武县| 河源市| 嘉峪关市| 漠河县| 万安县| 宜都市| 泰安市| 安徽省| 繁昌县| 长宁区| 海兴县| 平凉市| 德保县| 诏安县| 南皮县| 曲水县| 灵宝市| 资溪县| 托克托县| 台南县| 县级市| 陆河县| 赣榆县| 阜平县| 三亚市| 喀喇沁旗| 忻城县| 凌源市| 合山市| 曲沃县| 双峰县| 资讯 | 饶阳县| 台江县| 河南省| 奎屯市|